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son的隨筆網站

Wenson的隨筆網站

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顯示具有 新聞時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新聞時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5月16日 星期日

優等生的現實

















兩個禮拜前,應該沒有任何人想得到,台灣疫情竟然會走到這個地步。然而就現在逐漸出現的種種跡象看來,兩週前疫情已經出現了,四月初甚至三月底可能就已經有破口了,華航的3+11甚至可能不是問題的源頭,台灣真的麻煩大了。 當此國難,每個人自然應該要齊心抗疫。然而我還是忍不住要講講這兩天出現的一個標語,雖然我說過不再討論熱門時事,但是這事關乎人命,我還是想簡單說幾句。

沒錯,我說的就是那句不知道有多少人轉貼和呼喊的「看好了世界,台灣人只示範一次,在兩周內解除三級警戒!」一開始我也沒什麼感覺,但是當我看到無數人開始一起喊,甚至連新聞台主播在播報新聞時也用這句話的內容來串稿子,我卻越聽越皺眉頭。甚至今天又公告本土病例有206例,而且這幾天萬華的快篩站有超過10%的人呈現陽性反應,連衛服部長陳時中都坦言疫情才剛開始,結果還是有那麼多人繼續喊著兩個禮拜要「解除三級」,拜託,我們要拼的根本不是「兩週內解除三級警戒」,而是「兩週內保住三級警戒,不要進入第四級」!還在說夢話、灌心靈雞湯的人該醒醒了。

我當然知道說這些話的人絕大多數都沒有什麼惡意,甚至也不是哪一黨的打手或支持者,這只不過是人在遇到大困難時給自己與旁人的一點打氣。可是台灣目前需要的不是這種「過度樂觀」,說實話,我們就是因為過度樂觀才破功的,包括我在內,絕大多數人都對台灣的防護線與運氣太有信心,從現在的種種跡象看來,社區傳染已經開始好一段時間了,這代表我們之前的防疫是有缺口的,我們並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萬無一失。可是看看那句口號怎麼喊的,「看好了世界,台灣人只示範一次」,根本還活在「我們過去好棒棒,我們之後一樣也會好棒棒」的迷夢裡,不對啊,我們已經失敗了,我們現在須要做的是面對現實,是閉嘴乖乖聽專家的話,就跟美國疫情剛開始爆起時(但是卻沒做到的)一樣,當時美國人也一副「我們堂堂美國,這種問題還難得倒我們嗎」的模樣,結果呢? 

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要大家開始恐慌,尤其台灣也不須要恐慌,畢竟我們有這麼長的準備時間,還有這麼多別人先前的經驗可以參考,甚至連拿到疫苗都不是太遙遠的事情,加上台灣人大致上算是很願意乖乖配合政府,我們比起別人已經算是條件很好的了。然而「不恐慌」的對反並不是「過度樂觀」,而應該是「面對現實」,從政府、學校、公司到小商店,快點看看別人的例子看該怎麼做,都該先做好心理與程序上的準備,這對個人或家庭而言才是真正的安心,甚至對政府而言也是好事,這樣他們才不會因為害怕造成社會秩序崩潰而不敢宣布該宣布的事。台灣明明有那麼好的條件,我相信我們沒道理會搞到像去年疫情爆發的國家那麼嚴重的。前提是,我們要認清現實,開始做好準備,拋棄過往的「優等生心態」,我明白台灣的處境一向艱難,國人在去年疫情爆發至今,難得能受到國際的矚目與肯定,因此一時還留戀著那個美好的時光。但是那些已經是「太虛幻境」,我們不要再給自己灌迷幻藥了,就算咱們過去是全校的前三名,但是現在不該還想著以前的榮光,以為可以再像從前那麼順遂,否則只會摔得更慘而已。

願台灣能盡量減少人命傷亡,我們真的做得到,前提是我們要面對現實,一定會有很多人丟失金錢、工作,乃至於自己或至愛的人的性命。從政府到個人,現在要開始做好準備,要長期抗戰,這不是爭面子,而是爭人命,你只能玩真的。

5/17補充: 今天本土有333例,但多數台灣人好像還沒有意識到一件事:我們接下來至少在兩三年內已經不可能回到之前那樣的日子了,最好最好的狀況,就是變得像中國大陸、新加坡那樣,但更可能的狀況,就是變得像日本和韓國那樣,疫情不斷反反覆覆,永遠在2~4級之間遊蕩。而我們有那麼多人還在想著「解除」的美夢,這讓我想起《模仿犯》裡一個可憐又可怕的角色:樋口惠。

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Sometimes love and hate just ain't enough






















