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son的隨筆網站

Wenson的隨筆網站

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倫理學家都沒倫理了啊!



叔本華說:「哲學家沒有必要成為聖人,就像聖人沒有必要成為哲學家。」

的確,哲學家有很多都不是什麼討人喜歡的傢伙,叔本華自己就不是什麼好人,他小氣、自私、愛慕虛榮、剛愎自用,
但是這一切都跟他能否成為一個受到眾人肯定的思想家沒什麼關係,西方哲學對於這點分得很清楚,
哲學家不等於他/她自己的哲學,腦袋跟嘴巴是兩回事。不過就整體來說,我覺得歐陸哲學家的為人和其思想的一致性比較高,
相較之下,分析哲學更像是一場智性遊戲,一個人可以主張一種很極端的立場卻完全不會照著做,
照我以前講過的,分析哲學家跟其理論之間的關係比較像是律師和其手上的案子,他可以只關心到最後官司會輸還是贏;
但是歐陸哲學的哲學家就比較「投入」,我們很難想像尼采的個性如果不是那樣卻還是會寫出一樣的東西,
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等人也都文如其人,甚而學界也多會希望學者研究這些哲學家時,也該「認識」一下他們。
至於中國哲學就更是如此了,「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不僅是司馬遷對孔子的仰止之思,對其他人也一樣適用。

前幾天我看到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作者是Stetson大學的助理教授Joshua Rust以及UCR的教授Eric Schwitzgebel,
(後者本來宣布七月要到澳洲去教書,後來又決定留任UCR的教職,不曉得他寫這樣的文章,在學校裡會不會顧人怨)
題目是「Ethicists' and Non-Ethicists' Responsiveness to Student Emails」(倫理學家與非倫理學家對學生電子郵件的回覆情況),
副標題是「Relationships among Expressed Normative Attitude, Self-Described Behavior, and Experimentally Observed Behavior」。
簡單地說,這是一篇找大學教授(尤其是倫理學家)麻煩的文章,他們設計了三種郵件,偽裝成學生的發問,
而且聲稱這些郵件都通過測試不會被自動歸為垃圾郵件,再看看大學教授們的回覆率有多少。
根據他們的統計,在人前公開講到此事時,不分科系都有八成以上的教授們認為應該回覆學生的郵件,
而且也有八成以上的教授說自己會回覆95%以上的學生郵件,但在這兩人進行的偽裝信件測試中,
只有60%的教授真的有回覆信件,有趣的是,倫理學家們的回覆率並沒有比較高,
換句話說,倫理學家並沒有比較有道德!(而且跟其他教授一樣人前說一套,人後做一套)

該文章的連結(可下載PDF檔)及摘要:
Do professional ethicists behave any morally better than do other professors? Do they show any greater consistency between their norms and their behavior? In response to a survey question, a large majority of professors (83% of ethicists, 83% of non-ethicist philosophers, and 85% of non-philosophers) expressed the view that "not consistently responding to student emails" is morally bad. A similarly large majority of professors (>80% of all groups) claimed to respond to at least 95% of student emails. We sent these professors, and others, three emails designed to look like queries from students: one concerning office hours, one about declaring a major, and a third about a future course of the professor's drawn from posted schedules of classes. All three emails were tested against spam filters, and we had direct confirmation that almost all target email addresses were actively used. Professors responded to about 60% of the emails. Ethicists' email response rates were within statistical chance of the other two groups'. Expressed normative view correlated with self-estimated rate of email responsiveness, especially among the ethicists. However, for all groups of professors, measured email responsiveness was virtually unrelated to either expressed normative view or self-estimated email responsiveness.
(一如往常,非必要的東西我就不翻譯了;也一如往常,本網站只放非必要的東西)

工商服務時間
教授必敗聖品!讓你成為有德性的好老師!


