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son的隨筆網站

Wenson的隨筆網站

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台灣的幸福劇本



雖然還有一篇(?)中文西化的文章沒寫完,不過這兩天發生了件有意思的事,引我不少聯想,更有些感嘆,決定插個隊先寫下來,也算做個記錄。

話說我老婆這陣子迷上了彭于晏(哼),不僅看了他的戲劇,還主動去找些他最近上過的節目來看。昨晚她在看中國大陸的綜藝節目,彭于晏去宣傳新片《黃飛鴻之英雄有夢》,我在一旁也有一搭沒一搭不時瞄上幾眼,其實跟台灣的綜藝節目差不多,主持人帶著幾個幫襯的藝人一起聊天打屁玩遊戲,比較明顯的差別是這些通告藝人看起來都非常年輕。這些年輕人玩了一個遊戲,玩法看起來有點類似「蘿蔔蹲」,每個人要取一個武俠人物當代號,之後彼此只能用代號稱呼。彭于晏當然是黃飛鴻,其他人就各自選一個武俠人物,然後大家開始瞎扯,但真的都選出了名字,有出自金庸、王度廬、施耐庵(《水滸傳》也算廣義的武俠小說啦)等等,我沒細看,看了也沒上心。然而老婆卻忽然轉過頭來問我:「如果是台灣的通告藝人,有辦法玩這個遊戲嗎?」

這原本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她問的不過就是「台灣的通告藝人有辦法這樣講出武俠人物的名字嗎」,我想答案應該是不行,然後我心中的問題並不在此打住,因為我覺得這個問題背後其實不是在問「誰比較有程度」而已,可以一路追問下去,甚至窺見兩岸在知識創意上的不同路線。

看了前面那些文字,我想很多人也許馬上就會跳起來回應:「拜託,電視嘛,根本就是套好的啊!講難聽點根本是造假,我們要這樣玩難道還會輸人家?」的確我不排除這個可能,也許節目裡每一句對答事先都已經有了腳本,就像某些中國當紅的知識類綜藝節目一樣,每個藝人上節目的時候都彷彿浸淫國學數十載,詩詞滿腹,出口成章,觀眾看了又是佩服又是慚愧,平素這些大儒卻又韜光養晦深藏不露,不禁讓人感嘆這世道裡怎麼有這麼多條臥龍。無論如何,「造假」是有可能的,我當下也想到了。除此之外我也反問了自己另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比的是誰知道比較多武俠人名?就算這方面輸了又如何,比其他的難道不行嗎?」然而我還是要說,這些其實都不是真正的關鍵。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綜藝節目在錄影之前都是有腳本的,節目的工作人員也會事先跟來賓溝通。問題在於,就算一切都事先安排好,但是為什麼要安排這樣的段子?當台灣的綜藝節目跟來賓「re腳本」的時候,看重的是誰有好玩的經歷、有灑狗血的故事、有事業線或人魚線…等等,講白一點就是只想找笑梗或爆點,這一套中國大陸也搞,但是人家卻不時會加入點不同的東西,就是知識和訊息,而且不是一個節目偶爾為之,這乃是一個尋常得見的風氣,情況看了多少讓我憂心。相信很多人都感覺得到,台灣這兩三年的談話性綜藝節目碰上了巨大的瓶頸,連以往被視為指標的《康熙來了》也已經玩不出多少新把戲,暮氣沉沉,收視率不斷下降,畢竟「世紀大和解」的戲碼又不能天天上演。我們困於製作經費和慣性模式,笑點梗做得遠不如日韓,卻又在知性與訊息這方面慘輸給中國,未來該把希望寄託在哪裡?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振衰起弊也不可能僅靠短暫之功。中日韓的綜藝節目比台灣更精緻,其實都是砸了好多年大錢的成果,所以我們輸歸輸,也還可以說是非戰之罪。此外,根據各地方的國情不同,大家本來就會各自發展出具有文化特色的娛樂產業,中國這些年知識類節目的蓬勃發展其實也跟政策很有關係,可以說部分是出自政策干預的結果,更何況人家的收視人口比我們大上太多,在台灣如果也搞個「百家講壇」,保證是賠大錢的生意,然而人家就算收視只是掛點零頭都還能撐持下去,何況這類節目的收視率似乎一向不算差。正因為有這些台灣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從前我看中國的節目時倒也沒怎麼計較是否不如人家,就好比跟美國打仗一樣,幹嘛去想輸贏。然而就在這兩年,尤其是去年,我開始真正感到憂心,我們的競爭力是不是已經全面潰敗?

