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Yet there is method in ‘t




這幾年,世界各地大學中的哲學系都面臨了嚴峻的生存危機,國內也陸續出現了哲學系所停招與合併或改名的現象。每有哲學人聚在一起,招生困難、出路狹窄總是常備的話題。然而即使言者憂心忡忡,卻似乎也沒什麼具體的辦法。事實上,不只是哲學,這些年很多「博雅教育」(Liberal Arts)的基礎學科都有嚴重的動搖,2008年之後簡直是每況愈下,年年還繼續挖地下室。從美國的例子來看,跟台灣也差不多,一方面這些學生的出路和收入在數據上看來變少了,繼而招生越顯困難,另一方面政府也開始緊縮補助,有些州政府甚至公開說不願意花稅金供養一些沒有明顯收益的學科,要唸請自己花自己的錢。然而在我看來,台灣的哲學卻還多了一個與國外沒有的現象,可以說學院裡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網路上卻是「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兩相對照,更顯奇異。

這些年,台灣的公共論述市場中,有多少打著「哲學」旗號而大行其道,或起碼露臉出頭的?隨便數可以湊滿一隻手,詳細算可能得要畫牆壁。現在隨便上網看看,有多少年輕人開口閉口就會講到Rawls、Dworkin、Sandel、Popper、Khun?這種風氣在我讀大學時是完全沒有的,當年除了哲學系的學生,絕少人會去碰哲學書,而且大家口中比較常出現的名字是尼采、康德、黑格爾、海德格、德希達這些人。然而,我不是說唸後面這些傳統大哲的人變少了(甚至有些可能還有增加),而是喜歡看法政與倫理學的人增加太多了。這現象部分當然跟特定的人物或團體的出現有關,例如朱家安或哲學星期五,但是如果市場沒有需求,手上有貨也很難賣得出去,更別說是如此熱銷了。在我看來,引發這樣的熱潮主要還是因為台灣的政經局勢,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學門受年輕人的關注程度也有成長(例如社會學、經濟學),有些本身也很有意思的學門卻似乎完全沒受惠於這波熱潮(例如歷史、人類學)。這是台灣特有的現象,我們對某些哲學的關切忽然有了爆炸性或指數級的成長,但是人文學科整體來看卻不見什麼起色。最明顯的差異在人類學上頭可以看到,我覺得人類學是絕佳的跨領域學科,許多不同的專長都可以在其中有所發揮,這些年人類學在國外越來越走紅,每年都可以看到有人類學相關的書籍站上暢銷排行榜,或是看到有哪些重要的學術研究乃至商業理論運用到了人類學,然而這熱潮可有傳到台灣?反而一些在本國銷售平平的哲學書籍,到了台灣還能賣得不錯,就算真看過的人有限,卻還是能成為話題書。

好吧,哲學紅了,然後呢?且不管學院如何,是否能趁勢利用這良機翻身,但是社會呢,有因為哲學變得更有思辨精神了嗎?老實說,我不太確定。

最近常聽到一位充滿思辨熱忱的年輕朋友(這樣講感覺我好老)跟我抱怨,他原本以為只要學哲學,尤其是分析哲學,就應該要變得中立客觀,不會先有立場再找理由,甚至不該鍾情於某種意識型態。我的回答總是一樣,哲學只是工具,不見得會改變人性,而為我們喜歡的立場尋找合理的說法,這本來就很合乎人性,哲學家較諸常人,所差者在有比較精密的工具,會發生改變的很可能不是心態或意識型態,而是手法和工序的細膩程度,這原本就無可厚非。我不只一次說過,有立場從來都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只有簡單的立場,而且不願意檢視這個立場的得失。對我來說,這正是哲學在公共議題上最重要的一環,不是提供大家什麼了不起的深刻洞見,甚至也不是讓大家學會如何識破謬誤與話術,當然這些都是好事,但是哲學最有魅力的地方,在於能夠放下一切預設或前提,與看起來最不對盤的人對話,繼而一步步達成共識,哪怕只有一點點的共識,但那背後代表的卻是難得的理解。

