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佔領系列」是不是成功的社會運動?(二)




很久沒有動過這個部落格了,雖然每天都還是會看一下,不過連回應的心思都生不出來,更別談寫新文章了。
雖然近來幾件時事讓我頗有些心得與懷疑,不過還是先把舊債清償為好,行有餘力,另以寫文。

開頭的那張是這陣子在網路上常看到的圖片,也是佔領台北活動的宣傳品之一,原本出自於國外的手筆,此為翻譯版本。
一樣地,這張圖還是讓我聯想到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甚至是文化大革命。當然我相信原作者絕對不是想搞文革,
但這張「階級分布圖」確實有階級鬥爭的概念。在這個時代裡,只要不是共產國家,「階級」幾乎都不是好字眼,
因為「階級」是「平等」的相反詞,而後者是我們從小認定的普世價值,談階論級可以說就是講述人類如何如何不平等。
實情呢?人類自有社會組織以來,從來都有階級,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在過去從未出現過,即使共產社會亦然。
不論是從個體或總體的角度來看,我一向都認為正視階級現象才是健康的心態,社會本來就有,也應該有階級差異,
問題在這階級有多少改變的可能,或是像我前一篇文章所說的,人們有多少選擇的自由。

說到上一篇文章,有些內容我要援引,包括我個人判斷社會運動成功與否的標準:參與者有沒有距離他們的理想或訴求更近。
依此標準,我非常懷疑佔領華爾街是成功的社會運動,因為他們一開始就選擇了「打倒資本主義」作為訴求。
我在網路上(包括我部落格的留言)有看到一些修正式的新訴求,那就是希望改成「北歐式的社會主義」,
我認為這樣的說法也有問題。首先,北歐依舊是資本主義的國家,社會福利做得好不代表就是社會主義,
不過名字乃是末節,北歐式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社會資本主義,隨便怎麼稱呼吧,必須要有很多條件配合;
且假設這種制度是完美的(事實上當然不是,就跟其他地區一樣,北歐也有北歐的經濟困局和社會不平等),
甚至假設台灣也有辦法像人家那樣土闊人稀、高國民所得、手握許多高利潤的知識型與壟斷型產業,
但我們的人民願意接受那樣高的稅率嗎?肯定不會,而且不只資本家不願意,受薪階級也不願意。
所以,如果「佔領系列」活動要改為主張走向北歐式資本分配,那不該是去華爾街、101大樓抗議,
而該是去國會山莊、去立法院、去各大學校園,向政治人物,甚至是一般大眾抗議與宣傳,要求大家考慮大幅增稅,
此時這些社會運動者就不能說自己是代表百分之九十九了,因為他們反倒成了少數,要對抗的是不知覺醒的社會。

我對社會運動一向是抱持著比較同情的立場的,所以我評判運動成功與否的標準才那麼寬鬆(只從參與者的角度判斷)。
但對於佔領台北運動,我的評價卻不高,或許這樣說會讓某些常看這個部落格的人不舒服,但我真的這麼認為。
首先,看看當天活動的報導和進入101後的現場實況錄影吧。


響應反貪婪、反資本霸權的「佔領台北」示威行動,今(15)日下午數十名示威者衝進台北101大樓,在1樓歐美精品專櫃林立區,沿著賣場走道遊行,高喊「反對資本主義」、「停止貪婪」、「我們有基本生活權」等口號;示威者還呼籲專櫃內的櫃姊以罷工1分鐘的方式,聲援「佔領台北」行動。

由網友在臉書發起的「佔領台北」行動,今日下午1點01分,約有500名示威者以人牆包圍住象徵富人與資本主義的台北地標101大樓。並在午後以天空飄雨的理由,要求進入101賣場躲雨、吃飯。

