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0日 星期日

有深度的虛偽,有文采的廢話



「人間愉快」出自世新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曾永義的文章,題目談到為了人間愉快,要具備擔荷、化解、包容及觀賞四種能力。蕭麗華表示,題目中四種能力不一定要全都提到,但要高分需要「有深度」的人間愉快。例如到海外當志工,在助人過程中,不但解除自己心中的鬱悶,受助者感謝的眼神,就是人間最好的回饋。她表示,一位考生採論述方式講到承擔生命的意義及如何化解,涵蓋題目中四種能力,且文字優美、結構完整;原本閱卷老師要給滿分,因有三個錯字,被扣一分,拿到廿六分。蕭麗華指出,只談到膚淺的快樂,不會高分,例如開party很愉快等;還有搞笑的文章,有考生寫泡一杯錫蘭紅茶、放音樂,宛如進入英國皇家般的生活,接著就寫了五十六個「哈」,拿不到A等。

上面這則報導,談的是這次學測的作文題目「人間愉快」,相關議題在網路上引起不小的迴響,網友們紛紛發表意見。
想當然耳,網友的反應多是痛斥、哀嘆、挖苦,而且不只是針對題目,很多人也認為蕭麗華所言大有問題,
什麼叫「膚淺的快樂」?為什麼只能追求你們所認同的那種高級?其實,我看到新聞裡「泡紅茶」的那個例子時,
馬上想到的是《追憶似水年華》裡的橋段,普魯斯特談他小時候喝的一杯熱茶,還有泡到熱茶裡慢慢化開的餅乾,
光是寫這些就花了極大篇幅(記得好像二十頁左右),在茶湯裡尋找快樂的記憶,堪稱「超級悠長的小小小小小小小小確幸」。
這樣算不算膚淺呢?是不是為了寫而寫、為了回憶而回憶呢?膚淺不膚淺到底是誰說了算?
就像寫「開party很愉快」不能拿高分,有個網友說得好:「以前我在課本上讀到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大家喝酒開趴打嘴炮,實在很快樂的樣子。沒想到現在連李白都屬於膚淺的那一型了,文學的進步實在一日千里。」
再不然,看看陶淵明寫的:「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友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根本就是個酗酒等死的臭老頭嘛!
如果陶淵明生於現代,這個人便是個標準的「爛草莓」,工作不爽就離職,跑回老家學別人玩自然農法,可是連種地都種不好,
而且教養失敗,小孩子個個不成材,這老爸不想想怎麼矯正孩子,反而說:「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繼續狂喝酒,
看過他的詩文,可以發現裡面充滿了小愛小惡、小喜小悲,更顯得一事無成(也沒去過海外當過志工),難道還不膚淺嗎?

這種作文評比,不僅膚淺的標準有因人而設之嫌,我認為其中還有一種「官大學問大」的毛病,
這並非考場、官場獨有,職場上也常看得到。我常看到華人的老闆會對員工的生活態度、人生觀點指指點點,
這在西方人看來是很奇怪的現象,憑什麼你職務比我高或是你付我薪水,就代表你比我更懂什麼是更好的人生?
我以前的美國老闆是個很八卦的傢伙,常會跟另一個也在台灣當老闆的西班牙人交換彼此公司員工的笑料,
其中包括許多西方人覺得奇怪的習慣與家庭觀、人生觀。然而私底下笑歸笑,在我們面前他絕不會對工作以外的事說人長短,
更不可能質疑我們的人生觀。相較之下,台籍的老闆就喜歡叨唸些「你的眼界太窄了」、「你怎麼那麼沒有企圖心」、
「你就是愛計較些小事,我告訴你,做人的格局要大一點」(通常講這句話的老闆反而都特別小器)等等,
更別講三杯酒下肚後,有多少人聽過老闆開始吹噓自己不僅比別人更懂賺錢,而且也比別人更懂得人生的道理?
這種擺出一副「我比你『成功』,當然比你更懂人生」的模樣,改作文的老師們難道沒有同樣的問題嗎?