其實,即使是哲學大師,真正能有共識的機會也不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Quine和Davidson這對師徒,兩人雖同樣是分析哲學的巨匠,但稍懂哲學的人都知道他們的想法和立場有多麼南轅北轍。到了晚年,師徒兩人在倫敦政經學院的安排下有了一次長談的機會,與談到最後,Quine居然感嘆地說:「原來我們之間的差異竟然這麼小!」Davidson還有一句話更是經典:「我們終於達成共識了,這才花了50年而已!」對我來說,這便是哲學光芒萬丈的時刻,而且我們不需要是Quine和Davidson這樣的大哲,即使是像我跟王老先生,我們有太多事情總是想法不同了,但是一次次的深談和論辯下來,許多時候我們都發現原來彼此立場的歧異竟是那麼小,有時候甚至是80步和90步的差別。了解這點或許對於現實生活沒有什麼幫助,但我認為卻是提昇公民對話素質的好方法,而且是真正的哲學方法。

真正的哲學方法?也許有人會覺得我說得太誇張了,可是我們回頭看看,不論中哲還是西哲,源起之濫觴不都有對話的傳統嗎?在對話中尋求共識,是哲人在幾千年前就懂的老方法,而且到現在依然有效,價值仍舊不減,在民主時代甚或越發重要。當然,我們不用美化或扭曲事實,在那些哲學經典裡,對話其實往往還是很單向的,與其說是有兩造的立場,其實毋寧是只有一邊主攻,另一方只有挨打與退讓,最後淪於為「共識」背書的角色,這點即使是柏拉圖《對話錄》那樣的長篇大論依然不免。在民主與現代社會裡,我們不該設想這樣一面倒的對話情境,否則又得回到了網路鄉民習慣的那種戰鬥模式,如果哲學能夠幫助我們的公民社會有更好的思辨精神的話,也許就是透過開啟一次次認真、自由、不取巧的對話,對大家示範「共識如何可能」。

我承認,這一切說起來很理想主義,就像我上一篇就講過的,未免是自言自語與癡心妄想。不過事有湊巧,幾個月前台灣剛好就出現了一個標榜對話的網路哲學廣播節目,也許很多人都已經聽過:哲思台灣。我原本不認識主持人王子面,後來因緣巧合下有了接觸,也聊過幾次他的經營理念,他跟我一樣都有感於網路筆戰的品質低落,反而在即時(real-time)的對話中比較容易把話講清楚,因此希望比較清楚且深入的哲學對談能夠充當示範,繼而對台灣的民主與教育有所裨益。現在哲思台灣已經累積了不少節目存貨,我自己也聽了一些,即使說不上每一次都精采或深刻,但是起碼不讓我覺得是在浪費時間,我推薦大家有機會可以去聽聽看。

然而,哲思台灣達到了我前述的那種「理想的對話」了嗎?其實沒有。畢竟作節目不像是朋友的私下聊天,我跟王老先生有時可以一戰持續整夜,有些老戰場還兵禍連結許多年,反正就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順其自然。我並不想對於人家節目該怎麼做指指點點,能有現在的成績已然不易,何況是不收費的義工節目,但是我還是想說一點「癡心妄想」。現在哲思台灣的節目,大多都是邀請來賓來談論自己的立場,主持人只能偶爾換角充當一下反對派,這並不是不好,不過更理想的情況也許是如此:不只要找A來談自由主義,找B來談保守主義,這階段算是基本功;等到雙方對自己的立場介紹過後,針對某個議題可以再找A和B一起來談,如果一次節目不夠的話就下次再談,這部份就可以說是進階版了。如此可以兼顧哲普知識的介紹,也能讓有意願聽聽看哲學家怎麼「吵架」的人有機會一探究竟。只是對話的次數和深度增加了,找人的門檻也會增加,更何況對話是有風險的,萬一「戰敗」了豈不顯得丟臉,而有多少人願意在無酬的情況底下,冒著丟臉的風險一次次參與這樣誠實的對話呢?也許終究還是理想化了吧。

即使是癡心妄想,但是我認為這樣的對話是台灣網路環境上目前很需要的。我們的傳統媒體不像歐美那樣有已經發展成熟的公共評論環境,而網路又是一個吵吵嚷嚷的大叢林,有太多人標榜著自由主義時卻完全不知道保守主義的基本主張,這就好比一個左派的政治人物完全不懂右派的想法,然後就直接妖魔化對方。對我來說,哲學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學問,我們也不需要整天高舉某某主義大聲喊叫,但是永遠應該對不同的立場保持起碼的好奇,哪天若能碰上合適的機會,看是要促膝長談,抑或是論辯舌戰,若能達到多一點的理解,甚至達到一點點的共識,那麼Davidson和Quine喜悅也會湧現在你的心中。

