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son的隨筆網站

Wenson的隨筆網站

Da sprach es wieder ohne Stimme zu mir: "Was weißt du davon!
Der Tau fällt auf das Gras, wenn die Nacht am verschwiegensten ist."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謀殺理性批判 — 不值得一讀的非關哲學偵探小說



自從在書店裡偶然看見這本書後,我對之一直都有不小的閱讀慾望。原因很簡單,因為書名而已。
從《達文西密碼》以降,結合歷史人物或歷史知識的「知識小說」開始大行其道,一本接著一本出,
沒想到這股「歪風」居然也吹到了哲學界,出了這一本《謀殺理性批判》。
書中最大的賣點自然是「真實世界」的大哲學家,對哲學稍有認識的人光看書名就知道寫的是誰了:



正是咱們的Immanuel Kant君,也就是康德先生是也。

講起康德在(西洋)哲學界裡的地位,差不多可等同於牛頓在科學界的地位(時間上也差不多),
不論今日他們的理論看起來有多粗糙、多素樸,當時可都是扭轉乾坤、震撼天地之人物。
這本小說書名的發端,乃是襲自康德最有名的著作,也是所有哲學人多多少少都讀過的一本書:

《純粹理性批判》,英譯為"Critique of Pure Reason"

除了《純粹理性批判》之外,康德另外又寫了《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統稱是「三大批判」,
這本偵探小說原名是"Critique of Criminal Reason",中文卻譯為《謀殺理性批判》而非《犯罪理性批判》,
我想應該是為了聽起來可以比較聳動,畢竟「謀殺」比起「犯罪」更有吸引力,而且書中的犯罪情事就是謀殺。
本書的作者麥可.葛雷哥里奧(Michael Gregorio)是一對夫妻的筆名,其中妻子丹尼艾拉是哲學教授,
且看看博客來上面對此書的介紹文字(封底的文字也差不多是這些東西):



1803年,普魯士王國的柯尼斯堡發生了一連串的殺人命案,動機不明,一時之間風聲鶴唳,人人自危。一位年輕檢察官在哲學大師康德的安排下前來調查,將康德批判哲學的原則運用在刑事辦案上,循著犯罪現場留下的蛛絲馬跡,追到人類理性的邊緣,腳下是人心深淵的無盡黑暗。真相,總是令人膽顫心寒……

《謀殺理性批判》的作者高明之處,是在歷史的空隙中架構了一個飽滿又鮮活的虛構世界。一般人對康德的印象流於刻板沉悶:一個終身未娶的哲學教授,一輩子沒離開過柯尼斯堡,生活極為規律,一絲不苟到城裡的居民可以用他出門散步來對時。但是作者卻勾勒出一個有血有肉的康德:瘦小而精明的老者,睿智又充滿好奇心。同時也提醒了讀者,康德所處的乃是一個非常動盪的歐洲:啟蒙理性澆灌出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也孕育了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的崛起摧毀了貴族階級,也把歐洲帶入腥風血雨之中。

理性主義走到非理性的暴力,是理性最大的嘲諷。康德沒有活著見到十九世紀的歐洲轉而走到理性的對反面,投入浪漫主義、乃至潛意識的懷抱。但讓人好奇的是,康德在1790年就已完成龐大哲學體系的建構,窮盡理性範疇的探討,難道到他去世的這十四年間,沒有想過再跨一步,探索非理性的黑暗深淵

《謀殺理性批判》正是玩味了這個可能性,頗有康德「第四批判」的意味,只是康德這部哲學巨著不純然是哲學的思辨,而是一連串以人命與鮮血為代價的人性實驗。整個柯尼斯堡都是康德的哲學實驗室,作者用非常詭異的方式謳歌了「敢於求知」的啟蒙精神!



「將康德批判哲學的原則運用在刑事辦案上」?哇,光是用第一批判的方式去想就夠令我好奇了,
難道謀殺還會跟「超驗」、「先驗」相關,而且來個「表象決定對象,不是對象決定表象」之類的trick嗎?
當時我在書店看到時本來感到相當有興趣,因為這本書似乎正是以我輩哲學人為當然的設定讀者,
只是後來在博客來讀了幾頁的內容摘錄之後,反而覺得寫得怪裡怪氣、拖泥帶水,
原本的購買意願也就就此打消。沒想到女友反而上網訂購了一本,既然買都買了,那就讀吧,
結果看看停停,前後花了幾個禮拜才看完,而且往往一次只能讀一小章就掩卷罷讀。

