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講一個公平的故事




故事一

朋友失業了,打電話給我...

高中勉強畢業,大學也是吊車尾
最後輾轉換了幾個工作以後在便利商店裡當店長
也許因為他一路都不順遂,所以特別關心人群
他常常參加社運團體的活動,也總是替勞工發聲
但一直以來都全力支持各種勞工權益的他在電話裡哭了...
今天早上,他一如往常的到店裡上班
老闆先給了他一句:找工作有什麼需要幫忙的請Call我
之後告訴他店要收起來了,因為基本工資又漲了經營不下去
要他做到這個月底就好,其餘的7個兼職人員也一樣...

給我堅強印象的他一邊哭一邊說抱歉,抱歉他之前因我在說調漲基本工資可能會害到一些勞工而生氣
他還在網路上嗆我:「你們這些既得利益者當然不想要我們也多賺一點!」他很自責自己只看到眼前的數字增減
根本沒想過到底什麼叫總體經濟概念。他說:「我懂了...今天起我會多用更寬的視野來看待事情...」

不喜歡這則故事嗎?沒關係,因為那是我編的,目的是為了對照下面這一則網路貼文:

故事二

朋友失業了,打電話給我...

高中從武陵畢業 大學念清大
進入人人稱羨的知名科技公司工作
從小到大都是人生勝利組的他在電話裡哭了...
今天早上,他一如往常的到公司
主管只給了他一句:找工作有什麼需要幫忙的請Call我
之後請助理拿了一個紙箱給他
要他下班前交回門禁卡離開公司...
他的部門17個人除了主管外全部被裁撤...

從小給我堅強印象的他一邊哭一邊說抱歉, 抱歉他之前因我在團上貼勞工議題跟我吵架, 在版上嗆我:自己不努力當然找不到工作, 他很自責自己只在乎工作賺錢, 根本不介意別人到底好不好, 他說:我懂了... 今天起我會多關心周遭的事情...


我不知道這則貼文是真是假,就假設是真的好了,他想要用一個親身經歷來勸喻大家關心受僱者權益,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
也許有吧,我相信有些人(雖然不會多)應該看了以後會心中一凜,想想:「萬一這種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怎麼辦?」
雖然,多關心別人、多思考一下勞工的權益應該都算是好事,但是我要說,這是一則不公平的故事。

看看前面那兩個故事。如果你覺得第二個故事有道理,那第一個故事也可能有道理,因為它們是依照同樣的模式寫出來的,
而且所發生的情況在現實世界中都可以想見。問題是,這兩個故事所推導出的「精神領悟」(Epiphany)卻是對反的,
雖然不見得兩者必然矛盾,但的確分屬於兩種長期相抗的理念,一邊是所謂的右派,一邊則是左派。
如果有人覺得兩個故事都有道理,都領會了其中的精神,那麼他該說自己認同左派還是右派?

插個有點不相干的想法,我相信如果舉辦個民調,一定有不少人認同故事二而覺得故事一有問題,
換句話說,故事二的主角(部分上)算是活該,而故事一的主角卻是全然的受害者。
這可以從我們每次宣布調整基本工資時的民意反應看出端倪,每次都調升都會看到一面倒的同意聲浪,
如果有批評的話也大多是嫌調升的幅度不夠(我不記得有哪一次勞工團體不是這樣說的);
然而事實上有很多小業主根本不會照辦,台灣有很多兼職工作,尤其在中南部,時薪就是只有個八十、一百的。
你要求雇主調升,他要嘛就是選擇非法聘僱員工(包括雇用非法外勞),再不然就是只能關門大吉。
當然有人還是可以說:「那是政府的問題,政府應該創造更好的經濟環境,讓小業主能多賺點,可以調升薪水。」
看倌可別發笑,真的有些人是這樣講的;至於要不要接受這麼便宜的論述,那就取決於個人了。
我只覺得,台灣不僅擁有不算太常見的最低薪資制度,而且每次調漲都幾乎沒有反對的聲音,也算是一奇。

