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son的隨筆網站
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有意義的哲學名言
前些日子寫文章批評「超譯」,在網路上似乎有不少轉載,甚至聽到同業向我提及此文,頗引我訝異。
就像王老先生對我說的,那次算是「混」了一篇文章,我真的沒想到,在意這等「末節」的人還有這許多,
在這名言佳句四處轉載的年代,在這「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和「小確幸」縱橫交錯的年代。
今夜是我每月例行的「窩辦公室」時間,直至凌晨我有大把的空閒可以揮霍,此時寫部落格好像成了一種慣例。
左思右想,原本要寫拖了兩年的中文西化,不過剛剛忽然生出個念頭,想深入一點來談哲學名言。
這個部落格裡已經多次說過,我很討厭市面上的哲學名言錄,那只是「去菁存蕪」的渣籽,即使那麼受大眾青睞。
然而,語錄不真是哲學家說過的話嗎?為什麼不好?我想從兩方面來講,其一是我在談《超譯尼采》的文章裡已經說過的,
大家喜歡的只是哲學的冠冕,這些格言如果不是由哲學名家來講,換一個人說馬上就會失去說服力。
想想看,今天有人說:「如果你想走到高處,就要使用自己的兩條腿!」我們多半會覺得這是什麼白痴廢話,
既然都說是要「走」到高處了,那本來就要用腿走啊!用電梯或要人揹都不算「走」嘛,這跟「單身漢是未婚的」有什麼不同?
但是當有人寫在精裝書裡,或是放在臉書上頭,然後配張尼采的照片,告訴你這句話出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馬上就讓原本平白無奇的語言多了好多滋味,然後就會看到有很多人在臉書上轉載,接著累積幾千幾萬個「讚」…。
哲學名言的第二個問題,是無法讓名言和哲學家之間產生思想體系的連結,換句話說,你讀再多某某人的哲學名言,
都還是不了解那個哲學家;最好的例子當然還是尼采,坊間有太多他的名言集,可是沒人看了後會懂尼采的哲學系統。
照我自己看來,尼采真的很難懂,就算你讀了《悲劇的誕生》、《道德系譜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而且覺得受到許多啟發,還在書本上頭劃了好多線,但還是可能根本不了解這個人,因為書裡頭暗藏了很多硬哲學,
但是他有自己的說話形式,有時還很勵志、很口語,沒有受過學院訓練的人幾乎都只能「讀個感覺」而已,連邊都摸不著。
就算不講尼采,其他哲學家也一樣,西方哲學是「提問題、找答案」的思維方式,然而哲學格言卻很難掌握到這個精神,
這些格言幾乎都只提供很「好看」的答案,但是無法提煉出背後的問題意識,當然就沒有哲學思辨上的價值。
然而,讀所有的哲學格言都是沒意義的嗎?根據上面我列的那兩樣缺點來看,應該不盡然。
這讓我想起當年還在讀研究所的時候,所上辦公室隔壁的小會議室牆上掛著許多哲學家肖像,分析與歐陸均有之,
當時我們建議可以補些每個哲學家有代表性的名句在照片下頭,看照片時便會覺得更為有趣,甚至可以引人深思。
同樣地,如果有些哲學格言可以提點我們該哲學家的思想旨趣,甚至引領我們進一步思考更複雜的哲學問題,
那麼這種格言就可以避開我所說的第二個毛病,不過卻不見得避得過第一個,歐陸哲學尤其如此。
畢竟,歐陸哲學有強調要「了解作者」的傳統,所以本來就會因為不同作者而對同樣的話有不同的評價;
相較之下,分析哲學的格言不多,而且聽起來大多很學院化,像是Searle的名言「凡是被指涉到的就一定存在」,
不僅讓沒有哲學背景的人聽起來不好推敲,而且用字也比較不像歐陸哲學那麼「炫」,引用起來便沒什麼人會想「按個讚」。
然而,我要替歐陸哲學辯護一下,即使歐陸哲學會「瞧著人來聽話」,但那是為了詮釋的需求,而不(只)是看名氣而已。
所以如果能夠免掉第二個毛病,讓哲學名言與哲學家的思想體系之間有所連結,那麼也可以說是有意義了。
