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son的隨筆網站
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
If study's gain be thus and this be so
空窗了三年多,這部落格大概已經算是在棄置狀態。反正閱讀部落格的時代也早就已經過去了,現在還在寫部落格的人何其之少,其中以文字書寫為主的人更是瀕臨絕種,不過就像我以前說過的,我覺得部落格之於社群網站,有如紙本書之於部落格,書寫者的心態會受到自然而然的影響,所以我還是喜歡看部落格一點,不同的是,現在能看的幾乎都是外國人寫的,畢竟外國人的公知網紅風氣不如台灣(還有很多原因,像是Twitter不利長文、喜歡談論深度閱讀的人也比較多等等),還是有好些人從以前一路寫到現在,而且不乏有閱讀相當廣博之人,比起那些為了餵養粉絲,有什麼骨頭渣籽都要吐個乾淨來賺取剩餘價值的公知,老派的部落格讀起來真是舒服多了。
很多年前我在自己的臉書上說過,寫部落格不一定希望很多人看,有越多人看這部落格,這裡就越不是屬於我的地方,大抵也跟上一段說的心態有關。現在這裡放空了多年,應該算是「非常屬於我」了,這陣子忽然心血來潮,在一場跟人鬼扯蛋的夢境後,因為無所事事而把夢中對人說的話打了下來,成了半篇文章。其實這種寫到一半、寫過就算的文章我有很多,但是沒有一篇的由來是如此好笑的,所以趁著搭廉航飛機什麼都不能做的機會,以無聊接無聊,索性就把文章給補齊了。
雖然這部落格的文章更新頻率越拉越長,後來還棄置多年,我有時根本忘了還有這個地方。不過這些年我想說的事情,或者說我想過的「題目」其實可能反而更多,就算沒有上百也該有七八十篇,只不過沒有什麼書寫的動力,有時連寫個幾段都懶,直接在腦子裡轉過一圈就算數了,頂多在個人臉書上發點閒話。因為說老實話,我覺得對公眾說話已經沒有什麼意義,台灣現在的公眾言論市場已經沒有救了,貌似言路大開眾聲喧嘩,實則順風說話投機討好,與其說是各種不同立場可以彼此激盪,不如說是大家各自拉幫結派抱團取暖,幾乎所有表面的大論述大道理都是出於背後的「門派利益」而發,而大家也已經習慣如此看待他人言論,某某人講的話我不愛聽,那他一定是「X粉」,是對方的鷹犬甚至走狗。幾年前我寫過許多對台灣網路言論發展的觀察心得,現在看來有好些都還適用,尤其是負面的那些地方,不僅沒有改善,而且惡化了許多。現在這裡既然已經是「我的地方」,我就講些大白話,我對台灣的公眾言論發展早已不抱任何期待,甚至也不只是言論市場,對閱讀、教育、求知方式,還有對我來說差不多已經等於是髒話的「思辨」,我都非常悲觀。當然這些都是我個人的想法,沒必要一一細講,我甚至也覺得不這樣想會比較好,因為如果真的已經沒救了,那在完全沈淪之前的最後一段時間活得開心點難道不是好事嗎?就像契訶夫的小說一樣,細看現狀、觀望未來總是煩惱的根源,何如跟大家一起對當下叫好,覺得明天充滿希望?