閒話表過。這種用不公平的故事來說理的方式,其實並不少見,尤其近幾年網路興起之後更是氾濫成災。
說實在話,我覺得這應該被列入新時代的邏輯課本,放到「謬誤」這一個章節裡頭教才對。
記得十多年前,我剛進研究所沒多久,認識了王老先生,一晚我們聊到了《接觸未來》,我很喜歡這部電影,
但王老先生認為其中有很多為上帝設下的暗樁,是「明打著宣揚科學,暗地裡支持宗教」,我不同意。
我們那次在清大門口的腳踏車停車場一直吵到凌晨,後來陸續又「討論」了幾回,仍舊鮮有交集。
不過我們都同意一點,像是《接觸未來》這一類講述兩種相對立場的電影,不應該有不公平的設定。
今天喜歡科學、討厭宗教的人如果拍了一部電影,講一個天主教士如何如何惡劣,怎麼迫害科學家,這並沒有什麼意義,
因為反過來教徒也可以拍一部片說有一個科學家如何不顧人性、只想發展科學,最終破壞了世界的秩序與倫常,並且自食惡果。
這種陳述方式看似合理,因為真的會有這樣的情況,世界上真的有惡老闆、壞教士,有時類似的情節還會發生在我們周遭,
問題是陳述者的企圖並不只想停留在個案的呈現上,總想著要「由個案顯示全體」,講一個合理的故事,但偷塞了過多的推論。
前面兩個故事只是簡單的版本,我們可以輕易創造更多樣、更悲慘的故事,但是那並不能用來證明什麼,故事就只是故事而已。

說到「精神領悟」(Epiphany),我想提一些文學的例子相佐,因為這是近代小說很常見的手法,尤其在寫實主義興起後,
小說作者很喜歡在作品裡呈現主角或其他人的精神領悟,用白話一點的文字來說,就是帶領讀者看看這些角色的心路歷程,
感受為什麼他們會有想法或作法上的改變,甚至認同他們的改變。然而,小說家知道自己在幹嘛,他們並不打算改變你的想法,
他們只是想要傳遞另一種想法,讓我們藉由閱讀親近別人的心靈,而不是要告訴你一個「論證」(argument)或大道理。
就像電影《心靈訪客》(Finding Forrester)裡有一段,男孩讀完了作家的小說以後,覺得自己明白了、讀懂了,
於是告訴作家:「我想你是要說人生總是難以順遂」(I figure you were writing about how life never works out),
作家卻淡淡地說:「是喔,這種事你還得看書才知道喔?」(Really? You had to read a book to figure that out? )
文學的功能往往不是證明什麼,而是見證什麼,也許是見證一個時代,也許是見證一個念頭,視作家的眼界與經歷而定。

然而,真的所有的個別故事都不具有證成或否證的效果嗎?這也未必,如果這本書裡的情節有必然性,那就另當別論。
文學世界裡有兩本很好的相互對照組,一本是《1984》,一本是《美麗新世界》,前者告訴大家極權政體為什麼有問題,
後者告訴大家極致的資本主義社會有什麼問題,雖然我們只透過主人翁的角度來看事情,可是故事的情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尤其是很多所謂「反烏托邦」(Dysutopia)的小說,主角的悲慘境遇並非因為運氣不好,而是整個制度本來就會導致如此,
人本身說不上有什麼選擇權,到最後就是會「Give it to Julia」。我認為這樣的文學作品是有證成或否證效力的,
雖然仍然不能算是嚴格的論證,不過社會制度本來就沒有像硬科學那樣的證明方式,有時讓人看到整體的恐怖就足夠了,
就算這樣做還不能說足夠充分,但起碼不算是以偏概全的邏輯謬誤,不是那種我們隨便就可以找到一堆反例的故事。

其實,即使我的說法成立,有些作品還是存在著模糊地帶的,像是《憤怒的葡萄》,你要說是時代的悲劇也行,
也可以說很多悲劇是主角自由意志的選擇,但我們本來就沒有必要嚴格界定每一本文學作品是否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重點是,當我們自己要寫這種故事來說服別人的時候,當我們想要證明與我們對反的那種立場為什麼不可行,
請給對方一個公平較量的舞台,因為這世界常常沒那麼簡單,而我們的對手也不見得是毫無道理的白痴;
只說個一面倒對自己有利的故事,這不但不是理性的基礎,也不是民主的態度,更可能是沒有自知之明的表現。

49 則留言:

  1. 頭推

    我覺得二個故事都有道理耶......(呆)

    回覆刪除
  2. 歐...我沒有不爽的感覺,直到你說這是編的...
    非常不爽。

    除了謬誤的問題外,我想真實性也是一個重點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不認為真實性是重點,因為一來我如果不說,你不知道第一則故事是假的,但我們又怎麼確定第二則是真的?
      二來,就算二是真的、一是編的,但一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嗎?萬一真的有這種例子,那這故事就忽然間有說服力了嗎?

