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寫在1130遊行之前
今天,護家盟在四大報頭版刊登半版廣告,要大家1130一起跟他們站出來,為下一代的幸福上凱道,讓很多人看了覺得刺眼。
到目前為止,我看過最令人無可辯駁的反同志平權說法是:「反正我就是看同志不爽,他們沒資格跟我們獲得同等權利!」
真的,雖然看起來政治極度不正確,但這個說法卻是邏輯最一致、心態最老實的,比起那些護家盟的人的論點,
那種「我也很愛同志、我有很多同志的朋友,大家相處得都很好,但是…」之類的辯詞,明白表現出個人成見反而是種美德。
然而,那些站出來鼓吹反同志平權的人,我還沒看到一個有膽這樣講的,只敢用一套又一套的話術包裝自己的歧視,
明明不認可同志平權是人權的一部分,但是因為怕被罵是「歧視」,所以一下子東拉孩童下水,一下子西扯小三上台,
搞得好像每個人一方面都品德完滿,人生中不會有任何可能的瑕疵;一方面卻又弱不禁風,只消一點挑戰就會家毀人亡。
得了吧,大家老實說,我們都知道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沒有那麼孱弱,異性戀家庭不會因為看到同性戀家庭後就因此崩壞,
他們只是不想要看到這些「變態」居然擁有跟自己一樣的地位,上凱道與其說是為了孩子,不如說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優越感。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自然才是美,真糕聯盟再進化! ─ 反同志、反女權、反多元成家
近幾日這個影片忽然暴紅,一句「同性戀是不自然的」,引起多方的批評與圍勦,當然也有不少叫好與支持的聲音(雖然幾乎都是基督徒)。然而,身為鼓吹遵守聖經教義的「真糕聯盟」的發想人,我必須在此鄭重告訴諸位,其實大家都錯怪台大兼任副教授以馬內利志明柯(Immanuel Chih-Ming Ke)先生了,他真的一點也沒有歧視同性戀的意思,要知道,聖經裡頭充滿了各式各樣不自然的現象,而且往往越不自然的就越神聖,最好的例子當然就要屬「處女生子」了,明明人家瑪利亞就已經要嫁給約瑟了,還硬要指名她先去生個耶穌出來,又派天使去被迫戴綠帽的約瑟的夢裡,要求他不准休妻。之後瑪利亞就生出個「道成肉身」的神子,然而從三位一體來看,這個神子同時也就是上帝本身,換句話說瑪利亞生出了孩子的爸爸…,你說這人倫怎麼算?這到底自然不自然?聖經裡頭類似的「不自然故事」多如牛毛,上帝把男人的肋骨抽出來造成女人自然不自然?把人化為鹽柱自然不自然?把埃及人的長子全部殺光光自然不自然?所以台大兼任副教授以馬內利志明柯(Immanuel Chih-Ming Ke)先生口中所說的不自然真的不算什麼污衊,請大家不要再責難這位優質學者了!
話說回來,自然不自然到底誰說了算呢?當然是上帝啊!〈創世記〉裡頭記載了上帝造人,又在〈羅馬書〉中言明人有其順性(英文版聖經裡就是那個「natural」啦)的用處,不應該跟同性結合。所以說,如果你用聖經的角度去看,一切都很清楚了,同性戀的確是不順性、不自然的啊!你說什麼?演化論和基因科學的研究不是如此?拜託,那些根本是異端!人類怎麼可能是從猴子變成的?根本就超不自然的好不好!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當難民選擇不伸出手
圖片出處:Gabriele Stabil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雖然在新聞媒體上無聲無息,但是台灣近一兩個月的網路上如火如荼地在展開一場關於同志議題的大型論辯,而且這次不只有同志與教徒之間的「聖戰」,像是這幾天郭采潔、小馬出來反對多元成家方案,比較罕見的是連同志本身也分成好幾種不同立場吵了起來。不知道我在講什麼的讀者,只要去Google一下「性難民」這個關鍵字,就可以看到許多激辯,爭論到底同志運動應不應該跟其他受到社會歧視的性偏好者結合,例如娛樂性用藥、BDSM及性工作者等等,大家一起追求「情慾正義」。乍看之下,這些好像分屬不同的議題,彼此各有自己的戰場與對手;然而我前頭之所以說這是「同一場」論辯,乃是因為這些議題都觸及了同一個問題:對於性向與性偏好的尊重,我們究竟應該追求標準的一致性到什麼程度?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洪蘭教授,妳還是連中文都別亂說吧
最近很多人在罵洪蘭,我一直不太搭腔。這有幾個原因,最主要的還是我沒有看過她那些被揪出一堆問題的譯作,
我所有看過的洪蘭譯作都是小說,而且全部都是Michael Crichton的書,當時看了並沒有覺得有什麼明顯的問題。
不只如此,在《奈米獵殺》的推薦序裡頭,科學硬底子的吳茂昆教授還對洪蘭的譯筆讚譽有加,說是達到了信達雅之境界。
至於到底是不是那麼厲害,以及吳教授現在會不會覺得當年話講得太快,這些我雖有點興趣卻也無心深究。
我最在意的是前一陣子看過的一本好書Far From the Tree,裡頭有大量關乎基因、科學、社會、教育、親子的議題,
照慣例來說非常有可能會找洪蘭翻譯,在此謹呼籲各家出版社,有誰標到這本書的,行行好請找個新面孔來譯吧!
說起洪蘭被罵,其實由來已久,很早以前就有人批評她在媒體上關於教養與教育的諸多文章,說裡頭充滿了保守與威權色彩,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台大生上課吃雞腿事件。然而網路上對於洪蘭的肯定向來遠大於質疑,直到最近的亂譯事件後才見改觀。
現在大學生們講到洪蘭就跟講到李家同一樣,幾乎沒有肯定的聲音,一面倒都是批評與諷刺,從譯作到文章都一樣看不順眼。
我對於「蘭學」並沒有深入研究,因此看到這些批評向來不置可否,不過今天看到了洪蘭近期的文章,倒是讓我想說點話了。
這篇文章並不長,原始出處在《親子天下》,在這裡可以看到全文,各位不妨先看看,不過我後頭也會全文照引。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資本主義,請不要玷污聖潔的文化!