說到公知們拉幫結派、裝腔作勢,我大概可以把前面這一大堆嘮叨跟原本寫好的「夢話」串在一起了。這幾年我常常回過頭去想尼采在《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裡所說的:「對於離遠的人物,我們只要知道他們的目的,便足以籠統地臧否他們了。對於靠近的人物,我們則依據他們實現其目的的手段來做判斷;我們常常反對其目的,卻因為其實現目的的手段和方式而喜歡他們。」
我說過,最早覺得尼采講錯了,看看眼下的現實,大家幾乎都是「為了目的不擇手段」、「只要目標是我認同的、只要能打擊到我討厭的對象,那手段是很次要甚至不重要的事情,不然難道要我幫那些討厭的傢伙說話嗎?他們才是萬惡之源啊!」但後來越來越覺得尼采沒錯,雖然在公眾的領域裡我們確實老愛不計手段黨同伐異,但那些對象多是「站在遠方的人」(Bei fern stehenden Menschen),在真實的人際交往中,我們確實很看重手段,很計較切身感受的好壞。但也是在這幾年,我會開始把尼采那段話的重心從後半段轉移到前半段,換句話說,我會想「對於離遠的人物,對那些站在遠方的人,真的只要知道目的就足以籠統地臧否人事了嗎」,而最常觸發我思考這點的,就是閱讀國際新聞的時候。
我算是個很愛看國際新聞的人,臉書牆上泰半內容都是各種國際媒體的資訊,倒不是我想充實什麼國際觀或甚至有知識恐慌症之類的問題,而是單純覺得有意思。對我來說,看國際新聞跟看歷史是很相似的,不論從方法、道理、樂趣、結果來說都是殊途同歸,不過這些跟我這篇要講的事情沒有太大關係,(有機會的話)之後再另外行文細講。重點是,除了格局大小之外,看國際新聞比起看本國新聞還有其他好處,一是媒體的素質不同,台灣的媒體跟紐時、紐約客、華爾街日報、大西洋月刊、哈潑、鏡報……有什麼差異,應該不用我多言;但另一方面,讀國際新聞的另一個好處說來卻有一點怪異,那就是「隔」。因為那畢竟是「別人的事」,是「fern stehende Menschen」,我們比較能夠純粹用理性或智性去審視那些事情,川普再怎麼離譜,那是人家的總統,我們可以在搖搖頭的時候一笑置之,不會像是在看到蔡英文、韓國瑜時有那麼深切的失落感與無力感。講白一點,看國際新聞似乎比看國內新聞要來得安全一點,輕鬆一點。問題是,這安全感有道理嗎?我們真的可以這樣輕鬆嗎?我們真的「只要知道他們的目的便足以籠統地臧否他們了」嗎?
在這資訊大爆發的年代,尤其是社群網路發達的時代,我們獲取資訊的工具遠較以往為多,成本遠較以往為小,只要有心,多數的新聞我們都能夠在單一報導之外繼續深究許多細節,即使國際新聞也一樣(而且有時候甚至比國內新聞更方便),如此一來,那些「離遠的人物」其實也未必真的那麼遙遠,只是看你願不願意再仔細看看他們而已,一旦你看了,他們的血肉魂魄就會漸漸補上,不再只是一個模糊的人物影像。講簡單一點,川普說的很多話都很蠢,但是在美國有很多人照樣買單支持他,如果你越是花心思去看那些支持他的人說什麼,而不是只憑公知與台灣媒體的三兩句酸話,就會發現這些支持者不見得都那麼蠢,甚至其中有很多教授級的知識分子,他們支持川普也不是因為被收買或能夠有什麼直接的好處,比方說,他們有的只是比起美國傳統自由派來說更受不了如今的進步派,寧可選擇一個不再滿口仁義道德的商人。當然這只是其中一丁點的原因,我也不是說這樣的理由或選擇就有道理,我要說的是,一般人在閱讀新聞與評述世局的時候往往很缺乏這種「關注後之理解」,用哲學術語來說就是沒有顧及「慈善原則」,這情況不只是對於「離遠的人物」適用,對台灣的情況也一樣。嘲笑韓國瑜與韓粉多麼容易,一個蠢字就解決了,有幾個人願意多花心思去注意哪些報導其實根本是所謂的「假新聞」,以及為什麼會有幾百萬的韓粉還會這樣瘋狂支持一個被主流意見視為笑話的人物呢?相較於嘲笑川普與美國的中西部老白男,對於韓國瑜與韓粉,我們看新聞的方式、看事情的方法,除了「新聞案例」看得比較多以外,難道有什麼本質上的差別嗎?