我還蠻關注福原愛這次的事情的,但重點不是八卦本身,而是這八卦台日中三地的鄉民反應,簡直可以當文化觀察來看。台灣不用說,支持江宏傑的聲音一直比較大,尤其越到後來越是一面倒,然後開始「妖魔化」福原愛,把週刊文春等日本媒體的內容完全當成福原愛的操弄(當然挺有可能是這樣,但直接認定必是如此,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從媒體到網友甚至都有意無意忽略之前福原愛(在公眾看得到的那些時候)帶孩子的時間其實並沒有比較少,而只提她現在拋母棄子的事情。至於日本,從一開始的支持率一半一半很快就變成全面譴責福原愛(媒體還有偏袒,但鄉民超級不客氣),罵福原愛是個失格的母親的人最多(年輕一輩的都是批評這點居多),其次是不孝的女兒,最後才說是失敗的妻子(年長的多是罵這點),有的真的罵的很難聽(可是卻很多人按讚),甚至連公車(ヤリマン)這一類的詞都出來,Yahoo新聞下面那些罵福原愛的留言,按讚跟倒讚的比例大概是10:1,最近連溫情的惋惜都已經看不到了,福原愛大概真的以後在日本很難混下去了吧。

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Light seeking light doth light of light beguile



有在網路上看新聞的人應該都會發現,台灣這五六年冒出了一股國際新聞熱潮。更早幾年,台灣的國際新聞的量可能還不如國際趣聞(例如當年超紅的蘋果41J作品),當年比較在意、比較固定會寫國際新聞的就是中央社,但那種國際新聞真的非常生硬,有點像是在寫訃文,格式和字數都很固定,大概就是在五百字上下交代某某地(通常是美國)發生了一件事,沒有前因沒有後果也不需解釋。但這一切在太陽花事件後有了大幅度的改變,不僅新的純網路媒體一家一家興起,風傳媒、端傳媒、報導者、上報……而且都把國際新聞當成重點經營項目,傳統的老媒體也開始在此著力,不只在電視台製播帶狀性的每週(甚至每日)國際新聞節目,各報國際組的報導內容也增加了,甚至衍生出一些有特定主題的單位,像是聯合報系的轉角國際、蕃薯藤的地球圖輯隊等。一時間,台灣人好像忽然變得好關心國際新聞,不只是媒體的數量變多,而且閱讀和轉載的數量也不差,彷彿是長久積累而未被開發的閱讀需求驟然得到了釋放,這背後的細節待我稍後再說,我想先談談為什麼這現象會在太陽花事件之後冒出來。

我以前說過,太陽花事件對台灣最大的影響或許是在於意識,而且是種無意識。台灣的國際新聞熱出現會在太陽花之後,可能的原因非常多,我不能也不想一一舉出(例如網路技術的成熟等),在此我只想提幾個跟本文較相關的層面。首先,我認為太陽花事件造成了一部份人(尤其是支持該運動的青年)有一種對國際能見度的焦慮感,雖然當時我們有許多語文人才不斷把各種訊息翻譯成各種外文向外傳播,但是得到的反響很少,甚至有些外媒的言論對這運動還不是那麼友善,相較於同一年的雨傘運動,外媒不僅大幅度關注而且一面倒支持,台灣人為香港欣喜之餘也不免有點心焦,而這樣的心態對於關注國際新聞、培養國際視角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當時也有注意的話,台灣這股國際新聞熱一開始的主要支持者、參與者其實就是年輕人,直到現在依然是年輕讀者居多,要我說的話,應該是太陽花事件讓他們對類似事件的敏銳度都提昇了,從而形成正向的關注循環。我另外還想提一個這股國際新聞熱潮能夠成功的背景條件,就是臉書等社群媒體的使用環境已經「成熟」,講清楚一點,就是媒體已經完全跨入網路化與臉書化,不僅如此,社群網路跟現實世界的藩籬也在太陽花事件後完全被打破了,凡出現在臉書上的便是現實,凡現實的必應該出現於臉書,當「萬事問臉書」已經是大家的口頭禪,當一般人與新聞圈從資訊來源到傳播方式都是憑藉於此,資訊傳遞的範圍就一定會擴大(深度就未必),那些純網路的新聞媒體就有了跟原本其他媒體較量的環境,而國際新聞就是他們最好施展拳腳、顯現自己不同以往的好地方,因為說白了,大家的國際新聞都一樣是從外媒統合編纂而來的,大媒體不會比較吃香。其他還有一些現象,像是網路公知的出現,他們不但三不五時會主動帶入一些國際訊息,而且也喜歡轉載國際新聞,這都是利於國際新聞發展的條件。

前一篇文章說了些讀國際新聞和讀歷史的相似處,這篇要更著力於此來談,而且我不打算像前一篇講得那麼抽象空洞,有些虛無飄渺,畢竟那篇文章有一半左右是我夢裡跟人講的東西,醒來後覺得有趣記下的。這一篇則是好多年前就想過要寫的,大抵就是在台灣的國際新聞風潮最流行的那個時期(這兩年又有點退燒了),有些內容也是當時就草草記下的,現在既然有了前一篇就順便將此補完,也算是我送給某個為了國際新聞每天累個半死的朋友的談資(或笑料),或許,連我這麼冷眼的人都願意寫這麼沒意義的文章了,他也可以「努力向上,不負諸君期望」。

