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son的隨筆網站

Wenson的隨筆網站

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讓我們建立一個有文化的國度!




中元節剛過,郵箱裡還放著許多大賣場的宣傳廣告,一半是打著「慶賀中元」的口號,
就算什麼也不買,瞧著也沾了三分熱鬧;另一半較新的廣告單,主打的則是不久之後的中秋,
也就是台灣人戲稱的烤肉節,家家門口幾乎都會找塊地方生火燒炭,有的還一連烤上好幾天,
而且招徠親友,鄰里同歡。真要說來,恐怕比越來越見制式化的過年還要來得更有活力,更像節慶。

我們這年紀的人,大致卡在一個不新不舊的關口上,舊的時代瞅見了一點,對新的時代也未見適應不良,
但總有幾個變化不太習慣,其一便是過年過節。幾乎人人都同意,這些年的年味一年薄過一年,一歲淡上一歲,
損之又損,神似於無。反過來,有些節日卻出頭了,中秋是其一,而另一個便是新曆年。
拜阿扁之發軔,跨年晚會在台灣已是潮流,各縣市無一敢不辦個跨年晚會應景的,
否則便會被民眾抱怨施政不力,人有我無。其末流者則演變為歌星趕場獻唱,南北東西奔波;
一曲唱罷,喘息未定,又待趕路,於是功力不逮者便對嘴假唱,裝裝模樣,反正過節嘛!
大家看了熱鬧就好,趁機賺點錢、打打歌,脫衣服賣肌肉,還可以成為鎂光燈焦點,何曰不宜?

與跨年相仿,這些年也產出了許多節慶,好像把稀薄的其他年節氣氛都分了過去。
打開各縣市的旅遊手冊,台灣從北到南,一年到頭加起來恐怕有上千個節慶活動,其中九成是官方辦的。
也跟跨年一樣,這乃是惡性競爭的結果,致使許多芝麻米粒般的小事也能冠以節慶之名,攢些經費來辦活動。
就算沒人參加,但意思到了便成,總之官方要可以記上一筆功勞,列為政績;
再不然就加撥一筆預算,買些媒體、部落客來走走看看,幫著打打知名度。

待過旅遊媒體,也替不少地方政府編過旅遊手冊,我深知這樣硬擠出來的活動有多麼無聊,
只是為了消化預算,便四處找些名目湊合,像是下列這個活動:


我沒有菲薄客家節慶的意思,但為什麼要硬湊12個項目出來?
而且還要按月分配,這不是更擺明了只是為了名目而辦事嗎?
如果真有心提倡客家文化,推廣客家節慶,這種疲勞轟炸的方式絕對是最沒效益的。
誰說一個月不能有兩個、甚至三個選項?而沒特別節慶的月份又何必一定要辦活動、灑預算?
照我說,真有效果的活動,一個就夠了,把預算集中在某個活動項目(像三義雲火龍節),
辦到像東港燒王船、台東炸寒單、鹽水打蜂炮、平溪放天燈一樣的等級或規模,
這才能吸引人群,才真的有效益。而且到時候媒體還會自動報導,根本不用買,又省了一筆冤枉債。

台灣這種「瘋節慶」的壞習慣,其實是被傳染的;換句話說,我們只是學別人的壞習慣而已。
這是一個宣傳觀光的時代,各個國家莫不努力打廣告,希望能多拉點觀光客源,而舉辦節慶便是常見的手段之一,
(另一個常見的手段就是申請「世界XX遺產」、「世界X大奇觀」,或者乾脆自己封個響亮的名號,例如「全球三大夜景」)
而且連一般所謂的「先進國家」都是如此,像是日本,這些年光是花火節就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個,
其他沒辦活動的地方看到人家熱鬧,覺得好像也該做些什麼,於是你辦個花火祭,那我就來個啤酒節,
是以節慶便一個跟著一個來,而且一年不能只有一兩個,否則觀光客數怎麼達得到經濟規模?怎麼撐過淡季?
日本如此,台灣也是如此,只是我們畢竟不如人家用心,起碼他們的政府和居民會同心協力推廣地方節慶;
我們呢,大家湊合湊合,應付應付,活動辦過就好,能辦幾屆根本沒人在乎,即使一開始成功,之後也難以為繼。
最好的例子就是台北牛肉麵節,第一屆獲得了莫大的成功,而且是連策劃者都沒想到的大成功,
我聽那時負責的公關說,他們接到不知多少感謝電話,而且連中南部的都有,因為全國的牛肉麵業績都提昇了。
但現在呢?台北牛肉麵節被搞成了什麼樣子?還有多少人在乎?別忘了還有鳳梨酥文化節,
當然,其他選項還有百百款,越南文化節、泰國文化節、菲律賓文化節、印尼文化節、眷村文化節、客家文化節、
西門文化節、加蚋文化節、艋舺文化節、錫口文化節、漢字文化節、娜魯灣文化節、文山茶筍文化節、
台北市社區友好文化節、創意潮流文化節、春天潤餅文化節、士林國際文化節……數都數不清,真不愧是「文化首都」!

