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son的隨筆網站

Wenson的隨筆網站

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霸凌,小人,爛桃花



這幾天工作很多,忙到連運動的時間都沒有,不過卻接連看到好多觸動我心弦的題目,算算可能得寫上個六七篇,包括談讀書風氣、談哲學史、續談公知等等,有的太花時間暫時按下,日後有緣(雖然通常這樣講就是沒了)再發,今天且先偷空來胡說八道一下,講點老人家的碎碎唸。

隨著各式各樣公共議論平台與專欄公知越來越多,我想大家應該多少都有發現,只要一出現一個熱門議題,大夥兒會搶著快點發表相關的看法,因為過幾天議題變冷就沒人想看了,我偏偏卻喜歡過幾天再看。因此我大約是這幾天才比較仔細看各界怎麼談兩週前最熱門的「(網路)霸凌事件」,其實說法大都沒什麼新鮮的,唯一奇特的是,在短短幾天內霸凌這個詞彙好像變成了傳染病,只要稍有衝突或批評,馬上就有人高喊(被)霸凌。從前我們講到霸凌,幾乎都是指校園裡的現象,只是出了社會的大人們一方面也提不出什麼具體的辦法,再者多少也有點覺得事不關己,所以總是雷聲大雨點小,罵一罵社會生病了教育失敗了時代怎麼了便罷,如今霸凌一詞延伸到網路世界,而且鬧出人命,忽然間大家都變得特別關心,立委照著公式馬上就喊著要儘速修法啦,媒體開始採訪一些名人談受害經驗,再剪貼一些國外的相關法令啦,也有些公知們開始談如何關切霸凌、防範霸凌。忽然間我們的社會好像充滿了對霸凌的焦慮,尤其是擔心自己或孩子被霸凌了要怎麼辦。然而我卻認為現實可能剛好跟這樣的焦慮相反,我們最該憂慮的,是自己或自己的朋友、孩子有沒有霸凌他人。

霸凌,講簡單點就是大欺小,至於這個「大」指的是拳頭大、權力大還是聲音大就看碰到的是什麼情況。除了大小,霸凌常見的情況還有多欺少,絕大多數的霸凌都是人多欺負人少,如果是校園霸凌的話,有時候甚至被欺負的人只有一個,換句話說是全班一起排擠某一個同學,這種情況即使大家沒有親身經歷,在電視劇或漫畫裡頭也很常見。的確,最壞的霸凌者通常為數不多,就是幾個帶頭的傢伙,這種人什麼國家、什麼時代、什麼領域多多少少都有,不足為奇,然而真正關鍵的角色是其他的人。我舉我自己的國中生活為例,當時我們班上是有霸凌的,而且就是全班「聯合」起來排擠一個女同學,她是一個性格上有許多缺點的人,原本就不討喜,不知怎麼的,漸漸好像成了全班的公敵,雖然沒有人打她罵她,可是開始有人奚落她取樂,因此既然我本來就跟她沒講過幾句話,後來也就索性都不要跟她講話算了,免得生事。有一回,老師大概是想打破僵局,在一次班會上把話說開了,問全班為什麼要這樣排擠同學,我相信老師是一片好意,沒想到這卻是「悲劇的誕生」,全班開始一個一個舉手發言,訴說被那個同學惹到的經驗,其中有一個人講得特別激昂,特別出采,甚至還贏得了一點掌聲。就這樣,調解時間變成了批鬥大會,非但沒有幫到被排擠的人,而且在這之後她好像還更討人厭了。

這幾年,我不時會想起這個同學,覺得自己有點對不起她,雖然我本來就不想跟她打交道,但是我也等於順著班上同學的意不跟她來往。為什麼講這些?因為根據我這些年來的所見所聞,新聞裡那位自殺的小模所遭遇到的其實是很特殊的狀況,她碰到的是完全無中生有的攻訐(我不認識她,當採無罪推論),然而最常見的霸凌並不是如此,就跟我前頭說的情況一樣,被霸凌的人往往或多或少真的有引人討厭的地方,只是他所遭受到的排擠或欺負是完全不成比例的,而一旦這種厭惡生了根,幾乎就無法再扭轉,因為你無法強迫大家喜歡一個人,就算大家意識到自己多少有些過分了也一樣。校園裡如此,網路上更是如此。網路上當然永遠不缺造謠、抹黑的人,但是有心如此的人依然是極少數,而且這麼做的殺傷力其實有限,真正可以把人打垮的攻訐,通常起碼都有部分是出於事實。這種時候,被霸凌者不是完全的無辜者,所有的攻擊都成了正義,所有的辯解都只是多餘,而且不只大聲叫罵的人如此相信,就連旁觀者也隱隱覺得「誰叫你做錯事了呢」。

