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son的隨筆網站
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教你怎麼不讀書
也許是因為我讀過中文系,不時會有人問我贊不贊成降低文言文比例、學生該不該修讀或背誦四書等問題。其實這種問題問中文系的人並不太對,雖然我們的確要背誦許多詩詞曲賦,但通常更多的力氣是花在「小學」上頭,語音、文字、聲韻、訓詁,光是這些「基本知識」就可能已經讓人喘不過氣來,而且除非浸淫其中數十載,否則考究學對於寫文章(不論是文言或白話)的幫助很小,甚至連閱讀時用到的機會也沒想像中多,有些圈點完十三經的研究生,其實文字、聲韻諸學也是唏哩呼嚕的。換句話說,你就算整個中學時期的國文都只讀文言文,還把四書背了大半,對於中文系的功夫來說幫助很小。我高中背了大半部的四書和《詩經》,還有全部的《老子》、一些《莊子》,大學在中文系也沒能派上什麼用場。如今出了社會,即便靠搖筆桿子過生活,但那些東西幾乎都用不上,頂多就平時聊天扯蛋、寫部落格時偶爾可以掉掉書包,用些只有自己覺得有妙處的典故爛梗,聊以自遣耳。
前陣子網路上又開始吵文言文和國文教育要增要減的問題,我不欲在此深談對文言文教育的看法,那恐怕花上幾篇文章都講不完。不過為了省掉某些人思想檢查的時間,我直接講我的立場:文言文該教,但是不該要求學生背,甚至就把它當成跟美術、音樂這類(不受我們教育體系青睞的)學科一樣,不納入考試都沒關係。說老實話,我根本就覺得這問題沒那麼重要,因為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學生根本不想學,懶得想,文言文也好白話文也罷,考完試後不多久就奉還給了老師,與其計較選什麼語言,倒不如計較選哪種文章、如何教學,這個我在以前的文章裡已經講過了,不再贅述,在此我只多講點要求學生背誦文言文的弊病。背誦看似在加強學習效果,實則反而是偷懶甚至有害的學習方式,因為背書的分數評量方式只有一種,就是默寫,學生根本不用細細思索句子好在哪裡、特別在哪裡,反正寫出來就成了;老師也覺得反正學生的目標是把文章背起來,所以教的時候通常就著重在解釋字義上,搞了半天,該篇文章到底哪裡特別、哪裡不凡、哪裡還需要斟酌等等,根本幾乎都沒學沒教,更遑論是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常說的潛移默化、教導人心云云。而且你一旦強調背誦文言文,這個項目在學生準備考試時就會被列入第一優先選項,這道理就跟學生學英文的時候,第一優先的就是把單字背完一樣,而在現實中學生的時間就是那麼有限,背誦文言文勢必會排擠到其他面向的學習,尤其是白話文,因為不用背而且讀起來通常沒有難字,有時間再看就好(然而這世界上的「等到有時間再如何如何」多是自我安慰)。於是就算一次段考裡只有一篇文言文,也一定會佔去大多數的準備時間。最後的結果是,白話也沒學到,文言也沒學好,徒然浪費許多時間。
說不談文言文結果還是講了一堆話。我這篇文章的主題不(只)是語文,而是讀書。最近出現很多跟出版相關的議題,包括去年出版市場的銷售數字大幅下滑,接著文化部又傳出想推圖書統一定價,以及傳言誠品要求買廣告才保證上架等等。我不打算一個一個討論,因為這些現象並非獨立存在,也往往有更深的成因,我打算一連寫多篇跟台灣的讀書現象有關的文章,包括讀書風氣、文學類型,以及包括一些書評心得等。這是第一篇,之後的陸續會上場,會有幾篇就不確定了。
前兩天John Nash過世,我跟媒體界的朋友聊起報導內容,我說外國媒體通常都有備稿放著等了,而且他們專跑這些線的記者程度也是專家級的,更何況還也可以直接外包,找大學教授立馬寫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所以要有水準之作不難。真的精采的要看訃聞,我想看哪家媒體能別出心裁,對一個這麼專業、這麼知名、但其實根本沒幾個人真懂他在厲害什麼的傢伙,要怎麼寫出有內容又不一樣的東西。畢竟目前這種等級的科學大咖在世界上不多了,算算也只剩有霍金(或許還包括Chomsky),所以這接下來一定會變成媒體之間的作文大賽。對方則感嘆,他光臨時要找個適合採訪的數學家和經濟學家就一個頭兩個大了,國外媒體不只學界人脈厚、科學或其他學術專業記者的程度夠,但能夠做到這個地步,也是社會結構、歷史演進或任何其他因素所致。換句話說,這是媒體、觀眾、學界彼此支持的共生關係,我們就算想學也學不來。然而,我馬上想到了一個看起來剛好完全相反的現象,跟前頭講的媒體水準顯得有矛盾:為什麼美國人的常識水準那麼差?