不知道是否因為網路資訊的流通發達使然,抑或是這些年台灣真的成批在量產「左青」,
我常看到很多人開口閉口就是資本主義霸權,而且是什麼都可以扯到資本主義霸權,萬惡皆可歸之。
前陣子有兩個台北教育大學文創產經系所的老師寫了篇奇文〈誠品是資本暴力的滅音器〉,
通篇謬誤不斷,只是不斷搬弄詞彙、濫用術語,簡直可以當成寫作的邏輯謬誤示範教材,
如果不是報上學校科系名稱,只說是教授,我大概會以為是「打倒資本主義創意作文學系」的人寫的。
然而,即使是這種為了罵人而罵人的文章,一樣可以獲得許多人的青睞與轉載,因為裡頭的關鍵想法政治正確,
只要喊「資本主義壞壞」、「我們討厭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就是暴力」、「資本主義扼殺想像」,聽起來就鏘然有聲。
接著不久,這幾天又有人出來喊誠品是資本大鯨魚,多元文創的小魚小蝦危在旦夕,恐怕不久後就被吞食個乾乾淨淨。
雖然沒有像上一篇的教授文章一樣邏輯謬誤連篇,不過兩者基調差不多,都是利用「關鍵字寫作法」,
大意就是:「誠品就是資本主義的象徵,而資本主義那麼髒,那麼暴力,怎麼可以跟文化、文創連結在一起!」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義務、超義務、不可以是義務
前一陣子看了《賭博默示錄》系列漫畫,裡頭最重要的就是「突破口」這個概念,後來發現日本人其實挺愛用這個語彙的。我常覺得哲學也有突破口,尤其是分析哲學,許多學門都有各自的突破口,不過我說的突破口跟漫畫裡不太一樣,我不是想要「打敗」什麼對手,而是指一種簡單的觀念,只要掌握了這個觀念之後,再跟其他難解的觀念相互比較與對照,有時候就會讓一門艱澀的學問變得可親許多。我覺得「超義務」(Supererogation)就是一個這樣的概念。超義務可以當很多倫理學名詞的對照組,而且是從規範倫理學到後設倫理學都合用。然而,如果你去找一本談倫理學的書,會發現大部分都不太深談這個概念,最常見的可能是談超義務對於效益主義的威脅(換句話說,質疑效益主義無法區分義務與超義務)。我覺得這還挺可惜的,不過也一直只是「覺得」而已,直到之前文章裡我提到超義務概念之後,發現大家其實對於超義務的探索其實很少,也許這剛好是個介紹的契機,所以這裡就深入一點來談超義務,甚至談些我自己的說法,希望不論懂不懂倫理學的人都能更理解這個概念,甚至更進一步去了解倫理學。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虛構的故事。真實的感動?
圖片來源:已然消失的「海賊王驚點語錄」粉絲專頁(這算落井下石嗎?)
這幾天台灣網路上最紅的事件,非「海賊王變身白賊王」莫屬了。一個原本有六十幾萬人追蹤的粉絲頁,在眾人的聲討與質疑聲浪中戛然而止,銷售長紅的《海賊王驚點語錄》系列也宣布停止再刷與新書出版。看著前幾天的網路紅人變成了落水狗,很多人擊節稱快,網路上馬上也有懶人包出籠,這才發現原來裡頭早有累積多年的恩怨情仇,對「冒牌生」有意見的人早就排隊排得老長,三不五時有些人還提到《超譯尼采》也有一樣的問題。的確,這兩者同屬於「借殼上市」卻大行其道的例子,其中的社會現象有異有同,我看了頗有些感觸,因此想想後決定「插隊」寫這篇文章。
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我這麼關心你,你怎麼可以不關心自己?
想像有一群小孩,裡頭有一個人常常跟村裡的大人吵架,因為他認為大人總是在欺負孩子們。然而相較於這個孩子,其餘的孩子卻沒有什麼感覺,他們雖然也討厭被大人管,可是並不認為應該要群起反抗,整天就只關心那自己的零用錢,或是有什麼好吃好玩的東西。反抗大人的孩子覺得很氣餒,有一天向其他孩子們抱怨:「我可都是為了你們才跟大人做對,我也可以整天吃喝玩樂啊,但是我關心你們,所以選擇放棄那些,可是你們卻一點都不支持我,讓我孤軍奮戰,有一天你們被大人欺負了就哭都來不及。我這麼關心你們,你們怎麼可以不關心我在做的事,不關心自己?」
請問,如果你是其他的孩子,會選擇怎麼回答?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你為什麼一直不要起爭議啦!
多年前讀過一篇報導,說美國的一些大媒體,例如《紐約時報》,要求記者盡量不要使用一些看起來有內容的空洞字眼,
其中一個字就是「controversial(有爭議)」。對當時的我來說,覺得這種作法和思維真是特別,甚至可以說怪異。
看看我們的新聞,或是我們平常寫東西,「這件事很有爭議」代表的是有不同意見的拉扯,怎麼會算是一句空話呢?
然而隨著年歲漸長,而且這些西方報刊也看得多了,便逐漸可以了解為什麼「controversial」算是空話。
對我們這些喜歡「和諧」,講究「認同」,追求「群體價值」的東方人來說,不容易了解西方崇尚的百家爭鳴、眾聲喧嘩,
我在前陣子一系列的〈思辯On Line〉文章裡頭提過,跟人家相比,台灣的媒體立場實在簡單得不得了,通常頂多是二元對立。
所以「爭議」對我們來說是一件特別值得注意的事,甚至往往是壞事。然而對西方社會來說,爭議卻是常態,
尤其是會成為新聞報導對象的,當然都特別具有討論價值,此時再講「這件事有爭議」,真的差不多就是空話、廢話了。
雖然我們的思辯風氣與多元觀點遠比不上西方,不過這些年還是有進步的,這得要大大歸功於網路。
以往的人想要發表意見,必須投書於報刊,或是乾脆寫一本書;十幾年前開始,又多了個打電話到政論節目發言的選擇。
然而這些選項都有一個缺點,就是容易自說自話。到了網路時代,不論是部落格、臉書、噗浪…,都多了留言與互動的功能,
你講的話有什麼問題,別人可以馬上在下頭回應,雖然不見得每次都有有意義的論辯,而且寫文章的人免不了有些主場優勢,
但起碼開放了不同角度、不同觀點發聲的機會,這是網路的好處。可惜的是,在公眾領域裡,卻往往因為討厭爭議而被犧牲了。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鬼島,寶島,安全島
Dear Wenson,
you may remember us from your visit to the tea plantations at Ruili two weeks back. You were kind enough to translate some of the questions your colleagues had regarding our/my perception of Taiwan and the tea traditions.