這只是一份半認真的研究報告,雖然文字裡裝得挺有科學手段的,不過樣本來源與取樣方式都不清楚,因此看看就好。
只是從經驗和直覺來看,我覺得這結論也算沒錯 ─ 倫理學家和哲學家並不會比較重視道德,
哪怕他們該是最了解道德的來龍去脈的人。這難道是因為他們「看透了道德」,好比研究食品添加物的人一樣,
清楚「真相」後反而對之敬謝不敏嗎?我想不是,因為多數的哲學家都還是強調自己重視道德(文章裡也顯示如此),
而除了尼采,我也沒看過哪個哲學家會說「道德不過是個屁」這一類的話。
其實,我們可以從黑暗一點的角度來看,哲學家們幾乎清一色都是大學教授(想想也真有點悲哀),
而大學的環境是不允許這些人講出太違反倫常與道德的話的;
以此來看,哲學家的「道德意識」也可以說是職業需求的一部分(但這不代表是為了求職而刻意培養的),
反觀尼采這瘋子則早已被學院所驅逐,所以愛講什麼便隨他高興。

我好像把哲學家們描述得太虛情假意了一點,其實多數哲學家得道德觀跟平常人並沒什麼不一樣,
大學裡的哲學教授也是形形色色,什麼人都有,而且你還沒辦法用「余讀XX書,想見其為人」的老法子,
如前所述,從哲學家的哲學立場來推估他/她在現實中的行為模式是很有風險的,有時候真的會出人意表。
像G.E.M. Anscombe,她是當代德性倫理學的巨擘,強調道德必須透過有如宗教般的權威才能有效,
她本人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因為服從戒律不敢避孕,所以生了一堆小孩,卻又常把小孩裝在袋子裡帶出門;
有一次為了讓孩子的病好起來,她向上帝祝禳,以放棄吸菸為交換條件,結果事後又反悔說雪茄和煙斗不算在內。
哲學家也是人,也跟常人沒什麼不同,尤其在道德這回事上,像我這種認為道德不仰賴理性或理由的人,
更沒道理認為「研究道德與了解道德會讓人變得比較有德」,即便研究的是德性倫理學也一樣。

在我的印象裡,好像沒有什麼哲學家因為品德出眾而廣受世人讚譽的(聖多馬斯不算,他的「聖」是宗教性的),
不過要講好人好事也不是沒有,例如「正義大師」John Rawls就是一個出了名的老好人,
他過世的時候,同在哈佛教書的Putnam嗟嘆道「我失去了一個在學問上和道德上都值得尊敬的同僚」;
而在哲學系的艾默森大樓裡,學生們流傳著一件小故事,據說有一次在博士論文的口試會場中,
Rawls發現口試者被一道很刺眼的陽光照得有點困擾,他便默默地站起來走到光線前面幫他擋住,一直到口試結束。
這種簡直可以被寫進《心靈雞湯》裡的感人故事居然發生在一個哲學家身上,我聽了都覺得起雞皮疙瘩;
當然,我也不免揣想,如果那天的口試委員不是Rawls而是Quine的話會怎麼樣?

回到上頭的那篇文章,我閱讀時也曾想過:「可惜啊!如果採樣更完整一點(遍及全美或歐美各大學)、
分析更詳細一點(區分內在論、外在論、實在論…等立場與領域的教授所得到的數據),那肯定是一份很有用的論文。」
也許,還可以正式用在倫理學課堂上討論(我要是老師就會這麼做),請學生發表一下意見,
從討論「倫理學家應該要比較有德嗎」出發,可以觸及好幾個倫理學的核心議題,這是很好的切入角度,
甚至還可以要求學生們針對這些數據寫篇報告,從後設的角度分析合理的成因,這比一般的倫理學作業要有趣多了。
當然,學生也可以反過來質疑這些數據 ─ 這畢竟是哲學的好處,沒什麼不可以挑戰的,只要掰得出道理就好。

12 則留言:

  1. 那個Reply e-mail automator 是真的有在賣嗎?
    (你平常怎麼找的到這麼多搞笑的圖啊...佩服佩服)

    回覆刪除
  2. 如果像版主講的研究道德與了解道德不會讓人變得比較有德,那學生還要分析什麼?倫理學不是本來就不會比較有道德感了嗎?