      刪除
    2. 在謬誤的討論裡,的確不是重點。

      我只是想說的是,你編故事的功力很好,
      另一方面是,
      故事要感人,不都是要預設某種真實性嗎。

      有沒有那種訴求是感人的文章,在一開頭先說,這是假的,
      那我想那種[謬誤]力道就不強了吧。

      刪除
    3. 很多寫實主義的文學家會告訴你,真實感不是來自於是否出自事實,而是來自於細節。很多電視劇和小說都不是真人真事,而且觀眾一開始看的時候就知道是假的,但他們仍然可能非常投入,繼而產生真實感,並且推論出許多大道理。

      刪除
    4. 恩...好吧。
      的確可能star trek的粉絲會認為它蘊含了許多大道理,
      但他的心中難道不會知道,這些大道理只是主觀詮釋的一面之詞,

      與小道消息的真實感,的確也是一面之詞,不同之處在於這一面之詞更具有判斷影響力,
      基於小道消息的真實感來自於,其他方面的資訊太缺乏,
      而相信放處小道消息的作者,如郭台銘告訴小三的親朋好友,XX股要大跌,大家快賣一賣之類的,
      基於郭台銘的身分與信任度,做出自以為正確的判斷。然而郭台銘不會說(這是假的)xx股要大跌。

      刪除
  3. 回覆
    1. 所以我之前是故障了嗎?跟Kindle Touch一樣該報修了。

      刪除
    2. 會寄一個新的Wenson過來嗎?可不可以同時間存在兩個Wenson加速趕稿?

      刪除
    3. 多寄一個新的Wenson過來也不會對網站更新速度有什麼幫助,因為只要寄來的是一樣的Wenson,就一樣那麼懶。這跟電池並聯的問題一樣,即使多加幾顆電池,電量也不會變大的。

      刪除
    4. 電量確實會變大,應該是電壓不變才對。 Physics works! 就算你再論辯沒幫助好了,沒關係我很有肚量的,還是可以接受再寄個新的Wenson。 快寄來給我看看吧!

      刪除
  4. 1. 最低工資並不是「不算太常見」,查一下《維基百科》就知道了。每次調昇也都有一堆工商團體抗議,不曉得版主從哪裡得到「沒什麼人反對」的見解?

    2. 時薪低於最低薪資的小業主本來就是非法聘僱員工。可見最低工資的法律實際上並不會影響所有的就業市場,所以實際上是雇主冒著被糾舉的風險來保持其利潤。您並沒有證明所謂「總體經濟」的最低工資會排擠低薪工作的論點。

    3. 故事二的論點明明是「如果你不關心勞動議題(工作權保障問題),你可能會成為受害者」,為什麼故事一偷換成「如果你主張最低工資,你可能會成為受害者」?

    4. 你最後也說,故事作為論證有效與否在於是否有必然性。但你在前面並沒有論證故事二沒有必然性,而是用偷換概念的故事來指責其說了一個不公平的故事,推導出特定的Epiphany。

    所以,你給對方一個公平舞台了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1.這是我沒寫清楚,我說「台灣不僅擁有不算太常見的最低薪資制度」,不是說「最低薪資」罕見,而是台灣的方式罕見。我看過一份中研院的論文,說的是我們的基本工資公式與多數國家的制度相比偏高(當然,仍然沒有人會覺得基本工資或最低時薪是「高收入」,這高低乃是針對公式計算方式的基準);而且我們是採取比較嚴格的「每年檢討」方式,很多國家是兩年一次的。至於抗議,老闆們當然會抗議,不抗議才奇怪,問題是我們的民眾、媒體都是一面倒支持調漲,以我常看的經濟學人和紐約時報為例,經濟學人偏右,對最低薪資通常都用檢討的方向來探討;即使是中間偏左的紐時,每次講到美國該不該調漲基本工資也要正反意見吵來吵去。而且人家是學者和學者吵、民眾和民眾吵,我們只有員工和老闆吵、人民跟政府吵,這根本不能算是經濟主張的辯論,甚至是階級衝突了。

      2.你可能誤會了,我寫第一個故事不是要證明它是正確的,而是要告訴大家它看似有點道理卻不足為憑,那故事無法證明總體經濟的最低工資會排擠低薪工作。然而就算如此,你的質疑還是有問題,因為那個故事的雇主是「超商老闆」,非法雇用員工的通常是小吃店,超商老闆是很難辦到的,調升基本工資當然可能讓他關門大吉。

      3、4.你好像整個誤會這篇文章的重點了,好像我高舉著反對基本工資的大旗。就算是如此好了,「論證故事二沒有必然性」為什麼是我的責任?而且你真的覺得故事二有必然性?只要我不關心別人的工作情況、不關心其他人的工作環境,最後我就會被老闆炒魷魚?