還記得我們嗎?兩個禮拜前你去了瑞里的茶園,你的同業們想問我(們)對台灣和喝茶傳統的所見所得,當時便由你幫忙翻譯。
Anyhow, we completed our vacation through the Alishan, Sun Moon Lake areas and Taichung and are back in Malaysia.
話說回頭吧,我們已經過完了假期,去了阿里山、日月潭一帶,還有台中,現在已經回到了馬來西亞。
Realizing from your business card that you contribute to a lifestyle magazine I thought of telling you about our latest Taiwan experience:
從名片得知你幫一家生活休閒雜誌撰稿,我想跟你說說我們最近的台灣體驗:
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乖,孩子,撒泡尿給阿財瞧瞧
圖片出處:Isaac Casaubon
這幾天看到不少人在討論新竹市想要全面推廣中學生尿液篩檢一事,也就是「新竹市國高中學生全面藥物濫用篩檢試辦計畫」,
其實這件事情早在四月公告之初就已經引起話題了,不過最近連署反對的活動有重新有了不小的動力,這讓我覺得有點好奇。
看到網友討論的內容,有些人直接把這件事跟前幾週很熱門的酒駕新制串在一起,想想的確兩者是有些相似之處。
取締酒駕和篩檢尿液一樣,都是主動搜尋犯罪對象,更重要的是,兩者都讓人覺得有採取「有罪推定」的疑慮,
換句話說,不是看到誰有犯罪事證再進行搜查,而是反過來假定人人都是罪犯,經由搜查事證來證明你無罪。
這種作法在法理上是很有疑義的,然而有趣的是,高標準取締酒駕,包括實施「預防性羈押」等霹靂手段,
在一般民眾之間獲得的是超高的支持度,但是問問學法律的人,包括律師、法律系學生、教授等等,支持的比例就急遽下降,
甚至可能支持度不過半(個人經驗,缺乏大規模統計樣本),情況居然跟死刑有點類似,懂越多的顧慮也越多,反對聲浪越大。
姑且不論以上的現象,值得注意的另一面是,當取締酒駕變成了尿液篩檢,支持的輿論比例馬上就減少了許多。
其實這心理並不難揣度,大家覺得酒駕開車的人就像是「帶著殺人凶器上街」、「不顧他人死活」,根本就是準現行犯,
但是學生吸毒是他家的事情,起碼對社會應該不太會有直接而立即的危害,這時候談侵害人權就比較容易讓大眾有感了。
當然,支持的聲音也有,而且也不算少數,甚至也不見得是「家長」才會支持,上PTT看看,一堆鄉民都說該推動,
難怪就算沒有像取締酒駕那樣,各地行政首長爭相加碼,新竹市政府依舊無視於反對聲浪,畢竟還是有一股聲音挺著他們。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芒果挫冰兩份來
陪同女友前往Ice Monster,她期待吃那兒的冰好久了。永康街時代我們吃過幾次,換址後一直沒去光顧。
幾乎每次經過總是看見門庭若市,隊伍排得老長,那一天特意選了人潮少一點的時候前往,仍然幾近客滿。
服務生送上菜單,打開一看,主要的刨冰冰品都在180~220元之間,真是不便宜,還註明每人低消120元。
我心裡暗叫一聲「厲害」,主力商品都不到240塊錢,這種定價方式擺明了要大家不准兩人共食一份。
眼睛四處轉了轉,的確,似乎每桌都是一個人一大碗冰,以往在永康街那種數人分食一碗的情況已經不復再見。
看看時間快要六點,正是晚餐前的時刻,這冰品的份量著實不少,吃完大概也把胃袋塞滿,晚餐只怕吃不下了。
或許是因為這樣,其他桌起身離去的客人大部分都沒有吃完,有不少剩了一半左右,或是已經化為一碗冰果汁,
真的吃完的反而是少數,服務生看了也不以為意,熟練地收拾桌面,把那許多黃得發亮的芒果,扔到同一個碗裡。
我一邊看得心疼,腦子裡邊想起的是以前大學時代的畫面,扔得滿地滿桌的炸雞。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西餐、PUMA、台灣之光
「西餐妹」這個雖然是台灣近幾年才出現的詞彙,但是相關的現象存在已久,而且討論的熱度一直不減。每次講到這個話題,網友多是咬牙切齒,大力抨擊,剛好最近又有土耳其男子的新聞,有興趣的看倌不妨去瞧瞧新聞底下的留言,那股國仇家恨的憤怒,差可比擬於前陣子菲律賓軍方射殺台灣漁民時的輿論。只不過有趣的是,每次一有這種新聞,大家批評的火力主軸都是對著我們自己人來的,把西餐妹罵得狗血淋頭,對於那些外國人的攻擊相較之下還少得多。這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這裡頭有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妳自己作賤自己,人家還跟妳客氣什麼?要不是妳那麼不自愛,別人也沒有機會啊!」這個想法看似清楚明白,但是我覺得裡頭有許多值得探究的性別與文化現象。
首先我有一個很有趣的觀察,對於西餐妹新聞反應特別大的幾乎都是男性!女性看到這種新聞,最常見的回應是:「那是少數人而已」、「我周遭就沒看到有這種人啊」。相較之下男性就比較容易「挺身」痛斥西餐妹,尤其是用一些不堪的字眼來罵人的,可以說一定是男性。什麼PUMA 、黑鮑、黑洞、肉便…等等,讓人不忍卒睹。當然,有人可能會說:「那是因為女生不想罵自己的同性啊!」的確,但不只是如此而已,背後還有性別因素。就像我在之前的文章裡問過的,今天如果有個台灣男人在國外到處睡女人,是個「西餐弟」(也有人叫「西餐勇士」),會換來一樣的罵名嗎?女性也會跟男人一樣罵他下賤、爛貨嗎?當然不會。因為就算想罵也會「詞窮」,想想看,「破麻」這種字眼並沒有男性的成對詞,我們的語言裡習慣不深究男人的性生活,今天你要羞辱男性,最常用的話不是說他濫交,因為那搞不好還是一種褒揚,甚至罵他淫蟲也沒啥殺傷力,比起罵女人的那些難聽字眼差遠了,不如罵他短小、腎虧、沒人要,這才是「正常」傷害男人的方式。
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思辯On Line(四) - 複雜的思辯 vs. 簡單的平庸
今天是《超譯尼采II》在台正式出版的好日子,看吶!正面能量將要充塞於我們的島嶼。看吶!獅子來了,在這偉大的正午。
這是一個很好的時刻,適合回答我在本系列文章一直繞著談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思辯 - 網路上的思辯?
