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讀過一篇報導,說美國的一些大媒體,例如《紐約時報》,要求記者盡量不要使用一些看起來有內容的空洞字眼,
其中一個字就是「controversial(有爭議)」。對當時的我來說,覺得這種作法和思維真是特別,甚至可以說怪異。
看看我們的新聞,或是我們平常寫東西,「這件事很有爭議」代表的是有不同意見的拉扯,怎麼會算是一句空話呢?
然而隨著年歲漸長,而且這些西方報刊也看得多了,便逐漸可以了解為什麼「controversial」算是空話。
對我們這些喜歡「和諧」,講究「認同」,追求「群體價值」的東方人來說,不容易了解西方崇尚的百家爭鳴、眾聲喧嘩,
我在前陣子一系列的〈思辯On Line〉文章裡頭提過,跟人家相比,台灣的媒體立場實在簡單得不得了,通常頂多是二元對立。
所以「爭議」對我們來說是一件特別值得注意的事,甚至往往是壞事。然而對西方社會來說,爭議卻是常態,
尤其是會成為新聞報導對象的,當然都特別具有討論價值,此時再講「這件事有爭議」,真的差不多就是空話、廢話了。
雖然我們的思辯風氣與多元觀點遠比不上西方,不過這些年還是有進步的,這得要大大歸功於網路。
以往的人想要發表意見,必須投書於報刊,或是乾脆寫一本書;十幾年前開始,又多了個打電話到政論節目發言的選擇。
然而這些選項都有一個缺點,就是容易自說自話。到了網路時代,不論是部落格、臉書、噗浪…,都多了留言與互動的功能,
你講的話有什麼問題,別人可以馬上在下頭回應,雖然不見得每次都有有意義的論辯,而且寫文章的人免不了有些主場優勢,
但起碼開放了不同角度、不同觀點發聲的機會,這是網路的好處。可惜的是,在公眾領域裡,卻往往因為討厭爭議而被犧牲了。
之所以強調「在公眾領域裡」,是因為網路言論的功能太多樣化了,如果你本來就是想關起門來講給自己聽,那當然無妨。
然而如果你有吸引支持者、鼓吹某些公共政策方向的明顯意圖(例如在臉書上開粉絲團),那麼最好還是接受挑戰。
當然,除非你代表政府,不然沒有人有義務要接受挑戰,也沒有法律會規定你要接受爭議,甚至擁抱爭議。
如果你要禁止別人在你的「地盤」留言,或是看到不喜歡的言論就刪除,表面來看,這只代表你沒有氣量,不能容納異見,
然而我認為事實上問題更大更深,這代表的是根本不想追求真理,只想擁抱自己的立場而已。
要知道,這個世界的複雜度不是任何一個個人所能全面掌握的,不論你是何等的天才、何等地博學,永遠都會有沒看到的地方,
此時網路恰恰好有一個以往沒有的強處,就是可以用「集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來彌補專家的不足,甚至糾錯。
最好的例子就是大英百科與維基百科,後者的正確性不但不輸給前者,甚至因為可以不斷增補修改,可望會越來越趨近於正確。
當然,一般的部落格、臉書等網頁畢竟不能像維基百科那樣,沒有細膩的方法學與除錯機制,所以還可能留言越多錯誤也越多,
但是開放言論的重點在於心態,在於開放別人找出自己不足與問題的可能,這代表你接納自己不足、願意承認自己可能會犯錯,
所以即使「真理」是一個聽起來遙不可及的詞彙,哪怕事實上開不開放其他人的意見或反駁,結果都不會達到完美的真理,
但是你依然選擇讓別人的意見和自己的放在一起傾軋較量,讓讀者有更充分的資訊做判斷,而不只看到個和諧的一言堂而已。
連「真理」這樣的字眼都出現了,聽起來似乎有點唱高調。不過我講的是心態,即使我們可能從來沒有辦法達到真理,
但是追求真理的心態,希望自己更「逼真」的心態,並不是一種高調,事實上我認為這原本就是民主與科學的重要精神。
在Mill、Popper、Rawls的書裡,我都看到這樣的精神,而這也是西方社會在追求複雜度,甚至追求爭議時所抱持的信念。
然而在現實中,我必須說,這的確還是唱了點高調。君豈不見,我們有那麼多的人都只追求同一種聲音?