順利進入101大樓的數十名示威民眾,先沿著賣場1樓走道遊行,高喊口號。更有示威者當場呼籲為1%富人服務的精品專櫃櫃姊,以罷工1分鐘的方式,支持「佔領台北」行動。

我要先說我最不認同的部分,就是這些示威者要求101裡面的櫃姐和工作人員一起罷工,那是很不尊重他人的表現。
他們並不是你們想打倒的對象(事實上,當天的現場可能根本沒有幾個是「資本主義霸權與剝削的獲利者」),
他們的收入其實大多並不高(別以為在101設櫃就會付員工比較好的薪水),在人家賺辛苦錢的時候,
這些示威者跑了進去,打擾他們的工作環境,強迫他們聽「我們要打倒你們老闆」,這些都還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但接著卻指著人家正在賣的東西罵東罵西的,一下子說你們那那些奢侈品我們都買不起,是資產階級的象徵,
一下子又要人家現場罷工(且不論時間長短),這等於是要他們拿自己的工作與身家來冒險,出了問題誰負責?
在我看來,這簡直是跑到人家的辦公室臭罵對方是資本主義的走狗,然後又大喊:「放棄那些,跟著我們一起反抗吧!」
這哪裡是在對抗資本主義?根本是在錯誤的地點(辦公室在隔壁大樓,那裡才是大企業的根據地)、
對著錯誤的對象(櫃姐和絕大多數的消費者都不是資本家)、說著錯誤的話(內容幾乎只在強調「為什麼我很窮」)。

比起國外佔領華爾街的運動,我們真的還差遠了,人數上不如別人是小事,但沒個樣子就是大問題了。

由於時機敏感,「佔領台北」一開始吸引了媒體的焦點,但後續卻失去了相同的力道,隔天在原場地只剩下了個空帳篷。
網路上也出現了反對的聲音,包括臉書上有反佔領台北粉絲團等等,不少聲音批評他們是自己不努力或吃飽太閒云云。
其實這種意見幾乎每次社會運動都會聽到,因為台灣不比西方社會,大多數人對社會運動都很冷感。
在我看來,這個運動的第一步是失敗的,抗議的聲音沒被該聽到的人聽到,還反被人家罵妨礙生意,說要提起告訴;
雖然後來提告的事好像不了了之,但我認為對方的確是有資格告的,因為A可以到B家裡擋路罵人,B當然可以告A侵門踏戶。
就跟「公民不服從」一樣,激烈手段的抗議是要付出代價的,否則就不叫社會運動,而是無產階級革命了。



儘管第一步失敗了,我認為這次的運動還是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特質。首先,活動是靠臉書發起的,而且設定人人都是管理者,
這一點是好是壞還很難說,因為這雖然可以博得「民主」之美名,卻很容易讓口徑不統一,落得言人人殊,號令不同步,
據說還有反對者藉機搗亂,把臉書上的訊息刪除,不管這是否真有其事,但就算有,制度如此設計,你就要接受結果。
與此相仿,由於沒有主事者與完整的系統,現在這活動已經轉往「地下」,我的意思不是指有一群人在背地裡進行什麼事,
而是與之前的高調行動相反,目前像是打游擊戰一樣,除了偶爾辦點活動,多數還是靠網路或電台發聲。
這也沒什麼不好,畢竟沒有人規定社會運動一定要用什麼形式,慢火溫吞也許亦能有一番做為。
但現在卻有另一個問題,就是逐漸喪失主軸,這個發聲的平台越來越多元,範圍早已不限於貧富問題,
後來加進了許多反核、節能、同志等議題,越來越像是(一般刻板印象中的)左派思想大集合。
當然那也沒有什麼不好,民主社會總是歡迎多元化的聲音的,只是那越來越不像是社會運動了。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沒有主要訴求會不像社會運動?我的問題是反過來的,你記得的社會運動有哪一次是沒有主要訴求的?