    回覆刪除
  3. 我最近讀完Michael Sandal寫的Justice,對於一些用詞我有點疑惑想請教一下:
    像Kant和Rawls的理論屬於內在論,
    像亞里斯多德的teological thinking 屬於外在論,
    我可以這樣說嗎?

    回覆刪除
  4. @Wawa
    那個圖真的是現實世界中的產品啦!所以這個調查也很有問題,搞不好真有教授用了這個程式。

    @K
    我認為道德跟理性可以分開,不代表就一定是這樣。教育的目的是要學生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哲學教育則是要學生不斷打仗(嘴砲),我只是認為這是個用來磨刀的好題目而已。

    @DaydreamingCat
    你說的「內在論」、「外在論」是針對什麼而談的呢?倫理學嗎?康德是屬於(某種聽起來有點詭異的)內在論沒錯,Rawls其實不是倫理學家,只是一般認為他的說法比較趨近於內在論。至於Aristotle,我不曉得他應該被劃分到哪一邊,他的主張被歸類為「德性倫理學」(Virtue Ethics),而我並沒有真的讀過他的《尼可馬卡斯倫理學》,所以無法幫他在後設上分類。其實就算不分類又有何妨,了解哲學家講了什麼,比起像唸咒一樣會背一些形式上的區分更重要。

    回覆刪除
    回覆
    1. 所以wenson會覺得,有實踐能力的倫理學家比起不具實踐能力的倫理學家要好嗎?

      刪除
  5. 雖說 Wenson 提過這是個半認真的研究,但最令我好奇的,是當今所有的行為研究(對人對動物都一樣),進行之前都要先把提案交由「倫理道德委員會」之類的小組審核。不知這個提案是怎麼通過委員會審核的?又不知委員會的教授成員,是不是已經排出在資料蒐集的對象裡呢?純粹好奇。

    回覆刪除
  6. Q1:如果我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情,而且全世界只有我一個人知道,那我算不算不道德?
    Q2:如果我公開做了一件很道德的事情,而且幾乎所有文明國家都知道,但只有我知道前因是Q1那件事情,那我算不算很有道德?

    回覆刪除
    回覆
    1. 試回答
      1.道德也有內在判斷標準
      2.因為愧疚感而做了道的的事?比如你去幫一個人 因為你把他東西弄壞了這樣?
      要看實例 還是覺得關乎良心準則 也有可能一碼歸一碼 比如故事中救了大家的英雄

      刪除
  7. @Wenson
    啊,只是因為沒看過外在論和內在論這兩個詞所以試著從上下文推測並亂套套看我目前知道的理論啦XD

    回覆刪除
  8. 心靈雞湯的連結,我想或許有可能是出處
    http://linguafranca.mirror.theinfo.org/9907/rawls.html
    find "candidate"

    回覆刪除
  9. 人是感性的動物,就算我們知道,
    早睡早起身體好,每天運動一小時健康活到老,
    不菸不酒多喝水,三餐定時又定量常保氣色好,
    理性上我們知道這是真的,我們的身體如果這麼做會比較健康,
    可是感情上還是很難辦到,只要下雨就可以說,不是我懶,是下雨不方便,
    雖然怕麻煩就是一種懶XD
    所以就算孔子說”己所不慾勿施於人”,
    他氣起來還是會罵人”朽木不可雕也”,
    但是應該少有人喜歡被人罵”朽木不可雕也”才是,
    所以言行不一致,似乎是常態,
    "言行一致",才會成為值得一提的德目.

    回覆刪除
    回覆
    1. 孔子說的話是有情境的
      關乎那個弟子與當下狀況
      所以不能說這種比較道德
      無關乎道德議題
      (這樣老師都不用教人了?
      因為知道自己不想要
      所以不能給學生?
      一個老師可能會為了學生好而做出教訓 或是罵人的舉動)

      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