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就是我們常聽人家提到「我正在重讀…」,而不是說「我正在讀…」的那些書。 - 卡爾維諾
The classics are the books of which we usually hear people say: "I am rereading…" and never "I am reading…." - Calvino
部落格一擱著,又是兩個多月過去了。說好了要談點跟讀書有關的事情,尤其是在心頭上放了好些年的幾篇,不過我決定還是先緩緩,等到哪天興致湧上來了再一次寫完。也不知道是年紀大了,還是腸子冷了,現在想到寫部落格就好像要繳帳單一樣,千萬般不情願。有時連過來看看都懶,一兩個禮拜也不會檢查一下留言,幾乎已經忘了這裡的存在。說老實話,那也是一種輕鬆自在,就像沒有信用卡就不用繳卡費一樣,事情簡單了許多。
說要談讀書,恰好前陣子有個很熱門的「讀書新聞」,沒錯,我說的就是師大那個「2016全國高中生人文經典閱讀會考競賽活動書單」。要知道,在台灣這可是多麼難得的事情,大家居然板起臉來正經八百地詳談某某書單,不論是像某些公知們標榜自己從中獲得了多少益處,或是如大部分鄉民那樣簡單罵幾句「神經病啊,這些書教授自己難道都能看懂嗎」,乃至於師大站出來澄清與反擊,再看看後頭冒出頭來的再回應,包含一些亂點鴛鴦譜的惡搞經典書單,或是看起來超有高度的宏文偉論,我都覺得很好玩,因為這是我印象中台灣第一次像國外那樣談「哪些書最經典」、「該怎麼讀經典」、「為什麼你的經典比我的經典還經典」等等「經典問題」。如果你常看一些歐美的媒體,也許會發現它們每隔幾年都會玩一次這種遊戲,然後一群文化人就會煞有其事地站出來吵架。也不是說這樣就比較有文化、有水準,但是在這出版業顯得已年華垂暮的小島上,居然還會看到這等全民遊戲,不能說不讓人意外。這類題目我其實也有興趣,只不過在大致看了眾家的高論之後,我給自己定了個規矩,一個之前就已經有了主意的想法 - 以後不再寫當下熱門議題,一定要等話題冷了再寫。這可以說是老人家的中二叛逆心態,但我更希望以此告誡自己,不要去揣度大家想要聽到什麼東西,否則幾年後回頭看看自己當初的文字(這也是本部落格對我而言的最大意義),豈不覺得漠然?
所以,這是一篇沒什麼深度洞見,沒多少遠大目光,不講大制度大設計,不具備轉貼價值的文章。我只想從自己從前的經驗來談年輕人(尤其是中學生)讀經典的二三事,也許能給想要這麼幹的年輕人一點參考。
我是一個從高二開始發了失心瘋,棄學業課程於不顧,整天偷看經典著作的人。之所以言「偷」,因為老師在上頭講課,我把書放在底下偷看,課程越無聊那書本就顯得越有趣,我甚至覺得那真是這輩子後來都不再有過的讀書之至樂。從《約翰克利斯朵夫》開始,我一本本文學名著,或借或買,生吞活剝啃了下去,再從文學轉戰哲學,叔本華、尼采、黑格爾、康德,能借能買的中文本都去找來,那是一個有點久遠的年代,連網路都沒有,一個身在南部的高中生能找到的書其實不多,上課與考試之餘要能有時間看完這些書更是不易,我詐騙老媽說要留在學校晚自習,結果都是在看這些玩意兒。因此,我有不少大部頭的經典都是在這時期看的,有些至今仍然沒再讀過,虧得年輕時記憶力比較好,也許還記得點內容。