再進一步說明之前,先看看彭明輝的一篇文章,〈佔領台北的「具體訴求」?〉:

「佔領台北」的網頁裡有人用「『訴求』焦慮真的是無所不在」來反應對「佔領台北」現況的某種焦慮。也有讀者受不了,寫信跟我討論要如何突破當前的困境。

「『訴求』焦慮真的是無所不在」這篇文章其實是轉載公視新聞議題中心的一篇文章「佔領DC 然後呢?」。這篇文章講述埃及發起「臉書革命」的關鍵人物 Ahmed Maher 對佔領 DC 的人做的一個建議:「要有一個 big idea」去吸引更多人,來增加運動的能量。而埃及的「big idea」是什麼?就是「推翻穆巴拉克」。

我要問的是:「推翻穆巴拉克,然後呢?」假如趕走豺狼,卻來了虎豹;或者趕走虎豹,卻來了豺狼,真的會更好?穆巴拉克下台了,然後呢?埃及在10月10日又暴動,死了24人。貧富不均背後根本的結構性問題沒有找到,穆巴拉克下台之後會有另一個穆巴拉克上台!

(中間部分省略)

「佔領台北」需要一個具體目標嗎?好,這一個如何:「弄清楚這個社會最具關鍵性影響力的事件,以及它的具體事實與是非。」

(後文省略)

訴求,就是一個big idea,就是喚起大家注意的口號。為什麼明確的訴求很重要?為什麼訴求太多的社會運動很難成功?
答案很簡單,社會運動是違反社會常態的,你要大家放棄在家睡大覺、看電視的安適,或是逛大街、吃大餐的享受,
要那麼多人願意投入心力、時間、金錢參與活動,靠的是什麼?美麗的答案當然應該要是「理想」、「友愛」或「正義」,
但事實上最重要的是「熱情」甚至「激情」,所以要有一個簡潔有力、打動人心的訴求,尤其網路上集結的運動更是如此,
因為這種運動沒有工會等訓練有素的組織者,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都是原本不相干的人,所以沒有熱情就成不了事。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白玫瑰運動,雖然我討厭正義聯盟,但他們的口號是動人的,所以能聚集夠大、夠廣、夠久的能量。
但即使是白玫瑰運動,能量也無法長久不散,因為多數人總是想回歸正常生活的,是以大眾的注意力很容易感到疲乏。
如果真如彭明輝所言,佔領台北成了一小群人聚著討論社會演化、綜觀古今歷史、計算理性工具、高談國際局勢,
那還真是有夠「特別」,這種事情跟一般的大學講座、網路論壇,甚至PTT有什麼不一樣?有比這些做得更好嗎?
當然,我們身處在一個時時變動的社會,說不準過去辦不到的事情現在就辦不到,雖然我不看好,但仍祝這個運動更成功。

在我看來,彭明輝根本誤解了社會運動的本質。社會運動的目的是希望改變現狀,而且不是透過教育之類的慢速方式,
社會運動就是想要「喚醒」或「喚起」大眾的注意,而這靠的不是學究式的條理分析與工具性的理性計算,
那是教育家的工作,一般人很少會有興趣的。看看每一次的社會運動,上至暴力式的法國大革命,下至網路化的白玫瑰運動,
有哪一個是先端坐高堂、慎思明辨、千慮萬想後才發起的?或者說,這樣真的有辦法打動人心、發起運動嗎?
另一方面,社會運動從來也不需要面面俱到、掌握未來,一直以來就是一群被某個現象或訴求所感動的人的一頭熱,
你可以說社會運動往往是很片面、很短視的,只想讓自己的訴求被重視、甚至被達成,每一次的運動只訴求「部分的正義」,
所以即使你提不出全面性的新能源政策,你還是可以支持反核運動;法國大革命、茉莉花革命也本來就不保證更美好的未來。
而彭明輝的建議,卻是要佔領台北轉而追求「全部的正義」,或起碼「更全面的正義」,的確像是大學教授會講的話。

不論現在的佔領台北還算不算社會運動,我起碼認同台灣的社會少了一些左傾的聲音。
以此而言,不論是什麼形式,我都樂聞你們繼續發聲。

7 則留言:

  1. 看了那段影片嚇了一跳,根本是仇富遊行。

    回覆刪除
  2. 看看每一次的社會運動,上至暴力式的法國大革命,下至網路化的白玫瑰運動,
    有哪一個是先端坐高堂、慎思明辨、千慮萬想後才發起的?或者說,這樣真的有辦法打動人心、發起運動嗎?

