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思辯On Line(二) - 為什麼網路上難有深度思辯?



我相信大部分哲學人都會同意,能夠擁有時常和自己交鋒論辯的同好非常重要,甚至事關幸福。天才如維根斯坦,周遭卻沒有合適的友人可以爭長論短,辯是析非,想來那是何等的寂寞。當然,維根斯坦不是一個友善的討論者,他太過急切,太過高高在上,其實羅素也是如此。但哲學本是爭辯之學,蘇格拉底的原型更是西方哲學的濫觴,而且論辯時最好能有長期一起進行的同伴,就像《對話錄》裡有些重複出現的角色,連讀者見了也覺得分外親切。有此等人物在場,大家互相熟門熟路,對於彼此的立場、底細、路數都已經有了把握,好像武俠小說裡陪著餵招練功的師兄弟一樣,想把「功夫」練好,這等伙伴可能還比師父影響更大。

一開頭就用哲學家當例子,因為我想把學院裡外的情況拿來比較。待過哲學圈子的人(尤其到了研究所以上)應該都有感覺,網路上的討論永遠無法取代面對面的爭辯。不論是Ptt的西哲版,或是上國內外的哲學論壇,當然也包括哲學部落格(順便再說一次,我這裡不算哲學部落格,頂多只有少數文章算是摸著了邊),即使嚴格說起來可能都沒什麼實質意義,全都算是在打嘴砲,但是在學院裡跟老師、同學打嘴砲就是不一樣,那種痛快是網路上無法取代的,而且我要說,這差異跟能力或程度關係不大。網路上程度跟我相當,甚至比我好的哲學人所在多有,但是再怎麼跟他們「交流」,都不會像跟王老先生吵嘴一樣,有的時候是針對個別議題吵,而且可能一吵就是好多年,三不五時還會重提一下再過個幾招;更多的時候這種爭辯是自發的,不知其從何而生,也無法預料會往何處而去,雖然大概會止於所不可不止,但卻說不準「當行」之處何在。你一句邏輯上來說,我一句經驗上來看;你拿化約論當武器,我拿無法則一元論當盾牌。鬥至酣處,什麼理論什麼學派都顧不上,想到什麼招數可用就馬上出招,被打退了就再換一套,來來往往,也許不會有什麼具體結論,當然更很難說有什麼勝敗,但是問題總是會越爭越清楚,越來越聚焦。而這點,正是網路上最難辦到的。

網路上的討論不容易聚焦,這也是我不喜歡在網路上打筆戰的原因。對於我們這種哲學人來說,在真實生活中有很多面對面、一對一仔細爭辯問題的經驗,雖然這種方式很考驗我們的臨場反應能力,不能像在網路上可以先在腦子裡好好想過再發言,但是只要平時確實好好思考過爭論的議題,或是可以不只一次反覆論辯,面對面的交鋒才是最有利思辯的方式。我想大家應該多少都看過,網路上的筆戰很容易陷入「越打越亂,沒完沒了」的境地,不僅討論早已失焦,甚至也常陷入意氣用事,雙方後來都充滿了情緒性的用語,常見的結果之一就是大家各自回去自己的地盤(例如臉書)尋求支持與溫暖,寫幾句消遣對手的話,各自獲得情緒上的紓解,於是雨過天晴,準備迎接下一次(通常又是新的對象)的戰鬥。

為什麼同樣是思辯,網路上就是容易打爛仗、動火氣?明明是同樣的兩個人,換成面對面論辯情況就自然好很多?這其中有許多堪稱玄妙的心理因素,大可寫成一篇篇的「網路心理學研究」,很可惜我還沒看過有人這樣做,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有一樣的感覺,是否也看到了我所注意到的網路現象。在此且約略提出幾處觀察,以證道於諸位方家。

首先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只要是在網路上,就算不是匿名發言,都比較容易激起人的好勝心態。我想這跟網路的公眾性脫不了關係,因為雙方都知道(起碼都這樣假設)自己說的東西還有別人在看,講得對不對、好不好、妙不妙都跟面子有關,大家都不喜歡被人看成笨蛋,也不想要在人前被比下去,所以特別會想要「拗」,也會特別「盧」。再加上網路上的彼此回應並不是即時的,因此雙方都多了思考解方的時間,就算真被打到痛處或難處,也可以慢慢想要怎麼回應比較漂亮,甚至還可以選擇不回應,或是不正面回應,反正一旦吵起來,兩邊丟出來的問題常常是一個又一個,回應的次序和理路本來就很容易亂掉,趁亂呼嚨過去是可能會成功的。總之重點是一定不能「輸」,起碼要弄到一個勝敗難分的局面,不僅是給別人看,也是給自己看、說服自己,我不輸人家,於是自己的面子便算是保住了。