從動物保護、反媒體壟斷、反核…等等,有太多的社會議題都是如此,我的部落格也談過不少,至今情況依舊沒有改變。
拿反核為例吧,你可以看到很多明確主張反核的個人或團體,他們是不容許有人對於自己的說法提出質疑的,
只要有人反駁說自己哪裡亂講、哪裡數字搞錯了,或是講再生能源有什麼問題、核能有什麼什麼好處等等,一律刪文與封鎖。
美其名說「這是我的地盤,不想看不要來」、「我們只想對認同我們理念的人說話」、「你們都是其心可議的壞蛋或白痴」,
然而在我看來,這其實是沒有自信又不想追求事實的結果。我到現在為止都還是反對續建核四(除非出現夠強力的科學證據),
但是我很願意去看像核能流言終結者這一類的言論。事實上,我認為越是反核的人就越該聽聽擁核的人的意見,
這些異見可以讓你排除一些很天真很簡單的錯誤,可以讓你的意見具有更好的視野與複雜度,而這是公民社會所追求的目標。
動物保護的議題也一樣,看到人家挑戰「憑什麼不能吃狗肉」就要人家滾蛋的,都不是真正在追求民主與科學精神的人,
一個理念在宣揚的過程中,如果不願意接受挑戰,說得難聽一點,這樣不能叫宣揚理念,應該叫做在傳教才對。
我並不認為寫文章討論公眾議題的人應該要回應所有的挑戰與質疑,尤其我在〈思辯On Line〉裡說過,網路上難有深度思辯。
但是開放他人的意見,卻是促進公共議題能夠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更何況這還是網路的好處,捨棄掉無異是買櫝還珠。
也許有些人並未意識到這樣的好處,但是有更多人根本不想要這樣的好處,他們只想自說自話,他們就是不想要看到爭議:
說起初衷,我寫部落格原本只是想要提供觀點(angles、viewpoints)、線索(reference、link),而不是提供「權威性的結論」;我相信自己的長處在跨領域的視野,和介於理論與現實間的敏銳辨察,但也希望讀者讀我文章時至少對我所提供的數字要保有一些警覺性,我實在沒辦法保證數字沒抄錯,單位換算每次都對,etc.。尤其在急著要寫完部落格後馬上回頭去進行被擱置的閱讀和寫作,或者同時比對好幾筆不同出處的數據時,往往會急得沒仔細讀數字的前後文或單位,那就會犯下大錯了。
有人建議我開放部落格的留言,讓讀者更正錯誤。我真的不敢冒這風險。從我收到的信來看,華人圈內即使拿到博士,長期滯留在美國工作,還是學不會公共討論應有的風度,總是用最惡毒的方式進行人身攻擊。此外,很多年輕人喜歡用無聊的漫罵和攻擊去佔滿留言欄。這些對釐清事實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讓認真的讀者看了厭惡。
有一段時間我是每一封來信都仔細地從頭讀到尾,但是後來讀多了惡毒的攻訐之後,真的沒心情每一篇都讀下去了。更可惡的是:有些信一開頭寫得溫文有禮,誘你認真讀,卻愈寫愈惡毒,後來氣得你七竅生煙,一整夜睡不著。
到後來,我只要一看來函略有一點不對勁,就把它砍了。也許有些有意義的資訊就這樣被我砍掉了。
我真的覺得彭明輝這篇〈關於網頁文章裡的錯誤〉是一篇經典奇文。以前在其他文章裡他不只一次提過自己的影響力,
所以他顯然知道自己的言論對於輿論與網路鄉民有什麼意義。可是問題來了,明明發現自己會犯錯,而且還犯過幾次大錯,
但是就是不願意開放留言,就是寧可保持一言堂。為的是什麼?因為怕「認真的讀者看了厭惡」,這也真是太好心了。
(認真的)讀者們一個個都好像是沒見過世面、沒有辨別能力的小朋友一樣,應該被「保護」,不應該看到那些骯髒的攻訐,
所以呢,為了怕讀者看到不乾淨的東西,乾脆就連乾淨的東西也都不要了!讀者只能指望他自己發現與修改錯誤。
可是他又說「一看來函略有一點不對勁,就把它砍了。也許有些有意義的資訊就這樣被我砍掉了」,所以這指望也很渺茫。
這篇文章用簡單的話翻譯,其實就跟機車行老闆的想法差不多,都想對挑戰他的人說同樣的話:
然而我要說,就跟政府管制一樣,不開放言論,想保護的不是民眾,而是自己。
當然,只要開放留言,一定會有人謾罵。但是因為怕被罵,因為不想看到負面的字眼,而捨棄更大的理想,
這對於高舉道德良心的知識分子來說實在是有些可惜。我想送彭教授一句他自己書裡的話,也許有點幫助:
「學柔道的人要先學會被摔,為的是希望摔得再重都可以馬上再站起來。」
共勉之。
之前轉貼你那篇印刷業..馬上有人說閣下是政府打手..怎麼解釋都聽不進去
回覆刪除很喜歡你思考的方式與邏輯。我覺得人與人間憎恨的情緒來自於態度而非立場的對立。因為任何立場都有被支持與被反對的理由。經過理性的思辨選擇對立立場的人不是敵人,只是在決策的過程中認為某些事件比起其他的事件來的重要,或是對於某些條件發生的幾率與自己有推測上的不同。自大而又盲目堅持的態度才是令人敵對的主因。
回覆刪除Brian Leiter也是只開放部份留言的,多數要求附上真名,而且還會審查後再刊登回應。由於Leiter本身是一個信得過的blogger,在哲學界有公信力,他不會因為立場而左右判斷,所以我對它這種過濾網絡垃圾的措施完全讚同。省了我們讀者閱讀那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和謾罵。正如一間出版社要建立名牌公信力,他就不能誰投稿就幫誰出書,他必須審查哪些是有價值的稿子。
回覆刪除是否只開放部分留言我沒有意見,其實篩選留言後一一回應也是很累人的事。然而Brian Leiter的部落格談的多是純哲學與周邊的應用,我談的是公共政策領域。當文章的內容寫的是哲學專業,我們有相對客觀的標準來評判留言是否對題,然而講到公共議題時,這個標準是很不清楚的。就像我寫郝明義與出版業的文章,有人說我是政府打手,這可不可以刪除呢?我認為不應該刪,在公共領域裡往往只有複雜的意見與素樸的意見,很難說有什麼正確的意見與錯誤的意見。網路的特色之一,就是打破傳統由專家或出版商對發言權的壟斷,既然選擇了這個平台,我寧可把「什麼是有價值的」的決定權交給讀者 - 哪怕結果他們想的可能跟我非常不同。
刪除Wenson 說得真是太好了!
刪除鄧小平同志有云:「打開窗戶,新鮮空氣進來了,蒼蠅也飛進來了」。 因噎廢食,斷非生存之道,更自絕於進步與演化。
很棒的一篇文章!
回覆刪除網路上的文字留言大都為"我述我所言者" 通常會產生一個問題 缺乏肢體語言跟語調的輔助!善意提醒或自以為詼諧 會被解讀為惡意或嘲諷!個人就遇過這種狀況好幾次!有經過溝通說明後 誤會冰釋的 更多就是被黑掉了XD 但從另個角度來看! 也映射出閱讀者的心態~
多人檢討是補其不足的方法;但是,令人擔心的是討論議題會像照相機一樣,發生失焦(聚焦)的情形。也許真像版主所說的討論者的水平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回覆刪除別的領域就算了,彭教授的本行是工科,而工科是最重視數據的準確的,我能力不足,看不出彭教授引用數據的對錯,今天教授居然自己出來說"數字實在不是我的長處──我是那種喜歡思想而不耐煩瑣碎細節的人",你這不是在自己拆自己的台嗎?
回覆刪除我支持完全開放留言,從前寫了幾篇廢死的文章,被一堆人詛咒我和我家人不得好死,我也堅持一篇都不刪。不過我還是有個疑惑,如果有人在留言版散佈宗教種族仇恨和支持恐怖活動的極端言論,該不該刪?不如格主看法如何?謝謝 :)
回覆刪除相關的問題我以前在別處回應過了,請前往參考11樓的留言。
刪除http://wensonyeh.blogspot.tw/2012/05/blog-post.html
「學柔道的人要先學會被摔,為的是希望摔得再重都可以馬上再站起來。」
回覆刪除真是佩服這句話
以前總覺得被罵被打又怎樣(打罵教育下的成就?XD)
現在跟這麼多人認識之後
發現每個人都喜歡待在舒適圈裡面
這點實在很難推廣...
