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這是教育使然,因為從小我們老師就告訴我們繁體字比較棒,因為他們的老師也這樣說版主回覆:(01/24/2010 04:05:02 PM)我相信很多人都的確是因為如此,這是人類信念或信仰的常態,否則我們在學「趙錢孫李,周吳陳王」的時候,難道會跟書法家一樣是用字形與美感在檢視與學習這些字的嗎?搞不好還邊學邊罵筆畫幹嘛這麼多勒!
版大真猛 一路從梁文道,陶子,罵到方文山來了XD 不過我同意應該要有你這種人監督 公眾人物才不會講一些沒有邏輯的話版主回覆:(01/11/2010 04:48:05 AM)想想也是,我最近似乎特別常找名人的碴。
麵包->面包花園->花园貴賓->贵宾聖人->圣人版主回覆:(01/11/2010 03:32:29 PM)不懂閣下的意思,繁體變成簡體,然後呢?
我相信這兩種文字並不在任何客觀意義上有優劣差別。不過語感的確會不一樣。版主回覆:(01/11/2010 04:28:47 AM)有沒有「在任何客觀意義上有優劣差別」我不敢講,因為至少繁體字真的比較「近古」,而且有兩千多年的典籍和古蹟上的字體都是用繁體字寫的,當然我們可以看「轉譯本」,可是當我們要當個書法家、漢學家、史學家、考古學家,或要遊覽名勝時,繁體字還是比較有用的。那麼,對方文山的歌詞來說,使用繁體與簡體的人聽起來或讀起來會有差別嗎?我認為即使有,也小到沒有明顯的意義的地步(或者說,小到「在誤差範圍之內」)。那在學習上呢?語感到底有沒有差?我在本文裡寫了一段有點冗長的分析推論,就是用來「對付」像閣下這樣的人(也就是跟我差不多的無聊哲學份子),一個只會繁體字的人在學了簡體字之後,以及一個只會簡體字的人在學了繁體字之後,請問他們的中文語感是否有多出一些東西?至少以我個人而言,我是從小先學了繁體,大學後因為學業需要所以又學了簡體,但我並不認為我的語感因此有了什麼變化。當然,我自己知道我的論證是不完備的,我以自身為例子,連我自己都至少可以找到三個可能的問題。1.學字體需要一段頗長的時間,我怎麼知道我是不是「慢慢地、悄悄地」改變了語感?2.我只是個案,不代表大家都是這樣。3.即便前兩個質疑都不談,從「正體優越」的角度看,也有可能是因為繁體字的語感比較豐富,簡體字比較少, 所以我從繁體學到簡體時不會增加什麼東西,但反之「簡體人」學繁體字時就會受益。對於這些可能的問題,我沒有一定可以「獲勝」的反駁方式,但是至少跟那些單單強調正體優越的人相比,我比他們更能清楚地說明為什麼「對一般人而言其實根本沒差」,而不只是單純的意識型態信仰而已。
I apologize for the use of English, but my computer does not allow me to use Chinese lol... and i have to cut the msg up into few pieces= =I'm a simplified form user as well (cuz it's really easier for me to use lol...xD)But regarding 識正書簡, my thinking is that this is absolutely useless in popularizing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is may in turn p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death toll straight away.
http://blog.udn.com/sphinxda/4505741你被抄襲了
@carol公開發表文章,本來就是會被抄。抄不出什麼名堂的,由他去吧。
「從」為什麼比「从」更能望文生義類似這樣的問題,雖然知道正確答案的人很少,但「有能力去猜緣由的人」卻很多。除非你在需要緣由的時候,缺乏或放棄自己的想像力(瞎猜能力)。創作者可能會把那些典故拿來當作梗。例如木字旁的權或許與權柄有關係,「權」可以在文學作品中象徵什麼魔法神木之類。如果不學繁體字,就無法猜想得到那些梗。猜不到,作者解釋時,也較難體會那些梗。我也相信已經有用到文字梗的文學作品了,不學繁體字就看不懂那些作品。
@影留你沒看出我舉這個例子的意義,事實上,「从」的寫法比「從」更早出現,換句話說,「从」是「從」的本字,所以你的「瞎猜」並沒有猜對,即使這個字從六書看來是那麼清楚的「會意」亦然。顯然,光想像是不夠的,因此讓你的回應恰好成了你自己主張的反例。「創作者可能會把那些典故拿來當作梗,例如木字旁的權或許與權柄有關係」~~這對簡體字並不構成什麼妨礙啊!這就像有創作者想用小篆、大篆、甲骨文來當梗,難道因此我們就會認為繁體字不夠古所以不行了嗎?簡單的一點文字遊戲,對於語言整體是不會有什麼妨害的,哪怕我們並不懂甲骨文,但只要作者願意在作品裡或作品外額外解釋,對於欣賞者來說一樣不會有什麼問題。
你要吃面嗎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
這是教育使然,因為從小我們老師就告訴我們繁體字比較棒,因為他們的
回覆刪除老師也這樣說
版主回覆:(01/24/2010 04:05:02 PM)
我相信很多人都的確是因為如此,這是人類信念或信仰的常態,否則我們在學「趙錢孫李,周吳陳王」的時候,
難道會跟書法家一樣是用字形與美感在檢視與學習這些字的嗎?搞不好還邊學邊罵筆畫幹嘛這麼多勒!