      刪除
    2. 樓主的意見很奇怪,『最低工資的法律實際上並不會影響所有的就業市場,所以實際上是雇主冒著被糾舉的風險來保持其利潤』難道政府制定最低工資時已經預設不用大家都遵守沒關係嗎?如果制定了可以不遵守那幹嘛要訂?

      刪除
    3. 強辭奪理,第二則故事的意思明明是要大家多關心勞工權益,因為人人都只顧自己好,沒有人替勞工說話,最後當然會任人宰割,這樣為什麼第二則故事沒有必然性?

      刪除
    4. 多關心勞工權益是好事,但是那為什麼會導致「員工就不會被老闆解雇」?看看那則故事,裡頭老闆解雇員工並不是因為歧視或濫權,也沒有違法(起碼沒有寫到),頂多就是比較無情一點,忽然間要你走路就走路。請問我們關心勞工權益之後,要怎麼防範「正常解雇」?難道現在我們看到國際大廠動輒資遣幾千幾萬人時,也覺得應該要阻止他們嗎?不准老闆解雇員工,很抱歉這不叫維護勞工權益,這叫共產主義!

      刪除
    5. //我們的基本工資公式與多數國家的制度相比偏高……而且我們是採取比較嚴格的「每年檢討」方式,很多國家是兩年一次的。//

      這段可否請你說明一下細節?因為我自己去維基百科查了最低工資的條目,發現各國資料不多,所以我只拿了韓國來跟台灣比較。

      台灣的特色是早在民國57年就有法定最低工資的規定,然後約十年調漲一次,直到民國76年通過正式的審議辦法後,才定為逐年審議調整。但從民國86年至民國96年止的十年內都未曾調整過最低工資,而在96年調整工資至時薪95元後,雖仍是逐漸審議卻並非逐年調漲,96年後到99年才第二次調升至時薪98元,接著是今年調升到時薪103元。自96年至今為止的漲幅約8.4%。相較於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提升,台灣從民國96年至今的物價指數提升約7%,與最低工資的升幅大致持平。

      南韓的最低工資制度是怎麼實施的在維基百科上沒有什麼介紹,不過根據上面提供的數據,自2006年(民國95年)起逐年都有調升,若同樣從2007年(民國96年)開始算,南韓的最低時薪從3480韓元調升至今年的4580韓元,漲幅約31%。相較於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提升,自2007年至今,南韓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均略高於台灣,而升幅約17%,比最低工資的升幅低許多。

      日本的最低工資則分地域,是否逐年審議調漲我不清楚。根據厚生労働省公佈的資料,東京都的最低工資於2007年是時薪719日元,今年的最低工資則是時薪850日元,漲幅約18%。相較於消費者物價指數,日本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自2007年至今處於逐年下降的情況。

      我知道僅僅比較其它兩個國家的資料並不充分,但與鄰近兩國相比,台灣的最低工資漲幅看起來不是不太高而已,而是有點偏低。不過我對數據的解讀很可能有諸多錯誤,所以希望你可以解說一下為什麼認為台灣的最低工資偏高!感謝~

      刪除
    6. //請問我們關心勞工權益之後,要怎麼防範「正常解雇」?難道現在我們看到國際大廠動輒資遣幾千幾萬人時,也覺得應該要阻止他們嗎?不准老闆解雇員工,很抱歉這不叫維護勞工權益,這叫共產主義!//

      故事(二)讓我們關心勞工的權益問題,但沒有主張這個關心要導向的結果就是「防範『正常解雇』」然後變成「共產主義」吧?至多,故事(二)要我們關心勞工的「正常解雇」之制度還可以再更完善,讓企業有更多解雇前的義務要遵守,並維護勞工被正常解雇後到找到新工作前的生活基本保障……等等。

      刪除
    7. 故事(二)要我們關心勞工的「正常解雇」之制度還可以再更完善,讓企業有更多解雇前的義務要遵守,....。

      真對於一個「公平」的平台這一點來斟酌,可以肯定的說,企業經營者所成承擔的風險,會比被雇用者來的重也大,是否也應該考慮一下經營者的權益所在,畢竟企業經者在勞動市場,是人力需求的角色,而勞工是供給的角色,沒有了需求就無法強行供給。需求與供給必須平衡(供給量過多只是稀釋工資而已),而權利責任和義務也必須平衡(說平衡,不如說相容或恰當些)。

      說那罵滴多,其實只有簡單四個字:千萬別「顧此失彼」。

      刪除
    8. //企業經營者所成承擔的風險,會比被雇用者來的重也大//

      企業經營者可以用來對抗風險的資源也比受雇者來得豐富啊。怎樣才算顧此失彼呢?

