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你為什麼一直不要起爭議啦!



多年前讀過一篇報導,說美國的一些大媒體,例如《紐約時報》,要求記者盡量不要使用一些看起來有內容的空洞字眼,
其中一個字就是「controversial(有爭議)」。對當時的我來說,覺得這種作法和思維真是特別,甚至可以說怪異。
看看我們的新聞,或是我們平常寫東西,「這件事很有爭議」代表的是有不同意見的拉扯,怎麼會算是一句空話呢?
然而隨著年歲漸長,而且這些西方報刊也看得多了,便逐漸可以了解為什麼「controversial」算是空話。
對我們這些喜歡「和諧」,講究「認同」,追求「群體價值」的東方人來說,不容易了解西方崇尚的百家爭鳴、眾聲喧嘩,
我在前陣子一系列的〈思辯On Line〉文章裡頭提過,跟人家相比,台灣的媒體立場實在簡單得不得了,通常頂多是二元對立。
所以「爭議」對我們來說是一件特別值得注意的事,甚至往往是壞事。然而對西方社會來說,爭議卻是常態,
尤其是會成為新聞報導對象的,當然都特別具有討論價值,此時再講「這件事有爭議」,真的差不多就是空話、廢話了。

雖然我們的思辯風氣與多元觀點遠比不上西方,不過這些年還是有進步的,這得要大大歸功於網路。
以往的人想要發表意見,必須投書於報刊,或是乾脆寫一本書;十幾年前開始,又多了個打電話到政論節目發言的選擇。
然而這些選項都有一個缺點,就是容易自說自話。到了網路時代,不論是部落格、臉書、噗浪…,都多了留言與互動的功能,
你講的話有什麼問題,別人可以馬上在下頭回應,雖然不見得每次都有有意義的論辯,而且寫文章的人免不了有些主場優勢,
但起碼開放了不同角度、不同觀點發聲的機會,這是網路的好處。可惜的是,在公眾領域裡,卻往往因為討厭爭議而被犧牲了。

之所以強調「在公眾領域裡」,是因為網路言論的功能太多樣化了,如果你本來就是想關起門來講給自己聽,那當然無妨。
然而如果你有吸引支持者、鼓吹某些公共政策方向的明顯意圖(例如在臉書上開粉絲團),那麼最好還是接受挑戰。
當然,除非你代表政府,不然沒有人有義務要接受挑戰,也沒有法律會規定你要接受爭議,甚至擁抱爭議。
如果你要禁止別人在你的「地盤」留言,或是看到不喜歡的言論就刪除,表面來看,這只代表你沒有氣量,不能容納異見,
然而我認為事實上問題更大更深,這代表的是根本不想追求真理,只想擁抱自己的立場而已。
要知道,這個世界的複雜度不是任何一個個人所能全面掌握的,不論你是何等的天才、何等地博學,永遠都會有沒看到的地方,
此時網路恰恰好有一個以往沒有的強處,就是可以用「集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來彌補專家的不足,甚至糾錯。
最好的例子就是大英百科與維基百科,後者的正確性不但不輸給前者,甚至因為可以不斷增補修改,可望會越來越趨近於正確。
當然,一般的部落格、臉書等網頁畢竟不能像維基百科那樣,沒有細膩的方法學與除錯機制,所以還可能留言越多錯誤也越多,
但是開放言論的重點在於心態,在於開放別人找出自己不足與問題的可能,這代表你接納自己不足、願意承認自己可能會犯錯,
所以即使「真理」是一個聽起來遙不可及的詞彙,哪怕事實上開不開放其他人的意見或反駁,結果都不會達到完美的真理,
但是你依然選擇讓別人的意見和自己的放在一起傾軋較量,讓讀者有更充分的資訊做判斷,而不只看到個和諧的一言堂而已。