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

If study's gain be thus and this be so



空窗了三年多,這部落格大概已經算是在棄置狀態。反正閱讀部落格的時代也早就已經過去了,現在還在寫部落格的人何其之少,其中以文字書寫為主的人更是瀕臨絕種,不過就像我以前說過的,我覺得部落格之於社群網站,有如紙本書之於部落格,書寫者的心態會受到自然而然的影響,所以我還是喜歡看部落格一點,不同的是,現在能看的幾乎都是外國人寫的,畢竟外國人的公知網紅風氣不如台灣(還有很多原因,像是Twitter不利長文、喜歡談論深度閱讀的人也比較多等等),還是有好些人從以前一路寫到現在,而且不乏有閱讀相當廣博之人,比起那些為了餵養粉絲,有什麼骨頭渣籽都要吐個乾淨來賺取剩餘價值的公知,老派的部落格讀起來真是舒服多了。

很多年前我在自己的臉書上說過,寫部落格不一定希望很多人看,有越多人看這部落格,這裡就越不是屬於我的地方,大抵也跟上一段說的心態有關。現在這裡放空了多年,應該算是「非常屬於我」了,這陣子忽然心血來潮,在一場跟人鬼扯蛋的夢境後,因為無所事事而把夢中對人說的話打了下來,成了半篇文章。其實這種寫到一半、寫過就算的文章我有很多,但是沒有一篇的由來是如此好笑的,所以趁著搭廉航飛機什麼都不能做的機會,以無聊接無聊,索性就把文章給補齊了。

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當哲學作為解方,當哲學需要解方




在中東某處,距離德黑蘭不遠的上空,我醒了過來。雖然只睡了四個小時,時差卻讓我難以再度入眠,翻來覆去決定起身。看完《動物方城市》之後,機上已經沒有我想看的電影,索性拿出筆電,動手寫點東西消磨時間。

寫些什麼呢?原來是想寫《瑯琊榜》的,拖了快半年的東西。不過照慣例我還是想插個隊,寫點這幾天的所見所思,權當是個記錄。雖然我說過再也不寫熱門時事,不過幸好這事情算不上「熱門」,我也不打算講什麼大道理,權當失眠時分的叨叨絮絮吧。

先從前幾天冒出來的「哲學人公車上書」事件談起。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也來談談讀經典




經典,就是我們常聽人家提到「我正在重讀…」,而不是說「我正在讀…」的那些書。 - 卡爾維諾
The classics are the books of which we usually hear people say: "I am rereading…" and never "I am reading…." - Calvino

部落格一擱著,又是兩個多月過去了。說好了要談點跟讀書有關的事情,尤其是在心頭上放了好些年的幾篇,不過我決定還是先緩緩,等到哪天興致湧上來了再一次寫完。也不知道是年紀大了,還是腸子冷了,現在想到寫部落格就好像要繳帳單一樣,千萬般不情願。有時連過來看看都懶,一兩個禮拜也不會檢查一下留言,幾乎已經忘了這裡的存在。說老實話,那也是一種輕鬆自在,就像沒有信用卡就不用繳卡費一樣,事情簡單了許多。

說要談讀書,恰好前陣子有個很熱門的「讀書新聞」,沒錯,我說的就是師大那個「2016全國高中生人文經典閱讀會考競賽活動書單」。要知道,在台灣這可是多麼難得的事情,大家居然板起臉來正經八百地詳談某某書單,不論是像某些公知們標榜自己從中獲得了多少益處,或是如大部分鄉民那樣簡單罵幾句「神經病啊,這些書教授自己難道都能看懂嗎」,乃至於師大站出來澄清與反擊,再看看後頭冒出頭來的再回應,包含一些亂點鴛鴦譜的惡搞經典書單,或是看起來超有高度的宏文偉論,我都覺得很好玩,因為這是我印象中台灣第一次像國外那樣談「哪些書最經典」、「該怎麼讀經典」、「為什麼你的經典比我的經典還經典」等等「經典問題」。如果你常看一些歐美的媒體,也許會發現它們每隔幾年都會玩一次這種遊戲,然後一群文化人就會煞有其事地站出來吵架。也不是說這樣就比較有文化、有水準,但是在這出版業顯得已年華垂暮的小島上,居然還會看到這等全民遊戲,不能說不讓人意外。這類題目我其實也有興趣,只不過在大致看了眾家的高論之後,我給自己定了個規矩,一個之前就已經有了主意的想法 - 以後不再寫當下熱門議題,一定要等話題冷了再寫。這可以說是老人家的中二叛逆心態,但我更希望以此告誡自己,不要去揣度大家想要聽到什麼東西,否則幾年後回頭看看自己當初的文字(這也是本部落格對我而言的最大意義),豈不覺得漠然?

所以,這是一篇沒什麼深度洞見,沒多少遠大目光,不講大制度大設計,不具備轉貼價值的文章。我只想從自己從前的經驗來談年輕人(尤其是中學生)讀經典的二三事,也許能給想要這麼幹的年輕人一點參考。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寫在116這天




准許我進入醫業時:
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
我將要給我的師長應有的崇敬及感戴;
我將要憑我的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
病人的健康應為我的首要的顧念:
我將要尊重所寄託給我的秘密;
我將要盡我的力量維護醫業的榮譽和高尚的傳統;
我的同業應視為我的手足;
我將不容許有任何宗教,國籍,種族,政見或地位的考慮介於我的職責和病人間;
我將要盡可能地維護人的生命,自從受胎時起;即使在威脅之下,我將不運用我的醫學知識去違反人道。
我鄭重地,自主地並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約定。