      刪除
    9. 設一個前提,所謂的經營者的企業風險如經營不善的赤字,或者應經營不善的持續赤字導致企業經營者不堪負荷,關門結束提指設計,製造,生產,或營業。

      這個時候企業得面對賠償,解散員工之後的退休金或資遣費等,若企業資產不夠償還諸如此類的費用,還得被扣押經營者的個人財產等(指的是在正常的經營不善的案例中。例如之前因為對應市場潮流不及轉型,而倒閉的相機底片膠卷類的經營者)。指的是類似這種風險。

      被支遣者在得到退休,支遣等賠償金之後,除了另外再尋求其它的職業,他還需要面對何種風險?其他的風險因素樓上的先生可自行尋求其它個案。

      兩者可拿來相互比較,何者的風險與負擔的責任較大。當然經營者結束營業是誰都不願意的,但是這世間所發生的事情,往往都是事與願違的。

      刪除
    10. //企業經營者可以用來對抗風險的資源也比受雇者來得豐富啊//

      這句好像企業經營者有義務拿自己龐大資源來眷養自己的員工,而不顧有可能倒產的風險。
      如果是我個人,我不太可能會拿個人的全身家當,抱著去冒一輩子翻不了身的風險去做這種事情。這已經不是一個良心企業可以盡的責任。將心比心。

      刪除
    11. 恕我這麼的囉唆:

      還一個重點,員工不爽可以隨時不幹;老闆不爽,不能關門不營業(這裡的不營業是指收起來不做的意思)。

      刪除
    12. @黃頌竹:
      抱歉拖這麼久才回覆你的問題,最近真的很忙,這裡都荒廢了,以下針對你的兩個問題回答。

      1.我說的不是我們的最低薪資偏高,是「基本工資公式」算法偏高。我找不到最早我看過的論文了,剛剛在網路上看了一下,有幾篇文章的數據你可以參考: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3/8321.htm(淺談基本工資制度對我國民生經濟的影響)、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area=free_browse&parent_path=,1,188,&job_id=9193&article_category_id=1159&article_id=4429(關於最低薪資的算法)。
      基本上最低薪資該怎麼算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你用通膨來比較是一種方式,但我比較喜歡很多學者會採行的另一種方式,就是跟製造業平均薪資來比。因為通膨是大家都在承受,當其他領薪水的人一直沒辦法加薪,但是領最低薪資的人卻可以一直加,這固然有好處(照顧最底層的人),卻也有分配不公的問題,所以用整個產業為比較基準可能比較公允。至於台灣的算法好像是把最低工資設在製造業平均薪資的45~50%左右,這跟各國相比,其實算是高比例的。

      2.你說「故事(二)要我們關心勞工的「正常解雇」之制度還可以再更完善」,我並不同意。我們可以設想另一個故事,裡頭的主角有一樣的背景,結果被公司「親切地」解雇了,而且就跟很多國外大公司一樣,公司在他離職時還轉介他到附設的職業介紹所,結果會如何?除了也許不會哭以外,其餘都是一樣的,他一樣沒了工作,職業介紹所一樣只是他延遲恐慌的地方(國外多數人的例子都是如此),他仍然從「人生勝利組」掉到了失敗組。就算公司再對他好一點好了,晚一個月叫他走路,這難道對他而言打擊就會縮小了嗎?起碼就多數的上班族(像我周遭的人)來說,問題一點都沒有比較好。
      另外,看這故事的敘述方式,我也不認為原本只是想講那麼小的東西,否則不會不斷出現「失業」、「裁撤」等字眼。

      刪除
    13. 其實基本薪資有沒有調漲不是大問題,而是在於雇主相對需要幫勞工提撥的費用問題!
      別忘了我們的勞保退休金、勞退新制退休金6%、健保費、勞工團險諸如此類的費用,雇主都需相對提撥6%~70%的費用,這些需不需要算入員工薪資內?

      所以不論故事一或二,我都會相信!因為我真的看過這種情況!

      抱歉,有些離題了!

