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son的隨筆網站

Wenson的隨筆網站

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超級學校,超級學生



多年來我擔任過幾個建中、成功等名校學生的英文家教,看過許多這些學校老師編的講義、考卷。
我的印象是,這些學校的英文師資並沒有多強,有的甚至還有點混,編出來的東西動不動就被我抓到錯誤,
但是為什麼人家學生的程度還是那麼好?我說這跟師資、設備、制度都沒有關係,完全是群聚效應。
就是一群程度好的學生聚在一起,彼此觀摩、刺激、傾軋、強化,並且形成一種風氣。
這種學生未必是最用功的,跟大學生一樣,建中的學生常常蹺課,老師上課的內容也常被當成馬耳東風;
有些學生一二年級的成績不怎麼樣,但是到了三年級就突飛猛進,時候到了照樣考上台大,讓其他人看了又敬又恨。
這種「奇人」每年都有不少,看看朱天心《擊壤歌》裡寫的北一女生活便是一例,小蝦東混西混,照樣上台大。
為什麼這些人可以短時間成績進步那麼多?根據我的觀察,主因不是他們的資質比較好,而是他們「開竅」了。

高中的學業和國中不一樣,國中是可以單靠勤學苦讀就考高分的,但是很多高中生一天到晚捧著書讀成績也不怎麼樣。
以英文這科為例,如果你只是照老師的安排把每一課的單字乖乖背完,把文法、翻譯、閱讀測驗都練習幾遍,
那麼及格一定沒問題,平時甚至可以考個八十分以上,但是到了高三之後,模擬考登場,成績馬上直線下滑,
而且是怎麼唸、怎麼練都差不多,最後考出來就是均標(前50%)以上而已,想要拿到前標(前25%)則要佛祖保佑。
問題在哪?我常告訴學生,唸書考試最難的是「不二過」,犯錯不打緊,問題是你們老喜歡犯同樣的錯、同類的錯;
每次考卷發下來一檢討,把答錯的題目一題題看下來,幾乎七八成都是我教過的概念,頂多要稍稍轉個彎而已。
但是「開竅」的學生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所以他們比較少「二過」,或是頂多只要「三過」左右就學會教訓了,
每次的考試或練習對他們而言並不是單一的,這些人自己會把不同題目在腦子裡比較,所以犯錯對他們而言真的是學習,
當然他們就不會像鬼打牆一樣唸了半天也還是一樣沒進步,甚至偷懶兩年、勤讀一年就可以贏過許多苦熬三年的學生。

為什麼我要講這些?因為我有一個感覺,這種「開竅」也有群聚效應,甚至大部分都是靠「偷學」來的。
老師和家長很難教出開竅的學生,但是當你的身邊有很多開竅的人,你自然而然就容易學會他們的思考方式,
有時候我覺得這跟唸哲學挺像的;對一個菜鳥來說,想要唸通哲學,最快速有效的方式不是苦讀,那通常只是做白工,
最好的方式是找些已經讀出想法的人一起吵吵架,然後你再自己回去捧起書本,就會發現很多東西忽然都有意義了。

講了這麼多,我真正要談的,是十二年國教。前面這一串東西,是要反駁半年多前趙少康在蘋果日報一篇專欄的看法:

好學生到哪裡都好

在六年國教時代,最早台北市初中第一志願男生是大同,女生是金華、古亭,後來台北市,分南北兩區後,北區是大同、成淵,南區是大安、萬華、仁愛,等到九年國教時代,不少以前的明星國中不再那麼明星了,很多不是明星學校或新的社區國中竄了出來,明星沒有那麼集中了,但學生素質並沒有變差,只是每個學校都有好學生,好學生到哪裡都是好學生,只是由集中到分散而已,所以每年考滿級分的國中畢業生,常分散在不同學校。