從小我算是蠻會寫作文的人,中學以後更幾乎永遠是班上作文最高分的人,但是我幾乎完全不記得當年到底寫了些什麼東西,
原因很簡單,雖然我盡量不寫得八股,但是考試的作文實在沒有什麼意義,寫得再有模有樣,也是為了寫而寫。
今天作文考試最大的問題,就是硬要學生大談自己沒有特別感受或意見的事情,當然通篇都是廢話和假話。
這個問題,很早以前梁啟超就已經提出來過了,他的《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或說演講錄),
裡面談的很多問題,很不幸地,在現今依然是大問題,像是他很反對出個題目後就要學生即席寫一篇文章,
這叫「瞎想」,瞎想的結果就是亂編,結果就是「敗壞文德」,而這正是現在作文考試最明顯的問題之一。
記得我當年考推甄時作文的題目是「樹」,結果一票人都寫回鄉下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中爬大樹的回憶,
老師們看了也知道是編的,但是這題目這麼空、這麼不明確,在時間壓力之下你要叫一個高中生寫什麼出來?
其實老師們也知道這個問題,但還是害怕,縱然作文教學有千般不妥,萬一不考作文,學生的書寫能力就一點不賸了,
畢竟咱們的學校教育一向只注重跟升學相關的科目,而現在的學生書讀得少、網路用得多,中文能力岌岌可危,
所以就算是亂編也沒關係,重點是要訓練他們「寫得出來」,至於寫作的內容,等日後學生慢慢再去學好吧。

我認為,這種「先求筆下有言,再求言之有物」的作文理念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甚至有些地方也跟梁啟超的意見相合,
因為他認為作文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教「規矩」。然而,學會規矩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學會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
要把「該說的話,或要說的話不多不少地照原樣說出,令讀者完全了解我的意思」,所以「先知道自己要說什麼」是必要的,
如果學生本身還沒有想法,結果就開始練規矩,老師們也就只能改改他們哪裡詞句不好、哪裡有錯字等等,
更糟的是,這種情況下的所謂「寫得好」,其實也不過是比較會堆砌文字,懂得用華麗的詞藻構作出精美的文章而已,
這不僅是梁啟超最反對的「不言規矩而專言巧」,也是英國大作家George Orwell最痛恨的文風,是「debasement of language」。
其實也不只作文教學如此,連同我們的國文教學也是如此,課本裡選了太多的「美文」,但是很少有充滿思辯的文字,
同樣也缺乏對社會議題等實質內容的關心,這點我在以前的文章〈不和諧、沒標準,辭達而已矣〉已經談過了,不再贅述。

重形式不重內容的結果之一,就是教學時會「重量不重質」,要學生「盡量多寫」,而這也是梁啟超所批評的,
「現在的中學生至少一星期作一篇文,不但中學生做不好,便叫我做也必定越做越不通。」連梁啟超都做不到,
學生怎麼有辦法不會言之無物?有這種寫作要求,老師當然也就一直在改一堆廢話、空話、假話、胡言亂語了。
我同意梁啟超的想法,與其多作不如少寫,讓學生去檢索資料,甚至是老師主動提供資料,讓學生寫讀後心得,
當然一定會有些學生上網抄襲、剪貼,或是很多人依舊拖到最後才急就章亂寫些東西,這些都是多少免不了的,
不過起碼比現在完全只是在空口說白話好些,畢竟以後上了大學、出了社會,學生們其實根本用不上即席寫作,
就算只是上網剪剪貼貼,對於日後工作的幫助也遠大於逼他們從腦子裡擠出東西來,那只是講假話而不打草稿。
碰到抒情文的題目,學生們得要學著怎麼揣摩閱卷者的意見,如何才能讓老師們覺得有深度有品味;
碰到議論文的題目,學生們得要學著怎麼裝做有自己的意見,如何才能明明沒話講又講出一堆東西。
學生和老師被逼著彼此虐待對方,學生在學校裡學到了跟政客一樣扯東畫西、看人說話的能力,這是我們教育的目標嗎?

18 則留言:

  1. 哈囉Wenson,我是今年的考生,
    我考完後,便有很多閒暇時間來看這個部落格。
    我認同你絕大部分的想法,但是很少留言支持。
    但這次的文章跟我有很大的相關,所以我終於浮出水面了。

    我的國文老師也是邊ㄍ一ㄠ邊無奈的教我們如何寫出「高分」作文。
    只是想說,很謝謝你幫我們說出批改老師這種誤人的作文心態。
    知道台灣還有其他不認同批改老師標準的人真好 :)

    回覆刪除
  2. 寫「樹」的話且可以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寫,把它寫成論說文,說樹有水土保持、淨化空氣、美化環境和提供製造業資源等各種作用?

    回覆刪除
    回覆
    1. 當然,你那年出「樹」搞不好老師真正想看的是什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類的內容也說不定?

      另外各類考試的部份或許國文科還是不要指望從作文拿高分的好?

      刪除
    2. 抱歉連回,但話說當年白話文運動以及更早以前明清時代的那些公安派、桐城派及更早唐朝的「古文運動」等其目的似乎都是要將人從堆砌辭藻的問題中解放出來?

