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高雄及台北兩個城市有很「亂」的淵源。小時候家住台北的永和,但我卻是在高雄出生的,
然後回到永和居住了幾年,接著又搬到了高雄,十幾年後為了上大學又回到台北,一住跟著又是十幾年,
在兩個城市的居住時間算起來大概是一半一半,也因此我對兩邊的生活模式之差異有很深切的感受。
這幾年,不斷在新聞上看到高雄捷運營運不善的問題,我回高雄時偶爾也會搭搭高捷。
還記得第一次搭高雄捷運,是為了要從高鐵站回家,當時車上還挺擁擠的,一點也不像是沒人想搭的樣子,
後來我才知道,拜高鐵之賜,這一段算是「黃金路線」,所以搭的人特別多。
當時我在車上,聽到旁邊一個30來歲的女生在跟朋友聊天,聽起來應該是台北人到高雄來玩,
只聽到那女生不斷嫌東嫌西,一下子說「車廂好小,我們台北的捷運都…」,一下子又改為嫌棄車廂不夠多,
當下我很想請她搭回頭車直接回台北就好,沒必要到高雄來。如今想想,這樣的小規模每個月都得要虧兩億了,
萬一真掛了那麼多大容量的車廂,那不曉得要虧本虧成什麼樣子?

到底高捷的問題出在哪裡?或者說,做什麼事可以讓高捷增加運量,甚至不再虧本呢?
我的答案是沒辦法,因為這是都市結構上的問題,並不是幾個政策可以解決的。
或許有人以為我在講的是人口數的問題,並非如此。我的問題很簡單:高雄有多少人是跨縣市通勤的?
除了鳳山,高雄縣市之間通勤的人口數並不多,跟台北縣市相比可以說只是零頭而已,
台北有太多人是住在北縣而每天往北市跑的了,土城這邊每天早上九點以前,從永寧站開始位子就已經坐滿了,
到了海山、過了新埔更是擠到人人僅有容身之處的地步,但高捷的岡山站卻沒有這樣的盛況,為什麼?
第一個原因是台北的房價極高,例如我,以前在台北東區上班,卻寧可住到反方向的板橋、土城去,
一般的上班族住在台北市是很奢侈的行為,所以只好靠通勤來解決這個問題。
反觀高雄,即便連陳致中王子殿下居住的豪宅,其每坪的價位連台北市的一般公寓可能都比不上,
更不要說其他地方了,在高雄市,一個家庭一個月花一萬塊租房子,已經算是很充足的預算,但這在台北根本不可能。
難道高雄人都不通車的嗎?會,但那是第二個問題,高雄人通車不需要靠捷運。
由於跨區通勤的人數不多,所以高雄人的通勤大多只在市內或鳳山之間,但是這麼一來腹地就變得很小,
人口最多的三民區夾在中間,不論往哪邊去都不會太遠,而且上班的地點大概都只要半小時內的車程就可以抵達,
像我以前住三民區,跑到鹽埕區打工,這在高雄已經算是遠距離的了,騎摩托車也不過20多分鐘,
所以除非通勤的地點剛好就在捷運站附近,否則多數的高雄人都會選擇直接騎車或開車,反而比較節省時間。
換成台北,從板橋到台北市政府,騎車的話有多遠、要多久?40分鐘大概跑不掉,上下班時間恐怕還要將近一個小時,
搭捷運卻只要20分鐘,所以能搭捷運當然就搭捷運,就算要再轉公車或走一小段也沒關係,因為還是比較方便。
說到公車,那是高雄捷運的另一個問題。台北的公車多,路線也密,因此轉乘上比較方便,
高雄的公車真的有點難搭,路線少是一回事,很多車子的班次也間隔太長了,等個公車動不動就要半小時,
當然會讓影響大家的搭乘意願,而這個問題也會影響到捷運,如果搭完捷運轉車那麼難,那何不自己開車或騎車算了?
還記得幾年前的一次三三一大地震,台北捷運忽然宣布停駛檢查,正要搭車的我只好改搭公車,
一上車後發現每個人都拿著手機在打電話,講的話幾乎也都一樣:「現在沒捷運,我改搭公車,會慢一點到。」
就是這種景象,讓台北人一天都不能沒有捷運,讓台北車站每天都是滿滿的轉乘人潮。
而這樣的規模是需要時間的,試問台北捷運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得擁擠的?是從一通車就如此嗎?
一開始的木柵線有現在這麼多人搭乘嗎?其實沒有,一直到淡水線和板南線通車後,台北捷運才串成一個大路網,
如今更加上土城、內湖,不久後更有蘆洲、三重,搭乘台北捷運的人只會越來越多。

那麼,如果高雄捷運的路線也多蓋幾條呢?情況會不會有改善?我覺得會,但是卻會虧更多,
因為前面我提過的那些因素並沒有改變,所以搭乘的人數不會呈現大幅的成長,支出卻會呈現等比的增加。

其實,台北捷運也並非沒有這樣的問題,雖然現在台北捷運是賺錢的,但卻很難一直賺下去。
我看過一份有趣的資料,全世界各個規模龐大而完善的捷運系統,幾乎全部都是虧錢的!
唯一例外的是香港,而原因不是因為運輸系統賺到錢,而是他們很會賣廣告來擴充財源。
這道理其實不難懂,想想看,蘆洲和三重的人在三重線、蘆洲線還沒通車前會搭捷運嗎?其實會。
因為捷運已經有基本的路網了,所以即使不住在捷運站附近,還是會有很多人搭公車去轉捷運,
就像以前土城還沒通車時,板橋新埔站外的公車站牌總是有一大群土城的通勤族在等車,
等到捷運通到土城後,「新增」的捷運搭乘人數裡有很多都是這些原本就有在搭乘的人,
所以其實總體運量並沒有增加太多,但每一條線的興建和維護成本卻是一樣的。
因此,只要捷運不斷興建和擴張,成本就會呈現等比增加,但搭乘人數卻不會增加那麼多,最終便會導致虧錢。
話說遠了,高捷虧錢是現在進行式,跟北捷的未來可能性不同。我並不相信高捷會倒,因為沒有政府敢讓它倒,
捷運蓋了就是要一直維持下去,不論是否要燒錢來養都一樣,我相信未來台北捷運如果開始虧錢也是如此。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實在不認為高捷面臨的結構性困難在幾年內有解決的可能,不論是誰來當市長都一樣。