雖然我要談的不是選舉,不過為免被人戴帽子說我在挺韓,還是簡單補充幾句話好了。我這人從沒投過票,也不打算投票,但硬要我投的話這次我會投小英,我也覺得這次讓她勝選對台灣比較好。除了因為韓國瑜當選的話台灣大概得要陷入四年的街頭抗爭,更重要的是,什麼事都沒做、什麼問題都沒改的國民黨,有什麼資格重返執政?只因為人家爛就要我投你?而且台灣目前走的路是對是錯還不能說死,那何不繼續走下去?就採取跟中國對抗的路線,就完全廢核擁抱綠能,到時候結果出來,就算發現選錯了路,我們還有一丁點的機會學到什麼經驗或教訓,如果中途轉彎,到時候必然又是萬事繼續拉扯不清,還不如一條道走到黑,是好是壞大家一起學習,一起承擔(當然,以我對台灣人的判斷,99.99%根本學不到什麼東西,也不會願意承擔選擇的後果的)。
把話題拉回到國際新聞上,很多人會說讀國際新聞是為了培養國際觀,但我的經驗告訴我不是如此。如果是像我前面所說的那種讀法,那所獲得的頂多是瑣碎片段的資訊,不僅沒有甚麼用處,甚至還可能形成錯誤的刻板印象,三言兩語就講完一件大事,反正這世界就是那麼多蠢人笨人壞人,誰誰誰就一定是如何如何。這種世界觀,就像很多老人家看待自己搞不懂的新科技新制度時就簡單否定了事一樣,對個人和世界都說不上有什麼好處。在我看來,閱讀國際新聞是很個人的事情,閱讀的類型與邊界也應該如此,我們沒必要為了增進知識而讀,畢竟範圍真的太廣,光是美國的新聞就看不完了,如果還要像我說的有「關注後的理解」,那得花多少時間?所以我說,不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好好讀國際新聞,也不是每一種國際新聞都需要好好關注。回到前面說過國際新聞跟歷史的類比,重點都不是在知道發生了哪些事情,而是在訓練自己把事情跟事情串在一起、網羅成篇的能力,換句話說,這兩者都是在訓練我們理解世界複雜度的工具,學會怎麼在這個千頭萬緒的世界裡,藉由一個又一個片段或局部的知識與事件,織就出一個有系統有意思的網絡,並認識我們身處的時空在這網絡中所處的位置,因為很多時候只有透過跟他人或過去的比較,我們才會知道自己與當下有多麼特殊,也能更了解這個時空當下的各種來路與去向。想當然耳,這網絡的大小格局完全是因人而異的,完全不懂的人最是容易覺得一切都非常清楚簡單,這世界在他們眼中沒有什麼奧秘,看到有什麼難解的現象也無法勾起他們的好奇心。是的,好奇心,閱讀單一則國際新聞的時候,其實往往也很難說對於建構我前頭說的那個認識網絡有什麼確切幫助,很多連結是在長久的閒置後才忽然接上的,更多時候則根本不會接上,所以如果要拿這個當成理由來叫人應該閱讀國際新聞,我覺得似乎有詐騙之嫌。願不願意花這心力,還是看個人而定。
知名的博學大家馬克斯韋伯在十幾歲的時候有個怪興趣,就是背誦各種關稅表單,藉由這些進出口商品的項目與數量,他可以推估一個國家的經濟、生活、風俗等等的概況,這算是一個生活在十九世紀末的小孩拓展自己世界觀的方式。我有時候會想,如果讓韋伯活在這個網路如此發達的年代,那他是會變得更加博古通今,還是反而會茫茫然不知所向?就像我喜歡「逛」維基百科,看到有什麼有趣的衍生內容就接著點開,然後又看到什麼再繼續點,有時候一兩個小時下來看的已經是跟一開始完全無關的東西了,雖然我自己覺得有趣,但這種「累積知識」的方式是很難說有什麼用處的。讀國際新聞也一樣,不說那些八卦和休閒小品,光是那些認真報導、深入探究的文章,每天什麼都不做只是一直閱讀也讀不完,遑論要能夠對事事有「關注後之理解」。但我認為事情也可以反過來看,如果你找到了自己關注的事物,就容易張開理解的網絡,畢竟沒有必要每個人都要像是韋伯那樣的博學家,對於國際新聞的關注角度應該是很個人的,就算嚴重地偏食、挑食都沒有關係,我覺得就算關注的範圍很小,只要你讀得夠多、想得夠多,不但一樣可以鍛鍊分析世事的能力,而且也會懂得知道自己哪裡不足。