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書」是一個今日常見的詞彙,但「哲普書」卻常令人聽了以後有楞一下的反應;
相較於「科普」,「哲普」指的當是寫給非哲學專業人士所看的哲學書籍。
而且就以我這類比較傾向學院派的人來說,哲普書雖然強調普及性,卻也不能過度簡化或誤導讀者;
以此而言,坊間所謂的「哲學類」書籍絕大多數都不能作數,或者本來就跟哲學沾不上邊。
至於那些合格的「良品」裡,今日最知名的便非《蘇菲的世界》莫屬,這書當年甚至引發了一陣哲學熱潮,
不過也就跟感冒發燒一樣,過陣子大家又恢復了正常,今日的哲普書再也沒有誰能引起這麼大的病況。
其實,要講哲普書風潮,西方哲學史上最夠份量、最有名的哲普書作者可能是他!
(這是柏拉圖,不要搞錯,不是加藤鷹,更不是中指哥)
有不少學者認為,柏拉圖今日所傳下的哲學經典《對話錄》其實不過只是他用來對死老百姓的演講稿而已,
真正給雅典學院學生所用的哲學講義早就已經失傳了。如此說來,則我們今日所知的柏拉圖就等於完全來自於哲普知識,
至於柏拉圖到底是怎麼想的,或柏拉圖的哲學到底有多麼深不可測,都只能成為西方哲學史中的神話。
撇開柏拉圖不談。先說一下為什麼我要寫這篇文章,其濫觴乃是昨天雞蛋糕老闆在噗浪上的一句話:
結果這一噗帶起了一點小小的討論:
於是乎,我便開始認真思考起「為什麼台灣沒有什麼自己的哲普書」的問題,並且往下延伸。
我想,把哲普書和科普書放在一起看,也許情況會比較清楚一點。
根據台灣自己的《科學月刊》在今年所列舉的「2010科普閱讀年百種好書」,裡面有不少是土產的科普書,
例如《病毒的故事》、《孫維新談天》、《十七歲的物理》等等,其數量雖然追不上舶來品,但為數也不少;
相較之下,台灣自產的哲普書卻寥寥無幾,而且還乏人問津,很多連我都沒聽過,一般人當然更是不會想要翻來看看。
噗文裡所提到的彭孟堯、王文方兩位教授,都是屬於硬底子的學者,但是也因此把哲普書寫成了教科書,
也或許他們原本就是只想要寫教科書,不過這麼一來便顯得「哲而不普」,不免讓圈外人閱而卻步。
需知,哲普書就如科普書,其本意總是在推廣之上,即使寫得好到可以用來當教科書也一樣,「只能當教科書」的就不算。
回到這個「2010科普閱讀年百種好書」書單,其中有幾本特別暢銷的作品都是科學大家的著作,
最有名的當然是費曼的系列,其餘的像是Freeman J. Dyson的《宇宙波瀾》、Hubert Reeves的《喜悅時光》等,
作者不僅都是赫赫有名的學界權威,而且這些科普書都多少帶了些自傳或自述的性質,讓我讀了不忍釋卷。
只是,相同的問題又出現在我的腦中,為什麼大哲學家卻不太會做這種事情呢?為什麼哲學家的說話對象始終是哲學人士?
我的這個問題有些時代性需要釐清。在近代的教育普及之前,不論是不是哲學家,知識份子的數量原本就很少,
18世紀以前兩者甚至是不可分的,康德自己也搞科學,笛卡兒和萊布尼茲是數學大師,亞里斯多德更是包山包海,
所以這些人寫東西時本來就很難專給一般大眾看(識字的都沒多少了),因此自然沒有不肯與大眾對話的問題。
但時間到了二次大戰後,教育日益普及,擁有專業與高等知識的人多了,各個學科也變得越分越細、日漸專門,
這一方面讓大家有讀懂哲學的潛力,一方面也讓其他領域的知識份子離哲學越來越遠;
理論上,哲學家們合該跨出腳步,向大家介紹哲學,但為什麼卻沒看到多少人這樣做?為什麼跟科學家比差這麼多?
