Wenson的隨筆網站

Wenson的隨筆網站

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Your Chinese SUCKS! (Ⅰ)



最近這陣子的新聞裡對「學中文」這件事又開始吵得火熱,引得我想在最近寫個幾篇相關的文章。

要從何開始呢?看看這兩天是在罵讀音的問題,上週則是在檢討「映襯」這類的文法規則對小學生是否太過艱澀,
這兩者都有可待商榷之處,利弊得失一時也說不完。但這一則就不一樣了:


這個老師顯然已經走火入魔,當然他/她可能只是認為「應該要按照標準答案來寫」而已,
這個所有格「的」不可以省略。但這題只是考解釋,不是考原文默背,
差一個對文意完全沒有影響的「的」實在不應該計較,
否則「我同學的父親」是否也要強制寫成「我的同學的父親」才能合格(但這樣寫又很累贅)。
這種斤斤計較的學習方式,如果是用來教中小學生的基礎英文文法倒也還可以,
但是用來教導母語我就覺得非常不適當,畢竟學生們的文字能力和經驗早已可以區別兩者的不同,
硬要他們寫這種標準答案並沒有意義,看看我們之中,再看看那些「大作家」,
有多少人會計較這種東西?有多少人會刻意寫出「樹梢的末端」?

世所公認地,中文是非常艱難的語言,一個長年在耶魯教中文的教授曾在他的書中說過,
耶魯有很多第一流的學生都喜歡選修中文課,因為這樣才能證明自己到底有多傑出,居然連中文都學得會。
以我自己的心得來說,中文的困難對老外來說有一大半在於文法,
但是不是因為文法太複雜,而是文法太簡單,簡單到了不容易形成通則的地步。
以德文為例,說話者或寫作者往往必須字斟句酌,因為牽一髮就會動全身,
改了一個動詞,後面的名詞和冠詞的寫法可能也得跟著改,如果中間有形容詞的話還要注意會不會變成不同的字尾變化,
對於中文使用者而言,其規則之繁瑣於初學時多感到不勝其擾。
但文法規則畢竟是有限的,一旦等到熟悉德文或英文的文法之後,想要講出或寫出一個有模有樣的正確句子就不會太難,
但中文的文法通則太少,有太多句子的句意都要憑讀者或聽者的經驗才能進行判斷,
更何況裡面又處處充斥著沒有固定規則的典故,更容易讓人摸不著頭腦。

舉兩個例子給大家瞧瞧中文的「無規則」:

1.勝敗
1.1.中華隊大勝韓國隊
1.2.中華隊大敗韓國隊
1.3.中華隊打了場勝仗
1.4.中華隊打了場敗仗
→同樣是「敗」,1.2的例子裡中華隊贏了,1.4的例子裡卻輸了

2.不…而…
2.1.不言而喻
2.2.不戰而勝
2.3.不教而殺
2.4.不得而知
→前三者都是「不用…,就可以…」,但2.4卻是「不知道」的意思

短短兩個例子,並不見得能服人,但我不打算繼續舉例下去。
請注意,我的重點不是想說中文沒有規則,而是「少有通則」,
例如很多老師會教學生中文的「了」等於英文的完成式,好比「我吃過晚飯了」等句子,
但果真是如此嗎?「他講了一個笑話」卻應該是過去式,「他講過一個笑話」反而是完成式,
那「過」就是完成式的關鍵字了嗎?通常是如此,但想想其他例子,「他跳過此處」、「我接過禮物」,
這其中的「過」卻是「空間上的完成」,因此也不是完成式。
其實,這些句子的判讀對我們來說並不費力,因為都不是太少見的句子,
但我們之所以懂這些句子的確切意思,乃是出自於經驗。沒錯,「需要太多經驗」正是中文的難學之處,
即使有個有心人苦學了一兩年的中文文法,他還是可能講出一堆沒人聽得懂的句子,
因為這門語言非常需要你實際浸淫於其中,或許有人會說難道其他語言不用嗎?
我認同每個語言都需要直接融入語言環境中才能學得好,但中文不僅是學不學得「好」的問題,
缺乏大量的實際經驗,根本就無法學會中文。

講了這麼多,重點何在呢?這又關乎另一則新聞了:

李家同長期對教育問題有很多見解,我同意的恐怕還不到一半,不過這一點我倒是贊同的。
想學好中文(其他語言也一樣),唯一的方法就是閱讀。
我以前常常被一些家長要求指點小孩子如何寫作文,坦白說這還真是難倒了我,
因為我認為作文是不可教的,我也從來沒學過什麼「作文法則」之類的東西,
真的要我教,那我大概就是丟幾本白話章回小說給學生,
叫他們老老實實地把《三國演義》、《水滸傳》看一遍,然後作文就會進步了....
如果學生說看不懂這麼「難」的書,好吧,那看金庸,再不然看倪匡,真的不行那看九把刀也成,
重點是要讀,要真的好好讀,作文雖然與才氣或天分有關,但肚子裡有墨水是最基本的。
同樣的,中文想要好,不需要去唸什麼中文系,中文系裡教的多半是「小學」(不是國民小學的小學!),
會背誦「東冬鍾江支脂之微」(古代的注音符號)對於一般的中文並沒有直接幫助,
真的想要把中文弄通、搞好,就得先靠大量的閱讀不可。

