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son的隨筆網站

Wenson的隨筆網站

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

吃到飽?Why not?



說來有點可悲,人一旦上了點年紀,哪怕只是30歲,玩樂的習慣往往也會跟「年輕人」非常不同。
這個年紀的人,對夜店已經沒什麼興趣(跳不跳得動是另一個問題),更不想像大學生一樣去騎車夜遊,
對於那種千里迢迢跑去看夜景騙美眉的行徑更是覺得索然無味,
至於唱KTV嘛,反正會的新歌也沒幾首,還是不去了罷。
只是朋友們還是要見面的,於是乎,「聚餐」似乎成了最常見(甚至往往是唯一)的選擇。

大學乃至於研究所時代,我們總愛去吃到飽的店裡狂吃一番,圖的無非是個「值得」而已,
時至今日,這種吃到飽的店卻沒那麼常去了,原因無他,只是胃納與體力不若以往了。
體力?年輕一點的人或許不容易明白,吃東西真的是需要體力的,最好的例子當然是戰國的名將廉頗,
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家居然「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原來吃喝之量乃是能力與體力的證明。以此看來,日本把大胃王比賽當成「運動」看待,似乎也有一點道理,

吃到飽餐廳的後遺症何在?年輕時胃強體健,吃到鼓腹飽撐也只是覺得稍有不適,休息一下即可,
甚至會感到一種吃足了癮頭的痛快,這痛快比起胃納被撐到極限的不舒服相比直是強大了不知多少,
因此年輕人動輒以造訪吃到飽餐廳為樂事。然而到了三十之後,這種肚子過撐的感覺可就不是那麼容易排除的,
晚餐一旦多吃,有時甚至會令人輾轉反側,一夜難眠,甚至數日腸胃皆感不適。
然而,雖然今日之食量不若以往,我們聚餐仍是常挑選在吃到飽的餐廳,例如泰鼎、梅江、野宴等等,
只是現在多少會讓自己有所克制,此際已不是怕吃太多會發胖,而只是怕身體無法負荷而已。

近來頗常聽到一種聲音,所言者乃是對於台灣「吃到飽」文化的省思。
其中所說的你我大致上應多少有聽過,基本上均脫離不了「吃到飽不健康」、「吃到飽只是吃粗飽,不精緻」,
語氣較重的則會說「吃到飽文化反映的是飲食文化中低俗的一面」,所言者均有其道理。
事實上,這些說法早已不是新論,我以前在美食媒體工作時也聽過同事說過:「我才不吃吃到飽那種東西。」
看來,吃到飽似乎成了「反精緻」的代表,會去吃吃到飽餐廳的就應該是些「俗人」。
也的確,看看所謂的美食家們,所云者若非高級餐館,想顯現親民一面時也是講些特色小吃,
有誰會大談自己去「吃到飽」餐廳的心得?我們是在「品味」美食耶,吃飽,多俗氣!

平心而論,吃到飽餐廳會受到這樣的評價,其實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而且台灣人喜愛吃到飽的情況更是舉世罕見,
日本雖然也有「放題」餐廳,但卻比較罕見,至於飲食習慣和台灣相仿的港澳,街頭上標榜「任食」的也是少數,
完全比不上台灣這種滿街林立著吃到飽餐廳的「榮景」。至於為什麼台灣人這麼愛吃吃到飽餐廳?
我並沒有特別的見解,是因為飲食習慣?民族性?收入狀況?還是單純只是因緣際會?我無法確知,
但我自己到現在仍會光顧吃到飽餐廳,而且頻率還不低,所為者其實還是跟學生一樣的原因:「值得」。

當然,不是所有的吃到飽餐廳都是值得光顧的,這道理就跟不是所有的餐廳都值得光顧一樣。
我在媒體跑美食跑了幾年,好料的吃過不少,自己也喜歡動手做菜,但上館子的習慣卻沒有跟學生時代差多少,
本著多年來有如家庭主婦般喜愛斤斤計較的脾性,我挑的餐館、點的菜餚大致上脫不了三種類型,
一種是我自己在家沒辦法做的功夫菜,想解饞時當然只好靠花錢解決,第二種則是菜的味道有獨到之美味,
哪怕我在家也可以自己做,但做不出人家的好味道,當然就肯乖乖付錢就範。
第三種也者,就是自己在家做其實不會比較省的料理,想當然耳吃到飽餐廳的多屬於此類。
其實,以比重來說,我光顧的餐廳還是以第三種居多,這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本人既小氣又窮困,
但二方面卻也是因為好吃又值得的佳餚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的緣故。

