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son的隨筆網站
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Far From the Tree - 有能者的傲慢,正常人的偏見
曾經有一個美國男孩,被診斷出罹患閱讀障礙。他的父母沒有放棄他,尤其是媽媽,陪著孩子一點一滴矯正問題。有如奇蹟一般,這個孩子不但沒有陷入常見的學習障礙,長大後還唸了劍橋和耶魯,甚至搖著筆桿當上了記者,成為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然而,這個感人的故事卻有對反的另一面。隨著年紀漸長,這個兒子的性向也越來越明顯,他是個同性戀。在他的父母認識到這一點之後,同樣也沒有「放棄」他 - 他們也想用與當年同樣的愛來「幫助」這孩子,希望能矯正他,就像當初一起克服閱讀障礙一樣。想當然耳,這孩子不認為應該如此,對他來說,閱讀障礙是一種疾病,一種失能,但是性傾向卻是他的自我認同,是他的身分,父母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於是乎,親子之間沒有交集,只能漸行漸遠。然而,這兩個對反的面向,卻都只是故事的序曲而已。
1993年,長大後的孩子替《紐約時報》採訪美國的聾人年度大會,他非常訝異地發現,這些聾人幾乎都以自己身為聾人而驕傲,他們可以用手語吟詩,每個地方甚至每個人的手語都還有自己的特色,他們不但不想要使用助聽器,不想要學會說英文,甚至視植入式助聽器手術等新科技為大敵,認為那是聽人想要摧毀聾人自我認同的武器,那態度就像同性戀對各種「矯正」性向的方法一樣。年輕的記者驚覺原來自己有那麼多錯誤的印象,聾人不是很需要幫助嗎?我們不是應該要快點讓他們變得跟我們一樣「健康」嗎?原來自己其實跟自己的父母一樣,當站在多數、正常、有能的那一邊時,都不會去思考到底什麼算是失能與疾病,什麼算是身分與認同。於是他發心要造訪各地,採訪那些跟家人也很不一樣、跟主流社會價值格格不入的少數者,包括聾人、侏儒、唐氏症、自閉症、思覺失調、身心障礙、神童、遭姦成孕、罪犯、跨性別。過了將近20年,他終於完成心願,寫下了一本厚達900多頁的好書,在2012年被許多媒體選為年度好書,書名叫《Far From the Tree》。今年9月,台灣也出了第一本中文本,取名為《背離親緣》。
20年磨一劍,Andrew Solomon這本書確實令我讚賞不已。以前在部落格中曾數次提過,甚至還曾趁機向一些出版社推薦此書,但是光看到厚度就讓人打了退堂鼓,甚至還有出版社的老闆問我:「這書這麼厚?你願意當翻譯嗎?」說實在話我當時有些躊躇,雖然我是「自由的矛」,但是畢竟也有例常工作要接,難有時間譯這又厚又硬的書,可是另一方面我又真的很喜歡這本書,而且也擔心萬一被洪蘭染指(以這書的主題和內容,如果交給天下等大出版社的話恐怕不免交給洪蘭)。不過反正後來也沒下文,似乎沒人打算買下版權,直到前兩個禮拜我才知道大家出版社要推出中文版了,拆成上下兩集,分別在9月和11月上市。看到有人願意親身「犯險」,實在是功德無量,只是上市一陣子了,居然市場上一片靜悄悄,沒造成什麼話題,出版社也似乎沒有什麼在宣傳或打書(也許是想等出齊了再說),頗令我感到意外,因此才動念寫篇文章,談談為什麼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為什麼台灣人應該要讀。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Parents, Children,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雖然親子關係是主軸,不過毋寧可以說是透過某些家庭的親子關係來照見社會如何對待這些人,一個一個故事讀下來,你會一次又一次把腦子裡的刻板印象丟掉,尤其是許多我們認為是為了對方好的舉措,其實反而最是傷人。我有時覺得這書名也可以叫做「傲慢與偏見」,pride和prejudice確實是書中反覆出現的詞彙(不過書中的pride講的是這些弱勢者、邊緣人的自我認同),幾乎每一章裡面你都會看到社會(雖然寫的是美國,但往往也包括台灣)的主流意見是如何對這些人造成傷害,甚至連我們的善意都可能是他們痛苦的來源。我已經自認算是一個open-minded的人,可是讀這書的時候還是不時會覺得:「啊,這不就是講我以前的觀點嗎!」而即使接受過一章又一章的「思想改造」,但是Solomon還是有辦法讓你在新的一章裡接受到新的震撼教育。《Far From the Tree》不只可以讓你認識這些社會邊緣人,同時也能讓你認識自己和這個社會的傲慢與偏見,為了不破壞大家的閱讀樂趣,我就不舉例了,讓你自己去尋找與發掘其中的感動與樂趣。