8 則留言:

  1. Though this be madness, yet there is method in ’t.
    莎劇哈姆雷特

    回覆刪除
  2. 為什麼臺灣的政經局勢會產生出那麼多對哲學有興趣的人?這種興趣對學哲學的人又能帶來甚麼實質的利益?
    至少就我看來讀哲學的人仍然受人鄙視,讀哲學的人最後往往淪落到做sales。年輕人盲目參與社運,公共討論在我看來並不是件好事,那頂多就是拱出一兩個像陳為廷那種傢伙而已。就我自己讀哲學所的經驗,已經有好幾個老師或同學因為跟我立場相左而關係弄得很不好。你所講的那種[藉由談話讓彼此意見越來越接近]的情形只不過是一種妄想,我連自己在收紫砂壺,古玉都不敢讓我圈子裡的人知道了,因為怕被認為是支那狗。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幾點疑惑,敬請先進多多指教︰

      1. 「為什麼臺灣的政經局勢會產生出那麼多對哲學有興趣的人」‥.問「為什麼不」不是比較有「實益」嗎?對哲學有興趣,同時可以不存在於人類政經局勢之中,亦不受其影響的人,除了外星人,殊難想像。而人又不是外星人,本身就應該是「那麼多」,不是嗎?
      2. 在下不太會搞笑,但興趣與哲學訓練之間居然還能論證實益,好像蠻適合當stand-up show的材料
      3. 為什麼做sales就是淪落呢?(到底是誰鄙視了誰no.1)QQ
      4. 又,憑什麼念哲學(較念其他學科而言)就不能淪落呢?(到底是誰鄙視了誰no.2)QQ
      5. 年輕人參與社運,公共討論更像是被迫的「盲目」吧。我查證過了,,宏觀而言,年輕人更願意盲目地唱k打電動(下刪一億項),,如果他們真的盲目的話。不過依閣下的論述,不盲目並不是件好事。QQ
      6.立場相左而關係不好是件好事嗎? 畢竟啊,受過哲學訓練的人,居然會單純因為哲學觀分歧而關係不好,通常至少有一邊的哲學修養出了問題,才會左右分明啊。左右逢春,對於訓練、立場與品行(相對那些一兩個傢伙)都完美的閣下,反而是一種含蓄的侮辱與鄙視呢。(當然也是妄想啦)

      利申︰ 還沒當過sales的盲目型學生

      刪除
    2. 這部落格看的人真少..以下是我回應:1.對哲學有興趣的人實際上很少,台灣的環境能造就這麼多這種人,對老外來講是個很有趣的主題。2.我看不太懂[但興趣與哲學訓練之間居然還能論證實益]是講甚麼,但對哲學有興趣對一個人來講常常是累贅,特別是精神上和時間上的。3.因為Sales除了開發法人的以外,大多需要用到個人人脈,例如房仲,保險,賣車。個人的人脈有限所以大部分人做不久,而且中途離職會嚴重損害到人際關係(尤其保險)。4.讀哲學的人沒有特別優秀,但通常特別懶惰。一個碩士讀個五,六年或甚至沒畢業是常態,這麼大的時間成本,如果工作是做房仲,保險,賣車等(基本上)不看學歷的工作,那的確比其他科系更慘。5.目前我知道搞社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有機會從政,而我所知道成功的例子只有桃園市長鄭文燦,而且他是過了二十幾年才收成。6.你可以試著在你挺服貿的老師面前講你反服貿,然後觀察他對你的態度。ex.如果你真的是陳立昇的話我建議不要..

      刪除
  3. 「好吧,哲學紅了,然後呢?且不管學院如何,是否能趁勢利用這良機翻身,但是社會呢,有因為哲學變得更有思辨精神了嗎?老實說,我不太確定。」

    嗯?關於這個我倒是挺確定的。
    我確定沒有!

    回覆刪除
  4. 念了社會學、經濟學、哲學卻沒有去念人類學、歷史學和語言學,說實在我也覺得滿奇怪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是這樣說的吧,學海無涯,時間跟學費有限.....

      刪除
    2. 照樓上的說法,那不是哲學系的幹嘛還唸哲學的書?又不是要你去報考哲學系啊

      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