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太陽底下,只剩新鮮事



我可以算得上是個資深的日劇迷,從高三看了《東京愛情故事》之後,才發現原來連續劇可以那麼精簡有力。
對於七年級以後的年輕人來說,可能很難想像我們以前那個沒有網路、沒有第四台的年代,只有老三台可看,
本土的《戲說乾隆》、《京城四少》,美國的《百戰天龍》、《天龍特攻隊》等,都已經是「好看得不得了」的戲劇。
大約在我高一、高二的時候,台灣吹起了安裝第四台的風潮,後來我家也裝了,但是身為考生的我並不能想看就看。
高三我考上推甄之後,雖然可以不用埋首於考試之中了,不過我當時看哲學和文學的興致正旺,覺得看書比看電視有意思。
恰好我們高中剛蓋好K書中心,我早先很幸運地抽中了個位置,考上大學後依然霸著位子不放,每天還留校晚自習看「閒書」。
想想那真是愜意的時光,偶爾放下書本時就到外頭走走,累了便到操場的草皮一屁股坐下,升學於我何有哉?
只不過這樣的行徑其實也很討人厭,K書中心裡坐在我隔壁的女生,是隔壁班的,便向我們班上其他的女生「反映」,
人家辛辛苦苦不敢有絲毫懈怠坐困課本書堆與參考書城,我拿著叔本華和波特萊爾在那裡,彷彿是在嘲笑人家。
這抱怨是有道理的,不過我當時沒想那麼多,只覺得這樣自由自在地讀書還挺開心的,因為這正是我考推甄的目的。

然而,這個美好的讀書時光卻毀在丸治和莉香的手上。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蘇格拉底比你想的更厲害! ─ 從哲學故事學「智慧」



吃過晚飯,女友說要去書店走走,我先到旁邊的頂好超市晃晃,眼看沒什麼特價品,離開超市往書店裡去,自顧自亂翻書。
縱使每回逛書店總要長吁短嘆,但總忍不住還是要看看牆上的暢銷排行榜,向我們這時代的風潮觀摩頂禮一番。
走到第一排的熱銷區,不經意看到了一個書名:《一生受用的蘇格拉底做人、做事、生活智慧》,心中五味雜陳,
先翻到書末看看版權頁,去年出版的,到7月就已經初版9刷了,顯然賣得還不差。翻到前頭看看更不得了,
成大校長黃煌輝作序,標題是「一本值得深度閱讀的好書」,還說「但願諸位能從本書中汲取其中一、二真義」。
有了黃校長如此肯定,讓我好奇心大盛。雖然封面上也寫著五所國立大學校長、四所一流高中校長聯合強力推薦,
而且是台成清交師大一網打盡,不過幹出版的都知道,所謂的「推薦」都只是掛名而已,推薦者常常根本沒看過這些書,
或者也就是隨便翻翻而已,這是出版界的陋習(但也代表很多讀者吃這一套,所以出版商只得繼續玩推薦遊戲)。
然而,寫序就不一樣了,多少有點背書的意味,既然得到科學家兼大學校長的肯定,該當是本好書。

前陣子寫文章消遣《超譯尼采》,收到不少迴響或指正。我原本覺得這種事情不太好做太多次,可是這回還是忍不住。
之前我寫了一過一些文章談哲學名言的毛病,這回則要「look at the bigger picture」,談談「哲學故事」的問題。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Life of Pi - die Dichter lügen zuviel



12月中旬的夜晚,和女友一起看完《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後,已是凌晨一點半。
1月1日的凌晨1點,剛看完跨年煙火,我與王老先生直奔西門町,我又看了一遍。
看完第一遍之後,我就打算要寫篇文章談談這部電影,不過一來沒啥時間,二來想先看完原著,
沒想到後來懶勁一發拖到了現在,趁著看過的內容還沒忘,再不寫也不成了,這幾天試著「爆發」一下,多寫幾篇吧。

我一向喜歡李安的電影,而且是看完他的電影後會去看原著的人(《理性與感性》和《色戒》則是事先看過)。
雖然台灣觀眾對於李安的《色戒》好評如潮,我卻覺得不太中意,張愛玲的原著本是恰到好處,拍成電影卻猛灌水,
撐出來的模樣雖然還是有原來的輪廓,卻也失去了魂魄,徒有張腔。這次《少年Pi的奇幻漂流》卻剛好相反,原著厚厚一本,
內容複雜萬端,但是李安有辦法挑出箇中的精髓,再拍出他要的心魂,看完小說之後,反而覺得電影的手法要好得多。
網路上解說劇情的文章已有不少,不過沒看到有什麼人從文學的層面來探討原著和電影,我且說點心得給大家聽聽。
以下的內容將有大量《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劇情探討,沒看過電影或想看原著的人請自行斟酌是否要看下去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以為文不足,逃離哲學的年代



頂尖學歷≠就業保證 仍是窮忙族
中國時報【胡清暉╱台北報導】

「現在的年輕人沒人討論買房子,因為太遙遠了!」清大哲學所畢業的林效先,在民間基金會工作,月薪約三萬,扣掉房租、生活開銷,幾年下來沒存到多少錢,他感慨,台灣的就業條件變差,所有科系的畢業生或多或少都有受到影響,因此,他決定趁著年輕,和朋友一起辭工作,去澳洲打工。

近年來,台灣年輕人面臨「高負債、高失業、低薪資、非典型僱用、買不起房子」的青年貧窮化危機,大學及以上學歷的失業率攀升,去年達到五.一八%,即使有頂尖大學光環,未必是就業保證。

根據台大針對今年畢業生進行的調查,除了二六%要服兵役外,有四一%繼續進修,二一%決定工作或實習,另外九%要專心準備證照、國家考試。在已經工作或實習的近八百人中,四七%工作與所學無關或少部分相關。

跨年夜,王老先生寄這篇新聞給我看,並且加了些評語,不只針對原文,更有感於下面的留言評論,我看了也有些感觸。
王老先生說:「新聞標題這麼下,讓讀者以為記者視清大哲學所為頂尖學歷,也難怪會被吐巢。這些事沒有新意,
但看到回應開頭便說『輕鬆混個爛系也沒用』仍有些心痛。」恰好,最近也看到有些尚在就讀哲學系所的網友,
眼看著畢業在即,全球景氣卻警鐘頻傳,不免對於未來充滿茫然與恐慌,因此我想要稍微破戒,談談工作這件事。
說「破戒」,是因我原本已不願再談哲學人的就業問題,二則我一向不談自己的工作,不過為求說得淺白,暫且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