先把問題拉遠一點來看,哲普書要出版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到坊間去看哲學類的書籍,數量保證不會輸給科學類,
但問題是科學類的書籍大多數都是真科學,但哲學類的呢?我不願意說是偽哲學,那未免太霸道了些。
只是那種勵志小語、靈性書籍,甚至什麼星座命理的,普則普矣,卻不能登堂入室,進不了學術之門,
別忘了,科普書雖然強調通俗,但其內容在內行人或學者的眼中也是合格的,寫得簡單不代表可以胡說八道;
哲普書相對於這一點,應該也要過得了學術的關卡,起碼不能讓哲學家們看了直搖頭。
問題是,哲學與科學本不相同,科學知識,尤其是簡單的科普知識通常具有很高的確定性,
寫科普書的人不需要苦惱「什麼是原子」、「能階的特性」之類的問題,只要想出有趣又簡易的說明方式就好;
但哲學問題卻恰恰相反,越是簡單的哲學問題越難講得清楚明白,像是「什麼是真理」、「鬼神是否存在」等,
寫起來都不像科學知識一樣有現成答案,而且更糟的是沒有正確答案,所以哲普書作者要寫進哪幾種觀點也很傷腦筋。
既要通俗易懂,又不能鬼扯亂掰,還不給標準答案,光從這個立足點的不平等,不論是不是在台灣,寫哲普書都非常困難。
話雖如此,國外還是出版過好些口碑不錯的哲普書的,《蘇菲的世界》就是一例,但這本書其實有個大問題,
作者用魔幻故事的外衣包裝哲學史知識,讓很多人都願意讀下去,但是讀懂的人卻遠不及讀過的人;
就我自己的經驗,我跟別人討論起《蘇菲的世界》的內容時,幾乎都發現對方根本沒弄懂裡面講的哲學資訊,
糟一點的甚至只是一個勁兒在稱讚這本書的情節安排有多好,卻不免有買櫝還珠之嫌。
但這問題不光是出在讀者身上,哲學史,乃至於哲學本身,其實都是不甚親民的,專家與一般人之間的距離甚遠,
如果是分析哲學還好一點,碰到歐陸哲學的話要寫哲普書更是千難萬難(請參考舊作〈分析的、太分析的〉系列),
至少對我來說,那些什麼《尼采語錄》、《叔本華的人生智慧》等等,非但不是哲普書,甚至更是對這些哲學家的褻瀆。
所以,這些大哲學家們都是因為寫哲普書太麻煩、太困難了所以放棄了嗎?我不知道。
但我清楚的是,哲學界的人大多不是很看重哲普書,包括我自己在內。
我從頭到尾看完的哲普書也只有《蘇菲的世界》,其餘的多是翻翻看看,甚至連翻都不翻,
因為我覺得這些書讀起來沒滋沒味的,就像是讀兒童版的「世界名著系列」一樣,總感到搔不太著癢處。
哲學和科學不一樣,科學知識去除掉其中繁複的數學演算和細部的實驗過程,講起來還是可以很有故事味,
但哲學的精華正在這些細節,一旦拿掉,則不免讓我覺得無味,甚至覺得這種推廣也沒什麼好鼓勵的。
當然,這是我的偏見,也是我的懶惰,因為我知道這世界上沒有多少人能有心到一開始接觸哲學就讀原典的,
如果想推廣哲學思想,那麼哲普書就是必要的。但我心中甚至會不時出現一個聲音:「推廣哲學幹嘛?」
我無法揣度大哲學家們的心思,也無法知道為什麼他們不想寫點哲普書,甚至連願意寫自傳的都沒幾個。
尼采是寫了本自傳,叫做《瞧,那個人!》,第一章卻叫〈為什麼我如此聰明〉,接著是〈為什麼我寫出這麼好的書〉,
十足的自大狂與瘋子行徑,而且性質上也不算通俗,離哲普的距離也很遠。
也許,我在想,大哲學家們不愛寫哲普書,會不會根本就是哲學界並不怎麼積極想要推廣哲學?
那麼,為什麼台灣沒有自己的暢銷哲普書呢?這也是一個我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
有的人可能認為教授們都忙著升等,或是台灣的教育只能教出學匠,也可能是台灣的市場太小。
不論答案是哪個,我倒是確定台灣有不少教授都蠻有心想推廣哲學的,許多老師常到高中演講,
也會舉辦一些給高中生參加的哲學座談。而除了教授之外,雞蛋糕大叔其實也很熱心,
每年都會在宜蘭舉辦哲學營,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在此也給他用力推薦一下,有興趣的人可以報名參加。
畢竟,這年代願意做這樣的蠢事的人,也已經不多了
版大連續3天發新文有點讓我驚訝啊 最近的發文頻率好像原本比較低
回覆刪除話說雞蛋糕老闆不是要改期了嗎?