是人都不太能接受被批評吧
包含非華人
我是8樓
刪除補充一下
大家大概是缺乏面對的勇氣吧
文中彭明輝教授一定也是的
大家一起舉手給他勇氣吧
http://www.nytimes.com/2013/03/03/opinion/sunday/this-story-stinks.html?_r=1&
回覆刪除這篇文章報導了一項關於攻擊性留言對讀者的影響。
我對於網絡是否一個適合的理性討論的平台,我很有保留。而普遍來說大眾的理性是否真的可以信賴,我也很懷疑。例如這兩年來香港出現的針對大陸人的族群歧視言論和行動,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網上討論區蘊釀而成的。最初他們只是反共和反對部份大陸旅客不文明的行為,慢慢演化成針對所有大陸人的仇恨,每當大陸有什麼天災人禍,甚至是大陸人在港遭意外受傷死亡,他們都會幸災樂禍,熱烈慶祝。確實是不時有人提出理據指責這群人,但非理性的人佔了大多數時,他們就有了力量去無視批評的聲音。大陸的憤青,也是異曲同工。這種網絡反智主義,我認為有可能將會是新一波民粹主義的溫床。對於人性,我是極度犬儒的。
p.s. 上網說的歧視大陸人,可以參考這個討論串內的一些留言反應︰http://forum5.hkgolden.com/view.aspx?type=CA&message=4607319&highlight_id=0&page=1
(抱歉了,留言幾乎都是粵語)
其實版大第一段話 我看不太懂重點 為何紐時不要有爭議性 是否會落入打圈圈 因為畢竟立場不同 完全沒有在一個平面上對話 當然就討論不出結論之類 再者 報導新聞跟寫評論不同 報導應該完整敘述事情不要加入任何意見 當然應不要有具有爭議性的字眼 還有 我個人覺得美國西歐有非常強烈的政治正確邏輯或話術
回覆刪除話說回來 我也不太贊成彭教授最近的寫文 越來越傾向一個立場而不願意完整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感覺來迎合討好一些固定讀者群
不過 封鎖留言 若是某些有針對性的人來亂場 常常故意充斥很多篇幅洗板 那麼有意想要討論的人
擠到哪裡都不曉得 真正高竿的人即使不刪言 還能把話各種觀點寫到對自己有利 這才是華人技術的上乘
亞洲民族總是這樣維護傳統,排斥「質疑」和「爭執」總是認為和諧是美德,事實上這些思想都是朝廷或是當代掌權者一直灌輸的後果.......掌權者當然希望底下的人們都能和諧,這樣就不會有暴動、才好管理,才好維持自己的利益,沒想到亞洲民族至今還一直奉為傳統美德之一,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回覆刪除要好好批評「瑜伽」。原來Wenson是和諧的,怎麼分析討論開放迴應是掩護,寫出這句 “對我們這些喜歡「和諧」,講究「認同」,追求「群體價值」的東方人來說,不容易了解西方崇尚的百家爭鳴、眾聲喧嘩” 的人而好像沒有半點爭議性的,與他討論是沒有結果的。
刪除西方也一樣,某羅馬王帝「選」了基督爲國教,從此在世間受苦不怎麼重要,聽話便會上天堂,被別人打一巴掌,讓人別再打另一面的才是高人。
想知道wenson對古坑抓狗換米的想法
回覆刪除聽到"抓狗換米"這四字讓我想起捕蛇者說……不過我還沒看過相關報導或資訊所以也不清楚實情。
刪除不過,「追求同一種聲音」會不會正是人類政治性的本質?就像 Carl Schmitt 說的那樣,政治就是區分敵我。如果我們應該毫無限制地包容所有異見,那麼也許防衛性民主就是一種錯誤了。
回覆刪除我真不知網主是一知半解,或思想創新。「爭議」在維基是罵人腦殘、王八、等的術語,而不能坦白寫出來,如果寫出來便是犯規,所以「爭議」是很濫用的,但不要緊,在維基是要闡述所謂「可靠來源」的,怎樣有爭議是要些出來的。而報紙文章便沒有那麼多空間,而且記者根據事實是可以有立場的,不用假裝中立,新聞是新聞,所以記者用爭議是懶惰、空泛。而我可以說網主的文章是很有爭議性。
回覆刪除wenson所要探討的爭議,是類似 #富堡車業機車行老闆陳平偉 那樣的用法 #不要起爭議
刪除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YwS_d95nDE
所以不管是如何查字典 or wiki 似乎都是[歧義]
呃…多元化,多面向,我也要想想我最近是不是太封閉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