      刪除
    14. 要談基本工資的影響
      1.有一本書叫Minimum wage收集了主要的最低工資研究,大略十多篇的研究中。僅有兩篇是認為基本工資不影響就業市場,而其中一篇有特定情境,另外一篇被認為有研究上的瑕疵。詳細的資料請自行去找那本書來看,這本書不難找各大學圖書館應該都有。

      2.最近有一批研究者企圖跳脫傳統的研究方式,將就業市場切割來看。也就是把比較不受基本工資影響的就業市場排除,只計算薪資與基本工資接近的就業市場,結果做出來的結果就是勞動彈性遠遠超乎合併計算的結果,結論就是基本工資對生產力接近基本工資的就業者來影響極大。

      我要先說,經濟學只是解釋人類行為的學問,並不是為經濟政策背書。
      但多數的研究就是如此

      刪除
  5. 我比較喜歡第一個故事耶!大概是因為文筆關係,第一個的故事性比較好,前後比較有因果關係與轉折,第二個故事反而好像他莫名就突然失業,然後莫名的感慨一些不太有直接關係的事情。

    不知道是不是Wenson功力比較好的關係,第二個故事會讓我感覺到這是別有意圖刻意寫出來的網路轉載故事,反而第一個故事比較讓我能夠相信且認真反思。

    至於後面提到的諸多作品,不才我見識太過淺薄,都還沒讀過。因此雖然能猜想這篇欲表達的內容,不過由於見識淺薄而無法完全領會。

    回覆刪除
  6. (這段內容)所以,你給對方一個公平舞台了嗎?

    (加上這段內容)至於抗議,老闆們當然會抗議,不抗議才奇怪,問題是我們的民眾、媒體都是一面倒支持調漲,以我常看的經濟學人和紐約時報為例,經濟學人偏右,對最低薪資通常都用檢討的方向來探討;即使是中間偏左的紐時,每次講到美國該不該調漲基本工資也要正反意見吵來吵去。而且人家是學者和學者吵、民眾和民眾吵,我們只有員工和老闆吵、人民跟政府吵,這根本不能算是經濟主張的辯論,甚至是階級衝突了。

    (=)該不會是指,專事設計制度面的那個龐大組織吧?是她嗎?是不是她?如果是,又如此大的設計權利,那現今的動亂,那她得負上最大的責任。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完全看不懂.....
      「她」是指什麼?王如玄?還是制度?

      刪除
    2. 我說的是組織。負責的單位以及制度的設計者,這些都相關連,或者說是內政部,甚至行政院也可以,政策要執行得先評估,這個在作評估之後的做政策推動的決定者,當然也可以包含在內。

      刪除
  7. 我想「每次調漲都幾乎沒有反對的聲音」是因為資方沒有讓勞方或大眾了解其企業實際運作之情形
    即便不該薪資不該漲,不清楚地告訴1.社會階層稍低的勞方 2.對資方存有偏見的大眾 真正原因,他們理所當然支持權利的爭取運動

    正如同油電本就該漲一樣,資訊稍為貧乏且盲目的大眾無法自行剖析全球局勢,只知道油電漲於總統選舉後必然是一種陰謀,進而開始該~該~該~。縱然這不是個好的社會現象,但咱的政府卻無多做說明(或許有,但還是很多人沒接收到吧我想),也不能完全卸責。

    尤以我們的大眾傳播媒體為例,沒有替政府的政策多做說明,造成社會該該該之氣氛,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反旺中的極佳理由(當然,這段與第二個故事一樣,第一個故事比兩者有理多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w9898775566:

      個人蠻同意你上述對民眾分析的評價。
      做為一位隨時有可能無法(或撲空)第一手接收到資方或政府實行權利當下的解說下的人,
      我頗好奇為何油電應該調漲,可否請您賜教?

      刪除
    2. 我想這是我的錯,不應該以「本就」這樣的措辭,在此道歉
      而我也必須澄清一點,我個人也是「無法自行剖析全球局勢」的那種人
      當然,我得說我無法剖析給你聽

      不過正因如此,我會推薦一些比較中性報導全球經濟議題的節目給你
      像是52台「文茜世界(財經)周報」、57台「東森五七金錢報」之類的

      基本上我這種不學無術的人只知道全球經濟局勢的一丁點罷了,連概略都不到
      但至少我還知道「歐債危機是因為國民不儲蓄」、「國營事業為了自肥而將漲價之費用加諸人民」之類的批評不正確;也知道國際經濟極其複雜,任何大國的原物料、能源原料(天然氣、石油...等)的價格漲跌,甚至景氣(供需)都會影響這些東西在國際上的價格

      而偏偏台灣於亞洲之油電算是數一數二便宜的,憑什麼?政府為了人民(選舉)在壓!
      或許前幾次正好每逢總統大選正是原油漲價的時機,而政府於選舉前當然以人為力量壓制價格
      Why?明明不管藍綠執政都得漲阿(否則國家得貼錢=>會欠債),那為何要讓人民因為必然的結果而怨恨執政者哩?