這也是我對現在台灣許多喜歡拿「你看國外如何如何」出來說嘴的公知最不耐的地方,把一點網路上隨便找到的資料拼湊一下,補一些文青風格的濫情文字,然後反過來結合台灣的時事就拿出來「販售」了,稍微了解實況有多複雜的人都知道他們在胡說八道,但是沒辦法,大眾願意買單,尤其越是「文勝於質」的越有銷路,這就是我們的現況。當然這些公知的做法並非一無可取,他們至少做了一件我認為正確的事,就是把外國的事情跟我們自身的情況連結起來,為了了解眼前而去看看遠方,這可能是我們了解世界最直接而簡單的理由,雖然到頭來我們可能發現這世界其實根本並不簡單與直接。
閱讀國際新聞就跟所有的閱讀一樣,就算不能培養出什麼過人的能力,只要能讓個人增進一點知識或見解也都算是好事,每個人都可以設定自己想達成的目標大小。然而即使「為了眼前而看遠方」時會有各種視角與資訊上的取捨,其中許多還不見得說得清什麼道理,但自己取捨跟別人幫你取捨還是非常不一樣的。在這複雜萬端的世界裡,任何一個事件都與數不清的其他事件相連結,我們永遠只能摸清其中數條理路,根本不可能事事都有什麼關注後的理解,況且慈善原則用過頭了會讓人幾乎喪失所有的判斷力,不論這樣是對是錯,起碼不是一般人想要追求的。所以回到尼采的那段話,我想那「足以籠統地臧否他們」的「足夠」應該說是對我們認識能力的妥協,我們只要知道離遠之人大致做了些什麼、目的何在,只要兩者的連結不顯得突兀,就能很快地把這塊拼圖放到我們建構的認識網絡裡並給予價值判斷。如果說多深入去看國際新聞對我有什麼好處,我想就是在擴張這個認知之網的同時也補足其中的細節,當然我們永遠都會有漏網之知,甚至永遠會掛一漏萬,但是把網子張大一點、編密一點,當我們把那些離遠的人事物放入網絡中時也會更加縝密,用大白話來講,接觸新的訊息時你會比較有屬於自己的條理,對其中何者尋常、何處有異會更加敏銳,比較不容易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
這早已遠不只是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不但有無限的資訊,其中還有很多別有用心的資訊。大家都在講假新聞如何可惡,政府應該如何把關,這些當然沒錯,但現實上我們都知道杜絕假新聞根本是做不到的,不只是技術上辦不到,從人性來看也辦不到。事實上,我們就喜歡看簡單的「事實」,而這就是假新聞的溫床;甚至就連複雜一點的「故事」,常常也摻混了說故事者的私心,然而現今大眾所用以判斷孰是孰非的工具,並不是縝密的知識網絡,不是關注後的理解,而是風向與好惡,如果這則故事我不愛聽,那故事裡的道理一定是錯的,如果這則新聞對我喜歡的立場不友善,那得要先考較一下寫的人是什麼動機。我不是說我們完全不可以這樣,畢竟事事求真求公允真的很累,但最起碼該要知道自己什麼時候算是在偷懶,而當你有了這樣的自覺,你也會比較容易發現告訴你資訊的那些人是不是也在偷懶,甚至想要誆騙你。雖然說到底,看國際新聞跟看國內新聞的方式其實沒有兩樣,但是畢竟媒體的品質不同,我們所投射的情緒更不同,所以想要鍛鍊自己的新聞識讀能力,國際新聞也許是更好的選擇,而方法跟歷史一樣,你可以去讀第一手的史料,可以去看專業一點的二手研究,但是聽人家說書講故事的時候卻要小心,別把裡頭的趣味和情感當成你認識某段史事的前提,因為那是人家灌過水、改過模樣,鋪排張羅好餵給你的,如果沒有留心或深究,那就像是把三國演義當成三國誌來看待一樣荒唐。類比於國際新聞,你可以自己去看外國媒體的報導,甚至去看台灣媒體的國際新聞也都還好,畢竟他們都要講求最起碼的規矩(當然彼此間的優劣差異甚大),但你最要小心的就是那些「好心」幫你整理好「正確視角」的網路公知,尤其他們講得越是動人越是煽情越好理解,那你就越該小心。我甚至認為有一個簡單的判準,如果你有一天發現讀了我們那些公知所講的(國際)新聞,在你還沒細部查證之前就可以說出許多疑點與不足,而且還發現絕大多數的(粉絲人數很多的)公知都有這樣的問題的話,恭喜你,你就出師了。