我看外國的媒體報導時,常會發生一種情況,就是「看不懂」。不論是New York Times、The Economist、New Yorker、Harper's、The Telegraph、CNN、BBC、Deutsche Welle,我不時就會發現吸收障礙,沒辦法一直很順地讀下去,而且這困難並不是因為語言而產生的,因為說實在話這種刊物的英文、德文雖然難寫,卻大多不難讀(起碼跟我熟悉的文學或哲學作品相比是如此)。阻礙閱讀的不是語言隔閡,而是資訊的質與量,有時候我不知道該作者或記者為什麼講那些話,因此回過頭去仔細尋找事件的來龍去脈,再把問題的幾個不同爭點搞清楚之後,回過頭來就知道人家在說什麼了,原來他們已經預設了讀者要有一定的知識背景,原來人家的媒體會希望讀者自己要做點功課。然而,這樣的「閱讀障礙」,我在看台灣的媒體時卻從來沒有發生過,真的,一次都沒有。
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思辯On Line(三) - 有礙思辯的網路用語
我們這時代,不只資訊的變化速度很快,連資訊的載體都是幾年就換上一換。不過才十年前,部落格還是新聞媒體口中的未來霸主,現在卻已經是半老徐娘,眼看著恐怕還得成為昨日黃花。五六年前還很新潮的FaceBook,現在也已經成了最最普通的東西。幾年前商家想推銷自己,還會設個官網,窮一點的寫個部落格,現在則多半直接用粉絲團取代了。然而,即使都一樣是網路媒介,部落格卻還是跟臉書這一類的社群網站非常不同,其中最明顯的差異就在文字的數量與呈現方式。雖然部落格也可以圖文並茂,不過寫部落格時以文字為主體的人還挺多的,有心一點的往往每篇文章都是洋洋灑灑數千言,然而這在臉書上卻很少見,通常都是簡短的論述,甚至放個連環圖就了事,寫的人愛其方便,讀的人圖其快速,畢竟塗鴉牆上的資訊有如江海,很少有人能耐著性子,慢思細讀。
不只是文字少,臉書上的書寫還有一個隱性的特色,那就是寫作者心中預設的說話對象不同。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比較書本與部落格作者的寫作心態差異,然而現在當部落格日漸式微、臉書愈益抬頭,昔日的對比現在又有了另一層次第的遞嬗,書本之於部落格,竟然越來越像部落格之於臉書。臉書原本就有很強的聊天與對談性質,書寫的當下已經先在心裡預設了讀者是哪些人(通常是臉書好友),就算沒有設定隱私或閱讀權限,但是整體來看,書寫時心裡的那個框框還是比寫部落格還窄。事實上,這情況也不只限於臉書,PTT這一類的BBS也是如此,這種載體原本就是希望強化原始文章下方的回應與對話,有時候回文的份量或重要性還甚至超過原文。這在部落格時代是很難看到的。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我們剩不到二十四小時就要完了 ─ 台灣出版界的如此骨氣
本來不想寫的,畢竟我也算是出版業的一份子,何必講這些政治不正確的話?
況且,我還有兩篇「思辯On Line」系列沒有寫完(沒錯,是兩篇不是一篇),要寫應該先寫那些才對。
可是我現在還是寫了,反正這也不是本部落格第一次破例、頭一回討罵。有看不過去的話就說出來吧。
我要談的,就是這幾天在網路上傳得沸沸揚揚的文章,郝明義的〈我們剩不到二十四小時了〉。
你猜對了,我相當不同意這篇文章。在我看來,它發酵的理由就跟反旺中是一樣的 ─ 對中國的排斥與恐懼;
然而卻又比反旺中更沒有道理,因為這次連「蔡衍明」都是假想的,而且文章充滿了自我感覺良好的話術。
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思辯On Line(二) - 為什麼網路上難有深度思辯?
我相信大部分哲學人都會同意,能夠擁有時常和自己交鋒論辯的同好非常重要,甚至事關幸福。天才如維根斯坦,周遭卻沒有合適的友人可以爭長論短,辯是析非,想來那是何等的寂寞。當然,維根斯坦不是一個友善的討論者,他太過急切,太過高高在上,其實羅素也是如此。但哲學本是爭辯之學,蘇格拉底的原型更是西方哲學的濫觴,而且論辯時最好能有長期一起進行的同伴,就像《對話錄》裡有些重複出現的角色,連讀者見了也覺得分外親切。有此等人物在場,大家互相熟門熟路,對於彼此的立場、底細、路數都已經有了把握,好像武俠小說裡陪著餵招練功的師兄弟一樣,想把「功夫」練好,這等伙伴可能還比師父影響更大。
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思辯On Line(一) - 新媒體時代
到底什麼是思辯?為什麼要思辯?思辯的風氣和能力是可以短時間內培養的嗎?這是我近年來常會思考的問題。
就我的觀察來說,現在年輕人的思辯能力普遍比我這個年紀的人好很多。在我唸大學的時候,除非是哲學系裡少數那些「余豈好辯哉」的師生,沒什麼人會熱衷於針對特定的議題不斷交鋒,大家對於社會問題也比較不關心。這不是因為我們那時代的學生比較笨,而是環境和媒介使然。就像我們這些六年級生又比四五年級的人情況好一點,因為我們求學的年代裡就已經有開放的輿論市場(例如開始有彼此立場傾軋的政論節目),然而現在的學生有一個我們當年還沒有(或至少還不發達)的超強工具,那就是網路。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人心惟危,相機惟微
好些人問,怎麼又好久沒有新文章了,放著部落格生鏽。答案很簡單,沒心思,因為有了新歡。花了好多錢,我決定做個記錄。
距離買550D也不到3年,今年初觀望許久後,決定入手6D。當初買550D後又陸續買了兩顆鏡頭,曾說過焦段已經齊備,
也告訴女友可以放心,除非改用全片幅機身,不然我不會再買什麼攝影相關的高價物品。言猶在耳,全片幅的時代卻很快到來。
雖然我全部都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比較和精算才下手,但畢竟從APS-C升級幾乎可以說是全部的東西都得從頭買過,
不買則已,買齊必備品後算算已經花了六位數字,幸好女友看了也沒說什麼,只是說了句:「沒想到升級的時機來得這麼快。」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關於回應、回信、推薦的幾個原則
也許是最近談書的文章裡有幾篇稍具能見度,近來收到好幾個出版社來信,有的要提供書給我試讀,有的希望我掛名推薦。