    大多數的社會運動確實不會如此「漸進」或緩慢,但一個想要達成訴求的社會運動卻必須有一個或一小群曾經「端坐高堂、慎思明辨、千慮萬想」過的領導人才有機會完全達成目的,個人不以為當初如果沒有同盟會的領導群,一盤散沙似的百姓人民能夠推翻滿清。 by楊小弟

    回覆刪除
  3. @匿名

    我想他不是說社會運動都不需要慎思明辨、千慮萬想 這只是運動中的領導人該做的 不必然要求"群眾"所有人都要慎思明辨、千慮萬想 就如同上課般教育大家後才行動這都太慢了

    群眾的熱情激情就像火一樣 燒很快也熄滅
    你如果不趕快添加柴火 很快就沒了 無聲無息
    所以不能用太慢太複雜的方式

    社會運動有時本來就是情緒性的
    不管是一頭熱 滿腔熱血 短視 只在乎自我利益也罷
    正是因為這樣 社會運動力量才大才有效
    --------------------------------
    這影片跟當初在新聞上看到的差不多
    正是因為看到這些片段
    就知道至少給人觀感和第一印象就不好
    更遑論希望從這活動來喚醒大眾

    其實活動總是好的
    至少這世上還有些人是醒著

    回覆刪除
  4. @楊小弟
    如同Nihil所說的,我的意思不是「每一個社會運動參與者都不需要慎思明辨」,看看我上一篇文章中放的那個Bill Moyer的「運作藍圖」,社會運動的前期其實往往都是在累積不滿的能量,等到一個事件爆發了之後立刻便風起雲湧,而那些口號、思辨其實都是這之後才開始的。如果沒有累積能量,當年美國黑人婦女Rosa那一「坐」不可能造成那麼強烈的社會反應,而金恩博士那種理性的論述其實都是後續才能出現的。先有不滿,才能造就社會運動;社會運動啟動了,論述才會跟著出來,這次佔領華爾街也是一樣。

    其實你舉的辛亥革命也是同樣的情形,我們的課本只講國父革命多麼辛苦而偉大,但很少學生會問,為什麼前面的革命都有如火花一閃,連清朝的毫毛都傷不到,辛亥只是擦槍走火(孫中山甚至不在中國),卻全國立刻響應,一舉成功呢?那不是同盟會的成功,也不是他們的理念得到認同,而是清朝最後已經累積了太多的民怨與官怨,黃興那一擊,其實就跟Rosa那一坐相同,都只是引子而已。

    回覆刪除
  5. 雙傻中的二傻2011年11月7日 清晨7:08

    我起碼認同台灣的社會少了一些左傾的聲音。
    ********************************
    台灣有足夠的右傾聲音麼?比如應該把銀行業全部私有化,為所有階級減稅之類的。

    回覆刪除
  6. 「所以,如果「佔領系列」活動要改為主張走向北歐式資本分配,那不該是去華爾街、101大樓抗議,而該是去國會山莊、去立法院、去各大學校園,向政治人物,甚至是一般大眾抗議與宣傳,要求大家考慮大幅增稅,此時這些社會運動者就不能說自己是代表百分之九十九了,因為他們反倒成了少數,要對抗的是不知覺醒的社會。」
    我完全同意你說的!我也是這樣想!要對抗的是不知覺醒的社會。

    回覆刪除
  7. https://sites.google.com/site/apachesichange/home

    如果你有空希望一起來玩!換哲學思想: )

    回覆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