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son的隨筆網站

Wenson的隨筆網站

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思辯On Line(四) - 複雜的思辯 vs. 簡單的平庸



今天是《超譯尼采II》在台正式出版的好日子,看吶!正面能量將要充塞於我們的島嶼。看吶!獅子來了,在這偉大的正午。

這是一個很好的時刻,適合回答我在本系列文章一直繞著談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思辯 - 網路上的思辯?

我看外國的媒體報導時,常會發生一種情況,就是「看不懂」。不論是New York Times、The Economist、New Yorker、Harper's、The Telegraph、CNN、BBC、Deutsche Welle,我不時就會發現吸收障礙,沒辦法一直很順地讀下去,而且這困難並不是因為語言而產生的,因為說實在話這種刊物的英文、德文雖然難寫,卻大多不難讀(起碼跟我熟悉的文學或哲學作品相比是如此)。阻礙閱讀的不是語言隔閡,而是資訊的質與量,有時候我不知道該作者或記者為什麼講那些話,因此回過頭去仔細尋找事件的來龍去脈,再把問題的幾個不同爭點搞清楚之後,回過頭來就知道人家在說什麼了,原來他們已經預設了讀者要有一定的知識背景,原來人家的媒體會希望讀者自己要做點功課。然而,這樣的「閱讀障礙」,我在看台灣的媒體時卻從來沒有發生過,真的,一次都沒有。

會產生這樣的落差,有幾種可能的原因。其一當然就是我程度太差,即使努力讀這些刊物、看這些報導這麼多年,還是蠢笨得緊,語言能力與國際觀都沒有長進。第二個可能就是那些本來就是「我不該懂的東西」,是西方社會的西方事件的西方觀點,相較之下我對台灣熟悉多了,所以當然會別人的看不懂、自己的沒問題,所以這比較根本是不公平的。第三個可能,就是台灣的媒體太出色了,太能夠做到深入淺出的介紹,以致於讓我們一看就懂,所以蠢的是外國媒體,他們沒辦法把東西消化完畢後直接餵給觀眾,所以讓人消化不良。當然,還有一個簡單又直覺的答案,就是「台灣媒體真的是不如人家,而且差別大到連邊都靠不上」。至於答案應該是哪一個,大家就自己選吧。

跟台灣相比,西方民主比較成熟的國家的媒體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少有easy answer,有時候甚至提的問題比給的答案還多。在我看來,這就是思辯乃至於哲學的良好發展環境。每次講到「意識型態」這個詞,絕大多數的人都覺得很不好,簡直就跟侮辱人的髒話一樣,所以我們很常聽到有人批評台灣的媒體「只有立場,沒有是非」,然而我覺得這句話很有問題,應該改一改,變成「沒有複雜的立場,只有簡單的是非」。有立場從來都不應該是問題,「沒有立場」甚至根本是不可能的,問題只在於你要怎麼對自己、對他人說明你的立場,而且還要更進一步知道自己的立場有哪裡是弱點,其他的立場又可能有哪些優點,不要以為自己找到的就是標準答案,甚至不要以為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我們能做的只是不斷把資訊和眼界擴充,並藉著一次又一次的論辯修改自己的問題,哲學私房話會說這叫「磨兵器」,當你的兵器越練越強大,也代表你的思想變得越複雜了,你的答案當然也就不再那麼簡單,那麼便宜。一個理想的民主社會裡,不論是媒體或個人,都應該要追求這種複雜度才對,否則光是讓大家擁有平等的發言權,卻發現講出來的話都差不多一個模樣(去看看Yahoo新聞的留言就知道這是什麼意思),這徒有民主之殼,連進入Rawls所謂的無知之幕的資格恐怕都沒有。

說了這麼多關於媒體的差異,我並不是要告訴大家咱們的媒體有多糟(這應該也不需要我講)。相反地,批評媒體太容易了,這年頭罵媒體、罵記者是永遠不會錯的金科玉律。我說過,媒體反映的是民眾的素質,大家喜歡一看就懂、想都不用多想,那媒體就只會給你這樣的東西,平庸的媒體所反映的是平庸的人民,而且這種追求簡單答案的習慣是無法在短時間之內改變的,所以《超譯尼采》才會賣得比尼采自己真正的作品好那麼多,就算有人告訴這些讀者「那跟尼采根本沒關係,你還是直接讀尼采的書比較好」,但是依然無法改變大家的習性。這也解釋了為什麼Michael Sandel的書在台灣賣成那樣,可是看起來卻沒有幫助到多少人的複雜思考,大家還是一樣追求簡單、便宜、快速、好聽的正義。所以就算知道媒體有問題,就算網路打破了傳統媒體的資訊流通框架,可是我們很少人會用網路來搜尋不同的聲音,白白浪費掉網路最好用的拓展眼界功能,變成只是一群又一群的人相互取暖、彼此「讚聲」(這台語詞彙在臉書時代居然也有了不同意義)。

當然,拓展眼界也不是沒有風險的。當我說大家不應該固守在自己的那個小圈圈,應該要多看不同的立場,甚至聽聽不一樣的專業說法,結果就是有可能創造出一種人,覺得自己看得很多、很廣、很通透了,於是開始指東劃西,講些其實自己並不真正熟悉的東西,然而眼界寬了畢竟有個好處,講起話來特別能唬住人,好像真的什麼都懂一樣,除非是真正的專業人士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沒錯,我講的就是像彭明輝這樣的人。然而,我認為民主社會裡,多元終究比單一好,思想複雜總是好過簡單,所以也不用太擔心過猶不及,用不著「與其彭神也,寧固」。話說回來,只要是採取開放的態度,而且不只要看人家的「思」,還要鼓勵進一步去「辯」,有真正細緻的思辯,那麼就算是有很多「神」也不會有問題;或者應該這樣講,只要思辯發達的社會,自然就不容易有這些「神」出現,西方社會在這點上畢竟比我們強得多,你會發現他們很少有什麼「意見領袖」這種產物(歐普拉這一類的人不能算,「說話大家會聽」跟「說話大家會信」是兩回事)。當一個社會的大眾真的會自己思考了,真的思想複雜了,我們幹嘛還要找人替自己代言?

