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son的隨筆網站

Wenson的隨筆網站

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3Q very much, though 2Q simply too much




這陣子忙,又沒有心思好好寫東西,幾篇寫到一半的草稿還堆著等待完成,現在該是還債的時候了,一篇篇清倉吧。

所以,這是一篇過時的文章,但我覺得不談真的太可惜了。

前陣子Makiyo事件正鬧得火熱時,一堆不相干的人紛紛站出來說話,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白冰冰:


讓我感興趣的不是她講的話有沒有道理,而是我聽到了一個新詞彙:MQ,Moral Quotient。

台灣人很喜歡談EQ,不只是媒體上,甚至在學校裡,很多人開口閉口就EQ長EQ短的,其中又以商管和教育兩個領域為最。
如果你去隨便抓個人問:「請問EQ重要還是IQ重要」,我想大半的人想一想之後會告訴你:「EQ比較重要。」
這情形就像網路上很常見的「禮貌比專業更重要」、「態度比學歷更重要」之類的說法,大家很喜歡強調「關係」或「人格」,
論述上也很簡單:人是群體的動物,你一定得要跟別人合作,而禮貌、態度、個性等正代表你是否會尊重他人、融入人群。
我也不反對這樣的想法,不過有一個很根本的問題在於,到底有多少人知道什麼是「EQ」,甚至「MQ」?

看到MQ這個新詞彙之後,好奇心驅使之下我上網查了一些資料,這才發現原來現在不只有IQ、EQ、MQ,
還有CQ(創意商數)、AQ(逆境商數)、LQ(生活商數),更妙的是有SQ,微笑商數,看了讓我不只微笑,而是大笑不止;
但你以為如果只有這些Q就太低估人類的創造力了,後頭還有更妙的,首先是還有另一個SQ,Spiritual Quotient,靈性商數!
如果想要更講究一點的,還有叫做「因果商數」的BQ!(可能是Buddist Quotient吧)所以光談EQ早就已經落伍了,
現在隨隨便便一查,大家從七個Q一路喊到了十個,之後又列出十四個,不過如果連因果都可以算是一個商數,
那我想起碼造個百八十個商數應該沒什麼問題,例如Cute Quotient(可愛商數)、Apropos Quotient(中肯商數)、
Eloquent Quotient(口才商數)、Sex Quotient(性愛商數)、I Know Everything Quotient(彭明輝商數)…
無巧不巧,聽說「憤青」的英文縮寫叫「FQ」,既然那麼憤怒,當然也要有個Fuck Quotient,簡稱「Fuck Q」。

好了,既然QQ滿天下,Q死人不償命,所以隨便我們怎麼唬爛都可以了不是嗎?可惜不是這樣的,因為這個「Q」是有標準的。
既然叫做「商數」,一個「Quotient」,那就要有科學化的評量標準,也就是說要能夠有客觀化的給分數據。
然而以上那些Q來Q去的有哪些符合這個標準呢?很抱歉,除了IQ以外通通都不行!包括EQ和MQ在內,全部都是自己喊爽的!
事實上,《EQ》的作者Daniel Goleman自己是不用「Emotional Quotient」這個詞的,他只講「Emotional Intelligence」,
因為他知道情緒並沒有客觀化的評量標準,充其量只能講「EI」,情緒智能而已,情緒商數只是一個很好聽卻虛假的詞彙。
當初會用「EQ」當書名只是為了噱頭,講簡單點就是想賺錢,讓大家覺得好像出現了一個跟IQ可以匹敵的科學化指標。
到目前為止,「EQ」一直只能是「EI」,因為沒有客觀的計分方式(至於什麼叫做客觀的計分?請想想IQ的考試),
當然不是說沒有科學化的評分標準就不能談、不重要,但是台灣人喜歡把EQ捧得那麼高,有多少人知道這裡頭的問題?

說EQ(或者說EI)有問題,好像是在大放厥詞,但我真的覺得EQ也好、EI也罷,裡頭充滿了後見之明。
其實,這正是商管書籍最常見的毛病:先找到一個結果成功的案例,再反推回去,在這成功之上冠上某些理論或特質。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積極研發新口味的麵包坊,如果生意很好,就會有人把成功的原因歸為「不斷創新、擁抱市場」;
但如果生意失敗了,就會被說是「無法堅持,不守正道」。反過來說,如果有一個麵包坊堅持自己傳承了數十年的味道,
生意好就會有人說這是「堅持古早味,不隨波逐流」,生意不好就成了「守舊固執,罔顧潮流」。
問題是,明明做的是同一件事,甚至是同一種人格特質,但是在賺錢的例子裡是優點,在賠錢的例子裡就是缺點了。
更何況,面對不同的工作、身處不同的環境,人格、情緒、道德等特質的利弊也是會跟著改變的,這有太多例子可以舉了。
舉個最近很紅的例子:朱學恒去台中高農演講,對方沒有依照事先約定預留好彩排時間,他覺得效果會不好所以直接取消,
結果被一堆人罵他耍大牌,有人問他跟李家同有什麼不同(其實真的蠻不一樣的),害兩千位師生為他的完美主義乾晾在那裡;
但是義大利有一位很有名的鋼琴家Michelangeli,他最出名的就是臨時取消演奏會,據統計他取消的次數比演奏的次數還多,
而且他可不是像朱學恒那樣被人晃點,Michelangeli只是「當天感覺不對」就臨時取消演奏會了,根本不管觀眾和行政的難處,
結果呢?反而門票越賣越好,大家爭著去聽聽看「完美的演出」,哪怕只有不到一半的機率可以聽到,但是幾乎聽不到抱怨。
請問,「堅持完美」這項特質到底算是好還是不好呢?當朱學恒堅持,就是低EQ,當Michelangeli堅持,就是追求卓越,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請大家自己想想,這些Q來Q去的「假Q」,有哪一個可以跟IQ一樣,擁有明確標準,不需要後見之明?