- 1948年日內瓦宣言

1981年3月30日,美國總統隆納雷根遭到槍擊,被送往喬治華盛頓大學醫院,進行胸腔手術前,雷根脫下氧氣面罩,跟醫療團隊開玩笑:「我希望你們都是共和黨的。」領頭的醫師Joseph Giordano其實是支持民主黨的,卻在這時說了一句傳頌數十年的話:「今天,總統先生,我們都是共和黨的!」

2010年11月26日,連勝文在永和遭到槍擊,為隔天的五都選舉帶來很大的震撼,從選前一直吵到選後。許多人質疑槍傷的真假,台大創傷部主任柯文哲出面聲明:「我看過傷口,看過電腦斷層,我是深綠,難道你們不相信我嗎?這絕對不可能是造假!」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不該吃飯的父母




談書的文章還有好幾篇沒寫,不過這兩天的新聞讓我有點感觸,所以插個隊,談一談現在最熱門的話題 - 柯文哲颱風天窩在家裡吃飯。

這一年來我越來越不喜歡在部落格上寫太熱門的時事議題,一來是老人家的無聊叛逆心態,看到各家名嘴公知都在搶著寫,生恐晚了一兩天話題就冷了,我就不太想湊熱鬧。其次,我越來越覺得台灣是一個不想好好講道理的地方,或者說,沒時間講道理的地方。大家都只想把問題快速解決,所以從來沒有什麼「一碼歸一碼」,所有的議題都是撒尿牛丸,黏成一團化不開。我們沒有就事論事的本錢,靠著比西方國家還惡劣不知多少的對話基礎,卻被迫要談比人家更難解的那些話題。看到檯面上不只是政治人物在爭權奪利,下頭的網路公知們也莫不在爭出頭,搶話語權,讓我反而越感心冷,總覺得就這樣躲在自己的小圈圈裡好了,讀自己想讀的書,跟朋友聊幾句閒話,足矣。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聊柯文哲的事情?事實上,我想談的不是柯文哲或薛香川,而是這事件背後,台灣人(民)的心態。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報導那報導我們的大報導




我喜歡看新聞,除了我們自己的新聞台,其他各國的我也會看,尤其身在國外的時候,我都會看看他們的新聞和廣告在播什麼,不只是為了吸收資訊,而且我認為從這兩者之中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個性與偏好。相較之下,戲劇就常會戴著假面具,只給你看他們希望你看到的東西,但是新聞和廣告就比較像真心話,訴說著這個地方的人喜歡些什麼。台灣作為「新聞大國」,擁有密集到氾濫的新聞頻道,當然有很多與眾不同的地方,有些很容易了解,也有些奇妙的現象,我想說說其中一個切面,希望由此窺探台灣媒體乃至於台灣人的幾個性格面向。

七月將至,算算這一年來台灣真的是在國際上特別「露臉」,從去年下半年起算,復興空難、高雄氣爆、復興又空難、囚徒劫獄、樂園氣爆,每一項都引起國際媒體關注。Shit happens,這不奇怪,奇怪的是我們的「後設報導」,也就是報導人家如何報導我們,你總是可以看到事件發生後不久,各家媒體一定都會出現一種新聞,告訴大家「針對OOO意外事件,國際媒體也大幅報導,包括CNN、BBC、NHK…」,而且不只是細數有哪幾家媒體有報,連報導的時間長度、放置的版位如何等等也都要解說,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我印象中不曾在西方媒體中看過類似的報導,除非是哪個媒體說出了很奇特的東西,不然為什麼要告訴國人「有哪個國家花了多少時間來告訴他們的人民我們發生了什麼慘事或壞事」?相較之下,那種報導「台灣之光」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揚眉吐氣、人家講了我們什麼好事就想出口轉內銷的心態還比較正常一點,畢竟這是一種弱者的常見心態,甚至就連大國也偶爾難免。可是為什麼一定要快點公告周知自家鳥事的能見度呢?而且不只是一家媒體,也不只是一次事件,而已經是長期且必然的報導模式,代表民眾的確是喜歡看這種新聞的,某個意義上還可以說已經是台灣常見的「國際新聞」類型之一,當真是舉世一奇。

為什麼我們會產生出這麼特別的新聞類型?我心裡沒有確切的答案,不過我認為倒是可以從這種新聞想表達什麼來觀察,尤其是新聞背後的潛台詞,可以對應到許多台灣人與台灣媒體的常見心態。我列出比較明顯的五點,也許不能說是這種「後設報導」的原因,但起碼都有相干,或者借用韋伯的話來說,有選擇性親和的關係。另一方面,透過這些比較,也可以看出這種報導的失準,甚至是荒謬。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教你怎麼不讀書



