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跟服飾一樣,也講究時尚。只是以往一個流行語的生成與消失時間拉得很長,動輒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見真章。
網路時代把這速度加快了許多,一個新用法可以在數日之間便在鄉民間廣為流傳,過了一兩個月也可能又沒什麼人繼續用。
這種汰換有時候是出於自然的淘洗,大家不自覺地就揚棄了某些用法,例如前幾天我跟王老先生鬼扯瞎聊之時,
他忽然講出「次文化」一詞,講完後又加了一句:「現在好像沒什麼人會講『次文化』了,次文化變成了次文化!」
的確,幾年前在網路或新聞裡常出現「次文化」這個字眼,好像是一種很特別又值得關注(甚至應該憂心)的現象,
然而這個詞語本身有貶意(之嫌),隨著社會的演進與網路的發達,許多小眾文化大放異彩,「次」字好像也就漸漸少用了。
流行語有習焉而不查的選擇,當然也有刻意為之的改用。為什麼大眾會忽然有意識地避免使用某些原本很流行的詞彙?
最簡單的理由,就是因為某些事件改變了大家的印象,把這些字眼給弄髒了,導致風氣丕變,一下子產生了雲泥之別。
我這所謂的「髒」有個簡單的判準:當你發現有某些人事物明明符合一個詞彙的意涵,但是對方卻不肯冠上這個頭銜,
換句話說,這些現象並沒有消失,只是不再使用同一個稱謂而已,因為那些用法已經變成負面字眼,或常被大家拿來取笑。
例如英文的「fashionista」,雖然字典告訴你要翻成「時尚達人」,但是現在在網路鄉民或年輕人的口語中已非如此,
反而常常成了一種諷刺,用來講那些沒品味又愛打扮來嚇人的傢伙。類似的情況台灣也有,而且這兩年有幾個特殊的例子,
我瞧著覺得有趣,也認為背後有一個共通的法則,在此且說出來給大家聽聽,諸位也可以跟自身的經驗對照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