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以為文不足,逃離哲學的年代



頂尖學歷≠就業保證 仍是窮忙族
中國時報【胡清暉╱台北報導】

「現在的年輕人沒人討論買房子,因為太遙遠了!」清大哲學所畢業的林效先,在民間基金會工作,月薪約三萬,扣掉房租、生活開銷,幾年下來沒存到多少錢,他感慨,台灣的就業條件變差,所有科系的畢業生或多或少都有受到影響,因此,他決定趁著年輕,和朋友一起辭工作,去澳洲打工。

近年來,台灣年輕人面臨「高負債、高失業、低薪資、非典型僱用、買不起房子」的青年貧窮化危機,大學及以上學歷的失業率攀升,去年達到五.一八%,即使有頂尖大學光環,未必是就業保證。

根據台大針對今年畢業生進行的調查,除了二六%要服兵役外,有四一%繼續進修,二一%決定工作或實習,另外九%要專心準備證照、國家考試。在已經工作或實習的近八百人中,四七%工作與所學無關或少部分相關。

跨年夜,王老先生寄這篇新聞給我看,並且加了些評語,不只針對原文,更有感於下面的留言評論,我看了也有些感觸。
王老先生說:「新聞標題這麼下,讓讀者以為記者視清大哲學所為頂尖學歷,也難怪會被吐巢。這些事沒有新意,
但看到回應開頭便說『輕鬆混個爛系也沒用』仍有些心痛。」恰好,最近也看到有些尚在就讀哲學系所的網友,
眼看著畢業在即,全球景氣卻警鐘頻傳,不免對於未來充滿茫然與恐慌,因此我想要稍微破戒,談談工作這件事。
說「破戒」,是因我原本已不願再談哲學人的就業問題,二則我一向不談自己的工作,不過為求說得淺白,暫且從權。

我想把問題拉遠一些,先談整個社會的現況與風氣。我注意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這兩年冒出了很多長輩們的「道歉文」,
從作家、導演到教授,大家似乎都搶著跟現在的年輕人道歉,甚至是告解,說的多是「我們這一代搶了你們的資源,
我們害你們負債,我們沒能力替你們所面對的茫然前途找到方向。你們領22K、你們沒有未來,並不是你們的錯。」
也不只是這些形象人物,其餘包括名嘴、媒體、官員、民代,眾人莫不替現在的年輕人抱屈,為年輕人憂心忡忡。
然而不過就在早個幾年,大家談到「現在的年輕人」時,憂心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方向,「草莓族」是當時流行的詞彙,
媒體開口閉口就嫌六七年級生很草莓,吃不了苦、沒國際觀、英語不好、不肯努力…然而這些話現在已經沒人講了,
難到這幾年的學生風氣與素質丕變,忽然間變得比以往優秀認真、吃苦耐勞了嗎?想也知道不是這麼回事。
媒體總是順著風潮講話的,永遠是過猶不及,當年講得好像整個世代的年輕人都要垮了,而不去比較時代條件的差異;
現在又講得好像全部都是政府的問題,害年輕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現在大學以上的人都想做類似的工作,
景氣再好也不可能讓這麼多學士、碩士、博士能夠學以致用。我甚至要說,唸文學院的人從來都是就業弱勢族群,
我們找工作時幾乎永遠都是學不致用的,不論景氣是好是壞,我們都要看清楚真實世界跟學院的落差。
講得直白點,今天就算景氣好轉了,也是理工、法商學院的人先受益,因為老闆的心態和市場的原則是不變的。