前陣子我去了一趟哲學星期五的講座,題目講的是哲學推廣,問答時間中有個聽眾舉手發言,他向幾位講者建議可以參考一下中國最近竄紅的一個網路節目《羅輯思維》。其實他一講到大陸時我就已經猜到他要講這節目,但是讓我大感意外的是台下很多人不斷點頭稱是,其中不乏哲學星期五的主要成員。要知道,哲五可是一個又獨又綠又左的場子,但是那麼多人都看了中國的一個網路節目,而且還大表肯定,讓我和朋友都覺得有點詭異,不過也可以說這樣說,這代表的是這節目在知性趣味上的成功。然而在這跨地域的肯定背後,《羅輯思維》靠的並不是雄厚的資金,也不光是龐大的收視群眾,甚至不是主持人羅胖的個人才華(我很確定有時候羅胖是在唸稿子,因為根本完全與書本或文章的內容雷同,只是技巧高明口條清晰而讓人感覺不到在背書而已),節目的成功是靠著一群有知識好奇心的成員,大家到處去看最近又出了什麼有趣的書,然後構思出各種有趣的題目,把許多跨領域的知識以具有縱深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再呈現給觀眾。這個模式台灣完全是可以學的,然而糟糕的是目前不但沒有人想學,我也不覺得有辦法成功。

像《羅輯思維》這樣的節目,在中國其實已經不是特例,像是另一個網路上也頗具知名度的廣播節目《IT公論》,同樣是2013年才起家,每個禮拜一集,製作方式極其簡單,通常就是兩個主持人談論科技產業與產品的話題而已。然而我要說,這個節目的精緻程度也是台灣完全沒有辦法比的。我們不論是平面或電子媒體,介紹3C產品與新技術時,幾乎都只停留在談有什麼新功能、外型如何如何、可以搭配什麼方案等等,講白點就是各種開箱文和體驗文而已,但是看看《IT公論》節目列表和介紹,人家已經在談研發概念、社會影響,而且不只有平行的廠牌比較,還加入時間縱深的觀察了。同樣地,這樣的節目靠的不是花錢,他們甚至比《羅輯思維》還簡單省事,就是兩個人在聊天而已。也許我們可以說,這些節目做得好,是因為人家剛好有夠水準的人才,然而我卻覺得背後還有一個更大的背景原因,不僅可以說明為什麼人家會不斷出現這種節目,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台灣做不出來。

這些年因為有不少陸生來台,所以台灣的新聞很喜歡報導一種題目,就是台生和陸生的比較。而這比較的結論幾乎都如出一轍,說「陸生比台生用功許多,但是相較之下,台生會比較有創意」,連帶地不只是談到學生,媒體只要是講到中國的創意就是談他們的山寨文化,然後加強一下台灣人的優越感。說真的,根據我個人與對岸來往的經驗,我真的不知道「台灣人比較有創意」的自信是哪來的,用我朋友的評語,這根本是「活在腦內小劇場,演啊演的,媒體也配合加強各種刻板印象,幫忙閱聽人發洩因為腦內小劇場刺激出來的情緒」。當然「創意」是一個很籠統的字眼,如果要論天馬行空無中生有的那種創意,我不知道台灣人的平均水準是否勝過對岸,然而有的創意靠的是在扎實的基本功上進行改革,也有的創意是把多個不同領域的知識綜合在一起撞擊出新火花,後兩者我認為台灣早就已經不具有優勢,而《羅輯思維》和《IT公論》這一類的節目靠的就是後面這兩種創意。

嚴格來說,這類創意靠的往往不是第一手的材料與資訊,他們得要依賴更前端的研究和發明(通常都出現在歐美地區),但他們也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經過消化後整理出有獨到理解、有在地視野的思維,這情況有點像是我以前說過的導譯文化。看看《羅輯思維》所介紹的書,有非常多都是二手資料甚至三手資料,但重點是如何抓出其中可以使觀眾有興趣的部分,然後再與其他的書籍或觀點組織成有意思的說法,反觀台灣通常還只停留在「翻譯」的層次上頭。《IT公論》也是一樣,你不會只看到一個科技產品的功能介紹,會有各式各樣的議題摻進來一起討論,讓原本一個外來的技術多了文化與社會意義,而知性的趣味便藏在這裡頭,其樂甚至不亞於第一手的發明與資訊。