另一方面,近一兩年的讀者來信也漸多,其中不乏非常有心之人,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希望我提供他們解答。
想想也許該是把關於我自己和這個部落格的幾個習慣與原則講清楚的時候了,這樣可以替他人和我自己都省省功夫。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悲劇的誕生,悲慘的世界
對於棒球,我不是一日球迷,但是我是「大賽球迷」無誤,這次WBC更是從對韓國那一戰起開始每場都到外頭看。
3月5日搶訂了位子跟朋友到運動餐廳看球,3月8日的台日之戰沒人陪著去看球,索性自己一個人前往新莊棒球場,
這天湧進了數千名觀眾一起看球,人數恐怕比平時職棒開打時還多些,連專業啦啦隊都有,唯一的缺點就是螢幕遠了點。
九局上半最後關頭,只差一個好球中華隊就能以3:2打敗日本。當最後所有的觀眾忍不住一起站起來迎接勝利的到來時…
我以為可以錄下美好的一刻,見證戴奧尼索斯式的狂喜。結果,看到的卻是悲劇的誕生。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超譯尼采》作為一種出版現象
前陣子我玩了一件無聊事,google一下「超譯尼采」,發現後頭跟著的關鍵字之一是「wenson」;
反過來google「wenson」,竟也看到「超譯尼采」,好奇之下點進去看看有些什麼,
看到有些人嫌我的文章太過武斷或刻薄,太過輕易否定一本書的意義。這不由得讓我反思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愛寫「刻薄文」,
忽然想起乃妞跟我說的:「雖然現在你已是大叔,但是當年的確看起來斯斯文文挺舒服的 ─ 只要那張嘴不要開口就好了。」
姑且不論我怎麼會莫名其妙地變成這本書的關鍵字人物,但是我覺得這本書還有許多後話可說,包括一些出版市場的有趣現象。
前陣子去日本,看到書架上擺著《超訳ニーチェの言葉 II》,號稱上架首週就賣出10萬冊,「尼采」又再次虜獲了日本人的心。
我在〈《超譯尼采》 - 哲學如何讓你發大財!〉裡頭說過,這書跟尼采非常沒有關係,而應該屬於某種流行的正面心理學,
可是所有稍微熟悉尼采的人都知道,尼采這傢伙其實尖酸刻薄得不得了,跟他那種刻薄相比,我簡直就像是聖徒一樣和藹可親。
其實尼采也不是一點都不正面,他認為自己的哲學就是一種對生命的肯定(Ja-sagen),問題是這種肯定跟正面思考完全不同,
簡單講,尼采是先把「你認為有價值的一切」摧毀殆盡,然後再來反轉價值(Umwertung),最後才能擁抱新的價值觀,
而時下流行的正向思考的內容是什麼?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相信你自己,你真的是夠好的」,這怎麼會跟尼采扯得上關係?
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
《我的涼山兄弟》 ─ 台灣出品的採訪寫作模範
過年前不久,我在台北國際書展上群學出版社的櫃位看到了這本書,《我的涼山兄弟》,副標題是「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
翻閱才不過一分鐘就決定買下,因為我認為這是一本台灣(甚至中文世界)書市中少見的一種書,很值得買下。
其實光看書的主題就已經夠吸引人了,四川的少數民族是怎麼在這幾十年面對共產化與全球化浪潮,怎麼染上毒癮與愛滋,
讀完後發現過程比我想的更加奇特而曲折,不只可以看到時間縱軸的變化,還能看到一個民族,乃至於一個國家的根本習性。
雖然這本書(的英文版)原來是學術論文,不過裡頭所記載的故事卻有歷史小說的滋味,大大滿足了我的知識好奇心。
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反核四,反廢死,反理盲
上頭這海報和文章這兩天在網路上挺紅的,轉載者有些引之以為自己的論據,也有些人轉載是為了批評。
文章的標題是「教你如何戰爆反核人士」,非常聳動,但是我覺得寫得不太好,反而是文章裡提供的連結比較有意義。
自從宣布核四存廢要訴諸公投以來,反核與擁核的議題急速加溫,不只新聞關注,網路上相關的轉貼文也忽然暴增,
連以往很多不太關心公眾議題的人也紛紛出來反核四,林志玲等藝人的表態當然又是一劑猛藥,讓反核成為全國焦點,
唯一能削減反核議題熱度的好像只有李安,不過隨著奧斯卡效應消退後,可以想見接下來幾週舉國焦點都會圍繞在這件事上。
很多人都曾指出,「反核能」和「反核四」是兩個不同的議題,像我就是個反核四卻不反所有核能的人,
不過這種「差別立場」其實也是這兩年才比較常見的,早期反核四的人都是社運與環保人士,而他們絕大多數都反核能,
換句話說,他們也不想要核一核二核三,所差者只是這三個核電廠已是既成事實,戰場要擺在何時讓它們除役,
但核四卻是未來的巨獸(最近很流行這個詞彙,我也來跟風一下),開始運轉後就算沒出事,也又是幾十年的惡夢。
反核,乃至於反核四,這些活動在台灣早已進行了十幾年到幾十年,但是直到這兩年才真正獲得一般民眾的關注與支持。
這當然跟福島核災的警訊脫不了關係,因為台灣媒體對日本地震與核災的報導量大到了怪異的地步,可以說僅次於日本自己。
地震當時我在日本的山形,前一天人還在福島到處跑,地震後隔天晚上才繞了小半個日本、搶到機位飛回台灣,
等我看到台灣的新聞時,距離地震已經差不多有兩天了,但是所有的新聞還是被日本地震的相關訊息給「洗版」了,
過了好幾天我們才漸漸開始有「一般新聞」可看,可見得台灣人對於日本震災與核災的消息是非常關注的。
除了關切慘況以外,我發現很多民眾還冒出了一個直覺式的想法:「連日本都防不了的事,台灣怎麼可能辦得到?」
我們對於日本人嚴謹和守規矩的印象太深刻了(也許只有德國能與之媲美),可是日本卻出了一個跟車諾比同級的核災,
光是這一點,就可以讓太多人心中感到不安,讓任何核能專家出面說「台灣的核能是安全的」都成為空話。
當然,台電與核四接連的出包也證實了這樣的不安是有道理的,甚至連我都覺得核四問題太大,應該停建。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兩段偉大的邏輯愛情故事
最近在看《彼布利亞古書堂事件記事簿》,一個談書、書的主人跟「古書店」(不是二手書,收的是善本書)書店老闆的日劇。