      刪除
    3. 油電價的問題絕對不是這麼簡單,光是燃料稅計算的方式就都不一樣,要是照多數國家隨汽油徵收的話,漲到每公升四十塊也不是夢,人力等等的成本也都不一樣,以台灣這樣點點薪水,油電價要跟其他亞洲較高所得國家差不多的話,那台灣真的是鬼島了
      私以為全面開放台灣的石油市場,自由的讓國際大廠進來競爭,才有辦法降油價,雖然中油台塑會被打趴政客撈不到錢

      刪除
    4. 台灣已經油品自由化了
      結果是外商賺不到錢跑了
      FYI
      http://energymonthly.tier.org.tw/outdatecontent.asp?ReportIssue=200405&Page=11

      刪除
  8. 關於工資調整問題,版主可以參考德國政府介入勞資
    方協議的內容以及初衷。

    至於最低工資或最高工資的調整,個人認為配合與物價指數的波動最調整可能會較恰當;而不是一眛的調高,或者一眛的調低。當大環境讓經營者經營艱難,甚至無法生存時,大家認為調高工資會有任何意義嗎?相對的,當景氣復疏時,業者還要一眛的壓榨勞工工資嗎?靈活性調整是讓大家都生存下去的好方法。

    談到台灣政府政策。調水、電、油價,同時又調高基本薪資;你叫企業經營者倒閉關門嗎?所以,經營者就調高物價,這樣就很公平了。對於調整的結果而言,等於沒調整。錢倒是進了政府口袋(都市的各個下水溝在大雨下完後會堆積垃圾;趁機卡油的混蛋就跑出來了)裡去了(這是高招,也是不要臉)。


    回覆刪除
  9. 結論:(怕表達的不夠清楚)
    現今的消費者的最底層,消費能力最弱者,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這樣可能會更清楚一點)。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從這一個回應繼續:

      如果政府從最底層的弱勢消費者開始救濟.合不合乎公平?
      (括弧中的這一個問題,是給某位一直在問問題的先生的問題。鄉下有弱勢消費者,都市當中有沒有弱勢的消費者;鄉下與都市的弱勢消費者,何者受物價高漲的衝擊較嚴重。舉台北市為例,不達標準的弱勢消費者而言,她有沒有排斥效應?)

      刪除
  10. 我也想講一個故事,內容極其簡單,內容如下:

    一個朋友,有個美滿的家庭,月薪30,000元,在某個都市的鄉下過活,這樣的薪水,省吃儉用支撐一個家庭足足有餘。

    某個月份領完薪水的這一天,他異想天開,想去賭場賭賭看自己的運氣,可是運氣不好一兩個鐘頭就把薪水輸光了,下個月這個家庭全家準備喝西北風。The End。

    在台灣兩黨鬥的兇這個時候,有那個弱勢的消費者,還有力氣出來哇哇叫?我看得等社會新聞登出來,某某人帶著妻子,小孩燒炭自殺才會讓這些看到吧。不過,好像也沒差,反正台灣天天在死人,不差這一兩件(死了也是別人家的小孩,不是嗎?)。

    回覆刪除
  11. 聽說台灣的法律有這樣的規定。捐款給台灣的「慈善」事業機構,超過某個金額數以後,可抽趴數留作該單位的手續費耶。好個「慈善」事業機構。

    回覆刪除
  12. 抱歉 ...看到超商老闆很難辦到的非法雇用勞工 我笑了

    中南部尤其跨過台中以後

    多的是知名連鎖超商工讀生起薪低於法定最低時薪

    之前學生時期在超商當工讀生 薪水NT.80/hr 當時的最低時薪應為NT.95/hr

    回覆刪除
    回覆
    1. 當的嗎,那就是我孤陋寡聞了,真抱歉。在台北,我接觸過在超商工作的朋友,他們的薪水就是最低時薪沒錯。
      不過這對故事也無礙,頂多加一兩句話就可以解決了。甚至可以改寫一下,最後這個人去了違法以低於最低時薪聘僱員工的超商工作,諷刺反而更強,但是一樣對「證成」沒有任何幫助。