為何如此?寫得不好嗎?的確。我是偵探小說的愛好者,這本書走的是古典手法,原本應該很合我脾胃,
但是問題出在整體的內容鬆散、情節薄弱,作者想把舊日柯尼斯堡的氛圍表現出來,所以很用力地描寫細節,
說實在話,作者說故事的技巧並不差,尤其對許多小事件的描繪都有點意識流的味道,
但本書畢竟是推理小說,而非《追憶逝水年華》,所以描述的目的乃在於讓情節有血有肉,
無奈這情節卻非常無趣,撇開謎底又爛又好猜不說,許多描繪了半天的東西其實均可刪去。
簡單來說,這是一本描寫細膩的小說,但是內容卻不足以支撐這些文字,以致於「文勝於質」,
我算是一個很有耐性的讀者了,但卻不敢說讀這本書有讀到「夠」,而且這並非譯者的問題,
因為這名譯者(叫做宋偉航)算是譯得不錯了,且問題出在整篇故事的架構本身太弱而非文字不通暢。
說實在話,這真是一本不值得花時間讀的書,花錢買更是讓我覺得浪費。

批評完了內容,我個人另一個不滿的地方在於手法,不是說要「將康德批判哲學的原則運用在刑事辦案上」嗎?
怎麼全書跟哲學一點狗屁關連也沒有?這實在是騙人的內容簡介,尤其是書本封面的一段話:
「吾心常懷兩大驚奇­­­──頭頂高處的繁星夜空,心底深處的無盡黑暗」,還說這是出自於康德,
有些評書人也未經查證便真以為這真的是康德的文字,便抄寫在評論裡:

或許因為哲學大師康德的一句名言:「吾心常懷兩大驚奇­­­──頭頂高處的繁星夜空,心底深處的無盡黑暗」,這才給了這對夫妻檔一個創作靈感,寫出了這本《謀殺理性批判》(Critique of Criminal Reason)。他們倆把故事背景設定於1804年,當時在普魯士王國的柯尼斯堡發生了連環兇殺案,殺人動機不明,一時間風聲鶴唳,人人自危。此時一位年輕檢察官在康德的安排下前來調查,他將康德批判哲學的原理用在偵察辦案上,循著命案現場留下的蛛絲馬跡一路追到人類理性的邊緣,卻赫然發現腳下是人心深淵的無盡黑暗……
(出處:推理館

這幾句話乃是出自於康德的墓誌銘,被亂改其實早已不是新聞,只是我沒見過這麼扯的。
康德的原文是這樣的:

Zwei Dinge erfüllen das Gemü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ö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äftigt:
Der bestirnte Himmel ü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英文百科全書的翻譯是這樣的:
Two things fill me with constantly 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e,
the longer and more earnestly I reflect on them:
the starry heavens without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中文的翻譯有很多版本,我自己懶得動手,所以引述一下大陸學者彭順豐的文言譯法:
有二事焉,恒然于心,敬而畏之,日念日甚:外者璀璨星穹,內者道德律令。

小說的封面把「道德律令」改成了「無盡黑暗」,這不啻為是一種竄改和誤導,
讓人以為康德真的對於「黑暗謀殺之如何可能」有大興趣,更把康德哲學寫得太短淺了,
看在知情者的眼裡,實在是對商人們(不見得和作者有關,但我猜應該有)的手法感到厭惡異常。
然而書本內對事實的改動也實在多得很,例如康德的地位、人際關係等等,尤其是費希特對康德的態度,
當然小說不需要貼著事實寫,不過這本書的賣點全在康德,因此對事實予以相當的尊重也是應該的,
否則乾脆直接虛構另一個哲學家豈不是更方便?

講到「非理性的黑暗深淵」,這也是另一個誤導,不過這點比較難以釐清。
一般人使用「理性」一詞時都加諸了一些價值判斷在內,例如我們會說打架是「不理性的行為」,
這跟哲學中所謂的理性並不相同,即使不談近代分析哲學裡對於理性和心靈的探究,
德國觀念論的那批哲學家(包括康德)也完全不是用這種日常語言在探論理性,
所以黑格爾才會說「凡是存在的就是合乎理性的」。這一點對一個哲學教授而言應該是常識才對,
出這本書卻罔顧一些基本的哲學概念與知識,說句重一點的話,這對夫婦真的只是想撈錢而已。

據說這本書只是一系列中的第一本而已,不知道下一次要拿誰開刀,黑格爾嗎?那書名是不是《謀殺現象學》?

3 則留言:

  1. 很有深度的評論...推

    版主回覆:(05/15/2009 09:23:04 AM)


    感謝欣賞

    回覆刪除
  2. 哈哈 我也在書店裡看過這本 幸好我沒買

    版主回覆:(04/26/2009 04:42:01 PM)


    我該說恭喜嗎?不過我比較好奇的是你原本怎麼會有想買的念頭(看來似乎有)?

    回覆刪除
  3. 讓人受益良多的評論啊!我自己也是被康德的大名吸引就買了!

    版主回覆:(04/26/2009 04:42:59 PM)


    同為受害者,真為你感到哀傷....

    回覆刪除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