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這些年,我們一起弄髒的詞彙
語言跟服飾一樣,也講究時尚。只是以往一個流行語的生成與消失時間拉得很長,動輒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見真章。
網路時代把這速度加快了許多,一個新用法可以在數日之間便在鄉民間廣為流傳,過了一兩個月也可能又沒什麼人繼續用。
這種汰換有時候是出於自然的淘洗,大家不自覺地就揚棄了某些用法,例如前幾天我跟王老先生鬼扯瞎聊之時,
他忽然講出「次文化」一詞,講完後又加了一句:「現在好像沒什麼人會講『次文化』了,次文化變成了次文化!」
的確,幾年前在網路或新聞裡常出現「次文化」這個字眼,好像是一種很特別又值得關注(甚至應該憂心)的現象,
然而這個詞語本身有貶意(之嫌),隨著社會的演進與網路的發達,許多小眾文化大放異彩,「次」字好像也就漸漸少用了。
流行語有習焉而不查的選擇,當然也有刻意為之的改用。為什麼大眾會忽然有意識地避免使用某些原本很流行的詞彙?
最簡單的理由,就是因為某些事件改變了大家的印象,把這些字眼給弄髒了,導致風氣丕變,一下子產生了雲泥之別。
我這所謂的「髒」有個簡單的判準:當你發現有某些人事物明明符合一個詞彙的意涵,但是對方卻不肯冠上這個頭銜,
換句話說,這些現象並沒有消失,只是不再使用同一個稱謂而已,因為那些用法已經變成負面字眼,或常被大家拿來取笑。
例如英文的「fashionista」,雖然字典告訴你要翻成「時尚達人」,但是現在在網路鄉民或年輕人的口語中已非如此,
反而常常成了一種諷刺,用來講那些沒品味又愛打扮來嚇人的傢伙。類似的情況台灣也有,而且這兩年有幾個特殊的例子,
我瞧著覺得有趣,也認為背後有一個共通的法則,在此且說出來給大家聽聽,諸位也可以跟自身的經驗對照一下。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挺誰主義與台灣之光
昨日下午到台大聽了最近科學界最火紅的議題的演講,題目是「大霹靂的回音」,主講者是新出爐的「台灣之光」郭兆林教授。雖然說是科普演說,不過我沒想到這麼「普」,前半段真的像是基本物理與天文知識課程,後半段才是實際的重力波研究內容。70分鐘左右的演講結束,接著是開放提問時間,咱們的媒體果然沒有辜負我的期待,問出口的問題都沒有什麼sense,這倒也不能太責怪記者,畢竟我們的媒體不像《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那樣有科學版,還能養出專業的科學與科技記者,我們的市場不只小,而且讀者對科普越來越沒有興趣,這些年台灣的新科普書少到可憐,甚至連以前還算熱賣的一些書現在也不見了,沒有那個報導需求當然也就沒有那種專業記者。這場演講也一樣,記者幾乎都只能問一些軟調性的問題,台灣對你的求學歷程有什麼幫助?你在國外碰到什麼困難?你如何排解你的挫折與壓力…。到了晚上我看看各家的報導,果然也差不多是「三分科學,五分勵志,兩分八卦」的寫法,這現象其實是我們讀者與媒體的「共業」。可是最後提問的中天記者居然問出「你對服貿有什麼看法」(見影片約1小時34分處),我真的整個人的火都上來了,前面已經有一個傢伙問過學運的問題了,後面居然還有人連打,這是一場「宇宙學演講」,講者都已經說了他沒接觸這些也沒什麼意見,你們還要逼著人家表態,唉。記者不作功課、問不出問題沒太大關係,乖乖回去抄點東西交差就好,不說話沒人當你們是啞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