好學校也有壞老師,好學生真正的原因不在老師有多好,而在學生好,依學區不考試的結果,可能會有一些私立高中辦的好,就像現在有一些熱門的私立國中一樣,但並不會影響公立國中的表現,還有有些區域如台北市大安、信義區的學校會好一些,也許會有一些家長把戶籍遷到建中、北一女、附中學區,但我不認為會有太多,因為會發現實在沒有太大必要。

政府要想清楚為何要辦十二年國教,目標清楚了,要怎麼做也就清楚了,除音樂、美術、體育等特殊才能需要檢驗外,其他一般升高中學生實在不必再舉辦升學考或特色考試了。

好學生真的到哪裡都好嗎?根據我前面的說法,國中的確是如此,而最最頂尖、可以自己開竅的學生也是如此,
但是對那些需要群聚效應的學生來說就不對了。根據我的經驗,成功和建中兩所學校學生的天資可以說沒有差別,
而且成功的師資甚至常常比建中好,但是兩者考上第一志願的比例卻有明顯的差距,這就是同儕的力量。
我認為要談教改,第一個要先想的不是學生的心態,而是家長的心態,也就是所謂的「社會風氣」。
我們是一個從小就強調競爭、整天怕孩子輸在起跑點的社會,有能力的家長一定會想要給孩子最好的讀書環境,
十二年國教全面實施以後,我預測會經歷幾年的混亂期。建中、北一女在社區化之後仍然會是好學校,
甚至也暫時會保持是最好的學校,因為現在已經有一群人有錢人搶著買房子、遷戶口、搬學區了,
不可諱言的是,平均來說有錢人的孩子真的功課比較好,所以這些名校等於已經搶占了一批成績好的學生。
然而,高中社區化以後,畢竟靠著有錢就能讀,學生多少還是良莠不齊,幾年下來會發現以前那種群聚效應弱化或不見了,
此時建中、北一女已經不是考大學能上第一志願的保證,屆時這種「我就是要孩子唸第一志願」的需求會另外尋找出路。
我常看到很多人會把美國的情況拿來預測我們十二年國教實施後的情形,說實在話我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因為台灣是一個很奇特的地方,美國的公立學校如果設在富人區,那麼一定是從小學到中學都是好學區,
但是台灣並沒有像美國那麼「黑白分明」的貧民區,即使是台北,有的明星國中也並不在高房價的區域裡,
所以到頭來要保證學校夠好、好學生夠多、群聚效應夠大,唯一的方式就是靠私校,這也是國外常見的情況。

講到私校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英國,這其實太極端了,畢竟國情不同,我們沒有人家的貴族文化,就算台灣的私校興起,
也不可能變成像英國那麼「油水分離」。要我猜十二年國教所導致的私校趨勢,我反而覺得應該會最像中國大陸。
中國近年有所謂的「超級民校」,民校指的是民辦學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私校,這是中國十年來新興起的教育異象,
最近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就是湛江一中,這學校吸納了該地大多數有錢人的學生,我覺得台灣未來也會有類似的學校出現。
也就是說我們會有私校,但是不會像英國那樣「遍地開花」,不至於要有點成就的人就一定要唸私校,建中還是會有看頭的。
事實上我們的國中小已經是這樣了,君不見那再興中學的國中部和國小部,簡直就是名人和富豪的養成學校,
但是到了高中這些人還是會靠考試去唸公立高中,但是等到十二年國教實施,公立高中的光環黯淡之後,再興也許就有機會了。
我要是再興的老闆,一定趕快把高中部改名為「超級高中」,先用噱頭造成話題,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再把高中部都變成保證班,
全部小班制,先想辦法把國中部成績最好的學生留下來,再用考試從外頭招生,成績夠好的學生全額免學費再加贈獎學金都行,
一開始人數少、賠點錢也無所謂,重點是學生一定要夠好,要有群聚效應,等到前幾屆考試成績出來了,就可能幹掉建中。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我說得太天馬行空了,看看前兩天的新聞吧,很多學生自己也是願意考試、想要有群聚效應的:

建中生發問卷 45%國中生「寧考試入學」

教育部12年國教方案這個月底就會出爐,就怕國「菁英教育」瓦解、甚至班上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建中學生主動做問卷調查國內30多個學校、一共3000多名學生,接不接受12年國教,結果出爐有高達45%學生寧願選擇考試入學,國中生用詞非常強烈,有人覺得這個政策爛爆了,還有人說想要炸掉教育部,教育部則說會找時間聽聽這些學生聲音。

問卷好幾捲,洋洋灑灑一共3000多份,全是這三名建中高一學生自己所擬,調查國中母校學弟妹,接不接受12年國教。

發起學生許碩杰:「(12年國教)並沒有經過篩選進來的學生,並沒有,他一定有某些素質,沒有像我們這些考試進來的學生所擁有的。」發起學生李瑞耘:「我可能連26個字母都不會,可是我們班有英檢中高級都過了,這樣子老師該怎麼上課。」

明明是假日卻還主動到校念書,建中學生就怕菁英教育瓦解,主動做問卷反12年國教,因為教育部最快這個月底就要公布12年國教方案,國中生答案很勁爆,有人說想要炸掉教育部,有人還自己畫了選項打勾,覺得12年國教根本爛爆了,不敢置信這種爛政策發生在台灣,也有人很無奈,覺得都你們大人決定就好啦。

最後結果統計出爐,完全不了解或只部分了解12年國教的學生,高達7成以上,也有一半學生認為,12年國教實施後學生素質會往下掉,甚至45%學生寧願選擇現行的考試入學,而建中校長也希望教育部納入學生意見。

建中校長陳偉泓:「(12年國教)大規模的免試入學,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所以我們應該把問題分成兩部份,免試入學想要達成的目標,(去探討)它到底是用什麼方法達成。」

教育部提出12年國教,但國中3年為求好成績,卻可能大小考試不斷,這回建中生也看不下去,教育部不排除找機會聽聽這些學生聲音。

與新聞內容不同,我並不認為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學生素質會明顯往下掉,原因很簡單,現在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有補習,
對於中等程度的學生而言,在課堂上、學校裡,也許一開始會因為制度限制而出現吸收不良,但還有補習班在,
一定馬上會針對這些問題開設因應的課程或班級。至於連上補習班都吸收不良的學生,上什麼學校其實都大概會吸收不良。
十二年國教立即會劇烈影響的是那些程度不錯,但還不到頂尖的人,也就是「有資質開竅,但沒辦法自己開竅」的學生,
以前他們只要透過考試就可以獲得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就可以遇見夠多跟他/她一樣好或比他/她更好的同學,可以「偷學」,
但是現在這樣的學生想要有好的環境、好的同儕,還必須要有錢才行。想讀私立的「超級高中」,不只成績要好,
當然也要有大把銀子;想讀程度不如以往但還是不錯的建中、北一女,也要有錢住進好學區;甚至連想要依賴補習班也都要錢,
不過補習班很難提供真正有群聚效應的環境,這種學生靠補習是很難自我突破的。諷刺的是,到了大學以後情形卻會反轉過來,
高中唸私校的有錢人改唸便宜的公立大學,唸公立高中的一般人改唸較貴的私立大學,其實這樣的趨勢現在就已經逐漸形成了,
但目前還只是差在有沒有錢補習、從小學英文而已,看看我們的國立大學,現在就已經多是社經地位比較高的人家子弟了,
可以想見,以後唸台成清交的恐怕多是更有錢的階級,對於唸好學校就容易有好工作的台灣來說,貧富差距怎能不越來越懸殊?

幸好我不打算生小孩,否則照我這破落戶的身家,這孩子的未來堪慮啊!

