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Far From the Tree - 有能者的傲慢,正常人的偏見




曾經有一個美國男孩,被診斷出罹患閱讀障礙。他的父母沒有放棄他,尤其是媽媽,陪著孩子一點一滴矯正問題。有如奇蹟一般,這個孩子不但沒有陷入常見的學習障礙,長大後還唸了劍橋和耶魯,甚至搖著筆桿當上了記者,成為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然而,這個感人的故事卻有對反的另一面。隨著年紀漸長,這個兒子的性向也越來越明顯,他是個同性戀。在他的父母認識到這一點之後,同樣也沒有「放棄」他 - 他們也想用與當年同樣的愛來「幫助」這孩子,希望能矯正他,就像當初一起克服閱讀障礙一樣。想當然耳,這孩子不認為應該如此,對他來說,閱讀障礙是一種疾病,一種失能,但是性傾向卻是他的自我認同,是他的身分,父母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於是乎,親子之間沒有交集,只能漸行漸遠。然而,這兩個對反的面向,卻都只是故事的序曲而已。

1993年,長大後的孩子替《紐約時報》採訪美國的聾人年度大會,他非常訝異地發現,這些聾人幾乎都以自己身為聾人而驕傲,他們可以用手語吟詩,每個地方甚至每個人的手語都還有自己的特色,他們不但不想要使用助聽器,不想要學會說英文,甚至視植入式助聽器手術等新科技為大敵,認為那是聽人想要摧毀聾人自我認同的武器,那態度就像同性戀對各種「矯正」性向的方法一樣。年輕的記者驚覺原來自己有那麼多錯誤的印象,聾人不是很需要幫助嗎?我們不是應該要快點讓他們變得跟我們一樣「健康」嗎?原來自己其實跟自己的父母一樣,當站在多數、正常、有能的那一邊時,都不會去思考到底什麼算是失能與疾病,什麼算是身分與認同。於是他發心要造訪各地,採訪那些跟家人也很不一樣、跟主流社會價值格格不入的少數者,包括聾人、侏儒、唐氏症、自閉症、思覺失調、身心障礙、神童、遭姦成孕、罪犯、跨性別。過了將近20年,他終於完成心願,寫下了一本厚達900多頁的好書,在2012年被許多媒體選為年度好書,書名叫《Far From the Tree》。今年9月,台灣也出了第一本中文本,取名為《背離親緣》。

20年磨一劍,Andrew Solomon這本書確實令我讚賞不已。以前在部落格中曾數次提過,甚至還曾趁機向一些出版社推薦此書,但是光看到厚度就讓人打了退堂鼓,甚至還有出版社的老闆問我:「這書這麼厚?你願意當翻譯嗎?」說實在話我當時有些躊躇,雖然我是「自由的矛」,但是畢竟也有例常工作要接,難有時間譯這又厚又硬的書,可是另一方面我又真的很喜歡這本書,而且也擔心萬一被洪蘭染指(以這書的主題和內容,如果交給天下等大出版社的話恐怕不免交給洪蘭)。不過反正後來也沒下文,似乎沒人打算買下版權,直到前兩個禮拜我才知道大家出版社要推出中文版了,拆成上下兩集,分別在9月和11月上市。看到有人願意親身「犯險」,實在是功德無量,只是上市一陣子了,居然市場上一片靜悄悄,沒造成什麼話題,出版社也似乎沒有什麼在宣傳或打書(也許是想等出齊了再說),頗令我感到意外,因此才動念寫篇文章,談談為什麼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為什麼台灣人應該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