也許是因為我讀過中文系,不時會有人問我贊不贊成降低文言文比例、學生該不該修讀或背誦四書等問題。其實這種問題問中文系的人並不太對,雖然我們的確要背誦許多詩詞曲賦,但通常更多的力氣是花在「小學」上頭,語音、文字、聲韻、訓詁,光是這些「基本知識」就可能已經讓人喘不過氣來,而且除非浸淫其中數十載,否則考究學對於寫文章(不論是文言或白話)的幫助很小,甚至連閱讀時用到的機會也沒想像中多,有些圈點完十三經的研究生,其實文字、聲韻諸學也是唏哩呼嚕的。換句話說,你就算整個中學時期的國文都只讀文言文,還把四書背了大半,對於中文系的功夫來說幫助很小。我高中背了大半部的四書和《詩經》,還有全部的《老子》、一些《莊子》,大學在中文系也沒能派上什麼用場。如今出了社會,即便靠搖筆桿子過生活,但那些東西幾乎都用不上,頂多就平時聊天扯蛋、寫部落格時偶爾可以掉掉書包,用些只有自己覺得有妙處的典故爛梗,聊以自遣耳。

前陣子網路上又開始吵文言文和國文教育要增要減的問題,我不欲在此深談對文言文教育的看法,那恐怕花上幾篇文章都講不完。不過為了省掉某些人思想檢查的時間,我直接講我的立場:文言文該教,但是不該要求學生背,甚至就把它當成跟美術、音樂這類(不受我們教育體系青睞的)學科一樣,不納入考試都沒關係。說老實話,我根本就覺得這問題沒那麼重要,因為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學生根本不想學,懶得想,文言文也好白話文也罷,考完試後不多久就奉還給了老師,與其計較選什麼語言,倒不如計較選哪種文章、如何教學,這個我在以前的文章裡已經講過了,不再贅述,在此我只多講點要求學生背誦文言文的弊病。背誦看似在加強學習效果,實則反而是偷懶甚至有害的學習方式,因為背書的分數評量方式只有一種,就是默寫,學生根本不用細細思索句子好在哪裡、特別在哪裡,反正寫出來就成了;老師也覺得反正學生的目標是把文章背起來,所以教的時候通常就著重在解釋字義上,搞了半天,該篇文章到底哪裡特別、哪裡不凡、哪裡還需要斟酌等等,根本幾乎都沒學沒教,更遑論是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常說的潛移默化、教導人心云云。而且你一旦強調背誦文言文,這個項目在學生準備考試時就會被列入第一優先選項,這道理就跟學生學英文的時候,第一優先的就是把單字背完一樣,而在現實中學生的時間就是那麼有限,背誦文言文勢必會排擠到其他面向的學習,尤其是白話文,因為不用背而且讀起來通常沒有難字,有時間再看就好(然而這世界上的「等到有時間再如何如何」多是自我安慰)。於是就算一次段考裡只有一篇文言文,也一定會佔去大多數的準備時間。最後的結果是,白話也沒學到,文言也沒學好,徒然浪費許多時間。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霸凌,小人,爛桃花



這幾天工作很多,忙到連運動的時間都沒有,不過卻接連看到好多觸動我心弦的題目,算算可能得寫上個六七篇,包括談讀書風氣、談哲學史、續談公知等等,有的太花時間暫時按下,日後有緣(雖然通常這樣講就是沒了)再發,今天且先偷空來胡說八道一下,講點老人家的碎碎唸。

隨著各式各樣公共議論平台與專欄公知越來越多,我想大家應該多少都有發現,只要一出現一個熱門議題,大夥兒會搶著快點發表相關的看法,因為過幾天議題變冷就沒人想看了,我偏偏卻喜歡過幾天再看。因此我大約是這幾天才比較仔細看各界怎麼談兩週前最熱門的「(網路)霸凌事件」,其實說法大都沒什麼新鮮的,唯一奇特的是,在短短幾天內霸凌這個詞彙好像變成了傳染病,只要稍有衝突或批評,馬上就有人高喊(被)霸凌。從前我們講到霸凌,幾乎都是指校園裡的現象,只是出了社會的大人們一方面也提不出什麼具體的辦法,再者多少也有點覺得事不關己,所以總是雷聲大雨點小,罵一罵社會生病了教育失敗了時代怎麼了便罷,如今霸凌一詞延伸到網路世界,而且鬧出人命,忽然間大家都變得特別關心,立委照著公式馬上就喊著要儘速修法啦,媒體開始採訪一些名人談受害經驗,再剪貼一些國外的相關法令啦,也有些公知們開始談如何關切霸凌、防範霸凌。忽然間我們的社會好像充滿了對霸凌的焦慮,尤其是擔心自己或孩子被霸凌了要怎麼辦。然而我卻認為現實可能剛好跟這樣的焦慮相反,我們最該憂慮的,是自己或自己的朋友、孩子有沒有霸凌他人。

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不要機車,只要乖



我是高雄長大的,在我的成長經驗裡,所認識的絕大部分男性同學都在高中甚至國中就已經開始騎機車了。這對我們來說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小時候騎腳踏車,中學以後要嘛騎自己家的機車,要嘛借同學的來騎。當然,學校並不允許學生騎機車,而且不是不准騎到學校而已,如果騎在路上被老師或教官看到了照樣要記過與處罰。說起來,對學校來說,騎機車大抵就像抽煙喝酒這樣的「劣行」,只要你有學生身分最好就要禁絕。到了高三,有些人滿18歲了,考到了駕照以後可以合法上路,校方雖然拿他們沒辦法,但是仍然滿心希望維持學生們的規矩,因此規定機車不准進入校園,來個堅壁清野。然而圍牆內的乖學生們還是不時會望向牆外,略帶羨慕地看那些車主,希望自己也可以堂而皇之騎上機車,不用再每天騎腳踏車了。

