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son的隨筆網站

Wenson的隨筆網站

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想不看的與不想看的




打開電視新聞,各家的頭條總是那幾則同樣的訊息,幼教老師被前男友、台大高材生、電玩宅王給狠狠刺死了。
幾天下來的新聞焦點,逐漸從原本驚愕於兇手的殘忍,轉變為這是否是場畸戀,有多少糾葛,誰花了誰多少錢等等。
從兇手的臉書開始,大家鉅細靡遺撲天蓋地搜尋各式各樣的「線索」,都想解釋為什麼最終走到這一步,
每一個新聞台挖出來的資料都差不多,於是又各自補上了些天馬行空的陳述,彼此互相支援,偶爾也相互否定。
我看著這些報導,依稀有種熟悉的感覺,有時心頭一跳,不是為了兇手也不是死者,而是想到了死者的母親。

我完全不認識她,只在電視上看到這母親短暫出現的身影,短短地說了一些話,甚至感覺不到話語裡頭有太多哀痛。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好友過世,一樣是登上新聞頭條,花樣年華卻遇兇被害,幾個朋友一路幫著處理後事,
她媽媽也是那種堅強的模樣,你只能在某些平淡的語句裡忽然發現她的哀傷,深藏在她和女兒的記憶裡。
我們當時都很擔心她,希望不要讓她看到新聞,然而心裡也明白,就跟我們自己一樣,怎麼可能會不看呢?

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思想實驗作為一種「詭辯」?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的Philippa Foot訃聞,Illustration by Frank O'Connell

泛科學這兩天登了一篇文章,轉載和討論的人不少,標題是〈舉世爭議的「電車難題」是戲弄人的詭辯〉,方才看了以後認為其中大有問題,也在文章裡留了言。我不喜歡打筆仗,因此這裡絕少會針對單一文章寫篇東西來反駁,不過轉念想想,這倒也算是個不錯的引子,可以談談某些對於哲學常見的誤解。

這兩三年,「哲學」在台灣的網路討論裡佔據了前所未有的份量。隨著社群網站上的公眾議題討論風氣,論理清晰簡明、不需要太多知識背景的分析哲學也就跟著冒出頭來,再加上主要推廣者本身的專長與偏好也是分析哲學的比例比較高(外加Sandel這個暢銷書哲學家助拳),整個扭轉了情勢,從前名字最常被提起的哲學家多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康德、黑格爾、尼采、海德格等人,現在好像更常看到Rawls、Sandel、Dworkin、Chomsky、Popper、Kuhn這些人的名字。當然這種現象也有時代或世代本身的因素,願意搬起大部頭慢慢啃的人變少了,就像前陣子聽李明輝教授說的,20年前開康德的課會爆滿到大家要排隊搶著聽,現在開康德則是能湊滿開課人數下限就算不錯了。在我們的時代,大眾心中的哲學多多少少有了「典範轉移」,而且看起來這勢頭才剛開始,不知還要走多遠。

然而,就算是身價看漲的分析哲學,似乎依然無法擺脫宿命,即使高端大氣上檔次了,勢頭走紅看俏了,願意花功夫深究的還是少數,我這不是在批評什麼,因為其實放眼歐美也差不多是如此,願意給予「哲學」多一點的關注,已然殊非易事(至於哲學值不值得這樣的地位或尊號,那是另一個問題)。上頭提到的泛科學那篇文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者根本就誤解了思想實驗的目的。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自反而縮,雖偷安全帽,吾往矣?




前兩個禮拜台灣有個鬧得挺大的新聞,一名八歲男童「偷」了安全帽,雖然1個小時後就歸還了,但失主已經報警。
罹癌的媽媽出來哭訴,不僅下跪還說願賠償10倍金額,不過失主堅持提告,說是要給母子倆教訓。
此新聞一出,大批網友紛紛覺得失主未免太過冷血,甚至可以說是壞心,肉搜的聲音喊得震天嘎響。
沒想到又過幾天,男童「下手」時的畫面曝光,竟然很可能是母親教唆的,這下子搞得輿論尺度大翻轉,
不但再沒有人喊著要肉搜,有些網友們還開始嘲笑當初熱血沸騰的那些人,相關的「反省文」也一一出籠,
我在臉書上看到有些人轉載,但沒有細讀,只記得大抵是反省我們的網路肉搜與媒體搶快之文化,或有申明法律精神者。
原本我也不太上心,只是大概知道事情轉折而已,直到上禮拜跟王老先生聊起這事,他提供了我一個很不一樣的角度,
我對這事情不僅有了更深一層的解析,也轉而聯想到了近來國內外的相似事件,在此提出來,也算為自己作個筆記。

如果你也曾關注過這個新聞的始末,或許也就注意過案情反轉的影像曝光前後,新聞下方的留言差別有多大。
影像曝光前大多是呼籲「得饒人處且饒人」,更兇的則是罵「證明了這人屁眼小,不,是心眼小,不是男人!」之類的話;
影像曝光後,這些人大多轉而噤聲,有的是反過來罵媒體誤導,最特別的是還有極少數居然跟失主說抱歉錯怪了他。
然而這樣的轉向卻讓王老先生感到莫名其妙,反過來問:「這些批評失主的網友為什麼要縮回去或是覺得理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