月初的時候,我陪王老先生下新竹,順便回清大一趟,約了張、趙兩位老師吃飯聊天,原本商議已定。
不料是日一早,趙老師打電話給我,說是有個活動得參加,改邀我們一同前去。這活動是所上舉辦的,
旨在讓大學部和研究所的學生有些交流,尤重「為什麼要讀哲學研究所」的經驗分享,大夥兒邊吃邊談,形式上頗為輕鬆。
會中有幾個原本從理組轉唸哲學的人發表心得,有人用了「放棄順遂的人生」之類的用詞來談自己的決定,
剛好讓我想起了前頭那則新聞,似乎連學院裡的人也有共識,唸哲學就代表你選了條「不順」的路,未來艱苦可期。
又讓我想起王老先生的感嘆:「滿身汗又傷了手腳時,卻得個『咎由自取』的消遣,大概是這個時代讀哲學的原罪吧。」
根據我這兩年聽到不同學校的哲學研究所的消息,碩博士的招生數字確實下降許多,而且這跟學校好壞關係不大,
現在要考哲學研究所已經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樣跟一群人爭搶(雖然當年還是比「熱門學科」容易許多),
可見得不只是那則新聞底下留言的人覺得「唸哲學找不到好工作是你活該」,連本科生也認同這樣的想法。
景氣好的時候,大家沒有特別感覺,想「愛智」就放膽去愛;現在危機意識高漲,只得來個「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了。
就像王老先生的點評:「輕鬆入學不是我們讀哲學所的原因,輕鬆入學是人們不讀哲學所的結果。」
由此觀之,哲學專業之入學難易,實與景氣密不可分;但其實不論景氣好壞,唸了哲學(或文學院),工作都差不多難找。

既然「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那要怎麼辦呢?最簡單的想法,就是不要唸哲學或文學院,要唸也唸個外語學院之類的。
當然我並不鼓勵如此,尤其是如果這個學科真的是你很有興趣的,如果你覺得自己有可能在這個領域裡當到拔尖的人物,
那麼不論景氣好壞你都可以成功,縱使近年來學校教授的名額也越來越少了,但大家畢竟多少還是識貨的。
怕的是只是還算是愛智,很想入學唸唸看,卻不想將「學術作為一種志業」的人,終究得要脫離學院,投入真實世界。
我便是這樣的人,所以也便從自己的角度與經驗出發,告訴大家唸哲學對於我這樣的人在工作上有什麼影響。

首先,我曾經不只一次說過,在此更要再次強調,「哲學」對於一般工作是完全沒有助益的,請務必認清這點,
也許唸哲學會讓你反應變快、容易抓到問題的要害,但那僅只於學校裡頭,現實職場裡沒有人會跟你玩思辯遊戲,
除非哲學頭腦可以讓你一開口就讓其他人覺得「對耶,我們以前怎麼都沒想到應該這樣做!」否則對別人就派不上用場。
對於你本身而言,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也不會讓你輕鬆抓到工作的「眉角」,所以也不會幫你快速上手。
最重要的,哲學和哲學思維關乎的是「你的想法」,哲學甚至就是讓你表現你如何與他人不同的學問,
但是工作總是與別人有關係的,尤其唸哲學的往往缺乏其他專業技能,因此更需要仰賴他人,換句話說就是拿人手短,
除非是在學術圈子裡,否則平時不會有太多發言的機會。更糟的是,我們身處於一個充滿誇大與謊言的世界裡,
這的確是哲學人相對上比較擅長如何洞悉的領域,你可以比別人有更好的條件看穿一些話術,問題是接下來呢?
你是要喚醒其他人,還是要講一套比那個還扯的東西?弔詭的是,根據經驗,會相信那些話術的人反而比較成功,
因為只有先說服了自己,才能說服他人。哲學的懷疑精神對於智性是必要條件,但是對工作往往弊多於利,這是現實的悲哀。