除非有人能讓高雄在短短幾年內變成台北那樣擁擠、高房價、停車困難、公車密集,否則高捷就註定要繼續虧錢。
當然,變得跟台北一樣也不見得是什麼好事,一坪老公寓動輒三四十萬起跳、大家被逼得逐捷運而居,
高雄沒有變成如此的城市未嘗不是好事,我也寧可高雄繼續當一個不像台北的都會,因為那正是它可愛的地方。
我覺得你分析的很透徹.
回覆刪除雖然我不是高雄人, 也沒有搭過高捷, 但是光看新聞一直爆高捷燒錢問題, 總是很好奇到底高雄捷運是出了甚麼問題. 今天看新聞, 高捷局長說虧損的問題是路網不夠密, 中央應該多投資. 其實現在高捷指有兩條線, 說實在的還無法形成所謂的路網, 虧錢是很自然的.
不過我也很贊成你說的, 捷運蓋到最後應該會虧錢. 舉例來說, 我現在住三峽, 如果要到台北的話, 通常是騎車到土城, 從永寧站上車到台北, 未來就算捷運連接到三峽, 我也只是改從三峽上車. 所以總運量並沒有增加, 但一條線的興建和維護成本卻很驚人。
興建捷運最好的理由是「總有一天油價會漲到現在的10倍。」另外,其實也不是沒人建議過,在擁有捷運的都會區一律禁止騎機車,畢竟在歐美日本先進國家,除了那種比汽車還貴的重機車之外,機車已經是落後城市的象徵。
回覆刪除yangwl@plurk&無名
看了你的分析,突然有種「已經看到台中市捷運的未來」...
回覆刪除真不懂堅持建設捷運的父母官在想什麼。
sugarfree
從逃離高雄到回歸高雄
回覆刪除在這裡待愈久就愈愛高雄
因為你們都在台北
剛開始常常有因為寂寞想回去找你們的念頭
這幾年我終於在高雄有了歸屬感
反而更堅持在這裡生活
我愛這個鄉土氣息的高雄
雖然草根了點
但我愛這裡人與人的互動
這裡生活水平平易近人
我不用汲汲營營就可以擁有還不錯的生活品質
我家住在橘線
每次去信義國小站搭車
除了一個站務人員跟清潔阿嬤
幾乎只有我這麼一個乘客
偌大的車站
這樣的乘量不虧是不可能的
但我壓根不希望高捷跟北捷一樣
我愛的高雄就是步調慢一點、風土民情多一點
如果整個城市變成另一個台北
.....不敢想....
那我就要再次逃
@Jen-chieh
回覆刪除禁止騎機車是不可能的,且不論落不落後的問題(腳踏車為什麼就比較「先進」?因為歐美人又開始流行嗎?),更重要的是這有侵害自由與剝削的問題,我明明靠著騎機車可以用比較省錢省時的方式通勤,政府卻叫我犧牲利益,只為了養那個我根本不會搭的捷運,這不是不能討論,但目前在民主國家裡應該都不會通過。
@匿名
「真不懂堅持建設捷運的父母官在想什麼」~~想選票啊!
其實,我沒資格說台中捷運一定會如何如何,因為我對台中沒有那麼深的認識,也許那裡能有不同的契機亦未可知,只是我不太看好就是了。
@whitney
適應是好事~~三不五時也要上來走走,我煮東西請妳吃。
以台灣都市發展的經驗來看
回覆刪除過個十年二十年,高雄應該就會變得像台北一樣
到時候捷運就是相當重要的大眾運輸
現在先蓋好放著等也好
不然等到高雄人口多了之後再來蓋
就會像新莊線一樣,那個交通實在讓人苦不堪言
我就是輔仁大學的苦主之一
等油價漲到現在十倍之前,捷運應該會先宣告破產。都會區之所以需要捷運/地鐵,不是什麼石油能源短缺的因素,不然捷運用的電還不一樣是燒石油發的嗎?捷運最主要的優勢在高運量高密度,高運量的定義是每小時4-5萬人以上,哪裡找這麼大條的路讓車子每小時運5萬人?
回覆刪除但反過來說,在相同道路容量下,機車的運輸能力是比汽車大的,它佔用的道路面積更少、可及性更高、成本更低,所以在全球各大都會無不充斥著機車--只要巿政府沒有頒出歧視性禁止法規的話。要不是機車對天候的要求較高,一些溫帶國家也會機車四處跑了--近年來重新設計機車的風潮再起,說不定有機會改變這個狀況,如此機車的優點就更加全面,汽車留在都會區裡的理由也就更少了!
真的就像您說的!
回覆刪除之前去高雄玩時,本想靠高捷+公車趴趴走,結果我高雄的朋友們一致勸退我,原因是:
1. 公車要等很久
2. 部分捷運站離熱門地點有段距離,而我那些高雄朋友們覺得走路超過5分鐘他們就不想走了!
再加上高雄路大條、天氣好,停車成本也不高,自己騎車開車方便多了!當然沒什麼意願搭捷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