翻譯?
回覆刪除我覺得你根本可以直接出哲普書了啊(無誤)
Nagel有一本What Does It All Mea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中文簡體版書名「你的第一本哲學書」,看介紹好像主要是談心靈哲學和倫理學。不知道台灣的出版社有沒有興趣就是了。
回覆刪除直接出哲普書+1
回覆刪除其實相反的我倒比較看重哲普書
回覆刪除這個問題想過好幾次
像看了這期科學人推薦的2010百大科普好書
就覺得科普書實在不少 有些書店還特設科普專位
反之哲學書不要說哲普都少之又少
還不論要和為數不少"僞哲學"放在一起
之所以推廣科普 在於即使對非專業理工科的人還是有所助益
生活上不可能沒有科學的 但哲學不也是如此?
總覺得哲學多少要和一般人有所連結
否則討論了一堆抽象和分析的東西
都只是一小群人的關起門的玩物罷了
能推廣且使多數人有正確的思考能力 是哲學能帶來的最大幫助
最近櫥櫃裡的哲學家這本跟蘇菲的世界寫法類似
不過比較活潑生動幽默些
其實不管蘇菲的世界這類書能不能真正帶領人對哲學有興趣
或者不少人看不懂或根本沒看到重點
但至少是一個一般人的入門契機
哪怕有一個人開始對哲學有興趣也好
@inaminor
回覆刪除我知道Nagel的這本書,他是少數願意花時間寫哲普書的知名哲學家,不過我沒看過內容,直覺上應該還不差。這本我還挺有興趣的,因為看這些人的正式文章看多了,忽然換過來看看「輕薄短小」的也不錯,因為其中往往可以看出許多哲學偏好;想想看,如果Quine這樣的人肯出哲普書,那肯定很值得一看,甚至一定會有很多人寫論文討論。我覺得Mcdowell其實還蠻適合做這個工作的,只是他好像沒興趣就是了。
我國中時有看過蘇菲的世界,但絕大部分時候都是有看沒有懂。
回覆刪除所以版主認為書中對哲學家的介紹正確嗎?蘇菲和艾伯特要如何逃出故事?這和貝克萊的思想又有什麼關係?"花園宴會"一幕的混亂代表甚麼意義?
我剛才又拿來翻了一下,發現還是看不懂啊。千頭萬緒,還請版主指點迷津!
我有一個問題,像傅佩榮的那些著作為什麼不被視為是哲普書呢? 書賣得好容易被視為是譁眾取寵,書賣不好又容易被嫌棄為艱深冷門,這個市場好難取悅。
回覆刪除格主文中提到的教科書例子,一個明顯的解釋就是這樣的書可以用來升等。台灣的學者並非三頭六臂,為什麼教科書就不能擔任所謂推廣哲學的任務呢?
我個人的想法是所謂的推廣哲學真的不是學界責任,想做的人去做就是了。若以英語學界為例子,大家以為英語學界寫了多少多少所謂的哲普書,但若從學界人口數與學界出版品比例來看,其實也沒有多高比例的所謂哲普書產出。
又,當初笛卡爾就是以一般大眾為預設讀者在寫他的沉思錄,不知大家觀感又如何?
@CP
回覆刪除「為什麼教科書就不能擔任所謂推廣哲學的任務呢?」~~因為事實證明,教科書對門外漢的吸引力太低了一些,就像科學教科書很難推廣科學一樣,所以才會要科普書、哲普書。至於傅佩榮的著作,如果不以大學教授與哲學博士的標準來要求他,的確也還好,畢竟犯的錯跟一般人也差不多而已,但我對哲學家寫哲學的期待總是稍高一些。
我同意推廣哲學不是學界責任,就像我也不怎麼想推廣哲學;而且英語學界如果照比例算也的確沒有出過很多的哲普書,但起碼還是有出,勝過台灣的空空如也。所以我們問題還是在,到底是真的我們台灣的市場太小,還是我們的人創作動機或創作力太低了呢?
PS:我沒看懂你最後一句「大家觀感又如何」的「大家」指的是誰,當時的人還是現在的我們?