連「真理」這樣的字眼都出現了,聽起來似乎有點唱高調。不過我講的是心態,即使我們可能從來沒有辦法達到真理,
但是追求真理的心態,希望自己更「逼真」的心態,並不是一種高調,事實上我認為這原本就是民主與科學的重要精神。
在Mill、Popper、Rawls的書裡,我都看到這樣的精神,而這也是西方社會在追求複雜度,甚至追求爭議時所抱持的信念。
然而在現實中,我必須說,這的確還是唱了點高調。君豈不見,我們有那麼多的人都只追求同一種聲音?
從動物保護、反媒體壟斷、反核…等等,有太多的社會議題都是如此,我的部落格也談過不少,至今情況依舊沒有改變。
拿反核為例吧,你可以看到很多明確主張反核的個人或團體,他們是不容許有人對於自己的說法提出質疑的,
只要有人反駁說自己哪裡亂講、哪裡數字搞錯了,或是講再生能源有什麼問題、核能有什麼什麼好處等等,一律刪文與封鎖。
美其名說「這是我的地盤,不想看不要來」、「我們只想對認同我們理念的人說話」、「你們都是其心可議的壞蛋或白痴」,
然而在我看來,這其實是沒有自信又不想追求事實的結果。我到現在為止都還是反對續建核四(除非出現夠強力的科學證據),
但是我很願意去看像核能流言終結者這一類的言論。事實上,我認為越是反核的人就越該聽聽擁核的人的意見,
這些異見可以讓你排除一些很天真很簡單的錯誤,可以讓你的意見具有更好的視野與複雜度,而這是公民社會所追求的目標。
動物保護的議題也一樣,看到人家挑戰「憑什麼不能吃狗肉」就要人家滾蛋的,都不是真正在追求民主與科學精神的人,
一個理念在宣揚的過程中,如果不願意接受挑戰,說得難聽一點,這樣不能叫宣揚理念,應該叫做在傳教才對。

我並不認為寫文章討論公眾議題的人應該要回應所有的挑戰與質疑,尤其我在〈思辯On Line〉裡說過,網路上難有深度思辯。
但是開放他人的意見,卻是促進公共議題能夠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更何況這還是網路的好處,捨棄掉無異是買櫝還珠。
也許有些人並未意識到這樣的好處,但是有更多人根本不想要這樣的好處,他們只想自說自話,他們就是不想要看到爭議:

說起初衷,我寫部落格原本只是想要提供觀點(angles、viewpoints)、線索(reference、link),而不是提供「權威性的結論」;我相信自己的長處在跨領域的視野,和介於理論與現實間的敏銳辨察,但也希望讀者讀我文章時至少對我所提供的數字要保有一些警覺性,我實在沒辦法保證數字沒抄錯,單位換算每次都對,etc.。尤其在急著要寫完部落格後馬上回頭去進行被擱置的閱讀和寫作,或者同時比對好幾筆不同出處的數據時,往往會急得沒仔細讀數字的前後文或單位,那就會犯下大錯了。

有人建議我開放部落格的留言,讓讀者更正錯誤。我真的不敢冒這風險。從我收到的信來看,華人圈內即使拿到博士,長期滯留在美國工作,還是學不會公共討論應有的風度,總是用最惡毒的方式進行人身攻擊。此外,很多年輕人喜歡用無聊的漫罵和攻擊去佔滿留言欄。這些對釐清事實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讓認真的讀者看了厭惡。

有一段時間我是每一封來信都仔細地從頭讀到尾,但是後來讀多了惡毒的攻訐之後,真的沒心情每一篇都讀下去了。更可惡的是:有些信一開頭寫得溫文有禮,誘你認真讀,卻愈寫愈惡毒,後來氣得你七竅生煙,一整夜睡不著。

到後來,我只要一看來函略有一點不對勁,就把它砍了。也許有些有意義的資訊就這樣被我砍掉了。

我真的覺得彭明輝這篇〈關於網頁文章裡的錯誤〉是一篇經典奇文。以前在其他文章裡他不只一次提過自己的影響力,
所以他顯然知道自己的言論對於輿論與網路鄉民有什麼意義。可是問題來了,明明發現自己會犯錯,而且還犯過幾次大錯,
但是就是不願意開放留言,就是寧可保持一言堂。為的是什麼?因為怕「認真的讀者看了厭惡」,這也真是太好心了。
(認真的)讀者們一個個都好像是沒見過世面、沒有辨別能力的小朋友一樣,應該被「保護」,不應該看到那些骯髒的攻訐,
所以呢,為了怕讀者看到不乾淨的東西,乾脆就連乾淨的東西也都不要了!讀者只能指望他自己發現與修改錯誤。
可是他又說「一看來函略有一點不對勁,就把它砍了。也許有些有意義的資訊就這樣被我砍掉了」,所以這指望也很渺茫。
這篇文章用簡單的話翻譯,其實就跟機車行老闆的想法差不多,都想對挑戰他的人說同樣的話:



然而我要說,就跟政府管制一樣,不開放言論,想保護的不是民眾,而是自己。
當然,只要開放留言,一定會有人謾罵。但是因為怕被罵,因為不想看到負面的字眼,而捨棄更大的理想,
這對於高舉道德良心的知識分子來說實在是有些可惜。我想送彭教授一句他自己書裡的話,也許有點幫助:

「學柔道的人要先學會被摔,為的是希望摔得再重都可以馬上再站起來。」

共勉之。

22 則留言:

  1. 之前轉貼你那篇印刷業..馬上有人說閣下是政府打手..怎麼解釋都聽不進去

    回覆刪除
  2. 很喜歡你思考的方式與邏輯。我覺得人與人間憎恨的情緒來自於態度而非立場的對立。因為任何立場都有被支持與被反對的理由。經過理性的思辨選擇對立立場的人不是敵人,只是在決策的過程中認為某些事件比起其他的事件來的重要,或是對於某些條件發生的幾率與自己有推測上的不同。自大而又盲目堅持的態度才是令人敵對的主因。

    回覆刪除
  3. Brian Leiter也是只開放部份留言的,多數要求附上真名,而且還會審查後再刊登回應。由於Leiter本身是一個信得過的blogger,在哲學界有公信力,他不會因為立場而左右判斷,所以我對它這種過濾網絡垃圾的措施完全讚同。省了我們讀者閱讀那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和謾罵。正如一間出版社要建立名牌公信力,他就不能誰投稿就幫誰出書,他必須審查哪些是有價值的稿子。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否只開放部分留言我沒有意見,其實篩選留言後一一回應也是很累人的事。然而Brian Leiter的部落格談的多是純哲學與周邊的應用,我談的是公共政策領域。當文章的內容寫的是哲學專業,我們有相對客觀的標準來評判留言是否對題,然而講到公共議題時,這個標準是很不清楚的。就像我寫郝明義與出版業的文章,有人說我是政府打手,這可不可以刪除呢?我認為不應該刪,在公共領域裡往往只有複雜的意見與素樸的意見,很難說有什麼正確的意見與錯誤的意見。網路的特色之一,就是打破傳統由專家或出版商對發言權的壟斷,既然選擇了這個平台,我寧可把「什麼是有價值的」的決定權交給讀者 - 哪怕結果他們想的可能跟我非常不同。

      刪除
    2. Wenson 說得真是太好了!

      鄧小平同志有云:「打開窗戶,新鮮空氣進來了,蒼蠅也飛進來了」。 因噎廢食,斷非生存之道,更自絕於進步與演化。

      刪除
  4. 很棒的一篇文章!
    網路上的文字留言大都為"我述我所言者" 通常會產生一個問題 缺乏肢體語言跟語調的輔助!善意提醒或自以為詼諧 會被解讀為惡意或嘲諷!個人就遇過這種狀況好幾次!有經過溝通說明後 誤會冰釋的 更多就是被黑掉了XD 但從另個角度來看! 也映射出閱讀者的心態~

    回覆刪除
  5. 多人檢討是補其不足的方法;但是,令人擔心的是討論議題會像照相機一樣,發生失焦(聚焦)的情形。也許真像版主所說的討論者的水平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回覆刪除
  6. 別的領域就算了,彭教授的本行是工科,而工科是最重視數據的準確的,我能力不足,看不出彭教授引用數據的對錯,今天教授居然自己出來說"數字實在不是我的長處──我是那種喜歡思想而不耐煩瑣碎細節的人",你這不是在自己拆自己的台嗎?

    回覆刪除
  7. 我支持完全開放留言,從前寫了幾篇廢死的文章,被一堆人詛咒我和我家人不得好死,我也堅持一篇都不刪。不過我還是有個疑惑,如果有人在留言版散佈宗教種族仇恨和支持恐怖活動的極端言論,該不該刪?不如格主看法如何?謝謝 :)

    回覆刪除
    回覆
    1. 相關的問題我以前在別處回應過了,請前往參考11樓的留言。
      http://wensonyeh.blogspot.tw/2012/05/blog-post.html

      刪除
  8. 「學柔道的人要先學會被摔,為的是希望摔得再重都可以馬上再站起來。」
    真是佩服這句話
    以前總覺得被罵被打又怎樣(打罵教育下的成就?XD)
    現在跟這麼多人認識之後
    發現每個人都喜歡待在舒適圈裡面
    這點實在很難推廣...

