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關於林書豪的兩個現象



好久沒有上來寫點東西了,近來忙,整整一個月沒有新文章,開本部落格之先例,我甚至好樣忘了還有個部落格,任其生滅。
今天恰好是311,我在日本「受難」乍忽也滿一年了,原本明天一早又要去日本一趟的,因為幾個工作傾軋所以作罷,
好懷念一年前的那些面容(不過這次就算去也看不到)。好吧,日本去不成,起碼也選在今天重新開張,再開始寫寫部落格。

近來忙歸忙,我還是會偷空來點娛樂,其一是過年期間就跟家人一起看的電視劇《新水滸傳》,80多集至今已快看完,
屆時可考慮另起一文論評,順便講講《水滸傳》這本我最喜歡的章回小說;其二,就是我也跟著大家在林來瘋,
只要時間許可,工作排得開,我不會錯過尼克隊的每一場直播球賽,哪怕是得忍受PPS畫質惡劣和大陸球評的叨叨絮絮亦然。

我承認已有數年不看NBA,我真正「關心」過的最後賽事是賽爾提克三巨頭合體封王,那是2008年的事了。
當時T-Mac和Carter還是超級猛虎,Wade和LeBron James也未共事,林書豪算算還是哈佛大學的新鮮人…
其實2008年我也只看季後賽,隔了許多年看季前賽,我從「Vinsanity」的時代直接跳轉到了「Linsanity」,
昔日春秋鼎盛的大將多已告老(最不動如山的是Kobe),看他們打球越看越覺得老-不只他們老,我也老。

老夫聊憶少年事,不管如何,有想追的球星和球賽,為生活平添不少樂趣,這感覺已經失去了多年。
我不愛看MLB,所以沒跟著當年的王建民風潮。相信台灣很多人也是重新或首次嚐到這種期待看球的滋味,
這點從新聞報導的長度和NBA的收視率都看得出來(只不過最近尼克和林書豪戰績下滑,熱潮好像也退了不少)。
在熱潮之餘,我常聽見兩種聲音,頗值得談談,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意見,也算是填填版面。

台灣的今年的兩個超級新聞(Makiyo和Linsanity)都有一個模式,首先是一波波討論熱潮席捲新聞台,甚至像「蓋台」一樣,
起碼一整個禮拜的新聞裡幾乎看不到其他訊息,而且都是一面倒的聲音,一面倒的譴責,一面倒的讚美,不分藍綠,是謂大同。
大約在風潮興起幾天後,接著就輪到另一種反省式的聲音登場了,能沾點邊搶版面的也都會出面來搶版面。


「拿出振興籃球運動的具體措施」,多麼熟悉的說法,世足賽的時候也聽過要趁勢培養足球風氣,而不要只是跟著人家一頭熱。
每次只要有全民關注的運動賽事出現,幾乎照慣例就會出現這種要求,台灣不能只是當個啦啦隊,我們也要培養自己的林書豪,
畢竟他父母都是台灣人耶!那為什麼受美國教育會有這種成就,受台灣教育就啥都沒有?當然要改革我們的教育和運動環境啊!
言之當然成理,畢竟多少人會否定這種充滿了進取心的聲音。所以馬上現在有些立委和官員發聲贊同,希望趁勢培養人才,
不過大家也都知道這不過是順應時勢喊一喊而已,從來不會真的付諸實施。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可悲,怎麼政府那麼敷衍,
怎麼我們就是不願意好好重視體育文化,培養健全的運動環境,讓更多真正的台灣人替我們到國際上爭光呢?

別傻了,政府就算真的砸大錢培養職業籃球人才,也培養不出林書豪的,我們還是瞧瞧熱鬧就好。成立籃球學校我尤其反對。

先看看別的職業運動,台灣目前在國際上露臉的幾個,曾雅妮的成功來自於父母的培育,肯用國際標準的專業訓練從小練習;
棒球運動的興盛來自於特殊的歷史背景,所以我們有比較完整的人才培訓體系,而且觀眾人數也還養得起職業球星;
最讓我佩服的是盧彥勳,台灣沒有什麼網球風氣和資源,他也不像曾雅妮家中請得起那麼多專家來教學,他真的就是靠自己。
以上的棒球、高爾夫、網球,出身台灣、能到國際露臉的,其實都不是政府的功勞,也不是我們有什麼很厲害的獎勵政策。
能有盧彥勳、曾雅妮,是台灣的運氣好;能有王建民、郭泓志,得力於全民長年對於棒球的支持。
但是籃球呢?我們也有職籃,但是看球的人不多,所以球員賺不了多少錢;前兩個禮拜我看到轉播SBL三分球大賽,
獎金記得好像只有個三五萬,冠軍投進的球數也不多,感覺像是玩票性質,場邊觀眾稀稀落落,跟NBA差得遠了。
其實,很多台灣的觀眾認得的NBA球星都比SBL球星多,我認為這也是我們職籃一直無法興盛的原因-不夠精采。