美國人沒有常識?的確,這還不是別國的人想污衊他們,美國自己的媒體就很喜歡報導這個題目,就像台灣媒體很喜歡報導台灣的大學生程度有多差,美國每隔一陣子就會來個調查,然後告訴大家很多驚人的數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項,大概就是美國永遠都有百分之20到30的人居然不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這對我們來說好像有點不可思議,這種事情不是所有受過教育的人都該知道的嗎?不只如此,如果你去玩一些為美國一般大眾設計的益智遊戲的話,通常都會發現題目簡單得不得了,例如這個「Can We Guess Your Level Of Education?」,我猜台灣考過大學的人可能很多都可以拿到PhD評定,大多數的題目都是問些基礎常識,自由女神是哪一國送的、肯亞的首都是哪裡、世界最長的河流是哪條、第一次世界大戰哪一年結束、日本偷襲珍珠港又是哪年。其中有些題目甚至看起來有點蠢,像是「列寧和史達林誰先誰後」、「H2O是什麼」、「因醜聞下台的美國總統是誰」之類的,台灣人不容易答出來的問題很少,像是高爾夫的發源地何在、Mein Kampf(我的奮鬥,這兩個德文字連很多不懂德文的美國人都認得)的作者是哪位。做這種題目,真的會讓人自我感覺良好。
沒錯,台灣人平均的常識水準定然大勝歐美,尤其是美國。可是美國依然是全世界的知識和資訊集散地,大西洋月刊、紐約客、時代雜誌、哈潑…都是世界級的刊物,連經濟學人現在也都已經以美國為首要市場。打開紐約客,你會發現他們願意用兩萬字(轉成中文大概三萬字)的篇幅好好報導一位人物、一個事件、一個現象,而且有些敘述深入的程度到了專家等級,這種報導如果你給台灣人看,就算寫的是中文,放在商周,結果會有多少人看?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書市,「膚淺的美國人」很喜歡出大部頭的厚書,連自傳這種比較不討喜的類型都往往動輒八百頁以上,換句話說,他們對於閱讀很有耐心,而且這些厚書並不是用廢話、虛言堆疊出來的,你在歐美很少看到暢銷書會用這幾年台灣越來越流行的文青風版型(字體大、版面空、紙張厚、包裝精美),可是讀者照樣買單,這點不要說是台灣了,亞洲也沒幾個國家有辦法辦到。為什麼會有這種落差?最簡單的答案就是美國人的知識水準有兩極化的落差,既有一大票不愛讀書、不問世事的傢伙,又有一群熱愛閱讀、充滿好奇的人們,可是我並不認為這是好答案。
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其實不只出現在媒體深度與閱讀風氣上,也顯現在諸般文化與學術現象裡,例如「為什麼台灣人中學時代的數學跟西方人相比都那麼厲害,可是到頭來數學大師大多是西方人?」我認為最根本的差異在於教育方式。歐美的教育不像我們這般注重記憶,尤其是記住那種表皮上的毫毛知識,所以有很多我們認為該記得的知識他們居然都不知道。可是他們把時間花在另一種訓練上,就是理解與分析。以一開頭講的文言文教學來比較好了,我們的國文教育重心放在要學生背註釋、背文言文,然後再加考你什麼字是什麼詞性、什麼句子用了哪種修辭等等。人家的語文課則往往是要你閱讀一整本書、一大篇文章,然後告訴別人什麼角色有哪些動機、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呈現等等。這種教育方式的缺點是打擊面很小,搞了一學期可能只教了一兩本書,而且還不要求你去背去記,當然學會的「知識」就很少,可是學生學到的是怎麼讀書,也比較會懂得讀書有什麼門道和樂趣。