@inaminor
回覆刪除內格爾的這本書也已經出了繁體中文版.翻譯名叫做"哲學入門九堂課"
「學哲學要幹麻」這一點,也許可以做為編寫哲普書的起點
回覆刪除我認為的是,歷來的哲學家們的著作應該被視為『他們看見的世界』
以此延伸,有些著作就可以被當作『他們認為應該是的世界』
而他們所看見的那種世界,往往跟當時的人們所看見的世界有相當的差異
想到這裡,我就覺得學哲學最大的用處就是『學到另外一種看世界的方式』
以別的方式來看待世界,對於原本習慣了的世界中會遇到的困境,也許就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用這樣子的方式來推廣哲學,就可以寫哲普書的一大目標
寫到這裡,我想到另外一個問題
我這樣子的看法跟那些心靈小品有什麼差別呢?
雖然我自己是覺得當然不同,可是又說不出個所以然
不知道你怎麼想呢?
@Wenson 大家觀感那句我是希望問問在這裡走動的網友,我本身是不怎麼相信哲普書這個概念的人,我傾向於認為這是書商引進國外暢銷書時用來打書的噱頭空概念。
回覆刪除要貼近一般讀者,我認為掌握文字的功力與想像力比大不大哲學家更重要,然而東西寫出來了,公司怎麼推,往往成為作品能見度的關鍵。
我猜想這裡的讀者當中一定有很多人比我更清楚商業運作的出版市場上,廣告扮演了多麼重要的角色,台灣不是沒有人寫哲學角度的書籍給一般讀者,舉例來說,楊茂秀他個人從以前就一直在這塊領域上耕耘,大名鼎鼎的《蘇菲的世界》也不一定就比楊的書好看,可是廣告怎樣打,讀者就怎麼跟。有多少人知道楊茂秀?有多少人讀過他的書?有多少人在台灣出版商開始引進外國哲學暢銷輕讀物之前注意到台灣的這些作者與作品?甚至是現在,當我們想到這塊領域的時候,我們的想法脈絡之中又有多少是對書商試圖打造出來的潮流照單全收?
哲學的精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地反思,就算是在讀書與消費這樣的小事情上都可適用。
@Wawa
回覆刪除抱歉之前沒有回覆到你的問題。其實這書裡很多橋段我都記得有些模糊了,但就跟我文章裡說過的一樣,這些東西其實跟哲學的關係很小,他只是用了一些懸疑、魔幻的手法來包裹較無趣的哲學內容,也就是蘇菲和艾伯特的那一堆哲學對談。
@向前
「你的看法跟那些心靈小品有什麼差別呢?」有可能真的沒什麼差別,這要看你對「看世界的方式」是怎麼理解的。哲學家的想法(以歐陸哲學來說)和心靈小品最大的差別之一就在於全面性,心靈小品總是想告訴我們一些小道理,但這些道理的背後沒有什麼形上企圖,而哲學家卻總是想把握更大或更具有普遍性的東西,像是柏拉圖的理型觀,就算在某些現代人的眼中看起來很蠢,卻不會認為那不是哲學(頂多是錯的哲學),因為他是有明確的哲學手法和哲學目的的。如果你說的「看世界的方式」是從這樣來解讀,我想就不致於會有跟心靈小品無法區分的問題了。
@CP
其實我也不看重哲普書,原因在本文中已經說過。但我認為大哲學家寫哲普書有可能會有不同的效果,也許他們可以直接寫出他們思維的方式和過程,或者如何形成自己的哲學問題;我聽過Davidson演講,他講述這方面的東西時相當清楚,起碼可以讓人用更簡便的方式知道一家之言是怎麼形成的,這與一般的哲普書那種包山包海的寫法可以互補。其次則是我說過的,對內行人來說,這種寫給外行人的書反而可以看到一些不一樣的弦外之音,有時還可能有附加的學術價值。
我們是不是照出版商的步調和角度在接受資訊?當然是,科普書如此,哲普書亦然,但這反而更讓大哲學家們該要出版哲普書,因為他們有既定的市場接受度,可以寫他們想寫的東西而不會遭到出版社太大的干預。
最後,回到笛卡兒的問題,他的《沉思錄》是否是針對一般大眾而寫的?我想他應該希望是(但實際上並不是,因為知識普及程度的問題),這本書基本上與其說是哲學書籍還不如說是宗教書籍,或者是以哲學方法為起點的神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