看到這裡,比較敏銳的看倌或許已經發現,我對「有意義的哲學名言」的設定裡還是缺了點東西,尤其是沒有哲學背景的人,
如果只給他們名言,卻不給一些基本的介紹、額外的註解,那麼聽的人還是很可能莫名其妙,繼續亂解亂讀。
最好的例子就是超級哲學名言:「我思故我在」,就算每個有國中以上學歷的人都聽過,也幾乎人人都會講,
可是偏偏就是一堆人覺得這是「勵志格言」,我甚至看過台大畢業的碩士覺得這句話是在講「生命的意義」,
每次看到有人煞有其事地把這種東西拿出來分享,大談自己忽然領悟了什麼人生的至理,我都不知該哭還該笑。
下面我再多舉一些我覺得有意思、記得也還算清楚的哲學名言,並且加入一點解釋,讓大家了解為什麼名言不該亂讀。
1."ἓν οἶδα ὅτι οὐδὲν οἶδα: Hèn oîda hóti oudèn oîda"-「我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
這句話很多讀過大學、修過哲學概論的人都聽過,是蘇格拉底的名言。我在之前的文章裡也介紹過蘇格拉底的理念,
「無知之知」是蘇格拉底式哲學論辯的根本態度,甚至也是西方哲學的基本態度,不把任何事情當成理所當然的既定真理,
既然以前談過,大家也多少聽過(記不記得、有沒有搞清楚且先不論),那我就省省功夫少講些話了。
2."Gedanken ohne Inhalt sind leer, Anschauungen ohne Begriffe sind blind"-「沒有內容的思想是空的,沒有概念的直覺是盲的」
別誤會,這句話不是在告訴大家要言之有物。康德是西方哲學史上承先啟後的大師,要我投票選「西方最重要的哲學家」的話,
我會毫不猶豫投給康德。這個為西方哲學帶來「哥白尼式革命」的人,當然有數不清的話可以引用,
但是我覺得這一句有很獨特的角度,因為它把康德在形上學、知識論的基本態度給提點了出來,
從〈先驗的感性論〉銜接了〈先驗的邏輯學〉,像手柄扣著籃子一樣,提起了整本《純粹理性批判》。
好吧,我承認這些解釋對於沒讀過第一批判的人來說,可能根本就是霧裡看花,我當然也可以選康德的墓誌銘:
「有二者焉,恒然于心,敬而畏之,日念日甚:外者璀璨星穹,內者道德律令。」這不但更有名,而且也比較好懂,
但是我卻覺得前頭那句更能看出康德為何是哲學史上的樞紐,以及他到底「哥白尼」在哪裡,更見豐富的哲學意味。
3."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凡合乎理性的便是現實;凡現實的便合乎理性」
這是黑格爾最有名的句子之一,卻也讓他不知道挨了多少莫須有的責難,這固然一部分可以怪是恩格斯曲解的錯,
但更重要的是大家把日常用語的「理性」和黑格爾(甚至整個德國觀念論)的「理性」混同了。
記得我大學修「台灣民俗曲藝」這門課時,老師是留法的哲學碩士,當時便引用此句來為民俗現象辯護,
說「一個文化現象能夠存在,甚至存續,就代表其根底中一定有理性基礎」,所以不論是喝符水、起乩等也都是理性的。
然而,黑格爾並不是這個意思,他不是在替奇風異俗、極權國家或歧視制度辯護,而是在講述一套哲學系統,
他講的是「任何發生的事物,都一定可以用人類理性來理解,世界運作的模式是理性的」,他堅持形式與內容的合一,
這理念反映在他的精神現象學、辯證法等學說之中,所以他從個人到國家,一層一層把所有的現象囊括入他的辯證體系之中,
好像整個社會、世界,整個宇宙,從古代到未來,都已經被他的「理性」(或「世界理性」)給掌握了。
這是黑格爾哲學最迷人的地方,卻也是讓很多存在主義者最討厭他的地方,同時,也是大家最愛亂引用的地方。
4."adventavit asinus, pulcher et fortissimus"-「驢子來了,漂亮又強壯」
尼采應該是目前全人類最常被引用名言的哲學家,也是被濫用、誤解最甚的哲學家。這個現象,尼采自己要負很大的責任,
因為他太不像傳統哲學家那樣講究形式上的論證,原因是他根本就不認同傳統哲學裡的諸多預設,
(你能想像一個不主張邏輯同一律,也就是不贊成「a=a」、「馬英九是馬英九」的世界觀嗎?尼采就是如此!)