大學以後來到台北,我擁有了自己的機車。很快我就發現了兩件事,帶給我不小的衝擊感。首先,我發現很多台北長大的同學居然會開汽車但不會騎機車(有些甚至不會騎腳踏車);再者,在台北騎過機車的人都知道,你得在車陣的縫隙之間鑽動,尤其在尖峰時間,休想要一路筆直前行。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南北差距」雖然稍見平衡,但是基本局面改變不大。為什麼?台北的中產階級或有錢人家比較多當然是原因之一,不過我認為背後還有更根本的因素,我以前寫過一篇談高雄捷運為什麼賠錢的文章,道理差不多,台北的大眾運輸系統比其他地方方便太多了,而且因為房價高漲,許多人只能住到房價較低的外圍區域,導致通勤距離很遠,不像中南部,騎個車要到哪裡大多是十幾二十分鐘左右的事,因此騎車便成了生活必備技能,包括女生在內也都會騎機車,只是學習(或偷騎)的年齡較晚就是了。

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你真的非得這樣說嗎? ─ 也談中文西化(二)




關於這一塊活動的部分,在短短的一天之內,一天之內,各位,你們知道創造了多少的營業額嗎?就這一塊,各位知道嗎?創造消費者多少直接購買的動作…

這是我前兩週聽到的某個簡報,除了充斥著「這一塊」、「的部分」,簡報時也不斷聽到同樣的話說兩次,通常這種簡報廢話超多,手法差,內容少,講者的口條又爛,所以只好靠大量的虛字冗句來製造緩衝。我常看到有人在學簡報技巧,但是都只著重在如何製作ppt、如何掌握節奏、如何快速讓人留下印象等等,好像沒什麼人在乎口語表達是否精準。當我一次又一次聽到這種灌水的簡報,不禁懷疑到底是講者有問題,還是根本連聽者都有問題?我們是不是習慣了接受低密度的資訊,長此以往也就產生了這種廢話文化?

2015年1月1日 星期四

性不性由你 ─ 也談中文西化(一)




別誤會,雖然標題有「性」,但我要寫的內容跟性行為無關,更不是要談現在最熱門的性騷擾事件。而是拖了好久(算算起碼三年了)都沒有寫的題目 ─ 中文西化。這裡所說的西化不是什麼「直書橫書、左起右起」之類的問題,其「化」在於更根本的地方,而且越來越嚴重,有的人期期以為不可,有的人覺得是與時俱進,多數人則習焉而不察。我雖有些想法,但犯懶就一直擱著,眼看前些日子「語言癌」的議題憑空而降,於我像是接了盆無根水,催促著趕緊把這「宿便」給排解掉。我打算分成兩篇文章,這篇先談「病況」,下一篇再來談這病算不算嚴重,以及是不是有些情況並不算是生病。

先從幾個月前我聽到的一場企業簡報講起:

那最後的部分,我簡單說明一下我們Reference的部分,這是我們目前實際已經銷售給客戶的部分,包括在日本的新產品的部分,以及一個架構體的部分,再來是NTT的部分,也就是一個目前日本最大的電信商的部分,它是做到一個網路或所謂跨國管理的部分……

我是照著當時錄音的原文重現,相信大家看了都覺得有毛病,不過聽說畢竟不同於讀寫,大家不妨試著用比較緩慢的語速再配合點抑揚頓挫把這段話講上一次,就會發現其實好像也沒那麼怪,而且要是認真說起來,咱們現在電視上的主播和名嘴講話不都有這習慣?這種贅字冗詞的問題,不是最近才有,更早就有人討論,只是名字不叫語言癌,以往常見的說法是「中文西化」或「中文歐化」。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Democracy in Hong Kong?




香港佔中(或說爭真普選,
我知道很多香港人想替這活動正名,在此姑且順應多數台灣人習慣了的稱呼)運動還沒個終局,不過國內外的新聞熱潮已經消退許多,大家的激情也跟著退燒了點。剛好最近手頭上的工作清得差不多了,想想也是時候談個從928之後就不斷出現一個聲音,或者說是一個問題:「民主真的比較好嗎?香港這樣爭民主,但香港真的適合民主,或者說已經準備好迎接民主了嗎?」

雖然這聲音聽起來非常政治不正確,不過其實不算稀有,包括Yahoo新聞底下的留言,甚至是一些立場比較「不綠」的網路鄉民都會說這樣的話,而且最常用來佐證的就是台灣的例子,大抵是要大夥兒捫心自問,台灣現在這樣吵吵鬧鬧的,藍綠、統獨、中台等意識型態割裂人民,幾乎已經到了讓政局寸步難行的地步,這種民主真的好嗎?不用大腦想也知道,敢提這問題肯定會被罵翻,網路上立刻就出現一堆批評或攻訐,畢竟就像托克維爾說的,民主自由是一條單向的道路,上了路以後民眾就不會再回頭了,就算你許之以再多的利誘都一樣。對於已經擁有民主的台灣來說,看到居然有人嫌棄民主甚至想走回頭路,多數人都會認為是笑話。試想一下,雖然現在有不少台灣人喜歡緬懷昔日的安寧穩定,有些人頌揚日本的統治,還有更多人追憶蔣經國時代(甚至成為台北市長的選舉議題),然而如果現在讓大家公投,問大家要不會恢復殖民或戒嚴,那是絕對不可能通過的。民主自由就是這樣的東西,擁有它的時候你會不斷覺得它毛病真多,但有人要奪走它時卻又以為萬萬不可,就算是「B>Z」也一樣不肯放棄。

