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分析的、太分析的(一) — 選選看,哪一邊



對於一個像我一樣因為興趣而自學於哲學的人來說,「分析哲學」是一個很後來才接觸到的名詞,
至少到大三開始接觸後設倫理學之前,我並不清楚到底分析哲學在幹嘛,
我想絕大多數不在學院體系裡的人應該也都是這樣,印象裡哲學就是些柏拉圖、黑格爾、傅柯之類的人,
所談的無非是些沒幾個人有興趣的大道理或難題,而且當然多多少少要分析些有的沒的,
光是講「分析」實在不知道有什麼意義,哪像是「存在主義」、「形上學」之類的詞彙,光聽名字好像就很了不起。


因為奇怪的理由,我雖然從高中就接觸很多哲學著作,但大學卻刻意避開哲學系而唸中文系,
雖然我還是常常跑到哲學系去聽課,但是我的哲學歷程卻不太有學院加諸的強制力,
我讀的東西都是我有興趣的,於是從尼采讀到叔本華,又接著讀到康德,
之後接著的是黑格爾、費希特等人(都是德國派的,難怪我大二開始學德文,而且比學中文認真十倍),
一路上我跟分析哲學可說是完全無緣。直到大四時我參與了研究所的現代倫理學課程,
陳瑤華教授採用了一個有趣的教學安排,我們先從康德的倫理學談起(當然只能淺談),
接著開始一篇篇閱讀不同哲學家的文章,第一位上場的是Phillipa Foot
以及她的名作〈Morality as a System of Hypothetical Imperatives〉(作為假言令式的道德系統),
光是看文章名稱就知道是衝著康德的「定言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來對幹的,
之後又接著上John Mcdowell針對Foot提出反駁的另一篇文章,然後是G. E. M. Anscombe....
除了康德外,上場的每一位都是分析哲學家,但我當時並不曉得這算分析哲學,
何況頭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位哲學家都各以一篇論文在為兩個立場進行爭辯,
而且一個接著一個想辦法捉住前一個上場的人的痛腳來打,這在我的哲學歷程中是第一次見過的。
其實這也沒啥特別的,想想看,只要把論辯內容改一下,網路上一天到晚都可以看到這種筆戰,
例如「藍丁大戰綠吱」、「瑤瑤跟星也亞希誰比較有水準」之類的爭論也不過如此,沒啥了不起。

只是,這樣說來,分析哲學似乎頗為不堪,而且一點都不炫,我們甚至可以寫個「偽基百科定義」:

分析哲學,通常是由一群無聊的傢伙,針對某些一般社會大眾不關心、頭腦正常的人不在意的問題,
例如「一公尺有多長」、「『現任法國國王是禿頭』為真嗎?」等,不斷地進行一系列的筆戰、爭論與嘴砲,
彼此會接力在一些學術期刊上PO文,囂張一點的直接出書,並動輒利用一些邏輯符號來嚇唬人。
由於強調理性論辯,因此過程相當溫和,雙方通常都是很有禮貌地在互幹。

比較一下維基百科中文版對分析哲學的解釋:

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analytical philosophy)包含兩個意思:一個是指20世紀初期出現的,具有特定目的和方法的哲學研究。另外它還指當今研究哲學的一種「風格」或者「方法」,這個意義上的分析哲學並沒有具體的目標,它所研究的問題也更加廣泛、多樣。

在當前,「分析哲學」這個詞指的是一種研究哲學的風格,而不是研究計劃,或者某些特定的觀點。分析哲學家們通常努力使論證清晰準確,同時較多地使用邏輯學作為工具。在職業和知識上,他們認為自己同科學家或者數學家更為接近,而不是人文學者。這裏的分析哲學往往同「大陸哲學」或者「歐陸哲學」相互參照。後者通常在風格上更具文學色彩,更少地依賴形式邏輯學,更多地關心實際的政治、文化問題,以及人類的處境和人生的意義等等。

這些定義實在像是什麼都沒講一樣,不懂分析哲學的人看了還是不懂。
事實上,到底什麼是分析哲學,不要說是一般人了,就算是哲學研究所的學生也還是很多人搞不清楚!
我就碰過有已經唸到研三的人問我:「到底怎麼區分歐陸和分析啊?分析哲學到底哪裡不一樣?」
好玩的是,此君還是學分析哲學的,但居然向我這學歐陸的問這個,
這就好比在問我「請問我到底在幹嘛」一樣,也算是奇事一樁。

如同維基百科最後那幾句所寫的,在大學裡學西哲的人很快地就會發現有兩個明顯的「派系」,
那就是「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有時也叫傳統哲學、大陸哲學),上網查一下資料,
可以看到滿坑滿谷在講兩邊哪裡不同的資料,但不論看不看得懂這些解說,
在台灣都可以很清楚地從「人」的身上嗅到一些訊息,因此學生們至少都約略知道兩者「真的很不同」。
這訊息是什麼呢?嗅到的是什麼樣的味道呢?答案很簡單,兩個字:不屑。