這齣日劇是漫畫改編的,之前在台北國際書展裡也有看到,而前兩個禮拜我到京都時也看到正在播映。
說真的,其實算不上好看,而且雖然每一集的主題都是一本書,但是其實往往跟書的內容關係不大,
戲的重點是從這些「古書」來尋找書的主人身上的故事,所以就算沒讀過這些書也不會妨礙對劇情的理解。
前幾天看了第3集,主題書是青木文庫的《論理学入門》(中文也許該翻成「理則學入門」,也就是基礎邏輯教科書)。
我也知道青木文庫這個出版社,他們出版了很多重要的硬哲學書籍,但是現在幾乎只有在日本的圖書館和二手書店裡才看得到。
剛剛去google了一下,發現「青木文庫」後頭跟著的第一個關鍵字居然就是「論理学入門」,想也知道不是因為大家想學邏輯,
而是因為看過日劇或漫畫才對這本書有了興趣,可以見得,如今已很少人會注意這個老左派人士深愛的出版社,它早已死透。
看日劇對我是一種消遣,也是在家運動時的陪伴。以《論理学入門》為主題的這一集,我一邊看也一邊踩著室內腳踏車,
正當有些喘氣時,卻又看到了一個哲學宅專屬的好笑橋段,讓我忍不住邊喘邊笑。故事是講一個不愛講話的男人上酒店,
陪酒小姐卻是一個講話講不停的女人,但是因為話太多所以常被媽媽桑罵(日本的陪酒小姐要懂得聆聽與談心)。
這次陪酒小姐不敢多講話,跟著這不講話的男人喝了三十分鐘的悶酒,兩人都一言不發,
後來男人終於淡淡說了一句:「我不太會講自己的事,跟我講講妳的故事吧!」女人於是開始天南地北閒扯一氣,
男人則只是靜靜地聽著,把角色給顛倒了,原本來尋求慰藉的酒客,成了原本該慰藉他人的酒女的慰藉者。
陪酒小姐講著講著卻開始感到悲傷,開始大吐苦水,最後又悲從中來,扁著嘴哭了出來,邊啜泣邊說:
「我是笨蛋……笨蛋當不了陪酒小姐……所以,我不適合當陪酒小姐。」
男人聽罷大驚,忽然把酒杯往桌子上一扔,酒灑了滿桌子。接著男人瞪大眼睛看著陪酒小姐說道:「剛剛妳用了三段論!」
然後拿出一本《論理学入門》,緩緩地告訴這個女孩:「笨蛋是不會用三段論的!妳絕對不是笨蛋!」
雖然這個長得挺可愛的的陪酒小姐完全聽不懂他在講什麼,但是當下就決定一定要嫁給這個男的…
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關於能源議題的幾個想法
上面這則海報,前幾天在網路上廣獲傳播,我同時看到多人轉貼,好奇之下也點進去看看轉貼的人講了些什麼。
大多數轉貼者都在叫好,說反正是鬼島嘛不意外,有些人什麼都要反,乾脆用嘴砲發電、鍵盤發電算了,這樣保證台灣不缺電;
少數的人則是不滿這海報的內容「斷章取義」、「去脈絡化」,或說根本就是「反動的修辭」,甚至是擁核勢力的反撲云云。
在我看來,這倒是一個好機會,可以觀察台灣討論社會議題的層次。先講我的結論,從這張海報來看,層次非常淺薄。
由於海報上寫的反對事件都是真的,其中有不少還是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乍看之下台灣人好像真的反對所有的電力建設。
也因此才會有那麼多人看了以後覺得台灣真是一個只懂得抗議和反對的地方,但是這種舉例方式其實是經不起分析的。
且不論個別的反對事件是否都有十足十的道理(有心的話不妨輸入關鍵字去google,看看為什麼會有人站出來反對),
我們且假設所有的反對都是因為「利益糾紛」好了,海報內容還是一樣充滿問題,而且光用最基礎的邏輯來看就知道不對。
首先,「有(一個)電力設施遭到反對」,並不能推論至「所有的電力設施都遭到反對」,這是以偏概全的謬誤;
其次,「反對在這裡蓋、這樣蓋」,也不代表「反對在另一個地方蓋、用另一種方式蓋」,這是草率歸納的謬誤。
說得白一點,這海報暗示(或例示)了「在台灣,你提什麼電力建設都會有人反對的啦」,裡頭隱藏了一個非黑即白的思維,
好像對於建電廠,人們的意見就是只有單純的贊成與反對,要嘛就鼓掌通過放手興建,要嘛就誓死對抗周旋到底。
事實上,大多數人並不是這樣的,就算是些「蓋在哪裡都有一群人反對」的項目好了(例如污染程度較嚴重的火力發電廠),
抗議者的多寡也直接跟建造的環保標準、工法技術有很大的關係,比方把德國的火力發電廠標準移到台灣來實施,
那樣的火力發電廠還會激起地方人士的強烈抗議嗎?不是不可能,但是就算有,人數、規模、力道都會小非常多。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廉航起飛,機場過夜
雖然也不是第一次睡機場了,但是其他時候睡機場是為了省錢,而頭一回在關西機場過夜,卻是因為航空公司誤點,
出海關以經過了十一點半,去京都的交通工具全部跑光了,只好放著付了錢的飯店空著,和女友一起在關西機場混上一晚。
這可是我們第一次的兩人出國之旅,結果第一晚就睡在機場,真是讓我對這個廉價航空感到又有氣又無奈。
是的,我們搭的是名聲響亮(也惡名昭彰)的樂桃航空,九月搶到了最早的廉價機票,原本是十月底要成行,
卻因為工作真的軋不過來而改期,又花了好些錢,算算已經跟一般航空差不多了,並沒有省到什麼錢。
其實這些都無所謂,因為廉價航空本來就是這樣,問題是習慣性的誤點,而且還是晚班機誤點,那可會害慘人的。
原本看樂桃的紀錄,誤點並不算常見,因此11月要先訂飯店的時候把第一天也算進去了,打算當晚直奔京都。
等到後來看到大家在抱怨樂桃誤點時,已經來不及改了(優惠已過,重訂飯店的差額比賠一晚房錢還多),
只要誤點超過半小時,我們就幾乎不可能搭得上到京都的車子,而樂桃飛大阪誤點超過一小時的機率大約是一半,
這種誤點真的很麻煩,你不能預期它會不會發生,發生了只能算自己倒楣,航空公司理都不理,第一天的住宿費就白白浪費了。
結果好死不死,我們前後一兩天都只有小誤點,只有我們出發這天大誤點,讓我不禁嘆息,以後要搭樂桃真的要三思了。
2013年2月10日 星期日
有深度的虛偽,有文采的廢話
「人間愉快」出自世新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曾永義的文章,題目談到為了人間愉快,要具備擔荷、化解、包容及觀賞四種能力。蕭麗華表示,題目中四種能力不一定要全都提到,但要高分需要「有深度」的人間愉快。例如到海外當志工,在助人過程中,不但解除自己心中的鬱悶,受助者感謝的眼神,就是人間最好的回饋。她表示,一位考生採論述方式講到承擔生命的意義及如何化解,涵蓋題目中四種能力,且文字優美、結構完整;原本閱卷老師要給滿分,因有三個錯字,被扣一分,拿到廿六分。蕭麗華指出,只談到膚淺的快樂,不會高分,例如開party很愉快等;還有搞笑的文章,有考生寫泡一杯錫蘭紅茶、放音樂,宛如進入英國皇家般的生活,接著就寫了五十六個「哈」,拿不到A等。