也許有人會質疑我:「好勝心扮演的角色真有這麼重要嗎?」在此提供一個對照組給大家比較,同樣是一對一的論辯,甚至同樣是用網路,例如用臉書的私密訊息或是Skype對話,我們打筆戰的熱情還會那麼高昂嗎?通常我們都是選擇不要繼續講下去就好了,那為什麼在公眾網路上卻難以停手?如果不是因為好勝心,另一個可能就是害怕網路大眾接受到錯誤的訊息,所以堅持非辯倒對方不可。但是大家可以想想,有幾次看到這樣偉大的情操,這樣以天下真知為己任的人士?我不敢說完全沒有,只是一時想不起來有看過就是了。

第二個現象要更進一步來看。正是因為這樣的好勝心態,也由於在網路上爭辯看不到真人,因此容易讓人變得充滿攻擊性。網路上的筆戰通常很快就會使出人身攻擊、誅心之論的招式,罵對方腦殘、冷血、無恥、居心不良、不是人都只算是小兒科而已,但是這些字眼在面對面的討論中卻不太容易出現,這有一部分是因為我們在網路上的私密性,因為不用直接面對彼此,所以自然比較沒有顧忌,反正網路上本來就是一個不太講禮貌的地方,從不禮貌變成不尊重也不過是再推進一步而已。因為急於求勝,因為不留情面,所以網路上的爭辯也很容易犯上一些推論上的錯誤(用術語來說就是「邏輯謬誤」),包括前述的人身攻擊、誅心之論,其他還有先入為主、以偏概全、過度衍伸、濫用術語、轉移焦點、打稻草人……等;另外,「訴諸」系列的邏輯謬誤在網路上更是常見,訴諸權威、訴諸同情、訴諸無知、訴諸多數。當然並非每個人都會犯這些邏輯錯誤,但是在低品質又充滿鬥爭心態的爭辯中,這些謬誤卻往往是克敵致勝的戰術,因為當筆戰打出了火氣以後,手段就變得不重要、對錯也不太重要,重點是氣勢上一定要贏,氣勢贏了、對方窘了,我看起來就是贏家。

說到低品質,網路筆戰時溝通與理解的良率確實很差,這是第三個現象,不過其中有比較多是技術性的緣故。前面講過,網路上回應他人有個好處,可以「慢想」,但是在理解他人時卻反而有個壞處,就是「快讀」。我曾經不只一次說過,在網路上讀東西容易犯漫不經心的毛病,也就是說我們在網路上的閱讀會比平常更草率。而且閱讀的進行速度完全取決於讀者,很少人在網路上讀東西會一字一句慢慢細讀,甚至常常只是讀出個大概、有個感覺就覺得可以了,讀得草率,理解當然也就草率,然後再去回應對方,對話品質可想而知。相對之下,面對面的言詞論辯是即時的,這種real time有很多好處,第一個就是進行速度取決於說話者,可以避免很多「快讀亂解」的毛病,而且當真人就在眼前說話時,透過表情、姿勢、聲調、目光交會等,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比較專注,正確理解、有效溝通的機率便會大大提昇。此外,即時論辯還有一個網路完全辦不到的地方,那就是可以隨時打斷對方,當我們覺得對方已經離題太遠,或是根本沒有回應到我們的質疑,抑或是推論中有明顯的謬誤與瑕疵時,可以趕快打斷對方,把焦點拉回來,或是把問題釐清後再繼續下去,這對於讓問題聚焦是有很強的效果的。然而在網路上,大家一口氣在電腦上打了一大堆東西,一股腦兒拋出來,你這一句回應我上一段,下一句卻在回應我下兩段,當然很容易失焦,而越失焦就越容易誤解與亂解,於是也越容易讓人火氣大,最後便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越說越不投機。

除了以上說的幾點,網路上論辯還有很多問題,像是人多嘴雜、半路插花,或是跳針、超譯等等,只是這些比較瑣碎,在此就不一一細述。本篇談的是一對一(或者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思想論辯,這種筆戰考驗的是個人的風度,而且只有一方有風度是沒有用的,必須要彼此都能耐著性子、發揮理解的慈善原則才行,但那真是非常累人的事。我必須承認,我太過懶惰,所以我對網路筆戰很沒有興趣,寧可選擇跟真人交鋒。然而網路畢竟是時勢所趨,在意見傳播上的角色只會越來越重要,如果想要讓劣質筆戰的情況能夠普遍獲得改善,就得要有更多有風度的人,或者更白話一點來講,整個社會得要更有民主素養,因為就跟我上一篇文章裡說的一樣,民主和思辯息息相關,願意去傾聽,願意真心好好論辯,這就是民主素養。然而,一對一的論辯畢竟還是比較個人化的,筆戰的品質好不好很看運氣,對手不一樣就會讓情況完全不一樣,真正更考驗一個社會的民主素養的,是網路上的流行用語和鄉民的表達習慣,就我看到的,背後有許多非常不利於民主與思辯的問題存在。這種「多對多」的情況,下一篇文章裡我會再慢慢細談。