      刪除
    3. 恐怕很難~~~國文老師缺乏自然組的訓練,這樣評分標準非常容易被詬病

      刪除

  3. 美國托福作文是怎麼考的呢?網路資料很多,我節錄一下,讓大家參考一下美國高等教育強在哪裡。
    托福的寫作測驗包括「整合寫作」(Integrated Writing Task)與「獨立寫作」(Independent Writing Task)。整合寫作要求應試者先閱讀一篇文章,再聆聽一段與文章內容有關的教授講課,隨後於20分鐘內完成一篇150字以上的短文,歸納教授講課的重點,並解釋這些論點如何質疑、挑戰、回應、支持或強化那篇文章的內容。
    獨立寫作題目多半是教育、食、衣、住、行、運動、育樂、人生哲學等議題。考生須在30分鐘內,寫一篇300字以上之短文,針對題目陳述個人的觀點,並以實際例子支持或解釋自己的論點。
    評分標準有三個。
    1. 理論推導(development): 文章要有足夠的內容支撐你所提出的論點,應包含案例、細節或原因等詳細的說明。欲取得高分,你必須在文章中將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提供適當的解說、例證或細節說明。
    2. 組織文章(organization): 你所提出的意見必須與整篇文章的主題(topic)與主旨(the main idea)環環相扣。欲取得高分,應避免贅詞、離題和語意銜接不明。
    3. 遣詞用字(language use): 文章的句型結構應具有變化性,用字(word choice)要力求適當精確。你的文章若是有太多文法錯誤和不當的用詞,以致讀者難以理解你的意思,將會嚴重影響分數。
    是的,沒有預設立場,也不要求學生寫廢話,只要立論嚴謹,言之成理,用字精確,清楚易讀,就能拿高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認同本文說的台灣的作文考試很無聊,
      不過我覺得托福的作文沒有比較有意義,
      整合寫作的考點只是要知道考生是否聽懂跟看懂內容,
      獨立寫作的題目也很無趣,你同意與否"動物園有特殊目的"、你偏好手工製造還是機械製造 等
      用托福作文來攻擊台灣的作文考試不是良好的方式。

      刪除
    2. 我不贊同ChinKu Liu以托福為例說明寫作是在「攻擊」台灣的作文,我也不同意托福的作文「沒有比台灣的作文考試更有意義」。

      托福這兩種寫作題型是有其意義跟目的的,整合寫作除了要知道考生是否聽懂跟看懂內容以外,更是要測試考生能否在看懂聽懂以後還能比較出兩篇文章(閱讀&聽力)的差異,並進一步以清楚的語言表達出考生察覺到的兩者差異。

      而獨立寫作更是要考生對思考某些議題、形成自己的意見並把意見表達出來,這些議題可能是生活化的、也可能是社會、經濟或環境議題,這種思考、產生意見並表達意見的訓練,正是台灣教育下的學生所欠缺的。台灣教育很少訓練學生思辨、很少訓練他們表達意見提出論點、更是很少訓練他們怎麼(在寫作中)以各種論述與證據支持自己的論點。

      而這些都是在美國的大學、研究所所必要的技能。「立論嚴謹,言之成理,用字精確,清楚易讀」,這些看起來簡單,但是要有清晰的思考、清楚而有邏輯的語言能力作為基礎,而目前台灣的「作文教育」確實沒有以這些為目標,所以也沒有讓所有的學生充分具備這些能力。

      刪除
  4. 「『先知道自己要說什麼』是必要的。」這我有點懷疑,辛波絲卡認為詩應該是起源於「我不知道」的驚異;此外,很難肯定莎士比亞在下筆前就已經把筆下角色的個性都掌握了,否則他的心靈恐怕將是不可思議地繁複。

    也許很多時候,詩人是先被世界令人驚異的美所引領,才開始歌唱的。在他開口以前,他未必知道他要唱些什麼;可往往這樣唱出的詩歌,才真正具有感天動地之力。

    回覆刪除
    回覆
    1. 所以莎士比亞寫作的時候,也跟考作文一樣,人家拿個題目給他,要他半個小時寫一篇出來?作者當然不用通盤了解後才能下手,尤其在長篇作品時更是如此。然而作者依然應該要對主題有好奇、有探索、有思考,這些都是高中作文所付諸闕如的。當我們討論高中作文該怎麼寫的時候,拿莎士比亞或某些詩人出來類比,就算他們的創作時程的確很短很快,但也絕對不是一般高中生寫作時面對的狀況。