16 則留言:

  1. 我反對12年國教的原因倒與這些都無關……而是「究竟還要教那些沒用的東西多久?」
    我認為要聽取意見的對象不是那些還未受完教育的孩子,而是該問問那些早已受完教育的人們。
    「國民教育所教的內容究竟對未來有多少幫助?而多受三年的國民教育是否對未來有更多幫助?」我想這才是教育的根本意義。如果受了九年的國民教育,而所學到的內容高達八成除了應付聯考以外對未來沒什麼實質上的幫助,那不是太本末倒置了嗎?國民教育難道是為了以聯考來篩選出考試專家?而非讓國民有充足的知識水平?
    能上建中台大等名校的畢竟只是少數,而其他多數的學生在讀完九年的國民教育之後要面對的問題是「究竟該選普通高中還是技職體系?」而對於技職體系的眾多科目茫然地一無所知,就得被迫立即做出選擇。而即使選了普通高中,三年後依然得面對同樣的問題,究竟要選什麼大學系所?而上了大學之後可能大多數人都會發現,過去所學的那些東西真正能用到的少之又少。各科系需要用到的部分又不盡相同。既然如此,何不早點分家?在九年的國民教育之中就把共通知識學完,便有更多時間研讀專業知識。何必還要多花三年學更多未來用不到的知識?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題目有意思,我也有些想法,尤其針對語文的部份,下一篇文章來談談這個。

      刪除
    2. 我個人認為義務教育的宗旨就如你所說的讓國民有充足的知識水平,而不是消除升學壓力,好啦~好啦一堆人很天真,就算升學壓力消除了拉,之後就業還不是有就業壓力和工作壓力。而我反12年國教的原因是因為城鄉差距會越差越遠。


      Ezio Auditore

      刪除
  2. >如果你只是照老師的安排把每一課的單字乖乖背完,把文法、翻譯、閱讀測驗都練習幾遍,
    >那麼及格一定沒問題,平時甚至可以考個八十分以上,但是到了高三之後,模擬考登場,成績馬上直線下滑,
    >而且是怎麼唸、怎麼練都差不多

    看到這一段我快哭了,真的就是我當年的寫照啊

    回覆刪除
  3. 二樓+1
    明明寫參考書都ok
    但是一考就破洞百出
    我剩兩個禮拜就要大考了啊(慘叫)~

    不過一樓說的也很對
    到底台灣教育要本末倒置到什麼時候?
    我認為台灣教育跟國外教育最大的差別是在於順序的先後
    像已發展國家如北歐等國的基本教育
    多半都是注重人格、品德、多元價值觀的培養
    但台灣卻反其道而行
    在人格培養的黃金期卻只灌輸那些硬背死記的東西
    對學生的人格培養沒有絲毫助益
    反而造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詭異風氣
    wenson講的學生間的群聚效應自然十分重要
    畢竟只有鑽石才能切割鑽石
    但別忘記洪蘭女士講過的一句話
    "有才無德是毒品"
    如果教育只能造出一群自私自利的高知識份子
    只會為自己的利益而著想
    絲毫沒有對人的關懷心
    這樣是教育想要造成的嗎?

    回覆刪除
  4. 順便再補充一下
    基本上技職體系跟大專院校體系沒有什麼差別
    因為現在各技職院校依然以"升學"為目標
    而非"就業"為目標
    反觀德國跟日本的完善技職體系
    台灣的技職體系真是個笑話

    回覆刪除
  5. 推薦之前蠻紅的一篇文章:「那些年,我們的教改」:http://dr-i.info/?p=1606
    這篇跟趙少康一樣,觀點剛好跟版主相反,樂觀到天真的地步

    包括師生、家長們在內的社會大眾引首盼望幾十年的十二年國教,終於在三年後要上路。這可以說是半個世紀以來教改史上的最大突破吧!當然教改一向的宗旨,就是希望能夠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讓學生能夠五育均衡的發展。政府從1990年代開始積極的推行教改,不斷推出新的升學方案,當初我這個7年級前段班的小鬼剛好落在這股新浪潮上,到底我和我的老同學們是乘著這股浪潮邁向更高處,還是被它淹沒?我想以自身的經歷,和多年以來在國外對於他國教育制度的觀察跟大家做一個分享。