上面這則報導,談的是這次學測的作文題目「人間愉快」,相關議題在網路上引起不小的迴響,網友們紛紛發表意見。
想當然耳,網友的反應多是痛斥、哀嘆、挖苦,而且不只是針對題目,很多人也認為蕭麗華所言大有問題,
什麼叫「膚淺的快樂」?為什麼只能追求你們所認同的那種高級?其實,我看到新聞裡「泡紅茶」的那個例子時,
馬上想到的是《追憶似水年華》裡的橋段,普魯斯特談他小時候喝的一杯熱茶,還有泡到熱茶裡慢慢化開的餅乾,
光是寫這些就花了極大篇幅(記得好像二十頁左右),在茶湯裡尋找快樂的記憶,堪稱「超級悠長的小小小小小小小小確幸」。
這樣算不算膚淺呢?是不是為了寫而寫、為了回憶而回憶呢?膚淺不膚淺到底是誰說了算?
就像寫「開party很愉快」不能拿高分,有個網友說得好:「以前我在課本上讀到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大家喝酒開趴打嘴炮,實在很快樂的樣子。沒想到現在連李白都屬於膚淺的那一型了,文學的進步實在一日千里。」
再不然,看看陶淵明寫的:「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友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根本就是個酗酒等死的臭老頭嘛!
如果陶淵明生於現代,這個人便是個標準的「爛草莓」,工作不爽就離職,跑回老家學別人玩自然農法,可是連種地都種不好,
而且教養失敗,小孩子個個不成材,這老爸不想想怎麼矯正孩子,反而說:「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繼續狂喝酒,
看過他的詩文,可以發現裡面充滿了小愛小惡、小喜小悲,更顯得一事無成(也沒去過海外當過志工),難道還不膚淺嗎?
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關公與包公,人性與神性,民主與法治
華人社會有很多神格化的形象人物,包公、關公是其中非常知名的兩位,雖然在正史上記載不多,但均受小說與野史影響,
不僅賦予神格,乃至於人不稱其名,改以「公」行。我這人愛看小說,《三國演義》、《七俠五義》都看過數遍,
去年底看了大陸劇《新三國》,裡頭最讓我訝異的一點,就是對關公的描寫,這是我看過最「卑劣」的關公,
飾演該角色的是香港演員于榮光,這關羽不只丹鳳眼細到快要張不開了,心眼更是小得不得了,自我卻脹大比天還高。
尤其待孔明出廬後,這齣戲中的關公更不只「剛愎自用」四字可以形容,編劇顯然是有意為之,讓我有了些感觸。
其實我一直不喜歡關公,我指的是《三國演義》裡的那個關公,不是正史裡的關羽(雖然那也不是個多討人喜歡的角色)。
為什麼要指名「關公」而不講「關羽」呢?因為民間崇拜和信仰的乃是演義裡的關公,而非正史人物,
需知一般談到關公的諸多事蹟,像什麼桃園結義、赤兔青龍、土山三事、五關六將、華容義釋…等都不是史實,
當然更不用講什麼溫酒斬華雄、亂軍誅文醜、長沙戰黃忠,甚至在死後驚病曹操、魂索呂蒙。
然而,就算小說裡寫了很多關公的正面事蹟,只要好好看過《三國演義》,真的會覺得他是個很討厭又糟糕的人物,
不僅非常剛愎自用、不顧大局,而且輕敵、善妒、虛榮,還會不時羞辱自己的下屬、同伴與盟友,
我甚至要說,《三國演義》裡的關公,堪稱是整本小說裡性格上的缺陷最多,也最受作者強調其人格問題的角色。
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
不國際的台灣@台北國際書展
年關將近,也到了台灣書市一年一度的大拜拜活動時間,今年一樣又去晃了晃,感受一下台灣書市沒落的模樣。
今年跟前幾年有什麼不同呢?比較明顯的其中一項是電子書攤位變多又變大了,但是跟電子書相關的論壇或活動卻少了,
這也許是「正常化」的徵兆,也就是大家不把電子書當成是一種值得談的新話題,它就是一個客觀的存在。
雖然如此,中午和出版同業聚餐的時候,大家才在講電子書和電子雜誌,即使好像眾家出版社都把這個視為未來的大商機,
可是看看實際情況,我們周邊非常少會看到有人在看電子書,甚至其中還有人對我說,她周遭只有我這傢伙一人如此。
其實我不認為這是電子書的問題,應該說這是「不看書」的問題。即使身在出版業,但是我看過業界有很多不太看「書」的人,
大家多少都會看雜誌,可是要說從頭到尾老老實實啃光一本書,只要你出了社會,困難指數就會立刻飆升。
雖然我們的書市每一年好像還是一直出很多的書,也一直多多少少都有暢銷書,但是買書回家看的人確實在逐年下降。
這也是為什麼我不看好台灣電子書市場的未來,因為我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 - 會買電子書的跟會買很多紙本書的是同一批人,
而對這種人來說,電子書只能當做紙本書的替代品(例如出門時攜帶比較方便),他們還是優先會想買紙本書。
相反地,不看紙本書的人根本不會買電子閱讀器,更不要說花錢買電子書了。而且台灣的市場基數又那麼小,盜版風氣也盛,
雖然最近看到好多篇文章說台灣應該加強電子書市場的開發力與豐富性,可是我卻對結果感到悲觀,畢竟這是閱讀式微的時代。
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太陽底下,只剩新鮮事
我可以算得上是個資深的日劇迷,從高三看了《東京愛情故事》之後,才發現原來連續劇可以那麼精簡有力。
對於七年級以後的年輕人來說,可能很難想像我們以前那個沒有網路、沒有第四台的年代,只有老三台可看,
本土的《戲說乾隆》、《京城四少》,美國的《百戰天龍》、《天龍特攻隊》等,都已經是「好看得不得了」的戲劇。
大約在我高一、高二的時候,台灣吹起了安裝第四台的風潮,後來我家也裝了,但是身為考生的我並不能想看就看。
高三我考上推甄之後,雖然可以不用埋首於考試之中了,不過我當時看哲學和文學的興致正旺,覺得看書比看電視有意思。
恰好我們高中剛蓋好K書中心,我早先很幸運地抽中了個位置,考上大學後依然霸著位子不放,每天還留校晚自習看「閒書」。
想想那真是愜意的時光,偶爾放下書本時就到外頭走走,累了便到操場的草皮一屁股坐下,升學於我何有哉?
