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son的隨筆網站
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報導那報導我們的大報導
我喜歡看新聞,除了我們自己的新聞台,其他各國的我也會看,尤其身在國外的時候,我都會看看他們的新聞和廣告在播什麼,不只是為了吸收資訊,而且我認為從這兩者之中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個性與偏好。相較之下,戲劇就常會戴著假面具,只給你看他們希望你看到的東西,但是新聞和廣告就比較像真心話,訴說著這個地方的人喜歡些什麼。台灣作為「新聞大國」,擁有密集到氾濫的新聞頻道,當然有很多與眾不同的地方,有些很容易了解,也有些奇妙的現象,我想說說其中一個切面,希望由此窺探台灣媒體乃至於台灣人的幾個性格面向。
七月將至,算算這一年來台灣真的是在國際上特別「露臉」,從去年下半年起算,復興空難、高雄氣爆、復興又空難、囚徒劫獄、樂園氣爆,每一項都引起國際媒體關注。Shit happens,這不奇怪,奇怪的是我們的「後設報導」,也就是報導人家如何報導我們,你總是可以看到事件發生後不久,各家媒體一定都會出現一種新聞,告訴大家「針對OOO意外事件,國際媒體也大幅報導,包括CNN、BBC、NHK…」,而且不只是細數有哪幾家媒體有報,連報導的時間長度、放置的版位如何等等也都要解說,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我印象中不曾在西方媒體中看過類似的報導,除非是哪個媒體說出了很奇特的東西,不然為什麼要告訴國人「有哪個國家花了多少時間來告訴他們的人民我們發生了什麼慘事或壞事」?相較之下,那種報導「台灣之光」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揚眉吐氣、人家講了我們什麼好事就想出口轉內銷的心態還比較正常一點,畢竟這是一種弱者的常見心態,甚至就連大國也偶爾難免。可是為什麼一定要快點公告周知自家鳥事的能見度呢?而且不只是一家媒體,也不只是一次事件,而已經是長期且必然的報導模式,代表民眾的確是喜歡看這種新聞的,某個意義上還可以說已經是台灣常見的「國際新聞」類型之一,當真是舉世一奇。
為什麼我們會產生出這麼特別的新聞類型?我心裡沒有確切的答案,不過我認為倒是可以從這種新聞想表達什麼來觀察,尤其是新聞背後的潛台詞,可以對應到許多台灣人與台灣媒體的常見心態。我列出比較明顯的五點,也許不能說是這種「後設報導」的原因,但起碼都有相干,或者借用韋伯的話來說,有選擇性親和的關係。另一方面,透過這些比較,也可以看出這種報導的失準,甚至是荒謬。
一、遠來的這和尚會唸經
台灣的媒體密度之高傲視全球,但是台灣媒體和記者的社會地位之低卻也是舉世罕見。「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甚至在Google裡輸入「記者」,第一個冒出的關鍵字居然是「腦殘」。媒體與記者被視為社會的亂源其來有自,是否過頭了也不需要在這裡談。我要說的是,台灣的媒體與記者在民眾心目中一向缺乏公信力,同樣一件事,我們會認為外媒的報導通常比我們可信、可讀、專業(當然有少數例外,例如中國媒體、英國研究等),這其實也反映在更大的專業層面上,畢竟人家是先進國家,說起話來好像就是比我們有權威。所以我們連報導氣象都要引述外媒,當有颱風警報時,除了自家的中央氣象局預報,如果CNN的氣象有談到的話也得趕緊報導一下。當然,這種報導有時候真的是有意義的,例如去年底的復興空難,CNN請到專家來分析螺旋槳的旋轉狀況,繼而推測比較可能的失事原因,相關的專家證詞如果我們自己沒有,那麼引述外媒就很合理。可是絕大多數的台灣災變新聞其實外媒都沒有發表什麼專業觀點,就算花上幾分鐘、大版面當成頭條,其實通常也都是純粹的資訊報導,甚至還只是引述台灣媒體的報導內容與畫面而已。對人家來說,這就是世界某個角落發生的奇聞新事,聽聽就算了,然而我們卻花偌大力氣去報導他們報導我們報導了什麼,不是很荒謬的事嗎?