中國是否依然是個山寨大國?是。但他們正逐漸找到自己的路,而且也許還趕過了台灣。台灣的新聞最近開始也會報導一些關於中國創新技術與人才的消息,像是介紹馬雲、看看中關村等。然而我覺得那依然只是科技的層面,只是薄薄的一層皮。當我們還覺得對岸因為沒有言論自由,所以思想很封閉、意見很單調、創造力無法發揮,有多少人真的會去看看人家的網路環境?有時候我看到中國的一些網路創作與討論園地時,像是「黃金屋中文」等,不免感到心驚,裡頭作品的奇思異想、百家爭鳴,在台灣恐怕只有PTT勉強能夠相比,但說真的我會覺得他們的模樣更像是日本,有創意有鬼才而且又肯花時間經營的怪咖實在太多了。當我們還在自滿於哪裡哪裡比中國來得強,人家的眼光卻是放在整個世界。我們常在抱怨台灣人沒有國際觀,卻也只能把國際觀停留在「多看看國外的東西」而已,相較之下對岸已經開始把外國的東西化為己用,這可不只是小米機打敗宏達電、直接挑戰三星這種層面的事情而已,遲早人家會在文化產業上也找到自己真正的調性與屬性。反觀台灣近年來最喜歡鼓吹的「文化創意產業」,絕大多數都只能淪為「小文青產業」,裡頭真有多少特別的文化?有多少能走出台灣?我們早就輸給日本,幾年前又輸給韓國,再過幾年,是不是又要輸給中國?

那是假設我們還沒輸的話。

11 則留言:

  1. 哈哈,你过滤了。

    回覆刪除
  2. 很好的文章!香港也該省思同樣的事情。倒不是要比較或是輸贏甚麼的,而是不思進取本來就很差吧。

    回覆刪除
  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76WHb_hhUc
    這部兩年多前天下的採訪印證了一些現象。
    裡頭剛好有我的一些朋友,其中有位朋友的發言內容沒有那麼"主流",說是台灣學生未必贏在創意云云,後來"果真"被卡掉了。

    回覆刪除
  4. 最後一句話很有趣,哈哈

    台灣打掉重練才比較有機會吧~ 不過要匯集能造成改變的力量很難哦。

    回覆刪除
  5. 文化上,臺灣從來不曾與中國大陸 日本 韓國在一個檔次上,不曾領先過,如何談 輸給?

    TangJen

    回覆刪除
  6. https://www.facebook.com/LiberalismofTaiwantype/photos/a.1590723884499650.1073741827.1590655114506527/1590723851166320/?type=1&theater

    台灣在文化界上並沒有多差,
    魔術界奧運手法部門排名有第四第五
    第一到第三韓國人包辦,但也沒有輸中國
     
    只是檯面上的可能讓你覺得好笑吧?
    世界級的選手還滿多的,但只要圈內的才知道

    回覆刪除
  7. 蠻可悲的、又一個被媒體洗腦的年青寫手。你可知道?台灣有不少反銷中國的手機品牌?只是台灣的自家媒體都不報導,只肯大量報導各色小米機或 iphone456,卻不願分一丁點兒版面給 Uniscope ?

    回覆刪除
    回覆
    1. 蠻可悲的,又一個被意識型態洗腦的年長砲嘴。你要不要把這些公司的市值拿來比一下?

      刪除
  8. 好有感觸,特別是進入不同產業打拼十數年之後。謝謝你的好文章。

    回覆刪除
  9. 在知乎上看到这篇文章的部分节选,随即点了进来。有意思的是,我本身读人文社科类专业,有时候会向身边的人感慨,啊,你看人家那边有芭乐人类学、历史学柑仔店、巷仔口社会学、菜市场政治学、哲学星期五……哇,好多好多,可是我们这边好像都没有啊。虽然微信公众号在慢慢推送与此相关的信息,但是感觉完全不对。希望两边都要加油努力哦!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個人倒是覺得我們有的這些對於一般外行人似乎太過專業了些,也滿難能引起普羅大眾的閱讀興趣,怎麼說呢,就是類似《科學人》雜誌那種文章風格吧,每篇文章總是落落長且鉅細靡遺,加上一板一眼的學術性枯燥語調,讀起來的感覺就跟在看學校課本沒什麼太大分別,對一般沒興趣的人來說實在夠乏味。
      我反而感覺你們那邊的知乎回答和專欄讀起來很有趣呢,既不失準確性,寫得也足夠生動精彩,這才叫真正的「科普」嘛!

      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