這句話出自他的出版著作《超善惡》(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一般常譯為《善惡的彼岸》,不太對頭),
原本是一首拉丁文詩歌(〈驢子之歌〉),尼采引用前頭兩句來談哲學家喜歡預設、碰到某些點就停止思考的毛病,
這裡頭充滿了需要考證的典故,當年唸到此句時,我們免不了還得去找找這首歌原本的意思到底是什麼,
發現有嘲笑人家笨的意味,甚至有改編過的〈蠢人之歌〉(別想成「Song of Bumbler」,雖然用馬冏替代驢子好像也不錯),
驢子被借代為不肯用心用腦、橫衝直撞,卻又讓大家滿意的象徵,而尼采告訴我們「哲學家都有自己的驢子」。
選用此句,一方面是告訴大家尼采有多搞怪,讀起來有多麻煩(光會德文還不夠,拉丁文和古希臘文也得懂),
但這句話卻也顯示了尼采認為自己和其他哲學家不一樣的地方,而這種東西,讀一般的名言錄卻是學不到的。
5."Wovon man nicht sprechen kann, darüber muss man schweigen"-「對於不能說的事,人們就該保持沉默」
雖然這句話很適合當《不能說的祕密》的標語,實際上一點關連也沒有,這是維根斯坦的名著《邏輯哲學論》的最後一句。
《邏輯哲學論》是一本哲學史上空前的書,因為早年的維根斯坦相信透過符號系統、邏輯推論才能真正解決哲學問題,
所以這本書是以完全邏輯論證的形式寫成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組小論證,而每個小論證前面都有編號,1、1.1、1.111…
編號越細的就是前面主張的細部論證,所以整本書的每一段文字和其他部分都有非常清楚的推論關係,整本書就是一個大論證,
而這論證的最後一句,居然是這句話,而且維根斯坦講的「不能說的事」,乃是倫理學、形上學等重要的哲學領域,
這些居然是「沒意義的」,必須捨棄的,甚至整個哲學都可以、都應該捨棄,轉往科學才是邏輯實踐的正途。
這是維根斯坦生前唯一出版過的書,出完以後他認為已經解決所有哲學問題了,跑去山裡當小學老師,
雖然比較上多數人認為他死後才出版的《哲學研究》更是語言哲學的經典,而且維根斯坦晚年也不認同以前的想法了,
不過《邏輯哲學論》還是很重要。況且裡頭有哲學史上最有趣的八卦,又摻雜了哲學史上最怪的論證,必然永遠讓人津津樂道。
6."Sprache spricht"-「語言在說話」
這是海德格的名言,完整的版本應該還有個冠詞「Die」在前頭,不過很多人喜歡省略,而這省略是有道理的,
因為這樣更能表現出這句話的好玩之處。這句話一定要用德文來看,「Sprache」是「語言」,「spricht」是「說話」,
其實根本是同一個字「說」(sprechen)的兩種詞類變化而已(可以類比為「speaking speaks」,不過德文自然多了)。
而這樣的對照不只有趣,而且是有意義的。雖然我們都認為語言是人類用來表達與思維的「工具」,是我們在「使用」語言,
然而在海德格看來,我們的思維其實是反過來被語言給限制住了,尤其是語言裡頭暗藏的形上學,早已是思維的框架,
表面上看起來,我們透過語言在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其實反過來是語言規範了我們能認識到什麼模樣的世界,
因此當我們覺得自己在說話時,其實我們早已受到語言的操縱,「說話者」與其說是我們,毋寧是語言本身。
也許聽起來有點玄,不過我想應該有點哲學背景的人都懂意思才對,甚至我覺得裡頭也很有後期維根斯坦哲學的旨趣。
更重要的是,我想,大概再也找不到更簡短的哲學名言了(都已經只剩兩個字了,除非有一個字的名言),
而且這句名言還是「一則二、二則一」,說根本是同一個字反覆講也行,這麼有意思又這麼簡短,恐怕要屬空前絕後。
7."No entity without identity"-「沒有(確定)同一性,就沒有(辦法認定)個體」
我相信,Quine的這句話絕對不可能出現在任何勵志書籍,也不可能被任何偽哲學的歛財工具拿去用,因為一點都不「親民」,
不過在這個「超譯」的年代,這反而應該被視為一種優點(我還挺想看看這句話要怎麼「超譯」的)。
此句常會跟Quine的另一句"To be is to be the value of a (bound) variable"一起看,都是Quine的形上學要旨。
說實在話,我不敢說自己真的清楚把握到了這些句子的通盤意思,尤其是其背後關於共相、集合論等等的想法,
畢竟當年我的Quine很多是「偷聽」來的,所以為了避免出醜,我只挑簡單的來解釋,攻其一點,不計其餘。
在每個集合中的單位(不見得要是物理單位),應該是「個體」(entity,簡單一點就翻成「物」),
然而要界定哪一個是個體之前,我們必得要先界定「怎麼樣算是同一個」,否則根本無法找到哪些東西算是單位元,
因此「同一性」比「物性」更優先,反過來說,當你有了某一套界定同一性的理論,就等於也界定了有多少理論存在物。