    約二十年前我剛上國中時,剛好台北市「自願就學方案」(簡稱自學班)施行了三年。所謂的自學班,和一般聯考制度不同之處,就是用國中三年段考和術科考試的成績加權計算,來決定學生在全台北市的排名,最後再依據這個排名來選擇學校,排名前的學生就有優先選擇權,不管高中高職或五專他都能夠選擇。

    這個方案,可以說是教改史上第一個也是最大膽的實驗性方案,最後被基測完全取代。而這一批學生算是當時的白老鼠,剛好我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自學班的學生普遍被認為是一群不會念書的孩子,甚至有的老師會認為我們就是放牛班。如果是在一個像我們一樣以升學為主的學校,所有的「紅牌」老師一定都會被分到聯考班去。來教我們的,都是比較年輕而且沒經驗的老師,往往一年就換了兩三個導師,久而久之我們也都習慣了,反而喜歡和年輕老師的互動。老實說,被「忽略」也許是個好事。

    差別最大的時段,就是在國中生即將面臨聯考的三年級,當其他班級每天都忙著練習考古題時,我們依舊過著像國一生般的生活,下課放學後馬上衝出教室打球,天氣熱了在走廊上打起水球仗,和其他聯考班來比較,真的是能用悠哉二字來形容。

    確實,三年這樣下來的教育方式,我們考試成績普遍和其他班級差一大截,但是每年的才藝表演和校內科展我們都沒有缺席。國中畢了業後,大家一樣回歸到聯考制度和其他人競爭,一直到大專畢業,有的選擇繼續念研究所,有的選擇直接出社會工作,所以到底這三年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是甚麼?

    其實現在以我同學們的工作來說,各行各業應有盡有,有律師、有醫生、有工程師、有老師、有銀行和公司的業務員,更有歌手、演員(張懸是我的同班同學、安以軒是隔壁也是自學班的同學,還有後來成為十九歲的總經理邱維濤),再加上我這個物理博士。所以其實我們在社會地位、薪水收入、文化素養上,似乎與其他人沒太大差異,不過我們不一樣的地方,是少了三年的惡性填鴨式教育,多了一些對於課本外不同事物的學習和嘗試的熱忱。

    喜歡跳舞、繪畫、歌唱、體育的,可以多花時間在他們的興趣上,愛讀書的,好比說當時的我,自己放學都會去圖書館找尋有趣的書籍閱讀,像是武術氣功、世界古文明和幽浮外星人等等,都是我曾經瘋狂研究的課外專題。有言論指出,十二年國教會對「讀書型學生」不公平,但我要說的是,愛讀書的學生他就是愛讀書,不管你把它放到哪裡。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幫助學生找到他的興趣、有沒有給予他鼓勵、有沒有培養他自主判斷的能力,而他從學校畢業後,有沒有比當初進學校時還多了一份熱忱,和對自己未來人生的希望。

    高一念完的我,就因為家人工作的關係移居英國,大學畢業後又因自己的選擇到德國攻讀博士,所以我對於國外中學和大學制度的體驗是很深的。國外中學的教育方式,是一方面培養非常基礎的學科知識和論述的能力,一方面讓學生自發性的學習,兩者能夠成功靠的是啟發學生的興趣,再來就是教學內容要簡單著重點。以數理方面來說,重點是要讓學生會判斷如何寫下那第一道公式來解決問題,後續所需要的繁雜數學公式提供給考生就可以了;人文科目方面來說,論述能力和培養獨立的觀點就特別重要。

    拿國內外的學生來互相比較,你可以看得出台灣學生往往在中學時期,學習的熱忱就已經被考試制度消磨盡,進了大學似乎上不上課已經不重要,能夠畢業就好。而在國外剛好相反,你可以從大一新生身上感覺得到一股很強烈的能量,期待在大學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他們的選擇,是他們的興趣所引領的方向。