我喜歡在大潮流裡聽小浪濤的聲音,因此不願意用直覺妖魔化這些對香港提問的人,且先設想他們是保守主義的理念支持者,認為民主不能光講好聽話,如果不肯一步一步走,用跳躍的方式反而可能帶來惡果。且先不論這幾年的茉莉花革命是否越革命、越民主卻越混亂,看看我們鄰國菲律賓也是個現成的例子,美國給了菲律賓民主制度,然而菲律賓人一開始並沒有意識要運用自己的權力,甚至還讓馬可仕進行獨裁統治,直到艾奎諾夫人率領發動「人民力量革命」才又重新恢復民主,然而此後菲律賓的政局卻比馬可仕時代要更加混亂許多,「人民力量」(People Power)後來甚至成了民粹手段,成了被家族政治操弄的工具。菲律賓當初照抄了美國授與的民主,躍升亞洲最早推行民主政治的國家之一,然而現在沒有人會認為菲律賓的民主和美國的民主是同一回事,如果讓香港人或台灣人來評價,一定有很多人會說「這種民主不如不要」。照此說來,這起碼替上述的「保守主義者」留了一些空間,他們未必「當然沒有道理」。香港畢竟尚未獲得真正的民主,也許香港人還沒踏上那條不能回頭的路子,那麼要香港人先緩一緩、想一想,難道一定不對嗎?應該也不致於。然而就像我上一篇文章裡說過的,我認為「香港不是這樣的地方」,他們已經配得民主,也適合民主,這篇文章就要說說我的想法與觀察。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太陽底下空虛的事




昨晚開始,這張照片在網路上頭瘋傳,許多人看了義憤填膺,更多人則是感到可笑至極,直喊中天不意外,恥力無限。然而我卻有不太一樣的想法,你可以說中天的新聞標題下字太輕,但是要說這「守夜迎接陸十一國慶」是想把畫面解讀為「佔中是在慶祝中國國慶」,那未免是同時把中天和中天的觀眾當白痴了。當然,我相信一定有人會說「他們本來就是無恥又被洗腦的白痴」,尤其在這激情的時刻,旺旺中時的各種「護主」舉動自然更容易被放大了來看。然而我還是要說,不要低估你的對手,尤其當你認為對方越壞越黑的時候,他們理當反而越是狡猾,而且越懂得審時度勢。事實上,看看這幾天的中天新聞,對於佔中的報導分量與來龍去脈並沒有明顯少於其他新聞台,如果他們想要把佔中解釋成是香港人集結「喜迎歡慶」中國的十一國慶,根本是在開趴,那麼就不會有其他的真實報導才對,否則就是自己拼命在打自己臉了。

如果你問我,旺旺中時這次到底有沒有刻意對佔中的新聞輕描淡寫,我認為的確有,最明顯的例證當然就是近來大家都很喜歡做的「頭版比一比」,四大報一字攤開立見分曉。另一方面,他們夜間的談話性節目也明顯刻意不談這個話題,這些都是端倪。我也認為旺旺中時親中媚共,不惜編造扭曲,讓人看了就討厭,但是這不代表我認為把各種愚行安在他們頭上都沒關係,否則自己恐怕也沒比對方的手段高尚太多。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想不看的與不想看的




打開電視新聞,各家的頭條總是那幾則同樣的訊息,幼教老師被前男友、台大高材生、電玩宅王給狠狠刺死了。
幾天下來的新聞焦點,逐漸從原本驚愕於兇手的殘忍,轉變為這是否是場畸戀,有多少糾葛,誰花了誰多少錢等等。
從兇手的臉書開始,大家鉅細靡遺撲天蓋地搜尋各式各樣的「線索」,都想解釋為什麼最終走到這一步,
每一個新聞台挖出來的資料都差不多,於是又各自補上了些天馬行空的陳述,彼此互相支援,偶爾也相互否定。
我看著這些報導,依稀有種熟悉的感覺,有時心頭一跳,不是為了兇手也不是死者,而是想到了死者的母親。

我完全不認識她,只在電視上看到這母親短暫出現的身影,短短地說了一些話,甚至感覺不到話語裡頭有太多哀痛。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好友過世,一樣是登上新聞頭條,花樣年華卻遇兇被害,幾個朋友一路幫著處理後事,
她媽媽也是那種堅強的模樣,你只能在某些平淡的語句裡忽然發現她的哀傷,深藏在她和女兒的記憶裡。
我們當時都很擔心她,希望不要讓她看到新聞,然而心裡也明白,就跟我們自己一樣,怎麼可能會不看呢?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自反而縮,雖偷安全帽,吾往矣?