(畫者:恐高的麻雀

我想一定有人大大不以為然,想著:「哪有,我們學校裡分析和歐陸的教授處得很好啊!」
的確,我所說的不是絕對的通則,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的確在某些人身上是可以和平共處的,
但學界裡卻也很容易看到一種氣氛,分析哲學的人認為歐陸那邊的「想不清楚、講不清楚」,
而歐陸的這邊則對於分析哲學喜歡「窮追猛打、句句提問」的個性感到不耐,
因此彼此都認為對方的學術方法有問題,而且是根本性的大問題。
換句話說,雖然同為西哲,但這兩邊的鴻溝卻大得不得了,甚至比對非哲學領域還不客氣,
好一點的態度會說「啊,那個啊,我不懂啦。」差一點的則會是:「又來了,老是這樣。」
最糟的則更是:「哼,那個有什麼好看的,沒關係,他們喜歡就繼續做下去好了。」
因此,學生不需要真的懂這兩邊的差異在哪裡,只要從雙方的態度就可以知道,這其中有多麼大的距離了。



西方哲學從古希臘以降,至少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而分析哲學不過是這一兩百年間的產物,
但現在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大宗派,與以往的哲學方法分庭抗禮,使得哲學也變成像法律一樣,
法律可粗分為英美法和大陸法,哲學也可粗分為英美的分析哲學和歐陸的傳統哲學。
當然,把這兩千多年來的哲學都算成同一類是一種很有問題的分類法,
想想看,在所謂的歐陸哲學裡,存在主義被跟士林哲學分在一起,這還不算太壞,
看看尼采也跟聖多瑪斯被送作堆,這實在是很好笑的情景,兩個人應該都會指著對方的鼻子罵才是;
但這顯示出來的並不只是分類的粗略,毋寧是分析哲學所帶來的巨變和強大威脅。
學界中確實有些人主張這樣的區分不好或不對,但實際上看來,這兩邊確實非常不同,
其鴻溝之深,我覺得甚至已經不亞於西哲和中哲之間。

對於非學院型的哲學愛好者來說,可能很難會接觸到分析哲學,
畢竟一般坊間的哲學書籍都還是歐陸的居多,而且分析哲學的題目都很小,比較不容易吸引目光。
但我覺得如果真要談西方哲學,不妨從分析哲學的角度切入,看看分析哲學在做什麼,
再和自己腦中對哲學(或說歐陸傳統哲學)的印象比較一下,這樣比較能看出自己是哪一類的「愛智者」。
此外,分析哲學不僅是近代的顯學,而且其實比較符合直覺和常識,
一個完全沒有哲學背景的人也可能可以在分析哲學的討論中插得上話,但歐陸哲學就很難了。
因此,我打算寫一系列介紹分析哲學的文章,而且跟這篇一樣,我不打算陳述一堆定義,
我寫的會是自己的經驗和心得(但感覺起來這篇好像什麼都沒講到....),
對我來說,這不是哲學講義,而是自己哲學歷程的整理。

喔,對了,順便說一下,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真的是完全沒有交集的嗎?那可未必。
分析哲學的創始人一般認為是Frege,而他有一個好朋友叫Husserl(一般譯為胡塞爾),
此人恰好是當今歐陸顯學「現象學」的創始宗師,據說這兩人平常是可以交互談論彼此的哲學無礙的。
祖師爺可以這樣喫闊談讌、疑義相析,結果徒子徒孫們卻彼此瞧不起,大家吵個沒完,
簡直就像是武俠小說裡才會出現的劇情一樣。事實上,根據我的經驗,
死守某一邊、完全看不起另一邊的學者們,不僅在待人處事或教學上通常都不是可親的人,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也很難在他們身上看見哲學的光彩。

5 則留言:

  1. 所以那一段"偽基百科"到底是大大寫的還是真的偽基?

    混亂中@~@

    版主回覆:(10/07/2009 02:07:08 PM)


    那是我寫的啦!偽基百科才不會寫這種東西,所以我應該要寫那是「偽偽基百科」才對嗎?

    回覆刪除
  2. 喔當然不懂啦 我只是先了解中文翻譯的意思再翻成黃腔版的金剛經而已

    我都覺得自己會下地獄了呢 科科

    版主回覆:(10/07/2009 02:44:09 PM)


    嚇我一跳,害我想說閣下如此有慧根,竟然通曉這「世界上文法最完美的語言」。

    回覆刪除
  3. 老實說我覺得偽基百科寫的定義比較接近學術界的真實情形

    哈哈

    版主回覆:(10/14/2009 04:42:26 AM)


    我也覺得我寫的那個偽基版的比較符合運作機制,而且一看就懂,維基百科的那種官方文章沒用啦!

    回覆刪除
  4. 喔對啊 以前我就滿喜歡海德格的 寫了不少文章

    那陣子還順便重新翻譯了金剛經呢

    版主回覆:(10/07/2009 02:08:39 PM)


    哇!敢情閣下懂得梵文?還翻譯金剛經勒~~

    不過我不知道海德格和金剛經有啥關係,硬要說的話,跟波若波羅密心經還比較扯得上邊吧?

    回覆刪除
  5. 是"John Mcdowell"吧?

    版主回覆:(10/12/2009 04:45:13 PM)


    感謝提醒,已修改。

    回覆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