所以,唸哲學對於工作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嗎?我不敢這麼說,但是我的確沒有看過哲學如何能幫助到工作,
也沒聽過有「成功人士」認為自己得成就乃是歸功於「真哲學」(意思就是那些《秘密》之類的書不算)。
難道哲學人在工作上真的連一點點的優勢都沒有嗎?好吧,我覺得真要講的話,應該有一個,那就是「好奇心」。
我相信哲學始於好奇,我認識的很多哲學人都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而這件事在職場上是重要的。
你一開始當然沒有什麼專業技能,甚至常常會被老闆壓榨,被趕鴨子上架做一些自己也不太懂的事情,
但是一個有好奇心的人往往會去問別人不想問的問題,可以在很瑣碎的事情裡找到別人懶得注意的東西,
就算進入工作狀況的速度不見得會比較快(還很可能比較慢),但是上手之後卻容易做出不一樣的成果,
這也許對於升遷之類的事情不一定有直接幫助,但是可以讓你學到比較多,甚至發掘出自己有新的興趣或技能,
最起碼也可以讓工作顯得沒有那麼枯燥乏味。以我從事的出版工作來說,除非是新人,否則大家的工作內容多半已經定型,
寫文字的能不用拿相機就不想拿相機,寫採訪的能不要碰企劃就不要碰企劃,跑生活線的就壓根兒不看經濟線的東西,
也不是說這樣的心態不對,但是有好奇心的人有機會沾到什麼的邊都會願意去試,這是一種累積,也是一種樂趣。
雖然這跟學院裡學到的哲學沒有直接關係,但我要對正在徬徨的哲學學子說,請善用這個利器,它真的幫助我很多。

作為一個Free Lance,我接案子的範圍很大,幾乎什麼類型的題材都寫,靠的大概就是比別人多一點好奇心。
工作伙伴笑稱我是「外發之王」,因為好像什麼東西都可以交給我,有時還會開玩笑稱我為「萬能」。
從前擔任正職工作時,每個出版社的老闆都誇過我「聰明」(當然後面都會接「但是啊,你的毛病是blah blah…」),
我自問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錯覺」,應該也是因為好奇心使然,自己覺得有意思的東西,才能讓人覺得有意思。
當然,我的好奇心也是有範圍的,一直以來我就拿那些精品和時尚類的東西完全沒輒,每次都只能草草了事。
反過來說,正因為這好奇心的界限是一個很好的對照,更讓我感覺到從事自己完全沒興趣的工作有多慘。
既然哲學在市場上不算是什麼專業,可以想見你從事的工作可能很雜,那麼有沒有多那麼一點好奇心便更重要了,
說來也許有點玄,但是就我自己的眼界和經驗,正是這一點小小的好奇,可以讓一切都變得完全不同。
我仍然高興自己當年讀了哲學,至於這樣能否幫助你我獲得「順遂的人生」,非我之明所能逆睹矣。

14 則留言:

  1. 這就是華人父母的奇怪觀念
    先認學校根本就不管孩子適不適合
    有沒有天份
    反正孩子只是炫耀品
    成績不好的就不是親生的似的
    成績好只是為了讓父母去炫耀
    孩子的天賦興趣都不重要
    學歷才是可以炫耀讓父母炫耀的東西
    這才是事實真相

    回覆刪除
  2. 不懂欸......科學人通常也有旺盛的好奇心,這樣還能說「好奇心」是哲學系特有的優勢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並沒有說「好奇心」是哲學人獨具的,而是說這是我們在職場上最有幫助的工具。科學人的專業在職場和社會上都是受到尊重的,他們也大可以不用靠好奇心混飯吃。此外,根據我自己的經驗,讀哲學的人好奇心平均來說比一般理組的人還要旺盛,就算是對自己不太懂的東西也會有很多亂七八糟的問題,或是天馬行空的奇思怪想。在高度專業的領域裡這不見得是好的,但是在一般性工作中,其實是創意或鑑別度的一大來源。

      刪除
    2. 哈哈,原來如此,我瞭解了^^"

      刪除
    3. 感覺似乎是因為好奇心比較高而比較可能念哲學,而非念了哲學才讓好奇心增加?
      讀了哲學對好奇心會是增益還是磨損呢?

      我認為理組是因為加入了許多不是真正對該科目有興趣的人,所以平均之下好奇心不那麼高。
      然而哲學大概都有一定程度以上的決心跟興趣才會去讀,所以不會加入奇怪的人當分母。
      但我也並不能夠證明這跟好奇心有什麼絕對的關聯,也可能我的想法是錯的。