回到作者身上來談,我認為這本書的誕生有些地域上的條件,或者說,這本書出自美國人之手是有道理的。Andrew Solomon採訪了不知道多少個家庭,光在書中出現的就已經有上百,還有不少是他剔除掉沒用上的。而且他採訪的深度也讓人咋舌,每個故事的血肉魂魄俱足,彼此之間還有呼應與對照關係,可以想見他花了多少功夫跟這些人來往,然後慢慢交織出一張故事的大網,甚至連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的兇手之一Dylan Klebold的父母也願意跟他吐露心聲。從書中很多描述可以看出,他和這些人不只是採訪者與受訪者的關係,應該已經成了朋友。然而這除了需要真心與勤勉之外,還需要夠有力的採訪平台與人脈(Solomon是許多大媒體的特約撰述)。再者,書中大多數的家庭都在美國,這是一個變因夠多元的國家,所以他可以找到各種種族、階級、文化的受訪者,光是把這些人放在一起比較,就已經頗有社會學乃至人類學專著的功架,厲害的是書裡頭還加入了大量的科學研究介紹,包括各種「疾病」的成因,這些在Andrew Solomon的妙筆之下居然可以銜接得極好,讓人覺得那些科學解說好像原本就是故事的一部分,因此這書雖然包含了廣博的知識領域,基因科學、語言學、認知科學、社會學、人類學、倫理學…等等,讀來卻不覺窒礙,反而覺得在吉光片羽間有拾得知識的樂趣,令人眼界大開。另一方面,也讓人有點難相信,涉獵這麼廣博的作者,居然有閱讀障礙(也讓人不禁揣想,當年他的媽媽何等努力)。
書本的撰寫需要條件,然而要讀這本書也有先決條件。即使Andrew Solomon再怎麼妙筆生花,即使這書談的其實是普世的價值關懷,可是如果早個5年,我不認為這本書在台灣賣得動。一方面是因為民情差得太遠,美國不僅是先進國家,也一向注重個人權利與自我發展,因此書中有很多意識型態對於台灣人來說有些陌生,甚至難以想像。更重要的,早些年台灣的一般大眾很少有尊重差異的意識,這幾年因為社群網站的言論風氣,有越來越多人會注重這一點,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性別與性向議題,只要稍微關心網路公共討論的人都可以感覺得到台灣的風氣轉變,且不論這「風氣」裡頭到底有多少其實是「風向」,起碼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銜接點,讓具有某些類似性質的議題容易為人所關心與接受。我甚至認為如果出版社有心「操作」一下,這書要成為網路上的熱門話題並不難,畢竟台灣每年都有不少跟此書主題有關的新聞事件,要從書裡萃取觀點然後發些議論,不過舉手之勞而已。
說到台灣本身對此書的閱讀條件,其實我有一些額外的憂慮。前面說過,這本書裡收錄了幾百個家庭的故事,而且這些故事的感染力大多很強烈,可是在我的經驗裡,台灣人很容易在感人的故事裡喪失觀察者與閱讀者應該保持的理性。換句話說,書中說理的那些內容會被扔到一旁,大家只記得誰誰誰好可憐好虐心而已。我還記得前幾年參加了一次《我的涼山兄弟》的座談會,聽到好幾個讀者一直跟作者說:「妳的書好感人喔,我看到那個OOO的故事時都哭了。」然後對話就僅停留在那些感人的元素,而沒有更深入探討書裡的社會人類學問題,這是非常可惜的。同樣的,《Far From the Tree》並不只是一本充滿感人故事的書籍,裡頭有很多值得談的特殊之處。Soloman並不只是一個同情心氾濫的文青作家,他一方面關懷這些邊緣人,卻也敢於提出一些尖銳的觀察。舉個例子,書中最團結也最強勢的族群是聾人,他們一直強調手語不是口語的替代品,手語有自己的優越之處,應該要像所有語言一樣受到尊重與保護,聾人們更應該優先學習手語而非英語,就像我們常聽到的「保護少數民族的母語」論點一樣。可是Solomon也寫下了相對的質疑,如果手語就跟德語、西班牙語一樣,不應該僅僅被視為一種弱勢者的輔助工具,那麼對於手語的某些優惠待遇是否也應該取消?例如美國規定所有的銀行都至少要配置一名懂手語的人員,卻沒有要求對英語之外的其他語言有此優待,那是不是應該取消才對?