版大真猛 一路從梁文道,陶子,罵到方文山來了XD 不過我同意應該要有你
回覆刪除這種人監督 公眾人物才不會講一些沒有邏輯的話
版主回覆:(01/11/2010 04:48:05 AM)
想想也是,我最近似乎特別常找名人的碴。
麵包->面包
回覆刪除花園->花园
貴賓->贵宾
聖人->圣人
版主回覆:(01/11/2010 03:32:29 PM)
不懂閣下的意思,繁體變成簡體,然後呢?
我相信這兩種文字並不在任何客觀意義上有優劣差別。不過語感的確會不
回覆刪除一樣。
版主回覆:(01/11/2010 04:28:47 AM)
有沒有「在任何客觀意義上有優劣差別」我不敢講,因為至少繁體字真的比較「近古」,
而且有兩千多年的典籍和古蹟上的字體都是用繁體字寫的,當然我們可以看「轉譯本」,
可是當我們要當個書法家、漢學家、史學家、考古學家,或要遊覽名勝時,繁體字還是比較有用的。
那麼,對方文山的歌詞來說,使用繁體與簡體的人聽起來或讀起來會有差別嗎?
我認為即使有,也小到沒有明顯的意義的地步(或者說,小到「在誤差範圍之內」)。
那在學習上呢?語感到底有沒有差?我在本文裡寫了一段有點冗長的分析推論,
就是用來「對付」像閣下這樣的人(也就是跟我差不多的無聊哲學份子),
一個只會繁體字的人在學了簡體字之後,以及一個只會簡體字的人在學了繁體字之後,
請問他們的中文語感是否有多出一些東西?至少以我個人而言,我是從小先學了繁體,
大學後因為學業需要所以又學了簡體,但我並不認為我的語感因此有了什麼變化。
當然,我自己知道我的論證是不完備的,我以自身為例子,連我自己都至少可以找到三個可能的問題。
1.學字體需要一段頗長的時間,我怎麼知道我是不是「慢慢地、悄悄地」改變了語感?
2.我只是個案,不代表大家都是這樣。
3.即便前兩個質疑都不談,從「正體優越」的角度看,也有可能是因為繁體字的語感比較豐富,簡體字比較少,
所以我從繁體學到簡體時不會增加什麼東西,但反之「簡體人」學繁體字時就會受益。
對於這些可能的問題,我沒有一定可以「獲勝」的反駁方式,但是至少跟那些單單強調正體優越的人相比,
我比他們更能清楚地說明為什麼「對一般人而言其實根本沒差」,而不只是單純的意識型態信仰而已。
I apologize for the use of English, but my computer does not allow me to use Chinese lol... and i
回覆刪除have to cut the msg up into few pieces= =
I'm a simplified form user as well (cuz it's really easier for me to use lol...xD)
But regarding 識正書簡, my thinking is that this is absolutely useless in popularizing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is may in turn p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death toll straight away.
http://blog.udn.com/sphinxda/4505741
回覆刪除你被抄襲了
@carol
回覆刪除公開發表文章,本來就是會被抄。抄不出什麼名堂的,由他去吧。
「從」為什麼比「从」更能望文生義類似這樣的問題,雖然知道正確答案的人很少,但「有能力去猜緣由的人」卻很多。除非你在需要緣由的時候,缺乏或放棄自己的想像力(瞎猜能力)。
回覆刪除創作者可能會把那些典故拿來當作梗。例如木字旁的權或許與權柄有關係,「權」可以在文學作品中象徵什麼魔法神木之類。
如果不學繁體字,就無法猜想得到那些梗。猜不到,作者解釋時,也較難體會那些梗。
我也相信已經有用到文字梗的文學作品了,不學繁體字就看不懂那些作品。
@影留
回覆刪除你沒看出我舉這個例子的意義,事實上,「从」的寫法比「從」更早出現,換句話說,「从」是「從」的本字,所以你的「瞎猜」並沒有猜對,即使這個字從六書看來是那麼清楚的「會意」亦然。顯然,光想像是不夠的,因此讓你的回應恰好成了你自己主張的反例。
「創作者可能會把那些典故拿來當作梗,例如木字旁的權或許與權柄有關係」~~這對簡體字並不構成什麼妨礙啊!這就像有創作者想用小篆、大篆、甲骨文來當梗,難道因此我們就會認為繁體字不夠古所以不行了嗎?簡單的一點文字遊戲,對於語言整體是不會有什麼妨害的,哪怕我們並不懂甲骨文,但只要作者願意在作品裡或作品外額外解釋,對於欣賞者來說一樣不會有什麼問題。
你要吃面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