    一個人不論在求學還是工作生涯,都會遇到瓶頸和莫名而來的低潮,如果他能夠做他最有興趣的事情,就越能夠克服這些低潮,堅持往前進,而當一個人在一個專業領域做久了,自然而然就會成為令人尊敬的專家,甚至成為世界級的人才。

    所以我要恭喜今年剛升上國一的新生,政府為你們開了一扇自由的門,請好好把握你們多出來的時間和機會,同時也希望校方、老師和家長們,不要再用新的制度去把學生框住,佔據他們自我學習的時間,他們沒有你們想像中的笨,培養他們對不同事物的熱忱和自我判斷能力,才是大學前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堂課。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談的是現實,他說的是理想。有夢固然很美,但要我們看一群成功的有錢人(而且他自己的例子還是高中去英國!我很好奇他讀的是公立學校嗎?很難吧,沒有幾個人會去英國的公立學校留學的),並不能保證一般人也有一樣的機會和際遇。

      刪除
    2. 只有他一個人的例子嗎? 如此 可看性極低

      刪除
  6. 若實施十二年國教,高中生學的那些古文和歷史等等有必要嗎?
    我個人懷疑:"讀古文會加強學生對文字的掌握"若要學生學好寫作是否應該多讀雅潔的白話文,然後增加寫作練習次數?
    還又"歷史可以做為龜鑑"也值得懷疑。真的能舉出因為讀歷史而使執政者做出更好的決策嗎?
    個人期待Wenson對文學和藝術教育的看法!

    回覆刪除
    回覆
    1. 歷史教學對現代國家非常重要,可以這麼說,人民的民族或愛國心都要從歷史教育開始培養。

      刪除
    2. @San
      我同意中學時代的歷史和地理教育比起大學有一種不同的功能,大學學這些是想追求(更全面的)事實,但中學史地卻是在灌輸意識型態(所以獨派和統派才把史地教科書當成必爭之地)。台灣的環境特殊,統獨未明,且先撇開這一部分好了,其餘關乎外國的部分也讓我覺得不太滿意,媒體一天到晚在喊台灣人沒有國際觀,然而當學生學完史地以後還是一點歷史感、世界感都沒有,那我們的課本也是幫凶。但就像我文章裡說的,我自知在這方面認識較少,所以史地等科目我便略過不談了。

      刪除
  7. 當你國中時,老師家長會希望你上高中而非高職,或「建議」你選高中而非高職;
    當你高中時,你除了大學沒有別的出路,高中學歷不能看,工作能力又比不上高職,然後老師會跟你說「那你當初為什麼不選高職」。

    國中的未來高中再想,先專心讀書;高中的未來大學再想,先專心讀書;大學的未來…嗯?未來是什麼?

    回覆刪除
  8. chilunchang@yahoo.com2012年5月1日 清晨7:59

    完全說出我的想法...可以借po在我的fb嗎? 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如同本部落格右側的聲明,一切請自便。

      刪除
  9. 很真實,不過也很極端,但我贊同你的說法,因為一個政策出來,絕不可能如原先預期的發展,一定會有扭曲,如同補習班、超級學校的出現。我真的得說,升學主義的本質不改,就於制度面上,是無法改變什麼,即便延長義務教育也一樣,說不定也只是讓更多國小國中就已自棄或被放棄的那些學生繼續苟延殘喘,我還質疑,到時真有那麼多所高中能讓學生讀嗎?高職可能都沒人了,因為長久以來就是分數到哪就去哪,千年不變阿。如果我們無法改變教育的宗旨精神所在,升學主義即是付諸菁英主義的行動,但現在我們在削弱這些精英的能力,卻又不加以思索那些被我們制度犧牲的學生該如何補救(因為基礎教育時他們早就被放棄)延長教育,對這些後段的學生真的有幫助嗎? 中段學生的情況我也非常認同版主 大家又有一個不生孩子的理由了 台灣沒有未來 我擔心

    回覆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