系列文章:
思辯On Line(一) - 新媒體時代
思辯On Line(三) - 有礙思辯的網路用語
思辯On Line(四) - 複雜的思辯 vs. 簡單的平庸

15 則留言:

  1. 從兩篇變三篇,而且連名稱都預告了,讓人期待會有第四篇。

    回覆刪除
  2. >「害怕網路大眾接受到錯誤的訊息,所以堅持非辯倒對方不可。」我所看過這樣的人大多是因為立場特別堅定,而非真的都在傳達正確訊息。立場太過深刻的人,拋出的資訊也往往容易有所偏頗……

    然而最誇張的莫過於超譯了。被人嚴重超譯的話不想動火氣也有點難吧?

    剛打好的回應一個手滑不小心按到重新整理就……

    回覆刪除
  3. 為什麼留言的感覺像是大家怕wenson又不寫了

    回覆刪除
  4. 因為wenson不像我是絕不拖搞的部落客。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不拖「搞」,只是遲遲不肯出櫃。

      刪除
  5. 網路上溝通與理解的良率很差,不只是讀者的「快讀亂解」,很多時候也是寫的人中文不好、文字表達能力差,寫出來的東西容易惹人誤會甚至讓人看不懂。
    這時如果讀者的中文能力也不好的話,那就更精采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情況當然也有,但那不是網路的缺點,因為文字表達太糟的人,口語表達通常也不會好到哪裡去。網路反而提供這種人好好想、慢慢寫的機會,只是他們往往不會利用而已。

      刪除
  6. 這篇真是太中肯了,我最近也覺得在網路上討論問題效果很差,可是偏偏很多我關注的主題生活中很難找到有共同喜好的親朋好友:(
    和比較熟的網友用私訊討論似乎是個折衷的方法,不熟的就不知道怎麼辦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覺得一次打一大堆東西真的是個問題,就算盡量放下求勝心切,就算盡量重複檢視整個討論脈絡,一次一大段東西(裡面經常有很多是離題的)真的很不好回......

      刪除
  7. bravo bravo c'est exactement que je pense!!期待續集
    紐約時報也曾有人寫過相關文章 http://cn.nytimes.com/article/opinion/2013/03/09/c09keller/zh-hk/
    不過 我覺得你寫的很棒

    回覆刪除
  8. 這篇的分析指出的問題都蠻中肯的。
    Wenson提到應該要有人寫「網路心理學研究」,事實上這些網路現象大多都可以從社會心理學中找到一些相應的理論套用,例如:匿名效果、去個人化(deindividuation),甚至是史丹佛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也就是俗稱的「路西法效應」)或是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 experiment / 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
    把這些名詞餵狗很輕易就能找到不少有趣的資料,只不過讀過這些東西多少都會讓人對人性產生失落感...

    另外提一下兩個個人認為或許更加嚴重的問題。
    一是「超譯」:這個問題對於健康的討論傷害非常嚴重,而個人認為起因不只是因為快讀,網路留言比起當面對話很關鍵的差別就是「語調」(其實還有表情、肢體語言之類的啦),語調當中其實蘊含了相當大量的資訊,少了語調往往會造成發言者與閱讀者的認知落差;另外,我相信有不少學院派都很重純粹理性辯論,但往往忽略了文句的修飾,這在學術圈外往往會出問題,因為容易造成閱讀者情緒上的不悅,進而增加非理性理解文句的可能性。
    二是「小白」:在開放式的多人環境下龍蛇混雜,有時難免就有些根本不打算理性交流,而是存心要來製造混亂的小白,這種人也是學院內不會見到的,但往往就是網路上使理性交流破局的最大亂源。

    回覆刪除
  9. 突然發現這題剛好可以回答今年中山政研所比政組的題目!

    回覆刪除
  10. 大大下一篇什麼時候出來!(敲桌)

    回覆刪除
  11. 我倒認為難有深度不是網路的問題,而是深度思辨本來就難有。網路的好處是快速便捷,但沒辦法同時把所有人的程度提升。你不能期待同時很多人參與又要大家都素質很好。面對面有許多好處,但網路的特長則是能消除距離時間的限制,製造大量快速的接觸。你在生活中也不可能跟所有人都能深度思辨,可能辨來辨去就那麼幾個,但若從大量網民中認真找說不定更多。

    回覆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