台灣不是沒有籃球風氣,事實上,台灣人在學生時代最流行的運動並不是棒球,而是籃球,多數男生在中學時代都喜歡打籃球,
打棒球的相對少很多,《灌籃高手》當年會那麼紅,不只是漫畫好看,也是因為大家都愛打籃球。
但那為什麼看職棒的人多,看職籃的人卻少呢?籃球和棒球不一樣,籃球是每個球員隨時都得動起來打的,
所以非常強調力量、速度,甚至衝撞,要能夠表現出華麗的球技,也因此籃球比棒球更強調體能和體格,
是以我們的職籃和美國人的職籃完全不是在同一個世界,看慣了NBA之後,很少人會覺得SBL好看,因此便會被搶走觀眾,
但中華職棒卻比較沒有這個問題,因為比較不強調動作,所以看台灣的棒球也可以覺得夠張力、夠過癮,
我覺得現在職棒的不振還是跟賭博醜聞關係比較大,願意看台灣棒球的人口其實一直都不算太少。
想要有好球員,先決條件是要讓人家覺得這是個好出路,而想要讓打球成為好出路,那就要有夠多的觀眾來養比賽、養球星,
台灣的籃球環境不要說跟美國比、跟中國比,跟中華職棒比就好了,我們有辦法把籃球拉到那樣的地步嗎?
如果不行,那成立籃球學校幹嘛?培養出一大堆找不到出路的球員,真是我們或球員本身需要的嗎?

也許有人會反駁:「你們哲學系不也是一群沒有出路的傢伙,政府照樣花錢在你們身上啊,憑什麼籃球不可以?」
這話也有道理,要進怎麼樣的學校、學什麼東西本來就是很個人的事情。不過想想台灣的國情,到時候誰會去唸籃球學校?
是有錢人家的子弟嗎?是中產階級的孩子嗎?未必沒有,但我不認為有多少這些階級的父母會鼓勵或願意讓孩子走這條路,
以我長期家教的經驗來看,很多父母都不喜歡孩子太常去打球,要打球只能在「不妨害課業的前提下去打」。
換句話說,絕大多數希望子女未來要有成就的父母都不認為打球算是好出路。那有誰會被鼓勵去打球呢?有。
台灣政府常常喜歡鼓勵偏遠地區的孩子們走專業運動的路,尤其是棒球,到時候恐怕也是這些人被鼓勵進籃球學校,
但我對這樣的鼓勵是有戒心的,因為實際看到的情況是,沒有多少人能靠運動吃飯,所以弱勢族群越被鼓勵反而越弱勢。
今天林書豪在美國,就算在成名前只是個跑龍套的板凳球員,年薪也有千萬台幣以上,所以唸哈佛的打職籃不算怪事,
但是如果今天台大醫學院有人說不當醫生了,要打SBL,大概先得跟父母斷絕關係,然後被教授強制送去精神檢查。

上述關於林書豪的第一個現象是「官方的嘴砲」,而第二個現象則是「球迷的嘴砲」。

這一次的林書豪旋風中,有很多原本不太看NBA的人也開始跟風,於是我便常看到一些「老球迷」以不屑的口吻大肆批評,
像是「拜託,連籃球戰術都看不懂,只會跟著叫的,看了真礙眼」、「這些人根本只是趕流行,不是真正的球迷」之類的。
的確,當人人都在談林書豪,反而讓一些「不是趕流行才看NBA的人」覺得不滿,覺得到處充滿了無知而刺耳的聲音。
我忽然覺得這現象有些似曾相識,幾年前張愛玲的半自傳體小說《小團圓》剛問世時,一口氣就賣了超過五萬本,
電視裡、廣播中、網路上,一大堆人搶著談張愛玲和胡蘭成如何如何,然後就有一批張迷用不屑的口氣說別人趕潮流。
然而,看球也罷,看書也好,不過就是一種娛樂,你比別人多看一些,只是多享受一些,實在也沒什麼資格說別人跟風,
更何況,多看書也許還會讓人的文思和筆法更接近張愛玲一些,但再怎麼看球賽也不會讓人的球技變得比較接近林書豪。
如果連看個球賽也要講先來後到,要追求自我優越感,那麼不免有些可憐了,優越感該是在球場上,而非在電視前追求的。