當然,歐美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愛讀書,等到畢業以後棄書本於不顧的人所在多有,但是整體來看,他們培養出來的閱讀習慣就跟我們非常不同,不僅平均的閱讀風氣比較高,而且深度會比我們好,願意花心思去對一件事情抽絲剝繭,而他們的媒體也提供給他們這樣做的機會,這是相生相成的關係。相較之下,我們看似學會了很多常識,問題是這些常識有辦法組合成系統化的知識嗎?尤其是在網路如此方便的時代,我們懂得的那些「facts」,是不是還比不上去查維基百科呢?
除了教育,美國可以擁有那麼多高水準的媒體,還有很多歷史與文化成因。世界的一流學府半數以上都在美國,因此他們很容易擁有第一手的學術資訊,而他們的媒體也早已經習慣把這些資訊化為一般人(當然大概還是得要受過大學教育以上)能夠理解的文字。此外,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有很深的專業分工文化,就連他們寫偵探小說都可以發展出「人生修理工」的路線,因此他們追求的不是什麼都懂一點的水平,除了生活應用上的必須,你只需擁有專業,其他的事情交給別人來做就好。所以他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不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又怎麼樣?這事對我的專業來說會造成什麼影響嗎?」這是福爾摩斯對華生的「自辯」,他也毫無天文知識,但是沒人會覺得他是什麼都不懂的傻瓜。
我常覺得台灣教育所有的問題,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讀書」。我們既不願意讀書,也不太懂怎麼讀書,當不讀書成為事實,它有時是教育的結果,是一種病徵,有時也反過來是致病的原因,導致惡性循環。想想看,我們生活周遭有多少人出了校園就幾乎完全不碰書本了?偶爾翻翻雜誌,上網看看漫畫,沒事打開電視,就是智識生活的全部了。我們在學校裡磨耗了太多的力氣去讀根本不想讀而且其實也不太需要(那樣)讀的東西,一旦獲得了選擇的自由,很容易就選擇放棄。我認為閱讀文化是教育文化的延續與表現,而這不是三五十年內可以改變的。我更擔心的是,我們會不會已經錯過了導入正向循環的時機,別說要慢慢走向歐美那種程度了,在網路時代的浪潮下,甚至只能等著滅頂。
還是有機會的。我不時會這樣告訴自己,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有暢旺的好奇心,還願不願意花腦子去理解有點費力傷神的那些事情?那是我下幾篇文章要談的事情了。
圖片出處:蘋果即時國際新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截圖實在太妙了 XDD
回覆刪除你不覺得要用說教的方式提升社會的讀書風氣,是種天方夜譚?
回覆刪除實體書就算不死,也是大勢已去.我覺得實際一點應該是產出優質的網路讀物.
回覆刪除新聞之所以都是腥羶色 是大眾的素質爛 還是記者比較爛?
回覆刪除反正這一切都不太樂觀
西方的分析和系統化知識的風氣 也是我心之所嚮
回覆刪除不過他們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呢?
這篇對教育的看法,百分百命中我的想法。可惜啊~可惜,台灣應該等不到教育界覺悟的那一天。
回覆刪除你應該來當教育部長的。實在是太精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