有趣的是,Quine的「孽徒」,同時也是另一位知名的分析哲學家Davidson,反過來又講了一句「No identity without an entity」,
看似對著幹(而兩人的哲學立場也往往的確相左),不過Davidson此言卻是在談語言與行動哲學,因此不見得跟Quine有衝突,
也不知道到底Davidson是否有想過把這個說法推展到形上學去,總覺得力道未必會弱於Quine(雖然Quine的體系完整多了)。
不過這兩師徒都已經過世,再也沒有機會交鋒,我也已老化心懶,壓根兒不想去查查有沒有人做相關研究…
好了,一篇即興的文章,讓我從辦公室裡寫到捷運上,從捷運上又寫回家裡。本來還想多寫點分析哲學的名言的,
可是夜已深沈,而且發現越寫越像是在「講古」了,也該點到為止,大家瞧瞧些樣本就好。
我沒有把握是否看過簡短的解釋之後,大家是否就真的明白這些格言在說什麼了,但這正是我要強調的,
沒錯,學習哲學沒有什麼捷徑,就算某些名言可以放在哲學家的肖像底下,甚至寫在他們的墓碑上頭,
也絕對不要想靠幾句話就能了解他們,不論歐陸或分析哲學,哲學名言就算有意義,也不是現學現賣的意義,
而只是讓我們更親切地去接近哲學家而已,西方哲學是思維的競賽,失去細節以後卻只是沒有靈魂的軀殼。
哲學名言可以看,然而只有在我們讀了更多這些哲學家的著作以後,回過頭來看他們的名言,才真正有大意義。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精采!好文章。可惜你不當老師,不然學生上課一定很幸福。
回覆刪除哲學家好多,解釋好精簡,讀起來吃力O__O
回覆刪除只是要真詳細解釋,恐怕每句名言都起碼可以寫一篇文章。
刪除試超譯「沒有(確定)同一性,就沒有(辦法認定)個體」:
回覆刪除如果我們沒辦法堅持自己的信念直到最後,並且在任何時候都努力去實踐它,我們就沒辦法忠實且確實地成為自己。
(?)
這樣應該更像:「如果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是不同的人,如果你不懂得堅持到底,那『你』到底是誰呢?所以,只有懂得堅持的人,才擁有完整而獨立的人格。」
刪除不過怎麼「譯」其實都對,反正超譯嘛,「超級隨便的翻譯」,根據定義本來就不會有譯錯的問題。
版主這方面造詣過人啊! 完全與日本人口吻一致!!
刪除依 Wenson 葛格所見,「我思故我在」應該怎麼理解才對呢?
回覆刪除非常精采,感謝!
回覆刪除人家跟你說「超譯」,就表明了這是個有點超過的翻譯........
回覆刪除敝人好奇版主對"佛曰不可說", "以德報怨", "食色性也"等號稱流傳五千年又蘊含偉大思想的名言的想法
回覆刪除追了Wenson的部落格這麼久,終於第一次看到象牙塔中流出的奶與蜜XDD
回覆刪除相較於公共議題的文章數量,哲學內部的文章似乎較少XXD
公共議題的文章我都有試著思考反對意見的可能,但是全都站不住腳,所以我很少留言XXD
要讓Wenson出產更多文章,除了要同時存在多位Wenson、長久的時間(我等很久了),似乎還需要提供哲學家經濟支助XDD
有人會願意為了好文章而出錢嗎?在絕對自由的情況下絕對可行,也比器官買賣更沒有爭議,可是實際上卻是如此... ...
清大學生的事,有打算提筆嗎?
我之前對旺中的事全是不聞不問,因為我自認為自己了解的不夠多,即使知道了,我也只願退居幕後當個思考者,抽離所有的立場,純粹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帶來的影響。可是如果有人在方法論或知識論上,藉由不符邏輯的方法,導出他想要的結論,捏造事實,欺騙與煽動受資訊者,散佈歧視言論,那就踩到我的紅線了。
同感+1
刪除謝謝聯合報,讓我們清醒了!
不過就如版主所說,這件事的相關討論已經太多了。
而且這件事現在目前的"焦點"其實根本不值得這麼多討論。
現在不論是罵清大學生、清大校方、教育部長或立法委員,
真正大獲全勝的都是惡質新聞媒體。
希望有人注意到這點。
你好 你的文章真是言之有物
回覆刪除不過 看了幾篇文章 你推薦的書好像偏向中國的作者
感覺很不錯 你推薦的書我想我會一一買下並閱讀的
本想買了超譯尼采的 不過看來是沒有買的必要
另外可以推薦幾本最近你覺得還不錯的書嗎 呵呵 不過請不要推薦太深的哲學書籍
感謝 希望你有空再多發幾篇文章囉
抱歉...我很想(非常)知道"凡是被指涉到的就一定存在"是甚麼意思...
回覆刪除這些居然是「沒意義的」,必須捨棄的,甚至整個哲學都可以、都應該捨棄,轉往科學才是邏輯實踐的正途。
回覆刪除>> 請問這個是怎麼推論的,維氏有這樣說的意思嗎? 他不是很討厭科學兮兮的哲學嗎?
Simon
Sprache spricht = Language speaks
回覆刪除不是不能說,該翻譯成,沒法說!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