    是人都不太能接受被批評吧
    包含非華人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是8樓
      補充一下
      大家大概是缺乏面對的勇氣吧
      文中彭明輝教授一定也是的

      大家一起舉手給他勇氣吧

      刪除
  9. http://www.nytimes.com/2013/03/03/opinion/sunday/this-story-stinks.html?_r=1&
    這篇文章報導了一項關於攻擊性留言對讀者的影響。
    我對於網絡是否一個適合的理性討論的平台,我很有保留。而普遍來說大眾的理性是否真的可以信賴,我也很懷疑。例如這兩年來香港出現的針對大陸人的族群歧視言論和行動,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網上討論區蘊釀而成的。最初他們只是反共和反對部份大陸旅客不文明的行為,慢慢演化成針對所有大陸人的仇恨,每當大陸有什麼天災人禍,甚至是大陸人在港遭意外受傷死亡,他們都會幸災樂禍,熱烈慶祝。確實是不時有人提出理據指責這群人,但非理性的人佔了大多數時,他們就有了力量去無視批評的聲音。大陸的憤青,也是異曲同工。這種網絡反智主義,我認為有可能將會是新一波民粹主義的溫床。對於人性,我是極度犬儒的。

    p.s. 上網說的歧視大陸人,可以參考這個討論串內的一些留言反應︰http://forum5.hkgolden.com/view.aspx?type=CA&message=4607319&highlight_id=0&page=1
    (抱歉了,留言幾乎都是粵語)

    回覆刪除
  10. 其實版大第一段話 我看不太懂重點 為何紐時不要有爭議性 是否會落入打圈圈 因為畢竟立場不同 完全沒有在一個平面上對話 當然就討論不出結論之類 再者 報導新聞跟寫評論不同 報導應該完整敘述事情不要加入任何意見 當然應不要有具有爭議性的字眼 還有 我個人覺得美國西歐有非常強烈的政治正確邏輯或話術
    話說回來 我也不太贊成彭教授最近的寫文 越來越傾向一個立場而不願意完整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感覺來迎合討好一些固定讀者群
    不過 封鎖留言 若是某些有針對性的人來亂場 常常故意充斥很多篇幅洗板 那麼有意想要討論的人
    擠到哪裡都不曉得 真正高竿的人即使不刪言 還能把話各種觀點寫到對自己有利 這才是華人技術的上乘

    回覆刪除
  11. 亞洲民族總是這樣維護傳統,排斥「質疑」和「爭執」總是認為和諧是美德,事實上這些思想都是朝廷或是當代掌權者一直灌輸的後果.......掌權者當然希望底下的人們都能和諧,這樣就不會有暴動、才好管理,才好維持自己的利益,沒想到亞洲民族至今還一直奉為傳統美德之一,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回覆刪除
    回覆
    1. 要好好批評「瑜伽」。原來Wenson是和諧的,怎麼分析討論開放迴應是掩護,寫出這句 “對我們這些喜歡「和諧」,講究「認同」,追求「群體價值」的東方人來說,不容易了解西方崇尚的百家爭鳴、眾聲喧嘩” 的人而好像沒有半點爭議性的,與他討論是沒有結果的。

      西方也一樣,某羅馬王帝「選」了基督爲國教,從此在世間受苦不怎麼重要,聽話便會上天堂,被別人打一巴掌,讓人別再打另一面的才是高人。

      刪除
  12. 想知道wenson對古坑抓狗換米的想法

    回覆刪除
    回覆
    1. 聽到"抓狗換米"這四字讓我想起捕蛇者說……不過我還沒看過相關報導或資訊所以也不清楚實情。

      刪除
  13. 不過,「追求同一種聲音」會不會正是人類政治性的本質?就像 Carl Schmitt 說的那樣,政治就是區分敵我。如果我們應該毫無限制地包容所有異見,那麼也許防衛性民主就是一種錯誤了。

    回覆刪除
  14. 我真不知網主是一知半解,或思想創新。「爭議」在維基是罵人腦殘、王八、等的術語,而不能坦白寫出來,如果寫出來便是犯規,所以「爭議」是很濫用的,但不要緊,在維基是要闡述所謂「可靠來源」的,怎樣有爭議是要些出來的。而報紙文章便沒有那麼多空間,而且記者根據事實是可以有立場的,不用假裝中立,新聞是新聞,所以記者用爭議是懶惰、空泛。而我可以說網主的文章是很有爭議性。

    回覆刪除
    回覆
    1. wenson所要探討的爭議,是類似 #富堡車業機車行老闆陳平偉 那樣的用法 #不要起爭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YwS_d95nDE
      所以不管是如何查字典 or wiki 似乎都是[歧義]

      刪除
  15. 呃…多元化,多面向,我也要想想我最近是不是太封閉了。

    回覆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