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son的隨筆網站

Wenson的隨筆網站

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為什麼金步不能緩搖?



前幾天,我一邊騎著機車一邊胡思亂想。也不知道前頭在想什麼,腦子裡忽然出現了咱們伊能才女的歌詞,
也就是前一篇文章裡提過的「雲鬢花顏金步緩搖」之奇句。
想著想著,我腦子裡閃過另一個念頭:「如果我沒讀過〈長恨歌〉,也不知道什麼叫『步搖』呢?」
以此思之,這句歌詞其實沒有什麼不通,起碼對一個有正常中文能力的人來說應該都看得懂意思。
那麼,伊能才女是否可以就此主張:「我不是在寫白居易的東西,這是我自己的全新創作!」,並因此而免受譏諷呢?

當然不行。

原因很簡單,因為她不是只引了一句詩文,而是引了一大段,且其他部分很明顯是想要沿用唐詩原意:

回眸一笑百媚生情 六宮粉黛顏色失去
春寒賜浴華清池洗 始是新承恩澤時期
雲鬢花顏金步緩搖 芙蓉帳暖夜夜春宵
春宵苦短日陽高照 從此君王不早朝起
(最後一句也是狗屁不通,「早朝」是動詞,那個「起」是什麼?為了押韻而把句子搞到不可讀,失敗。)

但如果我們拋開伊能才女的例子,假設今天有個中學生的作文寫了「金步緩搖」之語,那麼老師是否應該算他錯?

在摩托車上,我想著這個問題。

在前一篇文章裡我提過,「金步搖」(或者該說「步搖」)乃是一個專名,而專名是不能改動的。
就好比我不能為了入詞配韻,然後把「馬世芳」改成「馬世芬芳」一樣,這種情況是沒什麼迴旋空間的。
但如果不把「金步搖」當成專名呢?則此可以寫「金步緩搖」嗎?因為就文法來說並沒有錯,
作者只要能解釋「金步」是什麼意思即可(例如「穿著金鞋的步履」),字面上看起來是可以講得通的。
因此,真正的問題轉而在於「在〈長恨歌〉如此知名的情況下,『金步搖』是不是一定要當專名用?」

直覺上,我們可以再把這個問題分而析之:

1.他有沒有讀過〈長恨歌〉?
1.1.假設他讀過。
1.1.1.他懂了什麼是「金步搖」。
1.1.2.他還是沒學到什麼是「金步搖」。

1.2.假設他沒讀過。
1.2.1.他原本就知道「步搖」是什麼。
1.2.2.他從沒聽過「步搖」或「金步搖」。

從1.1.1.等四個斜體字的情況來看,其中是否有哪些擁有可以合法使用「金步緩搖」的條件呢?
在古文程度日益低落的今天,知道「步搖」或「金步搖」的人恐怕只是少數人,其比例恐怕低於5%。
如果我們把語言的功能著重在「溝通」上,由於此時文本或典故的拘束漸趨薄弱,
加上白話文功能上的可能性越來越多,我認為只要上下文通順,「金步緩搖」應該也可以用才是,
只是這似乎對1.2.1.和1.2.2.的人比較有效,至於1.1.2.的人則未必適用,
但是1.1.1.的人呢?為了讓情況更明朗一點,我想先假設一個非常極端的狀況,來個radical interpretation。
— 如果今天所有識字的中文使用者99.99%都懂什麼是「金步搖」(一種髮飾的專名),
那上面四個斜體字的情況的人如果都還是寫了「金步緩搖」,結果會變成怎麼樣呢?

由於情況已經被設定得很極端,因此1.2.1和1.2.2.的情況此時便可化約到跟1.1.2.幾乎相等的情況,
因此我們僅需要檢視以下兩者的區分:

1.1.1.→自己懂,也知道大家都懂,卻還要寫「金步緩搖」,這有點類似維根斯坦所說的「私有語言」,換句話說就是在自己發明新的語言規則,私有語言會使得溝通失敗,進而失去語言的意義,但「金步緩搖」一詞過於簡略,稍微轉個角度還是可能想得通的,所以是否一定算是私有語言呢?我想也不盡然,不過肯定是找碴就是了。

1.1.2.→自己不懂,當然也不會知道別人懂,這可能是因無知而犯下的錯誤。當然,如果我們告訴這個人什麼是「金步搖」之後,他還是可能會堅持要寫「金步緩搖」,則此時就會回到1.1.1.的狀況了。

由這裡可以看出,我最想知道的是「原本就懂得什麼是『金步搖』的人會不會看不懂『金步緩搖』呢?」
以我自己為例,由於當時看到這歌詞時很明白地知道是白居易的詩,所以一開始真的愣住了,
不過想了一想也大概知道伊能大才女大概是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只是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是如此。
因此,如果有類似經歷的人不妨留個言,讓我知道我的直覺是否跟大家相仿。

另外,我不知道伊能靜後來知不知道自己在「金步緩搖」的句子上鬧了笑話(我猜應該知道),
但她的情況的確屬於1.1.2.的類型,至於她有沒有想要「轉型」成1.1.1.呢?這就只有她自己才知道了。

4 則留言:

  1. 1.「金步搖」的原意。
    2.伊能才女一貫風格。

    依前提認知不同,我猜有以下幾種可能:

    一、如果同時持有1跟2,那大概會跟格主的經驗相同。看到「金步緩搖」後想到1,稍微愣一下,然後很快的想到2而恍然大悟。

    二、如果只持有1,而不認識伊能小姐或不知其寫詞習慣。看到金步緩搖後也會想到1,出於對公眾媒體內容嚴謹性的下意識信任,會稍稍懷疑自己的認知有無錯誤,然後視自信與當初讀詩的印象殘留程度而定(由高至低),可能會:
    a.直接肯定自己是對的。
    b.查證後肯定自己是對的。
    c.查到原意,但因不知是否古詩有新解而疑惑不決。
    d.直接推翻自己並以新認知取代之。
    (d應較難發生,因為單從「金步緩搖」難以得知具體涵義。)

    三、只持有2者可能會直接忽略過去,而把焦點放在其它引起眾論之處(多數人、個人屬之)。而比較想找碴的如記者、鄉民之流會把原詩原解全部翻出來,看看這次有沒有新梗可以寫新聞或評論(極少數)。


    其實從這幾天能引發這麼多討論來看,伊能小姐即使作為才女不合格,但作為藝人可算是極盡本份,畢竟每次都能創造出不小的娛樂價值XD

    回覆刪除
  2. 既然可以硬拗,那有沒有讀過原著是不是也根本沒有關係,反正全部只要說是創作就可以了

    回覆刪除
  3. @等閒之輩
    我喜歡你的分析,我相信實況差不多就是這樣。

    @sade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只是恐怕得要拉長戰線,另外寫一篇「懂文本和不懂文本之下的違反語言直覺創作有什麼差別」,容我之後再寫吧。

    回覆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