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ld Lang Syne是英文世界中的「普及率」很高的一首詩,因為它譜成曲子後變成了大家跨年夜裡傳唱的歌謠,
有趣的是這首詩其實並非是以標準英文寫成的,作者Robert Burns用的是18世紀時蘇格蘭的蓋爾語,
甚至有些人經過考證後,也認為Robert Burns其實不能算是原作,只能算是改寫或編修者,
但無論如何,Auld Lang Syne的用字和現代英文有著極大的差異,不過我並不認為這是它的問題,
反而應該說是這首詩的優勢,因為它雖然在用字上需要一些翻譯,但句法上幾乎和英文相同,
因此在熟悉英文的人眼中,只要稍作一點功課以後就能閱讀無礙,而且反而更有一種古樸與異國的韻味。

這禮拜HBO開始播電影版的慾望城市了,從十月初開始HBO就開始不斷強打預告,
甚至準備要重播慾望城市影集來遙相呼應,想來也是對這部電影/影集的魅力頗具信心。
兩個禮拜前,看到HBO的預告後,我忽然又動念想再看看這部電影,於是找出當初燒留下來的DVD又看了一遍。
這幾天網路上流傳著一部影片,內容就是上面這個淨空法師講述「不要打電動」的佛法源由。
有興趣的十方大德(根據淨空法師的說法,看到這段文字的恐怕應多是地獄諸魔)不妨仔細聽聽,
如果沒耐心聽老人家慢吞吞地講話,那就看看文字版的也無妨:

老哥轉寄給了我一封「心靈小品」,標題是:「智慧的火花 -- 柏拉圖問蘇格拉底」。
我看到標題後心中一涼,心想「這應該是『那個』吧!」
果不其然,這篇文章我早就看過了:

康德在鉅作《純粹理性批判》的序言裡說,形上學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爭辯戰場,
他眼看著當時科學界在牛頓的帶領之下產生了一連串的大突破,
但卻也深感到哲學(尤其是形上學)老是在吵一些解不開的老問題,
因此矢志為知識之可能與形上之界限立下法度,希望以後哲學可以跟科學一樣邁步向前,
甚至重拾往日身為諸學之首的驕傲。
康德成功了嗎?當然沒有。

對於一個像我一樣因為興趣而自學於哲學的人來說,「分析哲學」是一個很後來才接觸到的名詞,
至少到大三開始接觸後設倫理學之前,我並不清楚到底分析哲學在幹嘛,
我想絕大多數不在學院體系裡的人應該也都是這樣,印象裡哲學就是些柏拉圖、黑格爾、傅柯之類的人,
所談的無非是些沒幾個人有興趣的大道理或難題,而且當然多多少少要分析些有的沒的,
光是講「分析」實在不知道有什麼意義,哪像是「存在主義」、「形上學」之類的詞彙,光聽名字好像就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