前面談了那麼多EQ的問題,是因為MQ也有類似的毛病。首先,台灣人自己MQ來MQ去的,但這又是在抬高身價。
大家不妨去維基百科查一查,裡頭根本沒有「Moral Quotient」這一項,當初提出這項概念的作者也一樣,人家講的是「MI」:

是Moral Intelligence,道德智能,不是商數,因為MI和EI一樣,根本找不出科學化的評量方式。
這本書還找來了《EQ》的作者Daniel Goleman推薦,可見得MQ和EQ兩者之間的同質性有多高;
只要把商數的噱頭去掉,再仔細想想,我認為MI比起EI同樣有這種後見之明的問題,甚至還有被化約的問題。
如前所述,EI需要後見之明,但是MI呢?既然這個理論強調的是「道德」,那麼學過倫理學的人馬上就會想問一些基本問題:
「請問道德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請問有普遍有效、放諸四海皆準的道德律則嗎?」、「請問道德是天生的能力嗎?」
然而,很不幸的,這是一本商業管理書籍,所以作者似乎並沒有意願回答上述的問題。且先看看維基百科裡對MI的定義:

Moral intelligence is the capacity to understand right from wrong and to behave based on the value that is believed to be right. There are seven main points that build someone's moral intelligence, such as empathy, conscience, self-control, respect for others, kindness, tolerance, and fairness.

另外看看Intuitive.com的書摘,說的也差不多:
Moral intelligence is "the mental capacity to determine how universal human principles should be applied to our values, goals and actions." In the simplest terms, moral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right from wrong as defined by universal principles. Universal principles are those beliefs about human conduct that are common to all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Thus, we believe they apply to all people, regardless of gender, ethnicity, religious belief, or location on the globe.

問題來了,既然MI是「認識對錯的能力」,又是「根據大家所相信的價值來處世的能力」,聽起來這道德應該是客觀有效的,
維基百科上不也列出了七項標準嗎?然而,這些標準真的具有客觀有效性嗎?當我們接到詐騙電話,該要「尊重他人」?
當我們受到家暴,應該要「忍耐」?當我們看到法國的種族主義殺人魔,應該要「有同理心」?這些都必須視情況才能判定。
此外,什麼叫做「良心」、「親切」、「公平」?乍看之下我們好像都懂,但只要仔細想想,這些標準也有空洞化的問題。
所以光是這樣的列舉並不足夠,等於只是打嘴砲,作者應該要講得更清楚,或起碼再給些例證讓讀者去思考。
然而,這卻不是作者的目標,他只是舉一些不算多大咖的企業主的例子,證明他們都受惠於MI,然後就說MI對企業有多重要:

雖然我看了Google Book上所節錄的《Moral Intelligence》一書,但我並不建議大家都看,我覺得這書沒啥價值,
要不是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寧可拿讀這書的時間來打電動。我看這書只是為了確認書摘和維基百科是否有詮釋錯誤,
不過看起來應該沒有,這本書就是在告訴你:「道德智能很重要,擁有道德智能的領導者就能做出對企業正確的決定,
我可以舉很多例子給你看,但是我不會解釋反例所造成的理論困難;我會給你口號,但是我絕不會告訴你怎麼實踐。」

We offer this book as a roadmap for leaders to find and follow their moral compasses... We are convinced that leaders who follow their moral compasses will find that it is the right thing for their business as well. This book is not about telling you what is right or wrong.

不同於維基百科上的七項指標,這書裡列出了十二個「普遍原則」(見P41),但問題是一樣的,道德從來都沒那麼簡單。
由於MI不能給予人們具體的行為指示,所以馬上跟EI一樣有後見之明的問題,只要你成功了,我就說你掌握了普遍性的道德,
如果你失敗了,那一定是你掌握得不夠周全,甚至根本缺乏道德。然而,如果MI只是跟EI一樣,需要「掰一套成功的原因」,
那麼MI到底跟EI有哪些根本性的差異?反正兩者都沒有具體的實踐和評量方式啊,那麼MI是否可以被EI化約呢?
或是反過來,MI是否可以化約EI呢?我認為前者似乎比較可能,因為情緒是一個非常籠統的詞彙,而且是純自我的,
況且EI或EQ的理念已經為很多人所熟悉,也擴張了應用範圍,因此其餘那些什麼什麼Q的,其實幾乎都可以化約才對。