關於歷史與國際新聞的類比,以及更多對於台灣國際新聞閱讀文化的觀察,我從前林林總總記下了不少,如果有機會會再另外補成一篇文章。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想到這個Blog竟然還有更新的一天
回覆刪除好險RSS正常運作,抓到了這篇文章
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依賴懶人包、新聞媒體節錄的重點
卻沒想到懶人包有可能是假的,媒體也常常故意造假、或抄到假的懶人包
看國外新聞能一笑置之
看到國內新聞就沒辦法了
人們無法分辨訊息的正確性
真是現代社會的悲哀
有句話說得好
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
記得當年某政黨為了打擊國民黨而攻擊血液基金會
名嘴配合在節目上大肆造謠
到現在我還記得當年曹長青在節目上時造謠的嘴臉
最後雖得平反,但影響已經造成
導致不少人不願意去捐血了
假訊息、假新聞造成的危害極為恐怖
知道真相卻無能為力的時候 很悲哀
假新聞在可以預想的未來內防不了,誰可以斷定何為假新聞?這種權力只會造成言論的不自由而已。
刪除中國花那麼多錢在維穩都不能遏止謠言了,這件事做不到也不該去做。
我會開始看國外媒體並不是什麼高尚的理由,只是覺得國外報導台灣的新聞比較客觀中立,不會帶有太多個人情緒而已,就跟你說的台灣人看國際新聞的感受類似吧。台灣的中央社報導我覺得是比較客觀一些的,這也要感謝google助理的推薦哈哈;有空的話可以開無痕去看看中國的環球時報,看看民族主義的官方操作長成怎樣也是挺有趣的。
回覆刪除不過看多了國外的新聞,了解了他們的歷史以後,反而覺得國內外的人素質沒什麼不一樣,國外大眾也是長那樣,而台灣也不乏有內涵的人,你覺得台灣人素質比較不好也可能只是你太熟悉台灣人而已吧,國外反而可以簡單透過網路篩選,他們大部分人其實也都只會講垃圾話(史特金法則)。
換個角度想想,如果社會上每個人講話都跟你一樣有內涵,跟你一樣有篩選資訊的能力,那你的能力就屬於平均值了,你就是大眾了,你又有什麼特別的嗎?所以別期待大眾的素質可以有啥大的變化,因為人們就是長成那個樣子。
不過你有這些內涵與辨別資訊的能力,也是運氣好環境能夠讓你讀那麼多書,而且還有心力去表達想法、過濾想法,社會上許多人可能書沒讀那麼多,可能生活被工作與家庭塞滿,人越老破事越多,精力卻越少,所謂大眾就是取每個人能力的平均值;如果只看表達與辨別資訊的能力,那也是一種不公平,農夫不會要求你跟他有同樣的種植能力,配電工人也不會要求大家都去考丙級證照,軟體工程師倒是很希望大家都懂一些coding的技巧哈哈...社會就是這樣分工合作的,公知們如果有提升公民素質的抱負,那就去做吧,只是別要求每個人都有那麼高的表達與閱讀能力就好。
「隔」真的是緩解異溫層的好方法,即使是英文不夠好的我,利用「隔」這種心情混跡中國一兩年,想了許多以往沒辦法想的事,收穫不少。只不過每當如此,更覺所思所得竟無法拉回到台灣,實在感傷。
回覆刪除我比較好奇你怎麼有那麼多時間?現在我開完計程車回家休息之後只想打電動、看95直播。而且看新聞不會變聰明也不會賺到錢,只是增加自己喇賽浪費時間的「談資」。
回覆刪除太偏激啦,看國際媒體也很文青啊。還有,不去投票不是什麼好說嘴的事,畢竟政治是城邦所能實現的最高善
回覆刪除現在這種後真相狀態要搜集事實已經不需要靠媒體了,不如說不靠媒體自己收集出來的事實更有意思
陰謀論這類資訊本來就很難查證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