如果你不太健忘,也許還記得三年前有個中指蕭事件,不久後又有一個鬧得更大的Makiyo事件,這兩個人都在網路上被肉搜,被公審,臉書上聲討他們的粉絲頁都有十幾萬乃至幾十萬的人氣。這兩個事件我都寫過文章,有些想法我過了三年依然沒變,包括把這種霸凌類比為新時代的批鬥大會。當然,中指蕭和Makiyo的犯行都算頗為嚴重,因此遭受到嚴厲一點的指責也不能說不對,然而鄉民們還是遠遠做過了頭,更不要說這兩年的風氣是只要是在網路上看不順眼就喊著肉搜,就揪眾洗版。且讓我引用以前寫過的話:

說實在話,這令我聯想到文化大革命。當然兩者的嚴重程度不能相比,時間長度上也完全不同,但批鬥方式是類似的。我看過不少文革過來人寫的回憶,很多人都說批鬥大會其實是很刺激、很好玩、很High的 ─ 只要你不是被批鬥的那個人就行。文革的批鬥有一個特色,那就是一定要以「事實」和「自身言論」作基礎,也就是要翻出被批鬥者當初講過什麼什麼話,雖然那些話幾乎都是不犯法的,但是違反了文革時的路線或精神,所以犯不犯法不重要,重點是犯上意、犯眾怒。有了明明白白的鐵證,接下來大家就可以即興發揮,你一句我一句,要台上的人回答,要他面對自己的思想錯誤,要他認錯,如果他/她竟膽敢多做解釋,說什麼「我當初不是那個意思」,百分之百會被鬥得更臭、更死,所以千萬別想要辯解,一定要乖乖聽著別人罵。而當有人罵得特別兇、罵得別出心裁時,這種人也往往會贏得最多的掌聲,相當於得到最多的「讚」。有時我想一想,網路上的公審,除了沒有文革當時的政治與權力目的,以及不會永遠把被批鬥者打成反革命、反人民以外,其餘各處還真是像,簡直就是個現成的批鬥大會雲端平台,如果毛澤東活著看到這個東西,不曉得會有什麼感想?

今天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批鬥大會,都只側重於殘忍的面向,然而就跟霸凌一樣,如果只是純然的殘忍,其實引不起那麼大的風潮,不會有那麼多人響應。很多人以為批鬥大會是毛澤東的「發明」,其實史料上並沒有這樣的記載(起碼我沒見過),他當年在天安門廣場接見紅衛兵時,當然是想利用群眾暴力,但是他只是煽動群眾,並沒有告訴大家確切的作法,批鬥大會的具體模式與細節乃是自然形成的,而且甚至不是紅衛兵的獨立發明,底下的群眾也有互動,也等著看戲。這種「集體創作」最可怕的地方,在於這是人人都可以參與的惡。想想看,當你看到網路上最近又在公幹某人的時候,你會不會想瞧瞧熱鬧?如果那個人真的有些讓你生厭的話,若是有人對他破口大罵,乃至於含沙射影,你會不會去按讚?當然,不是每一次在網路上罵人都可以叫做霸凌,那未免太濫用詞語了,問題在於我們很難畫出那條線,畢竟網路上的一切都發生得極快,而且往往有連鎖反應,從批評跨到霸凌就算真的有條鴻溝,然而鄉民們要投鞭斷流實在太容易了,一個看似無足輕重的讚,一句看似無傷大雅的嘲弄,轉眼間可能就聚沙成塔,也許還是座巴別塔,在我們意識到危險之前就倒了下來。

對於霸凌,我們到底是當加害者的機會比較大,還是受害者?我認為當然是前者,因為那往往是無意識的,所以看到了也沒什麼感覺,而後者必須承受那麼多人扔過來的石頭,瞧,那個人,我們目睹了他的痛苦,知道他受了傷,即使未必會有憐憫。