但是,請問這些節慶請問你知道幾個?有幾個你會想去?最重要的是,有幾個你去過了還會想再去?

上面我用台北市做例子,請記得,台灣是個很有文化的地方,而且學習力還特別強,所以大家都會學習人家的文化。
請猜猜看,全台灣一共有多少「媽祖文化節」?大甲鎮瀾宮的「台中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當然是最有名的,
但還有其他的,你聽過嗎?

新北市媽祖文化節(原本是台北縣媽祖文化節)
北台灣媽祖文化節(原本是台北媽祖文化節)
北投媽祖文化節
白沙屯媽祖文化節
台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新港奉天宮國際媽祖文化節
虎尾「歡喜迓媽祖」文化節
府城媽祖文化節
高雄媽祖文化節
旗津天后宮媽祖文化節
馬祖媽祖文化節

看到這麼多的「文化」,有了這麼多的「節慶」,我卻想起卡通《超人特攻隊》(THE INCREDIBLES)大壞蛋的一段話:


When everyone's super, no one will be.



8 則留言:

  1. 這結尾畫龍點睛得妙!

    btw, 文末一堆媽祖,唸到都成了恁祖媽!

    回覆刪除
  2. 原來我們是一個這麼有文化的國家,可是好像東部的人文化程度不高,都沒有媽祖文化節

    回覆刪除
  3. 東部有很多豐年祭喔^ ^
    不過數量完全比不上一個台北的節日數
    而且都離的很遠就是
    結尾讚+1

    回覆刪除
  4. 恰到好處的reference 哈哈!!

    回覆刪除
  5. @K
    文化程度越高, 納稅人的錢越揮霍浪費??

    回覆刪除
  6. 如果台北的文化程度高,為什麼到處都是狗屎呢?莫非是狗屎文化?我上星期才踩到一坨。

    回覆刪除
  7. 「如果有其他的選擇餘地,拜託!還是請大家不要吃狗肉吧。」~~什麼是「其他選擇」?豬、牛、羊?抱歉,我的理智告訴我吃這些都是一樣的。「當然如果跟愛狗的朋友在一起,我建議不要在他們面前吃,這是人際間的禮貌尊重,」但不准任何人吃狗肉是偏好霸權的表現,我以前講過很多次了,不再重述。

    所以台北市長提倡、鼓勵大家吃牛肉麵,會受到他國人抵制,就不是怪現象了。

    其實版主前幾篇的留言貼在這邊會比較貼切。

    對於肉食主義者,個人提出理性的功能性刪除法而言,另外還有各國民情,及法理限制,後面一點指的是現實性。

    刪除其他區地域針對台灣地區而言,普遍來說,個人還尚未聽聞有狗繁殖場(偷抓別人家養狗食用的較多),專供個人、家庭食用,由早期的台灣社會,邁入現今的台灣,環境人文變遷為什麼會演變至如此?這一點可以留給喜歡思考的及辯證的人去玩賞,僅此。

    回覆刪除
  8. @匿名
    >>所以台北市長提倡、鼓勵大家吃牛肉麵,會受到他國人抵制,就不是怪現象了。

    這是虛構的新聞你看不出來嗎?

    回覆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