只不過這樣的行徑其實也很討人厭,K書中心裡坐在我隔壁的女生,是隔壁班的,便向我們班上其他的女生「反映」,
人家辛辛苦苦不敢有絲毫懈怠坐困課本書堆與參考書城,我拿著叔本華和波特萊爾在那裡,彷彿是在嘲笑人家。
這抱怨是有道理的,不過我當時沒想那麼多,只覺得這樣自由自在地讀書還挺開心的,因為這正是我考推甄的目的。
然而,這個美好的讀書時光卻毀在丸治和莉香的手上。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蘇格拉底比你想的更厲害! ─ 從哲學故事學「智慧」
吃過晚飯,女友說要去書店走走,我先到旁邊的頂好超市晃晃,眼看沒什麼特價品,離開超市往書店裡去,自顧自亂翻書。
縱使每回逛書店總要長吁短嘆,但總忍不住還是要看看牆上的暢銷排行榜,向我們這時代的風潮觀摩頂禮一番。
走到第一排的熱銷區,不經意看到了一個書名:《一生受用的蘇格拉底做人、做事、生活智慧》,心中五味雜陳,
先翻到書末看看版權頁,去年出版的,到7月就已經初版9刷了,顯然賣得還不差。翻到前頭看看更不得了,
成大校長黃煌輝作序,標題是「一本值得深度閱讀的好書」,還說「但願諸位能從本書中汲取其中一、二真義」。
有了黃校長如此肯定,讓我好奇心大盛。雖然封面上也寫著五所國立大學校長、四所一流高中校長聯合強力推薦,
而且是台成清交師大一網打盡,不過幹出版的都知道,所謂的「推薦」都只是掛名而已,推薦者常常根本沒看過這些書,
或者也就是隨便翻翻而已,這是出版界的陋習(但也代表很多讀者吃這一套,所以出版商只得繼續玩推薦遊戲)。
然而,寫序就不一樣了,多少有點背書的意味,既然得到科學家兼大學校長的肯定,該當是本好書。
前陣子寫文章消遣《超譯尼采》,收到不少迴響或指正。我原本覺得這種事情不太好做太多次,可是這回還是忍不住。
之前我寫了一過一些文章談哲學名言的毛病,這回則要「look at the bigger picture」,談談「哲學故事」的問題。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Life of Pi - die Dichter lügen zuviel
12月中旬的夜晚,和女友一起看完《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後,已是凌晨一點半。
1月1日的凌晨1點,剛看完跨年煙火,我與王老先生直奔西門町,我又看了一遍。
看完第一遍之後,我就打算要寫篇文章談談這部電影,不過一來沒啥時間,二來想先看完原著,
沒想到後來懶勁一發拖到了現在,趁著看過的內容還沒忘,再不寫也不成了,這幾天試著「爆發」一下,多寫幾篇吧。
我一向喜歡李安的電影,而且是看完他的電影後會去看原著的人(《理性與感性》和《色戒》則是事先看過)。
雖然台灣觀眾對於李安的《色戒》好評如潮,我卻覺得不太中意,張愛玲的原著本是恰到好處,拍成電影卻猛灌水,
撐出來的模樣雖然還是有原來的輪廓,卻也失去了魂魄,徒有張腔。這次《少年Pi的奇幻漂流》卻剛好相反,原著厚厚一本,
內容複雜萬端,但是李安有辦法挑出箇中的精髓,再拍出他要的心魂,看完小說之後,反而覺得電影的手法要好得多。
網路上解說劇情的文章已有不少,不過沒看到有什麼人從文學的層面來探討原著和電影,我且說點心得給大家聽聽。
(以下的內容將有大量《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劇情探討,沒看過電影或想看原著的人請自行斟酌是否要看下去)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以為文不足,逃離哲學的年代
頂尖學歷≠就業保證 仍是窮忙族
中國時報【胡清暉╱台北報導】
「現在的年輕人沒人討論買房子,因為太遙遠了!」清大哲學所畢業的林效先,在民間基金會工作,月薪約三萬,扣掉房租、生活開銷,幾年下來沒存到多少錢,他感慨,台灣的就業條件變差,所有科系的畢業生或多或少都有受到影響,因此,他決定趁著年輕,和朋友一起辭工作,去澳洲打工。
近年來,台灣年輕人面臨「高負債、高失業、低薪資、非典型僱用、買不起房子」的青年貧窮化危機,大學及以上學歷的失業率攀升,去年達到五.一八%,即使有頂尖大學光環,未必是就業保證。
根據台大針對今年畢業生進行的調查,除了二六%要服兵役外,有四一%繼續進修,二一%決定工作或實習,另外九%要專心準備證照、國家考試。在已經工作或實習的近八百人中,四七%工作與所學無關或少部分相關。
跨年夜,王老先生寄這篇新聞給我看,並且加了些評語,不只針對原文,更有感於下面的留言評論,我看了也有些感觸。
王老先生說:「新聞標題這麼下,讓讀者以為記者視清大哲學所為頂尖學歷,也難怪會被吐巢。這些事沒有新意,
但看到回應開頭便說『輕鬆混個爛系也沒用』仍有些心痛。」恰好,最近也看到有些尚在就讀哲學系所的網友,
眼看著畢業在即,全球景氣卻警鐘頻傳,不免對於未來充滿茫然與恐慌,因此我想要稍微破戒,談談工作這件事。
說「破戒」,是因我原本已不願再談哲學人的就業問題,二則我一向不談自己的工作,不過為求說得淺白,暫且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