既然說到無意識的「加害者」,我想順便談談兩個台灣人很熟悉的語彙。第一個是小人,我說的可不是孔夫子說的那種跟君子相對照的小人,而是職場上常說的「犯小人」的小人。看看我們的周遭,有多少跟「防小人」相關的生意?從符祿、風水、尾戒、水晶,乃至於電視節目、命理書籍、開業老師等等,每年不知道創造了多少的「小人經濟」,可以說防小人是我們職場人士的普遍焦慮也不為過。然而這事情其實跟霸凌挺類似的,到底是我們被陷害的機會多,還是我們害到人的機會多?儒家的小人與君子相對,職場的小人則與貴人相對,幫助我們成功的,就是貴人,妨礙我們成功的,就是小人。可是什麼叫做妨礙成功呢?一般想像的情況都是暗箭傷人、無中生有、栽贓嫁禍等,其實真正幹這種事情的人很少,而且就同霸凌一樣,如果你沒有犯錯,別人要捅你一刀並不容易。問題在於,我們喜歡他人幫我們隱惡揚善,即使只是就事論事,只要否定了某人,也都會被當成小人看待。

在我眼裡,看著大家這麼喜歡整天喊著貴人和小人,會讓我想起很多過往中國的官場文化,與其講究實力或功績,大家還是比較相信「碰到對的人」。看看西方社會,這種小人貴人的議題是沒什麼人講的,最好的例證就是看他們的商業書,幾乎一面倒的都是在告訴大家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更有競爭力,而不是希望靠某個外人來成就自己。要知道,職場本來就是一個競爭的環境,你不夠好本來就是換成別人上場,然而我們是一個愛講人情的社會,是一個不愛就事論事、不想正視競爭關係的社會,今天如果有人明白說出「我認為XXX的能力不足以擔任這個職務」,並且舉出具體的例子來證明,雖然都很傷感情,但是歐美可能會視之為就事論事,台灣則大概一律當成了「犯小人」。於是乎,只要我們想要力爭上游,或是想避禍自保,甚至只是想平心論事,都可能在無意間成了小人。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不免會覺得,為什麼前頭講到霸凌問題時,跟後面說到小人問題相比,我的態度看起來剛好相反呢?同樣是批評他人,我卻對前者戒慎恐懼,對後者寬鬆以待。其實標準是一樣的 - 就事論事。問題是過猶不及,在網路上,我們容易把話講過頭;在職場上,我們卻不許把話講出口。想要拿捏分寸,何其難哉。

最後講到「爛桃花」,這個詞很有趣。曾經有外國人問過我這是什麼意思,我一時之間還想不出來該怎麼翻成英文,甚至連用長篇大論解釋都很費事。說實在話,我到現在一直都對這個詞感到莫名其妙。畢竟對愛情這件事情,我們握有極大甚至全部的自主權,如果有人對你示好,願意跟你在一起,接不接受難道不是取決於你自己嗎?當然,有些人的追求手段會過當,甚至變成騷擾,然而只要碰到了斬釘截鐵的鄭重拒絕,絕少人會繼續死纏爛打下去。絕大部分的情況是,看到眼前有個容易得手的機會,心裡想著不要白不要,不然就試試吧。說到底,好桃花跟爛桃花的區分在哪呢?套句德文俗諺:結果好,那就一切都好。講得直接又難聽點,最後發現戀情不如自己的意,那就是爛桃花,可以修成正果找到對的人,就是好桃花、正桃花。這也是為什麼我沒辦法跟外國人解釋爛桃花的意思,因為對方會覺得很奇怪,明明這段戀情是你自己決定的,也是你自己經營的,為什麼結果不好的時候卻好像講成問題都出在對方?這不是很不敢面對問題、很不負責任,甚至用康德的話來講,是把他人當成工具而非目的來看待嗎?

於是乎,我獲得了一個爛桃花的悖論:那些越是到處去求神拜佛希望不要碰到爛桃花的人,自己反而越可能是別人的爛桃花。


3 則留言:

  1. >於是乎,我獲得了一個爛桃花的悖論:那些越是到處去求神拜佛希望不要碰到爛桃花的人,自己反而越可能是別人的爛桃花。

    <標準訂於是否就事論事。受教了。

    回覆刪除
  2. 第六段提到巴別塔的意思是什麼?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覺得作者舉巴別塔很有意思&深度,請見wiki的解釋:https://zh.m.wikipedia.org/zh-tw/巴別塔

      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