      刪除
    4. 我是工程科系大學生。竊以為工程的訓練其實滿扼殺好奇心的。
      有可能,一節就要教20個定理,哪可能慢慢跟你講怎麼推導來的,或是發現的脈絡是什麼,就要學生馬上拿去用。(這是現實使然,無可厚非)剛入學時大家都意氣風發,想知道每件事是怎麼來的,但沒多久在沉重的負擔之下就直接抄解答了。
      如果是物理,化學,數學系等等,入學的人就是把"愛智"放在第一位;訓練也儘可能展現來龍去脈及推導。但是這些科系也是跟哲學系一起敬陪末座,最"學不致用"的一群人。

      刪除
    5. 有好奇心的科學人通常也會慢慢的接觸的一些哲學領域的東西
      涉略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廣,這可算是哲學的功勞

      刪除
  3. 每次看到電視播放創業成功例子
    都有著萬邊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父母的阻力
    然後被家庭放棄~
    創業成功有錢後
    就是爸媽榮耀了好孩子
    (親情只剩下錢)

    回覆刪除
  4. 可以請問一下格主對爛草莓的說法比較偏向哪一邊呢?或者是有另外的立場?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個說來話長,簡單來說,新一代的年輕人的確沒有像以前那麼拼命工作了,但是「不把工作看得那麼重」其實不見得是態度好不好的問題,更關乎於對人生價值有不一樣的想法。舉另一個例子也許會清楚一點,現在大家的生育率那麼低,跟經濟好不好其實關係沒那麼大,因為換成是我們父母那一輩,經濟條件再差他們也會願意生孩子,因為他們認為「生兒育女對人生來說就是必要的」,但是新世代的年輕人並不這麼想。同樣地,年輕人對於工作也許沒有以前的人那種吃苦耐勞的拼勁,但這只是結果,其中一個原因在於不同世代要的東西根本就不一樣。

      刪除
  5. 學長你好。我就是那位「不順遂人生」的學弟。話先說在前頭,其實當天為臨時上場說說心得,又被交待要有些爆點,故採取較誇飾的手法來描述,但其實我還蠻滿意我下的決定(念哲學所)。原因有純粹喜歡哲學,也有功利的種種考量,但還是前者多一點吧。

    另外,就如同學長所言,出社會確實用不太到學院派的哲學;我自己就出過社會,校外朋友也多社會人士,每每談及我轉換方向到哲學,有的好奇,有的鄙夷,有的不解。但少有如該篇報導留言的冷嘲熱諷之語,我猜顧及言面之故吧;但它們內心可能應該就有如此意思,沒外顯而已。

    然而,整體來看,該篇報導和其回覆,代表台灣社會人文素養的低落,唯利是圖。長久來看,顯然不是好事,不知學長有何見解?

    回覆刪除
    回覆
    1. 1.是我理解錯誤嗎?你說「其實我還蠻滿意我下的決定(念哲學所)。原因有純粹喜歡哲學,也有功利的種種考量」,怎麼好像是說唸哲學其實是有功利上的價值的?這樣就真的很…特別了。還是你指的是在「喜歡哲學」與「功利考量」的傾軋之下,你選擇了前者?

      2.唯利是圖一定不好嗎?我不太敢肯定,就像我不敢說效益主義一定是錯的一樣。我對「社會」最不耐的倒不是追逐利益,而是明明對於真正的哲學沒興趣,卻老喜歡標榜哲學,這其實是在吃哲學的豆腐。

      刪除
    2. 被吃豆腐的不只是哲學啦,孔孟老莊釋迦牟尼(好啦這勉強算是哲學)愛因斯坦牛頓費曼愛迪生心理學經濟學命理醫學中醫哪個沒被吃過豆腐?

      倒是現在「消費者意識」興起,越來越多人對這種以假亂真、沽名釣譽、從中牟利的風氣反感,本來這是件好事,但我擔心的是倒洗澡水的時候連嬰兒一起倒掉了。很多人以禮貌為藉口,然後就有人說禮貌沒意義;很多人假借古聖先賢、格言名句的名義愚民,然後就有人說經典都是醬缸迂腐......那很多人打著哲學的名義招搖撞騙,要不要也說哲學的本質就是胡扯亂掰?

      刪除
  6. 社會中一堆人扯話術能力超強
    言詞邏輯破綻百出
    卻還是可以唬得大家團團轉
    混得比別人好

    回覆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