二、認證事件的重要性
這一點跟前一點有延續關係。我們常常在講台灣人沒有國際觀,這一方面確實是事實,但是這話由我們自己喊就比較怪一點,美國人平均的國際觀之差馳名世界,可是很少看到他們有焦慮感,畢竟人家掌握的資源與我們不同,甚至所有的美國新聞都可以算是廣義的國際新聞,然而我們沒有這種發言權,所以要看人臉色,人家說重要的才代表真的很重要,人家說嚴重的就代表真的很嚴重。最好的例子就是前不久蔡英文上了《時代週刊》封面的事情,鄉民們奔相走告,或喜或怒,或以手加額,家傳人誦,或卑之無甚了得,不過得一wonky而已。然而絕少有人會說上《時代週刊》不算什麼。這習慣在反映在所有的新聞類型上,看啊,既然人家報導了,還報得那麼大,那麼有誠意,那就證明了這事情的重要性、客觀性、國際性、報導性,以及繼續全面追蹤瘋狂洗版的正當性。只不過我還是要說,災難新聞不同於政經新聞,裡頭沒有什麼勾心鬥角利益糾葛,也不用偷來暗去高來高去,這完全是我們自己的事,嚴不嚴重難道自己會不知道,還需要人家來認證嗎?
三、「媽,我在這裡!」
鄉民積習、魯蛇心態,到最後甚至覺得有受到關注就是不得了的大事,這不用多解釋了吧?
四、增加譴責效力
每次的災變過後,我們都會多方檢討,通常制度上不會有什麼改變,但是一定要有誰誰誰出來負責,這叫究責也好,獵巫也罷,反正就是要有清楚而簡單的罪與罰。「害我們丟臉丟到國外去」是很常見的譴責方式,既然經過權威與專業的認證,那麼當然很該死,很值得繼續大力譴責,起碼該繼續一兩個禮拜。
五、「XXX表示、OOO認為」
台灣的媒體和記者有個怪習慣,很喜歡蒐集一些不相干人士的意見來當新聞的證言。最常見的證人有兩種人,一種是路人,一種是藝人。你幾乎每天一定都會看到有記者拿著某事或某圖去路邊抓人,問問他們有什麼意見,然後取他們想要的幾個來代表「大眾的看法」。更偷懶一點的話就去PTT找鄉民的評論,然後在新聞畫面裡用滑鼠反白一下,告訴大家「看啊有人這樣說耶」。當然這些都還比不上直接引用藝人或公知的臉書發文,連找都不用找,打開自己的臉書頁面看一看就好。君不見每次一有什麼事件發生,記者一定要報導一下某某藝人在臉書說了什麼,希望大家一起集氣,共同祈福云云。既然這種作法已經成為公式,外媒當然也要照例引用,所以要羅列出哪家媒體說了些什麼,就好比報導某某鄉民或藝人在網路上說了些什麼一樣,重點不在於內容,而在表現一種全觀的視野、綜合的視角。況且就像前面說過的,外媒講話特別有權威,既然我們的觀眾連路人的意見都願意聽了,聽一聽外國人怎麼說,也是很合理的事。
六、代表大家重視我們、關心我們,我們是國際大家庭的一份子
咦?前面不是說要列出五點,那這第六點是哪來的?而且這不是跟第三點衝突嗎?沒錯,雖然這是我們的共同願望,但實在是太蠢又太不可能了,台灣人這點自知之明還是有的,所以只能在半夢半醒之間偶爾假裝一下,馬上就會跟夢遺大師一樣,隨風來去,被抬到會場外頭扔開了。
捻起清香,我們總是祝禱國泰民安,無災無難,然而這願望從來沒有實現,也許我們可以實際一點,改為祝禱能早日在災難之後不會出現這種奇怪的後設報導,那代表我們的媒體與社會已經朝向正常化又邁進了許多許多的步伐。
記者文森第一時間報導,或者說,祝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除了以上之外,這種報導還超省事,剪一剪直接填時間。
回覆刪除那不就是第五點嗎?
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媽!我在這裡!(被打
回覆刪除報導那報導我們的大報導
回覆刪除受到人家的關心,是一件很窩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