什麼?台灣可是號稱美食之鄉的地方,怎麼會沒有什麼好吃的餐廳?看官們可別誤會,我所說的是「好吃又值得」,
光是好吃還不夠,而且要值得。當然,值得的定義因人而異,月入八十萬的人會覺得一貫1500元的鮪魚大肚肉壽司值得,
而這樣的東西也很難做得難吃,但是這種「值得」卻是我所負擔不起的,而且有可能還不是真的「值得」。
我所謂的值得,指的是「店家是老老實實地賺這道菜應有的價值,而沒有耍噱頭、搞排場」,
或許是採訪過的餐廳多了,工作時為了配合廣編得要替店家做做廣告、打打宣傳,
但自己上館子時反而卻會對餐廳老闆的心態特別注重,特別小心自己有沒有把錢砸在稻草人上。
根據自己採訪及光顧的心得,其實,我們的飲食市場「說的比做的好」的情況比比皆是,
而且往往越高價的餐廳越有這樣的嫌疑。當然,我們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認真又實在的高檔餐廳還是有的,
但是看看我們的市場現況,大型一點的餐館或連鎖業者會聘僱公關,為的就是搶曝光度和宣傳,
平時寫寫新聞稿發給各家記者,看有沒有媒體有興趣來採訪一下;至於沒有公關的就乾脆花錢買曝光,
有錢一點的買個幾頁的雜誌廣編(置入性行銷),錢少的就買個Taipei Walker或Here之類的半頁欄位,
然後再把這些「報導」大辣辣地貼在門口的玻璃上,顯眼一點的就乾脆掛個寫著「感謝XXX報導」的紅布條…

在美食報導和美食評論滿天飛的台灣,我們有太多的美食媒體和美食家,但卻沒有什麼真正具有公信力的評鑑機制,
當然,我並不是說像米其林這樣的評鑑就會是不容置疑的客觀標準,但人家至少沒有人情和廣告壓力。
我們有多少店家一天到晚在搶著要曝光,搶著上電視、上雜誌、上名家部落格,然則這些往往都是廣告,
在台灣的美食報導,一半以上(我其實想說八成)都是收過人家錢的,如何能要求他們做到公允?
店家本身呢?花在宣傳和搞噱頭的時間往往大過於用在提昇自己水準的時間,金錢與心力亦然,
這些花費到時候都還是會反應在消費者身上。請問,這樣仔細算一算,有多少餐廳還是「值得」的呢?

回到吃到飽餐廳看看吧。的確,吃到飽的餐廳服務往往比較差,很多都還得要「靠自己」,
味道呢?其實很少有吃到飽餐廳的東西會是非常好吃的,甚至好吃的也常常沒幾樣,每次都會踩到一堆地雷,
而且吃到飽餐廳一樣也會想要搶曝光度,也會花點錢去買買廉價的廣編或廣告,看起來似乎沒什麼不同。
但吃到飽餐廳有一項不一樣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在食材上花費的成本比重很高,因此沒什麼餘力搞噱頭,
換言之,就算是偶爾會花錢買知名度,但是真正決勝負的地方是在食材是否讓客人覺得划算,以及味道是否大眾化,
違背了這兩點的吃到飽餐廳是一定沒有辦法成功的,這裡的客人很誠實,覺得不值得就不會再來,
這裡的經營方法很簡單,就是想辦法在省錢和招攬生意之間取得平衡,廣告或噱頭都只是次要的。
基於這麼簡單的道理,所以我還是會光顧吃到飽餐廳,而我相信吃到飽餐廳也會繼續在台灣生存下去。


吃到飽的燒肉,把海鮮的盤子疊在肉上,看了令人不舒服,但我上門時就知道這裡是什麼地方,
雖然這樣不好,我卻沒有在這裡計較這個,因為我的眼中注重的毋寧是草蝦新不新鮮、牛肉油花與色澤如何。

或許就像某些美食家說的,這種吃到飽文化對於整體飲食文化要邁向提升與精緻化是會有妨害的,
所以他們寧願多花點錢去吃一些有巧思、有心意的料理,這樣才能鼓勵更多人從事「精緻的飲食文化」。
這樣說也沒錯,飲食的世界裡本來就是大家各有所好、各取所需,而有些事也總得要有人去做,
但在這樣一個大學畢業只有2萬出頭薪水,而且平均要失業半年到一年才找得到工作的時代裡,
不管是要求或呼籲大家要一起花些不見得(而且往往沒有)有價值的錢來「提升飲食文化水平」,
真的有需要嗎?

5 則留言:

  1. 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

    咦...好像搞錯地點了

    版主回覆:(06/26/2009 08:19:35 AM)


    真正的「朱門」,是不會去吃那種吃到飽餐廳的啦!

    回覆刪除
  2. 同意版大的意見 只是吃到飽有的時候會很浪費 剩很多 這樣也不好啦!

    版主回覆:(08/04/2009 01:27:58 PM)


    吃到飽會剩很多嗎?我倒不覺得,因為大部分的店家都會有「懲罰條款」,所以大家也不敢太放肆,

    反過來說,非吃到飽餐廳裡沒吃完的剩菜一樣也不少,這跟是不是吃到飽應該沒有太大關係。

    不過,在吃太飽餐廳裡容易吃太多倒是真的。

    回覆刪除
  3. 吃到飽的另一個好處, 就是站在滿山谷的食物面前, 那種多選擇性帶來

    的興奮感!

    版主回覆:(06/26/2009 08:17:10 AM)


    是這樣說沒錯,但我卻也常常體驗到站在滿山滿谷的食物前面,卻不知道能挑些什麼的失落感~~

    回覆刪除
  4. NONONO

    即使是平常人

    浪費食物之虞

    也應該想想那些身處飢荒的人們

    不該輕易地浪費食物

    尤其是到吃到飽餐廳用餐的時

    吃多少拿多少

    這觀念才正確

    回覆刪除
  5. 哈哈~



    自從在瘦身後



    就已經不知道什麼叫做吃到飽了

    回覆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