我講這段往事不是要標榜什麼,炫耀什麼,畢竟多年後的現在我不過就是個平凡的魯蛇,也沒成就出什麼大學問大事業。不過老實講,當年真的是挺自豪的,對一個周邊幾乎所有人都只埋頭準備考試的高中生來說,讀這種鬼玩意,還能讀出一點興趣,沒事烙幾句尼采福樓拜卡夫卡,那不只是臭屁而已,也是一個尋找自我認同的儀式,正是因為發現了一塊只屬於你的祕密基地,所以你好像就變成了另一種意義的超級英雄。說穿了其實中二得很,但自我認同有時候就是這麼一回事。當然,在升學至上的環境裡,這種搞法是有風險的,或者應該說你得要有條件。首先,爸媽要許可你讀這種對課業沒有幫助甚至有壞處的書,或者是管你管得不太嚴;另一方面,學校也要能夠配合得上,老師要能夠放任你這麼「自以為是」。我運氣好,父母不管(或是說不知道怎麼管),又碰上個開明的導師,甚至願意在其他老師跟她投訴我的劣行時幫著說話,順便把上課時偷看而遭沒收的書討要回來給我。那情況就好像是一個囚徒碰上了開明好心的典獄長,會讓你為了旁人眼中的一點小事而感恩戴德,終生不忘。
越講越遠了,老人家講古就是這樣,畢竟那可是上個世紀末的遙遠歷史…。為什麼講這些?因為隔了這麼多年回頭看,我想從自己的例子來談當時讀經典的得與失。首先,為什麼那個時候我特別能夠讀得下那些大部頭的硬書?說老實話,現在叫我像那樣讀實在不太可能。一方面是興趣在點燃之初比較炙熱,二方面是這些書被高中時期枯燥的學業給反襯出更大的趣味,然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卻往往讓人難以啟齒的原因,就是假掰。沒錯,裝模作樣、故作高深的假掰心理確實是讓自己願意讀經典的莫大動力,尤其對中學生來說更是如此,不只是我,就我所見絕大多數初讀經典的人都有這個心態。假掰不僅可以給你讀下去的動機,而且還會讓你敢於不懂裝懂,明明根本不甚了了於書中內容,卻可以抓著幾個漂亮的句子就向人說嘴顯擺,自我感覺極其良好。當然有讀過畢竟就算好事,倒也不一定要苛求得要如何治學。可是就我自己的經驗來看,有些當年讀過的經典多年後又再重讀,才發現當初真是好傻好天真,處處自以為是強作解人,其實跟沒讀過也差不了太多。讀經典如果只停留在前面的假掰階段,確實可惜了些。
說到重讀經典,我常常會引述卡爾維諾數十年前的名篇:〈Why Read the Classics?〉,也就是開頭那句話的出處。這是一篇太有趣、真有洞見的文章,就算看到不同意之處,依然讓人擊節稱快,可惜這次的論戰中似乎沒看到人提起。卡爾維諾擅長在嘲謔中挾帶深刻的觀察,當他說經典就是人家會告訴你「我正在重讀」的那些書,不僅是因為說自己之前沒讀過顯得實在太沒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說,這種書每一次讀都同時既是初讀又是重讀。確實,即使脫離了追求假掰的人生階段,經典依然經得起反覆閱讀,每隔幾年再讀一次都還可以有嶄新的收獲,而且隨著年紀漸長,品味與喜好也會改變,有些書更是在年輕時不太可能嚐出滋味的,文學尤其如此。我讀過三次《安娜卡列妮娜》,越到年長時再讀,越覺得托爾斯泰真是神人;同樣地,高中時代喜歡莫泊桑遠過於契訶夫,因為前者的戲劇張力著實強大,然而現在卻覺得契訶夫的筆鋒俐落而深入,更值得反覆閱讀。
相較於文學經典,社會科學經典的門檻通常在於背景知識,不論是成書的時空環境背景,或是思想體系的沿革背景,都不是年輕人隨便就可以跨過去的。當我們閱讀一本人文經典,大致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這本書寫了什麼」,第二個是「這本書何以這樣寫」,如果你沒有背景知識,那大概頂多只能懂前者,而且恐怕能記得多少都很有問題。也許有人會說,既然經典可以甚至應該反覆閱讀,所以就算這一遍只看到「寫了什麼」又如何?以後再慢慢積累就好,有讀總比沒讀好啊。也不能說這樣講不對,但我還是寧可現實一點,如果聽到人家說某某書好棒好深奧好經典,然後就趕緊找來讀,不但第一回有九成以上的力氣做了虛工,下次再讀時情況也不會好多少。讀經典有時挺像是在談戀愛,你跟書之間是否能夠彼此契合,得看你是不是在對的時候碰上合適的書,如果只是賭運氣隨便試,大多數的結果都是「怨偶」。人生如此有限,怎禁得起這般虛耗?