      刪除
    2. 我想楚盼說的並非著眼於創作過程的快慢,而是對於創作內容是否在下筆之前就必須先有完整概括提出質疑,那不一定是必要的。能做到或許是件好事,也可以朝此方向去訓練,但那未必是唯一可行的辦法。楚盼提出的例子裡是以未可名狀的感受做引領,你可以僅僅先有這樣的感受,然後再試圖將它描繪表現出來,我想這確實是另一種可行的方法,而且無論學齡如何都能夠以此訓練;又或者像常用的故事接龍也是一種,先起了個開頭,然後順著文字、故事去想像接續發展,而這些方法都不要求在下筆前就得先對全文有全面高度的掌握,也就是你「知道自己要說什麼」,然後只差寫出來後稍微整理修飾一番;同時也不與Wenson在5.a提到作者應對主題「有好奇、有探索、有思考」相衝突,因為你可以只有一定程度,不用太多,就可以開始寫了,讓筆帶著你寫。

      刪除
    3. 沒有什麼制度是面面俱到的,就像不太會有什麼制度是一點長處都沒有的。我的回答還是一樣,這種「讓筆帶著你寫」的想法可以用在個人的寫作修煉上,但是學校教育也講這套卻大有問題,因為我們現在的作文就常是這樣,下筆時也不知道要講什麼,淪於為文造情、造假,結果便往往還是那四個字,「敗壞文德」。更何況這種寫法又是「美文書寫」之屬,對於抒情文還比較說得過去,對講究論點的題旨就完全行不通了,議論文真這樣寫,幾乎只能產出垃圾文章。

      刪除
  5. 台灣學生大多缺乏獨立思考與批判能力,就是因為教育以及考試制度遲遲沒有進步。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在清朝時因八股文而發揚光大,目的是為了讓漢人思想僵化,滿人才便於統治。
    現在時代變了,但在上位者的想法或許從來都沒變。
    對官員來說,政策只要符合多數民意,然後你看得懂中文字、能夠投票投給他們,就夠了。
    對大部分人來說,只要能拿到還不錯的學歷,進入福利好的公司或是考上公務員,就夠了。

    這座島沒有太多的天然資源,就連科技業的原料也要仰賴進口。
    當台灣品牌的手機沒有賣得比別人好,代工的利潤又少得可憐,
    那原先最珍貴的「人力資源」到哪去了呢?
    先天不良(教育問題)、後天失調(就業環境與22K)
    於是,好的人才,有能力就外移,消失了。
    剩下可能都是等著燃燒新鮮肝的科技人,而他們的工作卻極易被其他國家的人才、品牌取代。

    中國的崛起只是時間問題,放任時間似水流逝還說著「好美好美」,是台灣現今的最佳寫照。

    回覆刪除
  6. 我也是今年考生,從我第一次接到模擬考成績單以來我就覺得有一件事情很有趣。

    在模考成績單上,作文成績的欄位不會直接寫明這是作文成績,而是用另一種說法:『語文表達能力測驗』,學測當然也是一樣的。以大考中心的想法,作文成績拿了B的我比起拿A的同學,語文表達能力更糟糕,有更多的人搞不懂我想說什麼。

    哈,原來我說的話一直都沒人聽得懂啊!

    另外,關於梁啟超那個『讓學生去檢索資料』的教學方法,我們班的國文老師是這樣的!
    我也覺得這是很好的方法,至少我們能夠搞懂『自己在寫什麼』,老師也能享受改作文的樂趣,而不是看一堆假話和廢話。


    回覆刪除
  7. 我記得德文檢定的寫作考試,初級的是寫一封短信,前面有提要說,裡面必須兼顧信件形式之完整,並且問到該問的幾件事。後來課越上越難,但還是沒有台灣升學式的命題作文,而是考學生整合資訊與表達的能力。重點不是德文檢定考試的方法有沒有很優越(我不想吹捧日耳曼人,只是因為我學習語文的不同經驗而已),主要是,考作文不就是為了知道此人寫作之條理嗎?台灣升學式的作文好像把大家都當成作家似的,給一個題目,要求憑想像力創作,但是大體上都是廢話跟堆砌的公式。

    我從小到大一直都不會寫命題作文,沒fu的題目我寫不出來。我是個懶惰但老實的學生,我不想在我根本不感興趣的話題上編一些自己都不信的鬼話騙騙分數。那比背考古題還沒格調。

    回覆刪除
  8. 我超認同這一篇

    在學期間就能深刻體會到教育及大眾皆推廣詞藻華麗、卻不實質注重內涵的文章

    難怪現在出現一堆所謂的「文青」XD


    另,我對於文中提到台灣上司喜愛評判下屬個人生活習慣的事件也深有感觸...

    還好我是屬於被念了也不會改變自己的人就是了


    最後,真是太喜歡這篇精辟的言論了XD

    回覆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