      刪除
  13. 這個故事的合理性就不重要了,因為
    "當我們自己要寫這種故事來說服別人的時候,當我們想要證明與我們對反的那種立場為什麼不可行,
    請給對方一個公平較量的舞台,因為這世界常常沒那麼簡單,而我們的對手也不見得是毫無道理的白痴;
    只說個一面倒對自己有利的故事,這不但不是理性的基礎,也不是民主的態度,更可能是沒有自知之明的表現。"

    回覆刪除
  14. 這兩則故事看似相反,但我覺得其實背後的道理是相同的;也就是兩者都並不是真正堅持什麼價值,他們講求某種價值的原因只是這種方式讓他們自豪,一但現實的挫折超過他們的快感,這些價值就被棄之如敝履了;如果一陣痛苦就可以讓這些人轉一個彎,那麼我蠻相信他們倆這樣看似相反的兩種人,最後很可能會找到一個雖不舒服,但還算安穩的角落,並且發出同一種哀嘆:「這世界就是這樣子了,我還能怎樣呢?」
    我樂見的是:第一種人仍然堅持基本薪資的想法,堅持社會發展的成果要全體享用的到才有意義,以這個想法為前提,更深入的去研究經濟學,找到可以符合其想法的經濟發展模式;即使因為能力不足而徒勞無功,或者是因為時勢所趨而無所成就,都無法減少他對這個原則的堅持。
    我也樂見:第二種人依舊堅持人生必須努力的信念,而且因為他的遭遇,他更進一步的認為,人們的努力不應該被輕易的犧牲或辜負;從此以往,他對人生依舊努力,也不輕易辜負那些為他努力的人。
    當然,這兩個故事導向這種方向是我的一廂情願,但我始終認為,人的心中有一些價值或道理,是經過我們一再反思之後,仍然被認為是真實的,而為我們所樂見的;也許我沒有證成什麼,我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反思和肯定吾之所樂。

    回覆刪除
  15. 台灣的情況說公不公平還太早,台灣的經濟思想雖然偏向英美,但法律思想就不英美了,沒有效益,沒有懲罰性(台灣偏"合理"),就像那種罰金和賠償金高到嚇死人都英美,或是當廖北仔逃過一劫的三星也是英美。

    萬年國會的法治思想根本沒有機會成本和經濟租的概念,員工不敢檢舉,公司也很大膽,因為違規更賺(像加班),違規是一種競爭力,而政府為了落實法律的解決方案永遠永遠就是口頭宣導或增加更多公務員,而不是調整法律條文上的數字提供誘因。

    上面有人談到德國,讓我想到被整得好慘又狠狠被剝一層皮的明基,還有光調漲房價就會觸刑法的經濟犯罪(不是普通的大政府)。

    有一則新聞是這樣:
    美國法律太嚴 何昭陽感慨
    何昭陽感慨美國的法律嚴到難以想像,「美國最好不要去」。
    梁以磐轉述說......感覺在台灣不會被關的上訴案,到美國可能是先關了再說。



    還是回火星好了



    w9898775566
    "明明不管藍綠執政都得漲阿(否則國家得貼錢=>會欠債)"

    誰信啊
    前朝政府8年舉債還是現任4年舉債更少,這怎會擔心欠債呢?
    一個勤儉儲蓄跟一個揮霍無度的人,他們的舉止會得到不同的評價,因為本錢並不同,有能力的人更有本錢也更靈活。(之前早有人提過,這個政府揮霍無度、毫無節制,這個政府會讓人民的選擇付出代價,更不用說還有眾人皆差我獨好的黨產股利)

    回覆刪除
  16. http://forecasterror.blogspot.tw/2012/08/the-root-of-problems-in-taiwan.html?spref=fb
    如果是講公平的話,CCLu的看法是認為台灣的裙帶資本主義很嚴重

    回覆刪除
  17. 如果附上黨產股利更有意思

    八 年 遺 毒
    2005年 7.7億
    2006年 10.2億
    2007年 0.0億
    合 計 17.9億

    黃 金 十 年
    2008年 24.9億
    2009年 15.4億
    2010年 28.9億
    2011年 14.6億
    合 計 83.8億

    回覆刪除
  18. Wenson你好:這篇文章精采極了,想引用文章且附上原文連結,如有不妥馬上刪除,謝謝。

    回覆刪除
  19. 關於便宜的論述的小小感想:「便宜」這二個字真是用得太妙了!充分體現了「不願深入了解問題便妄加論述」的嘴砲概念,無須花腦力的份兒,怪不得便宜呀~

    回覆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