其實,書中不僅偶爾會出現尖銳的提問,Andrew Solomon更在各種案例之外添加了兩個章節,也就是第一章和最後一章,在我看來,前者讓這本書有了哲學視角;後者則讓這本書多了文學遣懷。Soloman看過了這麼多「不一樣的孩子」,他不只以感性來關心他們,也不斷以理性問自己,在尊重、認同之外,公民社會應該對這些少數人採取什麼態度,因此還建構了一套小系統,讓這本書不只是一時一地的採訪紀實而已。該書的第一章從個體的「垂直身分」(Vertical Identity,簡言之就是從父母那裏繼承來的自我認同)以及「水平身分」(Horizontal Identity,就是得自他處而跟父母不同甚至不相容的自我認同)出發,延伸至對於差異(difference)、失能(disability)與身分認同(identity)這幾個核心概念的探討。有了這樣的視角,讓書中的故事不再只是單純的故事,更是一次次的理論例證。因此這本書與其說是在談親子關係,不如說是從親子的角度出發,看看這些孩子怎們跟家人一起面對這個社會,以此而言,這本書對於公民社會的意義就可以說相當巨大。另一方面,在過盡千帆之後,作者在最後一章回到自己的內心,重新審視和父母的關係,並且也思考自己和自己的孩子的未來 - 20年過去,本書付梓之際,他已經有了(同性)伴侶,也生下了孩子。在這一章Solomon充分發揮了他在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大作《The Noonday Demon》的散文功力,帶著讀者一起一層又一層挖向內心,理性和感性在此有了完美的調和,讓人真正感到這是一本生命之書。
讚美了這麼多,最後還是要回到中文版來談談。前面說過,這本書的內容豐富多元,題材兼具思辨與感性,本來就不好譯。我曾經把這書的第一章拿給學生當翻譯作業,有些句子確實不好讀,而且Solomon的英文有時會有些特別的寫法,雖然不致於讓人摸不著在說什麼,但總之不是很規矩(不過是「好的」那種不規矩),甚至會讓我懷疑這跟他的閱讀障礙是否有關。我沒有真正看過中文版,只是把幾章的前頭幾段拿來大致跟英文版對照一下,大概介於意譯與直譯之間,但都還算忠實,只是我還是覺得英文原版的風采真的好上許多(這不是在批評譯者,而是這書本來就適合讀原文,事實上,光是有人肯認真翻譯這書我就已經很感謝了),如果有英文閱讀能力的人,建議還是買原文版。而且不知道為什麼,這本書在博客來居然只賣399元,比Amazon的Kindle版還便宜,可以說是賠錢在賣。當然,不是那麼多人想要直接讀英文,畢竟這本書真的很厚,況且裡頭有不少專有名詞,當初我也是查了許多單字,現在有中文版可讀,我還是非常贊許大家出版社的用心與眼光。但是容我還是要抱怨一下書名,「背離親緣」不但很拗口,而且跟書中意旨不合,這本書就是在告訴大家,雖然有Horizontal Identity的孩子很難讓父母接受,但還是有很多偉大的父母接納了孩子,跟他們一起面對社會。編輯也許是為了延續網路上頭的討論能量,所以寧可採用這個當初明顯是沒看過書所以先暫用的譯名。如果真是如此,那又是網路對紙本的壞影響之一例。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全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乖舛。」Solomon在《Far From the Tree》裡卻告訴我們:「排斥不一樣的孩子們的不幸家庭多所相似,努力接受他們的那些幸福家庭則各有不一樣的幸福。」這是一本探討如何在不幸中發現幸福、在失能殘疾中照見自我認同的書,我曾經跟一些有類似疾病/身分的朋友深談書中的想法,讓我一再回頭思考Solomon對於自我身分的建立原則,書裡書外都在提醒我:在我們這些有能的正常者眼中的不幸,卻可能藏著人家最珍視的自我。