剛好要十二點了,球賽又要開始了,希望尼克別五連敗才好。

5 則留言:

  1. 不幸五連敗了
    話說這裡安靜了真久

    回覆刪除
  2. 一切暫告一段落的高三生2012年3月12日 晚上8:02

    好久沒看到你的文章了!
    不過怎麼突然天外飛來一句-「你們哲學系不也是一群沒有出路的傢伙,政府照樣花錢在你們身上啊,憑什麼籃球不可以?」看了之後,我笑了好久。
    沒特別關注林書豪,我想又是一陣風潮而已吧,不過還是希望他打球順利,別管霉體如何評論。

    我有大學可讀了!但國文才均標,實在上不了第一類群...最後進了心理系。我想,把哲學當"興趣"讀對我是最好的選擇,希望將來不會忘記我最初的志向。

    回覆刪除
  3. >多看書也許還會讓人的文思和筆法更接近張愛玲一些,但再怎麼看球賽也不會讓人的球技變得比較接近林書豪。

    我倒認為兩者是一樣的。一般人看球賽當然不會讓球技變好,因為根本沒什麼在打球。但真正有在認真練球的人或許的確能從中學習。而看書也是一樣的,如果平常本來就時常動筆,自然容易從文章中學到更多,但對於平常不會寫文章的人,即使讀了整冊的書也不見得能學到什麼。


    我對流行風潮還真是一點興趣也沒有…平常不怎麼看電視新聞,也絲毫沒關注體育,不過這次實在也不可免的認識這號人物。據說林書豪的父母也是要求他先有好的課業成績才能把多餘的時間用在打球。成名了就突然有這麼多人開始誇讚他……


    另外,我開始看Wenson的部落格似乎正是去年311那時候呢……我記得看了不少日本的美麗雪景,照片都拍得很棒,然後就地震了orz 好像還有人在部落格上督促你報平安XD

    回覆刪除
  4. 雖然我跟Wenson你一樣反對補助籃球,不過我反對的原因跟你不太相同。我個人認為最不應該補助運動的原因乃在於,台灣的體壇是一群故步自封不求長進的吸血鬼。

    台灣政府對於各項運動補助,實際上並不是由某個部會決定應該怎麼補助,而是編列預算以後交由各項運動協會自行運用。例如籃球是由籃球協會來舉辦各級賽事,諸如HBL,UBA,SBL等等。光從分級比賽來看,籃協還算辦得有聲有色,可是如果把重點放在教練以及訓練人才的養成上,不僅僅是籃協,台灣各項體育協會幾乎都非常落後。MLB在運動家隊使用OBP(上壘率)概念拿下破紀錄的連勝,並且打進美聯季後賽以後,各個球隊馬上將OBP列為重點數據參考項目。在棒球不斷數據化以及多數研究顯示,拚長打比戰術短打更能取得勝利的時候,台灣棒協仍然將這些新概念視為無物,讓身處權力結構頂層的老觀念教練仍然把持國家隊以及大多數的職業球隊。在籃球上也是一樣,在90年代那種強調核心肌群重量訓練的概念之後,21世紀的NBA體能訓練不僅僅注重核心肌群,更注重核心肌群以及其他肌群的平衡,這些新的訓練概念在台灣都是找不到的。

    再者,在台灣的球隊訓練,也鮮少看到教練多麼要求球員落實基本的訓練。例如Ball Handling要怎麼練習,基本的運球和投籃動作要怎麼訓練才有效率,這些在台灣都相當乏善可陳。基礎沒打好,就算有超越林書豪的體能(事實上台灣很多球員的身體條件比林書豪好上很多),台灣球員還是得在國際場上吃鱉。這些事實都在在證明,由政府補助的各項運動協會,充其量只有推廣運動的功效,並沒有辦法訓練出真正的專業運動選手。

    回覆刪除
  5. chilunchang@yahoo.com2012年5月1日 清晨7:50

    呵...我就是那種有優越感的球迷...:D
    其實我想這種球迷應該只是覺得因為台灣媒體而跟著起鬨的並不是真心在"享受"球賽, 而只是在趕流行...當然, 趕流行並沒有妨礙到誰, 但是我們這種有自我有優越感的球迷打打嘴炮也一樣沒有妨礙到誰啊...板主結尾說是先來後到, 又說是可憐, 是否太過嚴重了? :D

    回覆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