前兩個禮拜台灣有個鬧得挺大的新聞,一名八歲男童「偷」了安全帽,雖然1個小時後就歸還了,但失主已經報警。
罹癌的媽媽出來哭訴,不僅下跪還說願賠償10倍金額,不過失主堅持提告,說是要給母子倆教訓。
此新聞一出,大批網友紛紛覺得失主未免太過冷血,甚至可以說是壞心,肉搜的聲音喊得震天嘎響。
沒想到又過幾天,男童「下手」時的畫面曝光,竟然很可能是母親教唆的,這下子搞得輿論尺度大翻轉,
不但再沒有人喊著要肉搜,有些網友們還開始嘲笑當初熱血沸騰的那些人,相關的「反省文」也一一出籠,
我在臉書上看到有些人轉載,但沒有細讀,只記得大抵是反省我們的網路肉搜與媒體搶快之文化,或有申明法律精神者。
原本我也不太上心,只是大概知道事情轉折而已,直到上禮拜跟王老先生聊起這事,他提供了我一個很不一樣的角度,
我對這事情不僅有了更深一層的解析,也轉而聯想到了近來國內外的相似事件,在此提出來,也算為自己作個筆記。

如果你也曾關注過這個新聞的始末,或許也就注意過案情反轉的影像曝光前後,新聞下方的留言差別有多大。
影像曝光前大多是呼籲「得饒人處且饒人」,更兇的則是罵「證明了這人屁眼小,不,是心眼小,不是男人!」之類的話;
影像曝光後,這些人大多轉而噤聲,有的是反過來罵媒體誤導,最特別的是還有極少數居然跟失主說抱歉錯怪了他。
然而這樣的轉向卻讓王老先生感到莫名其妙,反過來問:「這些批評失主的網友為什麼要縮回去或是覺得理虧?」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也許這不是作文的好樣板



記不得已經有多久,也許從1895年台灣沒了科舉以後便不再有過,作文又成了許多學子與家長們討論最熱烈的學科,包括這幾天的媒體也持續在探討作文的重要、作文怎麼寫等等,據說作文補習班竟然還成了當紅炸子雞,我看了有些納罕。說老實話,我對於如今的會考到底有哪些門道並不清楚,但是當我在電視上看到相關的報導裡居然出現了「賽局理論」這一類的字眼,還是覺得挺諷刺的,這會考居然成了某些學術夾槓的現實註解,就像我臉書上網友說的,這選填志願的機制根本就可以說是「具有台灣特色的無知之幕」,令人啼笑皆非。

面對這樣的台灣奇觀,我原本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畢竟我距離會考的年紀也太遠了點,而且身分上既非家長,也不準備當家長,會考於我何有哉。然而就在一系列的作文相關報導之中,有一則特別引起我的注意,就是前幾天由教育部公布的本屆會考滿級分作文範例,眾家媒體多以「滿級分的作文怎麼寫看這裡」之類的標題大加宣揚,有的還大肆報導是文作者平素的閱讀習慣與求學歷程,頗顯「有為者亦若是」之概。然而我看了文章之後卻是大大地搖了搖頭,尤其是看到新聞裡報導寫作測驗閱卷召集人所說的:「今年的題目屬於論述文,和往年要求學生寫自身經驗的題目不太一樣,很多學生文字能力足夠,卻無法切題帶入論述的層次,因此無法拿到6級分。」更是感到荒謬。

這種通篇空話的文章,我看了半天完全沒找到「論述」在哪裡,然後拿到滿級分。常聽到有人建議廢考作文,我不確定是否該如此,但是我贊成廢了這樣的閱卷老師。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挺誰主義與台灣之光



昨日下午到台大聽了最近科學界最火紅的議題的演講,題目是「大霹靂的回音」,主講者是新出爐的「台灣之光」郭兆林教授。雖然說是科普演說,不過我沒想到這麼「普」,前半段真的像是基本物理與天文知識課程,後半段才是實際的重力波研究內容。70分鐘左右的演講結束,接著是開放提問時間,咱們的媒體果然沒有辜負我的期待,問出口的問題都沒有什麼sense,這倒也不能太責怪記者,畢竟我們的媒體不像《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那樣有科學版,還能養出專業的科學與科技記者,我們的市場不只小,而且讀者對科普越來越沒有興趣,這些年台灣的新科普書少到可憐,甚至連以前還算熱賣的一些書現在也不見了,沒有那個報導需求當然也就沒有那種專業記者。這場演講也一樣,記者幾乎都只能問一些軟調性的問題,台灣對你的求學歷程有什麼幫助?你在國外碰到什麼困難?你如何排解你的挫折與壓力…。到了晚上我看看各家的報導,果然也差不多是「三分科學,五分勵志,兩分八卦」的寫法,這現象其實是我們讀者與媒體的「共業」。可是最後提問的中天記者居然問出「你對服貿有什麼看法」(見影片約1小時34分處),我真的整個人的火都上來了,前面已經有一個傢伙問過學運的問題了,後面居然還有人連打,這是一場「宇宙學演講」,講者都已經說了他沒接觸這些也沒什麼意見,你們還要逼著人家表態,唉。記者不作功課、問不出問題沒太大關係,乖乖回去抄點東西交差就好,不說話沒人當你們是啞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