也許是出於成見,記憶中不曾有一本商管書讓我有好印象(雖然我也很少看,通常頂多是翻翻而已),
偏偏台灣人又愛看得不得了,連我自己手下編的雜誌都不得不請人寫點這種東西,我往往邊校稿邊發笑。
其實也不只是商管,我們的「教育類」書籍也常有這樣的問題,EQ、MQ這些詞彙也大量出現在這一類的刊物之中。
美國商業界有人靠MQ吃飯,教育界當然也有,Michele Borba就是最有名的例子,成天談「如何打造孩子的道德智能」。
至於在台灣,MQ好像比較沒有企業在推廣(也許大家覺得「厚黑學」才是硬道理),而教育界推廣最力者就是白冰冰了:


這是白曉燕基金會的會務簡介內容,當然沒什麼不好。但是我總覺得,推行美德教育,難得非得玩這種造字遊戲不可?
利用一些不著邊際、沒有明確內容的術語,只是聽起來好像很厲害罷了,到底跟美德有什麼關係?
雖然我總說擁有道德的人不需要學倫理學,但是在這樣的例子裡,學點倫理學好像又是好事了,起碼可以少看見點文字遊戲。



加值贈送:倫理學家真的沒有比較有道德!

我之前寫過〈倫理學家都沒倫理了啊!〉,引述Eric Schwitzgebel等人的實驗,告訴大家倫理學教授沒有比較鳥學生的e-mail,
結果最近Eric Schwitzgebel又有新的「研究」發表了!他發現同樣是美國哲學學會(APA)裡的哲學家,
倫理學家繳交會費的比例並沒有比較高,很多倫理學家一樣會省點小錢(50~60美金),但卻享用了更超值的資源。
這再一次告訴大家叔本華是對的:「哲學家沒有必要成為聖人,就像聖人沒有必要成為哲學家。」

下次可不可以來個新研究:倫理學家用盜版軟體的比例有沒有比較高?

7 則留言:

  1. I Know Everything Quotient(彭明輝商數)…
    無巧不巧,聽說「憤青」的英文縮寫叫「FQ」,既然那麼憤怒,當然也要有個Fuck Quotient,簡稱「Fuck Q」。

    彭明輝商數有笑點,可以討論公共知識份子的管籌範圍有多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FQ的數值應該挺高的吧

    網路充斥一堆偽專業名詞,他們背後意義也沒什麼,唬唬小孩還可以,明眼人都自動過濾垃圾資訊

    回覆刪除
  2. 彭明輝商數真的是太屌了,版主酸人功力一流,隨時都可以來一招

    回覆刪除
  3. 最可悲的是,就連那並不算einfach zuviel的"IQ"也一再被誤用,於是就有了形容智障的成年人“智商如同孩童”;或早慧的兒童“智商不亞于成年人”的新聞報導。While這裏真正該說的只是“智力”或“智慧”。

    "EQ"這個提法雖然漏洞百出,但自洽性卻很高:只要你相信”EQ”是科學合理的術語,並將自己的頭腦讓給那些"EQ"鼓吹家來跑馬,聽老媽的話,聽老闆的話,就可證明你的"EQ"不低了。至少不會出現Catch 22模樣的死循環。

    推而廣之,或許在華人/儒家社會中,所謂“情感智慧”高的一個標誌,就是能夠不去質疑各種偽科學、假道學、空頭許諾、似是而非的教誨、以強化剝削為目的的勵志、可依權勢者需要而隨時改變定義的黑話、以及權勢者對你人格優劣的無禮論斷,反倒對這一切表露出和光同塵、喜樂順從與高度的傳教狂熱。

    對於明明有強烈信仰欲求,卻陰差陽錯地自幼接受無神論教育的人們而言,"EQ"是一尊可供敬拜的邪神偶像。

    問題是,那些宣揚"MQ"的,好歹也算是道德家,怎麼還好拿自欺欺人的術語混世?

    列夫•托爾斯泰有云:“如果我是沙皇,我就要頒佈一項法令:作家要是用了一個自己不能解釋其意的詞,就剝奪他的寫作權利,並且打他一百棍。”試想同樣的法令若也適用在教育家這一行當上,檢察官向白冰冰女士疾言厲色地質問:“M??M什麼M?! Q??Q什麼Q?!”……我不敢想像下去了。

    LZ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質疑空頭許諾,可是卻要對自己的口頭許諾很把持

      真的貫徹儒家的是標準的蠢奴隸

      刪除
  4. 寫篇文章這麼認真還讀那麼多資料,認真就輸了可是!

    回覆刪除
  5. [下次可不可以來個新研究:倫理學家用盜版軟體的比例有沒有比較高?]
    這個研究肯定有趣
    在網路上嫉惡如仇的人,自己有沒有用盜版軟體?
    喜歡把道德掛在嘴上的人,自己有沒有用盜版軟體?

    回覆刪除
  6. 彭明輝商數大笑XDDDD

    回覆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