如果我能碰見高中時期的我,現在的我會給當時的我什麼建議呢?我不會勸阻他繼續假掰,因為那是他閱讀的一大動力。但是我會告訴他,可以多看些你當時就能看懂許多,但日後依然值得一再重讀的經典,像是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笛卡兒的《沉思錄》、康德的《通靈者之夢》、韋伯的〈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及〈政治作為一種志業〉、紀登斯的《批判的社會學導論》、海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等等,這些都是我後來才讀的,不僅是經典中的經典,對一個稍稍開了竅的高中生來說都不會像天書般難讀,起碼可以獲得許多啟發,日後重讀時,也比較有望從「這本書寫了什麼」跨入「這本書何以這樣寫」的境界。
以這樣的標準來說,師大那個經典書單裡,我最推薦高中生的是《第三種(黑)猩猩》,這本書包羅萬象,有趣、不難懂,但是等你日後再把賈瑞戴蒙的其他書都讀過之後,再回頭讀這本書,還可以看到許多當年沒注意到的啟發。反面來說,我最不推薦的反而是我比較熟悉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我這幾年常看到有人在批評《超譯尼采》後,馬上大力推薦想讀真正的尼采著作的人去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然而這本書其實非常不適合對尼采還很陌生的人讀,尼采自己說這書是「für Alle und Keinen」,一本「給每個人看卻沒人看得懂」的書。我從高中到現在不知道看過幾回了,從中文、英文一路看到德文本,然而越看越覺得不懂,我所說的不懂還不是什麼「見山不是山」的境界問題,而是因為懂的內容比以前多了,反而讓不懂的內容也跟著變多,聽起來挺矛盾的,但其實讀經典往往就是如此,真的都不懂的時候不覺得自己看不懂,懂得多些了以後才覺得原來問題那麼多,但此時也才算看出點滋味。我建議如果大家真的很希望多了解一點尼采的話,《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反而應該要放到後面再讀,雖然這書充滿假掰能量,非常便於引用,但你大概根本不知道你引的是什麼東西。我推薦的尼采入門書是《道德系譜學》,這本書在尼采的思想體系中有承先啟後的地位,行文也比較平實,而且對後世影響也很大,像是那個經典書單上的另一本書《規訓與懲罰》,如果你看過《道德系譜學》的話,會更容易啃得下去。
講到這裡,我想大概會有人問:「所以你要開一個自己版本的經典推薦書單嗎?」這種事我肯定是不幹的,不僅吃力不討好,而且抓出一套適合每個人或多數人的經典書單,既辦不到又不必要。畢竟連到底什麼是經典都是吵不完的老話題,我上頭舉的一些書恐怕也會有人質疑是歐美文化霸權的產物,反正我這裡向來沒有什麼讀者服務,這種事就交給各路公知們去幹就好。這篇文章照著原訂計畫,就只是談談讀書相關的二三事。希望接下來後續有力,能寫得下去,把擱在心頭上的舊貨給清一清吧。
沒想到難得遇見Wenson更新了,感動。
回覆刪除另外真的有觸感,就是懂得越多,越覺得自己不懂,以前甚麼都不懂的時候看了書都覺得很對,結果多少有了一些知識後,看著一件事反而變得不懂了,好像是公式套錯卻找不到錯誤的那樣,真不知是越讀越有智慧,還是閱讀越沒智慧。
終於更新了
回覆刪除Wenson為什麼覺得通靈者之夢經典啊?我是哲學的研究生,之前從沒聽過這本(不過我也不是研究哲學史)
回覆刪除終於更新了
回覆刪除我觉得经典是最常被引用的那些作品XD
回覆刪除我也是在有重度精神疾患時[偶然]翻開了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經驗之種種,才一口氣將它看完。在那之前該書已經買來擺著一年多,之前都沒有讀它的動力。有的時候自己跟特定書的關聯很難用常理解釋。
回覆刪除尼采的書超難啃 需要大量的假掰才會懂ㄧ點點 但我enjoy他用的字
回覆刪除我也是在高中的時候生吞活剝假掰又痛苦地把約翰克里斯朵夫啃完,到現在都沒有覆讀過,更遑論有什麼理解了X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