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son的隨筆網站

Wenson的隨筆網站

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我討厭你,但是我沒有歧視你




「你不生小孩?媽的,我看不起你這個變態!」

「你覺得我歧視你?拜託,我是依據自然法則來批評你好不好,我這人一向很客觀的,但我就是討厭你們這些違反自然天理和社會倫常的傢伙,要是你這樣的人變得越來越多,人類就有滅亡的危險,我們的國家社會就可能會瓦解!聽說學校課本裡居然有教孩子什麼叫『頂客族』、『不婚族』,這還得了;所以我打算發起連署,要求在孩子們長大前不准接觸不婚和不孕的資訊…」

我想,在這個時代裡,上面這段文字應該不會有幾個人感到「深表同意」,為什麼?
因為選擇單身或不生小孩是人們的「自由」,你可以不喜歡這樣做,甚至可以不喜歡這樣做的人,
但你不會想要消滅他們,或許你還可能不反對自己的孩子選擇如此,更或許你有時看著這些人的生活時,
也會說「好像這種生活也不錯」,然後消遣自己:「早知道我當初就…」

我們的社會並不歧視單身漢沒小孩的人,哪怕他們是自願的也一樣。
所以絕大多數人都會覺得一開頭那一串話是無理取鬧的瘋話;的確,那些是我虛構的文字,
但真的有那麼瘋,那麼無理嗎?看看換個對象後,人們會怎麼說吧!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我們不是要來歧視同性戀,只是希望你們不要出現在我們眼前




今天早上看了一下昨天2100的重播,裡頭有「真愛聯盟」發言人的談話,
其實我對這組織光聽名字就感冒,就跟我對正義聯盟的批評一樣,「真愛」的解釋權豈是可以被壟斷的?
在節目裡這位「齊先生」(我覺得叫「歧」先生比較對一點)像是鬼打牆一樣在講同樣的東西,
不少call-in的家長也大聲疾呼「我們要保護孩子!」、「小孩子不應該接觸這些不良資訊!」
聽完以後真有點哭笑不得,不過我覺得這倒也乾脆,因為這些家長沒有偽裝,他們直接說出了心裡的恐懼:
「為什麼不希望有這種課程?因為我不希望我的小孩子變成同志啊!難道你會希望你的小孩子是同志嗎?」

我們可以很簡單地批評這些家長無知或鴕鳥心態,但這是這個社會的現實,你不得不去正視他們。
「歧視」這件事情有一個很妙的地方,你去問問那些歧視他人的人,幾乎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有歧視別人,
因為根據歧視者的價值觀,那些被他們歧視的人本來就是處在次等的地位上,所以不覺得這算「歧視」,
就像你不能要求我尊重強盜和小偷一樣。也許有些人會說,照我的說法來看,人人皆有歧視心態了,
我不認為如此,不過這種哲學性的後設思考跟這篇文章沒什麼關係,在此表過不談。
重點是,「歧視」是個沈重的字眼,沒有幾個人願意接受這樣的指控,因此社會上各式各樣的歧視往往都會經過加工,
同志、女權議題都是如此;現今的社會已經沒有多少人敢大剌剌地講出「同志好噁心」或「女人聽話是應該的」,
但這些話語背後的概念一直沒有消失,它們只是以不同的形式被表達出來而已。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施明德的真愚蠢 這社會的假開明




前幾天,女友問我施明德質疑蔡英文性向的新聞,看我有何意見。
我只淡淡說了一句:「他要不是以前就有病,就是最近撞到腦子了。」

原本我並不打算對此事寫些什麼的,但今天家教時被學生放了鴿子,我坐在他家客廳裡枯等,
百無聊賴之下拿起桌上的舊報紙,剛好看見了一則「舊聞」,說是有人在連署反對把同性戀議題納入性別教育。
回家後上網一看,這新聞今天又有新發展,這連署已經如火如荼地在進行了: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一間小小的二手書店





那真是一個奇怪的書店。

可是轉念再思,其實合理得很;思之再三,甚至覺得書店合該如此。

吃過晚餐後,心頭甚是滿足,因為意外發現好吃的牛肉乾拌麵,妙的是麵中並無牛肉,剛好跟一般麵店所賣者相反,
這卻合我脾胃:畢竟作得好吃的牛肉不常尋見,台北尤其少見,偶爾想吃乾麵,卻每次都得被迫帶肉一起點來吃。

走出麵店,正看見對面的這一爿小「書店」,右邊的玻璃門上貼著「二手書買賣」,左邊卻是打著鎖行的招牌;
左右今晚無事,不用趕著工作(天幸截稿期一切順利),沒有家教課要上,沒有飯局,沒有女友在家,
什麼都沒有、什麼都等到明天才需要進行,這樣的完美時刻,吸引我作興到對面的書店裡尋走。

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你的正義,誰的犧牲?




昨天聽廣播,又是「Joyce時間」,我聽到她旗下出版社的新書資訊,談的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Joyce不愧是出版老手,她不僅出書,還善用Youtube的影響力,把部分書中所談到的課程內容中文化,
其中之一就是前面這段影片(一共翻譯了三段),透過免費的網路資源來增加可能的讀者,當然也等於創造話題。

這些影片的原始版本是哈佛大學的一門哲學課程,授課者是知名的教授Michael Sandel。
在「正義權威」John Rawls過世後,Michael Sandel成了哈佛新一代的正義大師;
事實上,他原本就是靠反對John Rawls起家的,不過在學術圈的地位卻一直遠追不上Rawls。
但離開了比較嚴謹的哲學圈外,Michael Sandel卻受到許多年輕人的歡迎,他在哈佛的課永遠人數爆滿,
而最近哈佛大學把他的這門「正義課」放到網路平台上後,其知名度更是扶搖直上,成為新的哲普名人。

哲普?是的,哲普。看也知道,這門課的人數這麼多,其中能有多少哈佛哲學系的學生?
再仔細聽聽其中的授課內容吧,與其說Michael Sandel是在教什麼實際的哲學理論,不如說只是在激發反思,
他幾乎不發表自己的看法,只是當一個稱職的蘇格拉底,不斷挖學生的想法,藉以「逼」出他們的立場。
在課堂上他幾乎省略了所有的哲學術語、哲學背景(到了書本時似有補充),以期人人能解,此謂哲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