或許有人會問:「那難道精讀有錯嗎?」不,非但沒錯,而且也是必要的。
但對於文字或語言還不夠有基礎的學生來說,廣泛閱讀比精讀更有幫助,
就好比我們想訓練一個人懂得美食,不妨從小就讓他什麼都吃,什麼都試,
想要培養品味等到長大後再慢慢挑選不遲。當然,如果有人因為「家學淵源」而從小只吃美食,
那也可以成為一個美食家,甚至可能是更棒的美食家,但這只是少數人可以如此,而且也跟天分有關,
對於一般人來說,「一開始就不挑嘴」仍然是比較有效的方式。

「精讀」這件事,往往與努力或用功與否無涉,而與個人的嗜好或經驗相關;
張愛玲所讀的《紅樓夢》跟我是同一本,但體會深淺、受益多寡卻不可同日而語。
想要真正有大收穫,精讀或深讀是必要的,但卻也是不可強求的,因為要真的「有感覺」才行。
猶記得我第一次讀《紅樓夢》是在高中,當時我正沉迷於西方的小說,
當時總覺得《紅樓夢》太過繁瑣、太多贅語。等到自己日後漸漸從事一些翻譯工作之後,
讀起《紅樓夢》忽然變得完全不同,忽然深深有感於其中的用字之妙,
一個人讀書時如果真的「不動心」,那怎麼也強迫不來,當然也不會有多少效果。

說到精讀,還記得高中時的國文課本裡有一號人物,不懂外文卻翻譯了一堆小說,還記得他嗎?

林紓,字琴南,號畏廬,閩縣人。光緒八年舉人。少孤,事母至孝。
幼嗜讀,家貧,不能藏書。嘗得史、漢殘本,窮日夕讀之,因悟文法,後遂以文名。

我對於課本裡作者介紹中的那句「嘗得史、漢殘本,窮日夕讀之,因悟文法,後遂以文名」一直印象很深,
原來文功正如同武功一般,也有「密笈」這種東西,更玄的是這密笈的「大眾版」居然人人均可得之,
不過是史記、漢書罷了,我也讀過不少,但司馬遷與班固居然「暗槓」了那麼多東西,
以致於我們這些芸芸眾生無法「了悟文法」,而一個林紓便由於撿到密笈而有了不世奇遇....

不知道莎士比亞或歌德是不是也有這種「殘本」?我倒真想拿來讀讀看。
或許我的英文和德文從此便可以及得上王爾德與尼采了 — 兩個我向來「高山仰止」的偶像。

5 則留言:

  1. 受教受教了啊

    版主回覆:(03/16/2009 02:15:20 PM)


    豈敢豈敢,個人心得而已。

    回覆刪除
  2. "閱讀"的確是門功夫

    更是讓文化向下紮根的基礎



    然而日前的教育政策

    走近校園也許琅琅的讀書聲不再

    取而代之的是不斷的考試

    與更多的補充教材



    你說的很對

    想當然爾

    "閱讀"的確想成為首重的一門課程,甚至是學問

    不過台灣的孩子

    有沒有這樣的福氣與福祉

    全看教育政策阿:)

    版主回覆:(03/19/2009 02:19:32 PM)


    我不認為幾十年內做得到,因為政府和家長雙方都不會這麼「務虛」,

    台灣人就是太實在了,這種沒有一定準則的事,很難推動。

    回覆刪除
  3. 想一想好像是耶,

    國小的解釋一定每個字都要對!

    並不是同義就好,

    可能這樣老師閱卷比較容易吧,

    但或許也是這樣同時"造就"了我們死背不會活用的能力。





    從我們小時後每一次每一年都在喊教改,

    總統大選立委選舉也要喊一次,

    卻沒看見真正改過。

    版主回覆:(03/19/2009 02:21:09 PM)


    教改只能改變制度,不能改變人心,家長和社會的態度不變,怎麼改都沒用。

    回覆刪除
  4. 因為如果只有唸卻不用精讀

    就沒辦法打分數然後分類

    這樣老師就喪失了傳道授業的功能

    而父母則失去了比較的樂趣

    回覆刪除
  5. 果然是高見。

    版主回覆:(03/26/2009 01:20:47 PM)


    豈敢言「高」?一點心得而已。

    回覆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