Far from the tree,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no man is an island.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很棒的書評,感謝介紹好書,一定會買來看。
回覆刪除>> 把幾章的前頭幾段拿來大致跟英文版對照一下
回覆刪除請問Wenson,這本書中文版未出,哪裡有中文翻譯可參考?是網友合譯的嗎?可否提供連結?謝謝!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7299
刪除這可看一點點內容
中文版已經出了啊,已入手
刪除>> 中文版已經出了啊,已入手
刪除真的嗎?樓上匿名者指的是正式的大家出版社的繁體中文版?已經出了?跪求照片(封面就好),拜託!Orz
-H
這年頭還有人不會用google嗎?
刪除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2015/08/childern/index.html
等了好久才終於有新文...
回覆刪除這篇文章好棒,感謝W大推薦此書,必定去入手來看
回覆刪除真正的書評
回覆刪除Andrew的書只有看過"正午惡魔"一本
回覆刪除雖然個人覺得其觀點較偏向西方本位主義的形式
(但那本書滿有年代的 所以也不能怪他~)
但他提出的觀點有些是很不錯的,滿有意思的
好奇新書的內容會是如何~有空來拜讀看看囉: )
前陣子剛買原文版,過不久就發現翻譯版也已經出現了,只好兩本都包下來(荷包大失血...
回覆刪除看到這邊文章,有點疑問想請教,我總覺得不太能以聾人的例子類比同性戀,
回覆刪除聾人以自己身為聾人為榮,但裝助聽器只是為了讓他了解另一個世界,並沒有要他因此放棄手語等,
總覺得只是害怕改變,
但同性戀議題部分則不一樣,是異性戀的人要將同性戀變成異性戀,強迫他該怎麼作,要他非放棄同性戀不可,這種有帶有強迫改變總覺得不能類比
何不去找/買書來看?
刪除這本書要宣導的是要瞭解每一個案例,必須要有同理心。不是案例與案例的互相比較。
刪除兩者的關係不能等同沒錯,但是處境是相似的
刪除如果設身處地從聾人社群發想,助聽器不就是(非故意的)讓聾人文化漸漸消滅嗎?
雖然手語不會被禁絕,但幼兒裝了助聽器,長大就不會去學手語了
跟樓上說的一樣,從案例中我們要做的是,汲取當事人的身分帶給他自身與家庭的意義
助聽器效果有限,反倒容易讓聽障者在"現實世界"和"聽障世界"都適應不良
刪除既然有Wenson大的背書,這本書就非入手不可了!
回覆刪除這本我也鄭重推薦
刪除但不是為了WENSON的背書
而是因為這本書真的不錯
https://www.ted.com/talks/andrew_solomon_love_no_matter_what?language=zh-tw
回覆刪除看到前面的故事 就想起這篇了
我以讀稿方式讀完您這篇---算書評嗎?非常精闢的介紹,有時間會買來一讀為快
回覆刪除已經超過四個月沒有新文章了,希望能有新文
回覆刪除社會要多元,但多元的人也要懂社會化啊!
回覆刪除不過我不擔心社會太多元的問題,多元的聲音永遠很小。
重點是怎麼程度的社會化才叫正常的社會化呢?
刪除far from the tree最近出了young adult edition,wenson想再補充說明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