從這系列的第一篇文章開始,我雖然提出了許多網路上不利思辯的因素,但是就像第一篇講過的,我仍然覺得在網路時代,我們擁有的是從前的人想都不敢想的良好思辯環境,問題是這個環境需要你主動去利用才能有效果,然而如果依舊困在習慣裡,依舊喜歡一樣的聲音,喜歡簡單的答案,那麼我們再過十年都不會有什麼進步,跟西方社會的差距也當然不會縮短,我們的年輕人只是繼續尋找新的「神」來追隨,看似眾聲喧嘩,只要轉個頻道,便沒了聲音。



PS:這系列文章是本部落格第一次採取「不分行」的寫法,以後也許有部分文章會採取這種模式,雖然我不太喜歡就是了。


系列文章:
思辯On Line(一) - 新媒體時代
思辯On Line(二) - 為什麼網路上難有深度思辯?
思辯On Line(三) - 有礙思辯的網路用語


19 則留言:

  1. 我覺得這樣也不錯
    雖然分行較易閱讀
    但成篇的文章語言邏輯更流暢

    而且對你來說便於投書平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寫部落格就部落格,我不會投書平面的,也不會出書。

      刪除
  2. 看了你部落格數個月了 謝謝帶我跳出框框

    回覆刪除
  3. 值得分享的好文。但我其實也常看彭明輝的部落格,常覺得他寫的也很有道理,但Wenson你似乎不這麼覺得??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不是說他講的話都沒什麼道理,問題在他給的往往都是獨斷的答案,不僅缺乏開放式的胸襟,更糟糕的是看似開闔縱橫無所不包,但在專業人士看來卻很多地方可以打臉(而且往往是最要緊的地方)。然而他一方面不在乎被打臉(也算是一種特殊能力啦),二方面他很懂得如何迴避人家正面打臉(例如不開放留言、寫文章選擇性回答與選擇性誤解他人的質疑等等)。當然他可以聲稱自己沒有時間與意願應付這些,不過當你成了所謂的「意見領袖」之後,卻只想要享受這個身分帶來的好處而不想要壞處,卻未免太便宜了些。

      刪除
    2. 我很久以前也常看彭老師的部落格(大概兩三年前),但看了一陣子之後發現彭老師的文章只有在他自己擅長的領域才有中肯(如學界制度),當他跨足其他領域的時候,就有很多只是他個人的看法而已。專家只有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是專家,這點在資訊人權的洪老師也有過例子。

      現在我還會常逛的部落格大概就剩下Wenson這裡了,雖然Wenson發表的也不多專業領域的……

      刪除
  4. 要提倡思辯,叫人家不要給標準答案不要獨斷,那你要不要先對真愛聯盟道個歉?你曾那樣"獨斷"的否定人家?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真愛聯盟對不起,我妨礙了你們說謊、造假、誤導大眾、迫害與歧視同志的權利。

      你說的是這樣嗎?

      刪除
  5. 這篇?
    http://wensonyeh.blogspot.tw/2012/01/blog-post_16.html

    回覆刪除
  6. 我想插個問題--剛讀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老天~它在說啥?我是不是欠缺甚麼知識背景,或是需要哪本書來幫我導讀(ㄔㄠ ㄧˋ)一下?

    回覆刪除
    回覆
    1. 要看看你是從哪個角度去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看是從哲學的認識或者只是一時興趣
      哲學的書,很多都是讀完了也不見得懂得其中的涵義
      人們也會有不同的闡述、分析

      不妨些歇會兒沉思一下,在讀讀看

      刪除
    2. 其實我最不建議大家先讀的尼采著作就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偏偏這本又最多人讀。我讀過這本書的中文、英文、德文版本數次,到現在還是很多地方覺得摸不著頭腦。這本書的形式太特殊,故意採取類似福音書的寫法,裡面充滿了隱晦的比喻,一般人看只能看個印象和感覺而已(然而還是可以覺得「懂」,就像一般人也可以看「懂」聖經一樣),然而只有好好讀過尼采的早期、中期著作,甚至是讀過他那好幾大冊的未出版手稿,才能比較明白裡頭講的東西,什麼「弓的張力」等等都是有特殊意思的。然而如果沒有這些訓練,《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是一本讓大家很有感覺的書而已。尼采自己也知道如此,所以他說過這是「Ein Buch für alle und keinen」,一本「給所有人卻又沒有人看得懂的書」。

      刪除
  7. 如果網路科技造成如今的局面,那就不能再說網路是對思辯是有益的,結果比假設更重要?

    回覆刪除
    回覆
    1. 「問題是這個環境需要你主動去利用才能有效果」
      你是哪個字看不懂?

      刪除
    2. 樓上不必這麼兇,讓我想起了一些有礙思辨的網路用語。

      網路對思辨是有益的,「有益」不代表就沒有缺點,就好比吃藥可能會帶來副作用,但吃藥還是可能對身體有益。

      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